10第十章丑-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什么是美学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

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

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

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

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

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

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

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

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

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

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

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

(叶朗:《美学原理》)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袁世硕、陈文新
13 世界古代史(第二版)
朱寰、杨共乐、晏绍祥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
1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第二 版)
王树荫、李斌雄、邱圣宏
16 中国革命史
王顺生、王炳林、陈 述
17 经济法学(第二版)
张守文
18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
曾令良、周忠海
19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18 世界现代史
19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1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2 社会学概论 23 法理学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张海鹏、杨胜群、郑师渠
程中原、吴敏先、陈述、柳建 辉
于沛、胡德坤、李世安、徐蓝 、孟庆龙
邢贲思、梅荣政、张雷声、艾 四林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西方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
文建东
3 西方经济学(精编本)(第二版)
4 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
外国文学作品选(上) 5
外国文学作品选(下)
本书编写组 张岂之、于沛、瞿林东、陈春 声、张越 聂珍钊、苏晖
聂珍钊、苏晖
6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
7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8
54.00 40.50 46.00 54.50 54.00 57.20 51.10 49.2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9 2017
978-7-04-050099-8 978-7-04-050101-8 978-7-04-046895-3

《美学原理》整理版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原理9-10章

美学原理9-10章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崇高”概括了继承希伯来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

不仅表现于建筑和雕塑,而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崇高”的艺术风格: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比较1.最终目的:人的完满——人被拯救2.最高观念:按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教艺术。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

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

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物中。

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

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2、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

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基于生产-生活本身的现实审美眼光。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不能仅视为一个流派,而是现代美学 制高点。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美学和艺 术学关系
• 所以,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 时,发现要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来弥补 体系的缺陷。他的博士论文就致力于创立这样的一门研究感性认 识的新学科,他以拉丁文“Aesthetica”命名,希腊文的词根意 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即英文 “Aesthetics”。
化;“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这种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哲学思维的
思辨力,而且要求审美乃至所有精神经验的敏锐体验,这二者结合所
形成的意象思维运动,是基于内在体验对所“看”(直观)到的审美
本质的描述性概括。
推荐书目
•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2013年版。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鲍姆嘉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美学原理》PPT课件)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西游记》里神魔人互联的世界,是对正常 尺度的夸张变形,属于“怪”的审美范畴。
第二节 丑的审美特征
• 一、丑的审美价值 •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一、丑的审美价值
•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尤其与优美意义上的美相对立,但它仍 然具有审美价值。这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 义上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 放去蔽,丑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 •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罗丹《欧米艾尔》
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二、丑的审美特征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 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 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背离;狭义的丑则与 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 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二、丑与其它பைடு நூலகம்美范畴
• 1.丑与崇高 • (1)共同点 • 从形式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不和谐、不完整、扭曲变形的特点。 • 从审美效应上看,丑与崇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苦痛感。 • 从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非理性因素,体现出观念大于形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 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二审美的本质(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西方: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在艺术创作中,“丑陋”是重要的描写对象。

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卑劣的、不和谐的等各种各样的丑,都进入到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之中。

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人和物进入艺术作品,反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丑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从而更能激发人们深刻的审美快感;而且,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

在艺术创造中,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表象,使其丑的本质显露而被征服。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眼前,常常栩栩如生地活跃着康大叔、葛朗台、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这类“人渣”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常常会出现阿Q、杨二嫂、卫老婆子这些“病态的人”的音容笑貌的原因。

这些丑类,“在滑稽中的丑态是使人不快的;但是,我们这样明察,以至能够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再以诗歌为例,闻一多的《死水》是典型的以美写丑,而古典诗歌中把丑作为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更是屡见不鲜。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的死静来衬托“千帆”竞发的生动,以“病树”的病态来衬托“万木”争春的壮美。

生动因有死静共存而更加生动,壮美因有病态相伴而更加壮美。

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丑作为陪衬而成了美的条件,成了美的一个源泉。

这也就是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艺术创作中,丑作为一种内容,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形式。

