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选之马诗之五注释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李贺的《马》主要内容

唐代诗人李贺的《马》主要内容

唐代诗人李贺的《马》主要内容《马》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一首五绝诗,借马以托物言志,表达了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那么下面就让大家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首诗作的内容吧,感兴趣的朋友可千万别错过了!《马》作品原文[唐]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1]络脑:马络头。

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此处亦暗指渴望人才得到重用。

作品鉴赏《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马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1、原文。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翻译。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3、作品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在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了一些重要隘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

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何当:何时,何日。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比喻弯月。

宋李弥逊《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古人睡觉床上都有幔,睡觉时拉上,白天就用帘钩挂起在两旁(很像现在的蚊帐)。

古人很有雅致,有时候就卧在床上赏景。

秦观有词“宝帘闲挂小银钩”,当时月亮正巧出现在帘钩的位置,于是此人就把银色的月亮比作了帘钩。

《马诗》译文及赏析

《马诗》译文及赏析

《马诗》译文及赏析《马诗》译文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诗》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马诗》唐代: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马诗》注释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在河北省。

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钩:古代兵器。

何当:何时。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马诗》赏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

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的意思。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年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荆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乍看是应用赋法,实则启动后两句抒情,又具有兴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鉴赏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鉴赏

李贺《马诗·其五》鉴赏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鉴赏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鉴赏:《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鉴赏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鉴赏

李贺《马诗·其五》鉴赏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鉴赏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鉴赏:《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马诗意思翻译 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

马诗意思翻译 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

马诗意思翻译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马诗一共有二十三首,其中马诗▪大漠沙如雪是第五篇,出自于唐代,属于五言绝句体裁,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快和一起看看吧。

马诗作者: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白话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赏析《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篇。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马诗二十三首》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别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联系背景,即可知此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诗歌鉴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的诗意:广阔平坦的沙漠,在月光下就好似铺上了一层白雪;燕山的月亮弯弯的,像一把弯刀。

出自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大漠:沙漠。

②燕山: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

大漠和燕山,俱是当时边塞争战之处,是良马、英雄绝好的用武之地。

③何当:何时。

④金络脑:络脑,络头、辔头。

以金作络头,表示主人对马的宠爱、重视。

⑤清秋:天清气爽的秋天。

译文1: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的弯月。

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译文2:大漠里尘沙似雪,一弯如钩残月挂在燕山之上。

何时才能骑上快马,在清秋时节尽情驰骋。

赏析这首以马喻人,托物言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借良马希望带上金络头,以图得到重用,一显身手的心愿——广阔的沙漠,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其弯如钩,这种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绝好的用武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语言明快,风格健爽。

一个“踏”字,仿佛听到了战马奔腾的声音,又好像看到战马风驰电掣的雄姿,给人以立体感。

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李贺的诗的原文和译文

李贺的诗的原文和译文

1.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大沙漠里的沙子像雪一样白,燕山的月亮弯弯像钩子。

啥时候能给马戴上华贵的马笼头,在清爽的秋天飞快奔跑呢?例子:你看那幅沙漠的画,沙子白得像雪,就像诗里说的“大漠沙如雪”,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要是你骑着马在这样的地方,肯定想让马跑得飞快,就像诗人渴望马能有机会驰骋一样。

这诗里有诗人的抱负呢!2. 《雁门太守行》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黑云压向城头,城墙好像要被压垮了,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号角声在秋色里响遍天空,边塞上的泥土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

半卷着红旗来到易水旁,寒霜浓重,鼓声低沉不响。

为了报答君王在黄金台上的恩情,愿意提着宝剑为君王战死。

例子:电影里那种大军压境的场面,就像“黑云压城城欲摧”,紧张得很。

战士们穿着铠甲,太阳一照,金光闪闪,多壮观。

他们为了国家,就像诗里说的,愿意为君王拼命,这种忠诚太让人感动了,就像我们现在敬佩那些为国家奉献的人一样。

3. 《李凭箜篌引》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吴地出产的丝弦、蜀地出产的桐木制成的箜篌弹奏起来,空山里的浮云都凝住不再飘动。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是李凭在国都之中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像昆仑山美玉碎裂,又像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感动了天上的紫皇。

乐声传到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补天的五色石被震破,引出一场秋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 走 踏 清 秋


何 当 金 络 脑 ,
燕 山 月 似 钩


பைடு நூலகம்
大 漠 沙 如 雪 ,
之 五
本篇原列第五首,借写马表示爱慕自由豪放的生活。 ⑵“燕山”,这里指燕然山。我国西北是产马地区,“大漠”、 “燕山”本是马的故乡。 ⑶“和当”,安得。“络脑”,指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 “黄金络马头。”马戴着金络头,说明是被人畜养着。“快走”,迅 速地跑或痛快地跑。“清秋”,犹言凉秋。秋是天气清爽的季节,也 是马长膘加壮的季节。马踏清秋,又在月夜,更见得轻快。末两句说 如何能使得那受人羁勒的马回到空阔的沙漠,自由奔驰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