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及背景材料
2024版(完整版)《马诗》

02
诗歌内容赏析
整体结构与写作特点
二十三首组诗
01
李贺的《马诗》共有二十三首,通过组诗的形式全面展现马的
形象和品质。
每首诗独立成章
02
虽然是一组诗,但每首诗都可以独立成章,各有侧重,共同构
成对马的全面描绘。
以马喻人
03
诗中通过描绘马的形象和品质,实则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抱负,
以马喻人,托物言志。
描绘马匹形象及表现手法
01
02
03
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他通 过《马诗》抒发自己的愤 懑和不平,表达了对伯乐 和知音的渴望。
意境深远
诗歌通过描绘马的形象和 品质,营造出一种深远的 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产生共鸣和联想。
语言凝练
李贺的诗歌语言凝练、含 蓄,通过短短几句就能表 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拟人传神
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情感,使描写更加生动 传神。
夸张突出
通过夸张手法强化诗歌的表达效果,突出诗人的情感 和态度。
独特风格及其影响评价
豪放奔放
以自由奔放的笔触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形成独特的豪放风格。
沉郁顿挫
通过深沉、凝重的语言和顿挫的节奏,表现诗人的沉思和感慨。
清新自然
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 心灵的慰藉。
06
经典地位与现代演绎
《马诗》在古代文学中地位评价
文学价值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马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 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社会影响
通过描绘马的形象,诗人抒发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对 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诗》-精品文档

《马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学者们对其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 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诗》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教育价值
《马诗》被选入现代中小学教材 ,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
素养。
传承与弘扬
《马诗》所代表的古代文学传统 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交流
《马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 之一,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载体和 媒介,有助于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THANKS
感谢观看
影响力
《马诗》对李贺的其他作 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 为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 程碑。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与借鉴
艺术风格
《马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创作手法为后世文学创 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主题与意义
《马诗》所传达的主题和 意义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 作,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 感。
修辞手法
《马诗》中运用了丰富的 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 、意象等,为后世文学在 表现手法上提供了借鉴。
《马诗》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
《马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是中 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影响
《马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 的传播,还为世界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许多国外的艺术家和学者都曾研究和翻译《马诗》,将其作为了解中国 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2024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马诗》古诗三首

初唐诗歌
初唐时期,诗歌以宫廷诗为主,风格绮靡华丽,内容空洞无物。
晚唐诗歌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仍有不少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创作,为唐代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李贺的诗歌语言瑰美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奇幻的艺术境界。
瑰美奇特
李贺的诗歌情感冷峭孤绝,常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透露出一种悲凉和愤懑的情绪。
06
CHAPTER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拓展
运用色彩表现《马诗》情感
通过色彩的运用,表现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用暖色调表现马的奔放和力量,用冷色调表现马的孤独和凄凉。
创作《马诗》主题画作
以《马诗》为灵感,创作马主题的画作,将诗歌与美术完美结合。
欣赏《马诗》中的画面美
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感受马的形象和动态美。
李贺与其他唐代诗人风格比较
李贺诗歌风格以瑰美冷峭著称,与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有明显区别。
李贺诗歌中常运用神话传说和奇特想象,营造出一种神秘奇幻的艺术境界。
与其他唐代诗人相比,李贺的诗歌更加注重个人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的表达。
《马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才华。
在唐代诗歌中,《马诗》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而独树一帜。
01
学习《马诗》中的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运用到现代诗歌创作中。
创作个性化马主题诗歌
0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作具有个性化的马主题诗歌。
分享与交流创作成果
03
将自己的创作成果与同学分享,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创作水平。
创新拓展:创作以马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马诗》诗意

《马诗》诗意摘要:一、引言二、马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三、马诗的内容解析四、马诗的文学价值及影响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马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作品,这首诗以寓意深刻、意象生动而脍炙人口。
诗人通过描绘马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对《马诗》的背景、内容、文学价值及影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佳作。
二、马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马诗》创作于唐代,作者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玉溪。
李贺出身寒微,虽才华横溢,但终身未能仕进,怀才不遇,借诗抒怀。
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三、马诗的内容解析《马诗》共有二十八字,分为四个句子。
诗中写道:“北国胡马,南国宛驹。
胡马奔腾,宛驹沉默。
胡马粗犷,宛驹柔顺。
日暮途远,足音谁嗣?”诗人以北国胡马和南国宛驹对比,寓言人生境遇。
胡马代表豪放、奔放,宛驹则象征温柔、内敛。
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豪放不羁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四、马诗的文学价值及影响《马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无奈。
这种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使得《马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这首诗以马为题材,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范围,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通过诗中马的寓意,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思考。
这首诗既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又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李贺在写马诗时的写作背景

李贺在写马诗时的写作背景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鬼”。
他的文学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中以马题材的诗歌更是广受好评。
那么,在李贺写马诗时,他所处的时代和背景都有哪些特点呢?
一、马的地位
唐代是中国古代马文化的重要时期,马曾被视为奢侈品、豪华品,是高贵的象征。
从政治、军事到文化生活,马无不体现着其重要地位。
二、唐代文化
唐代文化繁荣昌盛,文人雅士的生活十分丰富多彩。
在这个时代,诗歌文化开始进入一个盛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
李贺作为当时著名的诗人之一,受到了社会各大文化层面的高度认可。
三、西方文化的输入
唐朝时期,随着唐玄宗和李隆基的治下,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始交流和融合。
唐朝的官员和文人学士在此期间开始陆续出国,在学习西方文化中,他们也对外传授自己的文化知识,为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文学流派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不同的文学流派如骈文、诗经、乐
府等在唐朝兴盛发展。
而李贺作为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将诗歌
创作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五、文人骚客的生活
唐代的文人骚客们善于饮酒作乐,道德观念开放,营造了一种自由、
轻松、潇洒的生活氛围。
他们在自由舒适的环境中,创作出了大量充
满个性与浪漫色彩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以马为题材的诗歌。
综上所述,李贺在写马诗时的时代背景是一个充满了文化繁荣、马文
化盛行、西方文化传入、诗歌风格多元的时代。
这也为李贺的马诗提
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创作空间,也为后来的一批诗人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古诗二首《马诗》ppt课件