因此,我们还需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审美所带来的快感。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总体上来讲,是作为一个丑恶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脸上堆着笑,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但曹雪芹却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精心设计她的一言一行,完美地塑造了她的性格:先在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想,使她的身份、地位、外貎、性格初步展示在读者面前,以“美”为主,“美”中现“丑”;而后通过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逼死尤二姐、巧设调包计等情节,使她的丑恶和歹毒得到充分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尚《L.H.O.O.Q》, 又名”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一、丑的审美界定
• 1. 丑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丑是人本质对象化的未实
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 • 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破”,让人看到它是“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最终 将矛盾调和化解,使人笑,让人乐;而丑却通常并不一定引发笑和乐。
• 一、怪 • 二、“酷” • 三、荒诞 • 四、恐怖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 在获得自身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地位之后,在作为审美范畴的丑概念下,又 逐渐汇聚和形成了怪、酷、荒诞、恐怖等次一级审美范畴。它们在本质上都隶 属于丑,因此,作为丑的本质规定的“否定和背离”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 但这一“质”的规定并不能概括它们在“量”的维度上复杂多变的形态特征, 因而需要做进一步的辨析和甄别。
突破思想牢笼和思维禁区的价值。
一、丑的审美价值
• 4.丑学的现实意义 • 丑学补充着美学的疏漏,平衡着美学的偏颇,匡正着人类在感性学方面的偏
失,解放着人的审美实践,改变着世界。 • 人类审美心理结构所浓缩的广阔时空,不仅可以包含丑并将它作为自身对象
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环节加以扬弃,而且还能够通过吸收、保留丑所蕴含的 辩证因素,丰富、扩展和解放自身,从而使人类的审美触角向更广阔的生活领 域和时空维度延伸。
发现丑、表现丑。
二、丑的审美特征
• 丑的事物呈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其外观特点是不 完整、无规律和不和谐。
• 丑的各个部分通常是残缺的,它们所形成的关系是冲突的、破碎的和分裂的, 因而不能构成一个完满、和谐、统一的整体。
• 不完整、无规律与不和谐等作为丑的审美特点,必须在美丑对立、美丑共存 和美丑转化的历史流程和文化差异中加以深化理解。
一、怪
• 2.“怪”的历史表现
• “怪诞”(grotesque)出自意大 利语“grotto”,意思是“洞穴”、 “地下室”和“幽灵出没的地方”。
• “怪”主要在中世纪和封建时代 的人类审美生活中得以集中表达。 欧洲中世纪的艺术中,存在着大量 “怪诞”风格的艺术。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对骑士阶层做了大量贬 低化和世俗化的处理,暴露其丑怪荒唐的一面。
一、怪
• “怪”作为丑的审美范畴之一,受“否定和背离”等丑的基本属性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怪是对正常的人和事及其间关系的正常尺度的一种夸张式变形, 是一种极端反常化,即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以一种变了形的面貌出现, 这种变形不是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集中化、典型化、 概括化或抽象化,而是各种“古怪与夸张”组合而成的变形。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 •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罗丹《欧米艾尔》
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二、丑的审美特征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 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 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背离;狭义的丑则与 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 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了解的存在大系列。 • (2)内容的平面化和无中心。由于时空深度的消失,内容的中心和主题弥散
“酷”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 诸如”上网“、”泡吧“,青年人只是消费它。
二、“酷”
• 3.“酷”的历史表现及现实审美教育意义 • “酷”主要在人类当代和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突显。 • “酷”的形式化和表面化、自我化和自恋化,以及其冷漠和享乐化,使其在
理念内容上处于某种半空洞状态,在精神追求上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在道德 伦理立场上则处于某种不负责任和不承担义务的非正义状态。因此,如何使其 充实化、正义化、追求健康生活,就成为当前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丑的审美特征
• 2.美丑共存中丑的特征 • 鲍姆嘉通看来,“美”指的是人类“完善的感性(认识)”,丑则是人类
“不完善的感性(认识)”。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类感性生活的组 成部分。 • 美丑共存现象,由于美丑的形式和内容的多重分裂和多样组合而更加复杂。 • 从人生审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对广阔人类实践的时空内 涵的浓缩凝聚,它理应将丑涵摄在内。