古诗二首《马诗》ppt课件目录•诗人与背景介绍•《马诗》其一赏析•《马诗》其二赏析•诗歌主题思想探讨•跨文化对比:东西方马文化异同•拓展延伸:现代社会中马文化价值挖掘01诗人与背景介绍诗人简介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其诗风以瑰美冷峭著称,成功因素之一在于“以心血为炉,熔铸古今”,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与冷峭。
李贺一生愁苦多病,仕途偃蹇,将个人哀愁与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融为一体,借助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他深广的忧愤。
《马诗》是李贺的组诗作品,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李贺在唐代诗坛上被誉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诗歌风格独特,想象丰富,常运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抒发内心苦闷。
创作背景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瑰美与冷峭借物抒怀奇特的想象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诗歌风格及特点李贺诗歌成功的因素之一在于“以心血为炉,熔铸古今”,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与冷峭,形成了独特的“长吉体”。
李贺的《马诗》不直接言明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而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李贺的诗歌常运用奇特的艺术形象、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如《马诗》中的马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成为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
李贺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除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外,还善于运用通感、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02《马诗》其一赏析原文呈现与翻译原文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翻译马背上龙脊般的线条连着钱形的图案,银色的马蹄踏在烟雾缭绕的地方。
没有人给它编织锦绣的鞍鞯,又有谁人能为它铸造出黄金的马鞭呢?意境描绘与情感表达意境描绘通过“龙脊”“银蹄”等词汇,描绘出一匹骏马的形象,而“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则表达了骏马未遇伯乐的遗憾。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六年级下册第十课《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堂笔记一、《马诗》诗人背景介绍: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他的诗歌多涉及边塞、战争、怀古等题材,风格独特,富有想象力。
诗句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句解释:在广阔的沙漠上,沙砾像雪一样洁白;在燕山上空,月亮弯如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金色的饰物,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快速奔驰呢?实际上,诗人是借马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歌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描绘马的形象和壮志,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艺术特色:意象鲜明:李贺选用了“大漠”、“沙”、“燕山”、“月”等自然景物,构建了一幅辽阔、清冷的边塞月夜图。
比喻贴切:将沙比作雪,月比作钩,既形象又富有诗意,为后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言简意赅:短短四句,既描绘了景物,又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无奈之情。
二、《石灰吟》诗人背景介绍:于谦,明代文学家、将领。
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后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明朝山西河南巡抚。
后因得罪王先遣使同先遣使同英宗英宗被掳英雄瓦剌,英宗被掳,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于谦力决策守京师,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
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
但先遣使与英宗被掳,英宗被掳,英宗被先遣使与瓦剌用计威胁逼与英宗被掳,英宗被掳,先遣使被杀,与瓦剌用计威胁逼和。
在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
谥曰忠肃。
他是一位杰出的官员、将领和文化名人,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操。
诗句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句解释:经过千万次的锤打和凿击,石灰石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在烈火的焚烧下,它好像很平常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诗人借石灰石来表达自己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为人清白正直的志向。
第10课《马诗》课件

马是一种勇敢的动物,面对危险时它们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马诗》中,作者通过 对马的描绘,表达了对勇敢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忠诚与勇敢的联系
忠诚和勇敢是相互联系的品质。一个忠诚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勇敢的人,而一个勇敢的人也 往往具备忠诚的品质。在《马诗》中,作者将这两种品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这 些品质的崇敬和追求。
对人生追求和理想境界的反思
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在《马诗》中,作者通过对马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渴望上, 更体现在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上。
对理想境界的描绘
作者通过《马诗》中的形象塑造和语言表达,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充满了自由、忠诚、勇敢等美好 品质,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
李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 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他的诗歌多 表达对时代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歌风格与特点
《马诗》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主要特点,通过对马的形态、神态、品 格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作者对马的深厚感情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该诗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得诗歌形象鲜明、意境深远 。
• 《天马歌》:“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 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曾 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 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 阖门。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 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 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大漠沙如雪
李贺的《马诗》共23首,这是第5首。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1]
作品名称
《马诗·五》
外文名称:"Horse poem – five,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李长吉歌诗》,文学体裁:五言绝句,作者:李贺。
作品原文:
《马诗》
隋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2-3]
注释译文:注释
1、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在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了一些重要隘口,
如古北口,喜峰口等。
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
西部。
2、何当:何时,何日。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妆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1]
译文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1]
创作背景:李贺的二十三首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
例如“其二",写马在腊月雪天“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表现马的吃苦精神,“其三”写项羽自杀后他的乌锥马对英雄的思念:“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其四"千里马在遭遇很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美好的素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二十三”则嘲讽封建统治者弃置好马,而只养一些无用的“肉马”。
这些马诗,其实都是托物咏志,写物抒怀之作,通过对马的吟咏,或抒发自己怀才不
遇的感慨,或讽刺封建统治阶级不爱惜人才,或寄寓自己希望得遇明主的情思。
[1]
作品鉴赏: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4]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
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1]
作者简介编辑
李贺像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
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
有“诗鬼”之称。
[5]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其父晋肃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
后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
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6]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
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
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
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
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
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