一、丑的审美价值
• 3.丑的审美意义 • 首先在于它的负值效应,丑透视到了审美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负效应、
副作用、负面结果和负面价值。 • 其次在于丑作为一种补充性思维,即丑具有多维、多元和多视角的思想价值,
它将触角伸进常规美学的盲区和灰色区域。 • 最后丑作为一种解放性思维和去蔽性思维,它具有解放价值,即丑往往具有
二、丑的审美特征
• 1.美丑对立中丑的特征 • 与美对立,丑意味着不和谐,是人与对象和谐关系断裂的体验,是理性与感
性之间和谐运动的中断,是对人的否定方面的呈现。 • 与美相对立意义上的丑,是与伦理内容的“恶”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假”具
有总体对应关系,是人类追求美的进程中必须加以避免、加以扬弃的阶段,是 人类社会生活中需要批判和挞伐的对象。 • 在美学史上,与美相反,丑是无比例、无秩序、不适度、不一致、不匀称和 不合尺度的。
二、“酷”
• “酷”作为丑的审美范畴之一,是人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和特殊 形态,在“酷”中,现实以包容的方式否定人本质,目的性与规律性发生有限 的偏离,是对于偏离于和谐性、完满性的个性气质的自恋式认同。在审美感受 上,“酷”是排除了伦理道德内涵的满不在乎和开心陶醉。这一审美范畴在当 代日常流行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 丑以其反(优美)形式而与优美相通,同时它的许多特征与优美之外的悲剧、 崇高、喜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 狭义的丑参与到这些审美形态中,才使这些范畴呈现出审美形态上的丰富性、 饱满性和复杂性。丑参与、进入审美形态的基本途径,正在于丑渗入各种非优 美审美形态而成为了这些审美形态的构成要素。
社会与自然、背景与前景之间的背离,是对规范和正常尺度的破坏和否定。 • 从审美感受角度看,丑所引起的感觉,是一种复杂的苦味或带有苦味的愉快。
一、丑的审美界定
• 2.丑的分类 • (1)自然形态的丑,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不可避免的丑”,如残疾身体
的丑等,这类丑主要关乎形式而不涉及“恶”的内容,因而是审美实践中应该 包容甚至尊重的对象。 • (2)社会形态的丑,是社会生活中与恶相关联的“恶丑”,如丑恶行径、坏 人坏事等,这种丑是审美实践中应该加以批判和挞伐的对象。 • (3)艺术形态的丑,这类丑经过了艺术规范和艺术理想的浇灌熔铸,已转化 为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是审美实践中需要加以辩证分析的对象。
一、丑的审美价值
• 1.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 • 美丑作为对立面同时包含着作为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丑作为对比与
陪衬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 丑所增大的心理反差,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审美中,丑从多方面映衬、增强
了美的效果。尽管如此,这种意义上的丑,仍然不是正面肯定的,而需要通过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加以扬弃,并使其对比和陪衬的审美价值释放出来。
三、荒诞
• 1.荒诞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荒诞的主客体关系看,由于主体虚位而导致主客关系瓦解,致使客体碎片
杂呈、喧哗无主。 • 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荒诞是无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无理想
的现实、无背景的前景、无深度的平面、无指涉的拟像。
三、荒诞
• 2.荒诞的审美特征 • (1)形式的碎片化和丑怪。荒诞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可以透彻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西游记》里神魔人互联的世界,是对正常 尺度的夸张变形,属于“怪”的审美范畴。
表现了人的自由本质为实现自身对象化而努力斗争的精神空前高涨,但丑作为 现实对人自由本质的否定,与崇高不同,并未显示出主体必将统一客体,取得 最终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 2.丑与喜剧 • (1)学者论述 • 亚里士多德——用丑的审美形式来说明喜剧本质。 • 黑格尔——喜剧矛盾源于绝对精神发展中感性形式压倒了观念,表现了对象
一、丑的审美价值
• 2.丰富和解放美的价值 • 在美丑转化的意义上,狭义的丑密集进入审美领域,甚至占据审美舞台,使
自身成为一种形式美中的特殊形态,以其畸形、混乱和不和谐等形态特征,对 以优美为代表的传统习惯的和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构成背离和破坏,从而 丰富和扩展了广义的美的内涵和范围,解放了人类的审美生活和审美实践。
一、丑的审美界定
• 3.丑的观念发展历史 • 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当时并不被认为这怪诞凶恶是丑,
而认为是美,或者美丑混杂,美丑不分。 • 古典时代——从古希腊到19世纪,美丑分明,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人们高
唱美的赞歌。 • 西方现代——一方面回归原始时代的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地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 1.丑与崇高 • (1)共同点 • 从形式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不和谐、不完整、扭曲变形的特点。 • 从审美效应上看,丑与崇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苦痛感。 • 从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非理性因素,体现出观念大于形
式的特征。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 1.丑与崇高 • (2)不同点 • 丑与崇高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界限,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丑参与崇高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