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性类比”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西方文论选读资料

西方文论选读资料

西方文论选读资料1.哲学角度划分西方文论的三个阶段:1)本体论。

A.柏拉图文艺模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B.亚里士多德所谓模仿,同传统说法也不同,传统说法只回答了艺术模仿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艺术如何模仿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亚里士多德解决了,它体现在“艺术即形式"命题中.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进行能动的创造。

亚里士多德不仅认为艺术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而且还认为艺术能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本质。

根据这一思想,他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应该是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2)认识论。

A.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性主义。

B.弗洛伊德“我感主体”非理性主义。

C.鲍姆加登创立了感觉学,即美学。

D.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实现了诗歌表现中"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E.唯意志论是非理性的开端.叔本华、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价值体系的根基正在分崩离析,因此提出“重估一切价值”。

首先是高呼“上帝已死",并且对道德谱系做出相应的研究,提出“超人理论”和“你要成为你自己”.3)语言论.“语言是认识的边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被理解的存在”A.研究文学本质向研究文学作品转变。

B.研究文学作品向研究文学读者转变。

2。

柏拉图的理式论:这是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美的理式是感性事物没的源泉。

3。

柏拉图的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西方文学理论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西方文论选读是一门重要的自考课程,涵盖了众多思想家和流派的理论观点。

以下将为您梳理这门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他也承认艺术能够激发人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修正。

他强调艺术模仿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

二、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文论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应该为宗教服务,宣扬上帝的伟大。

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认为艺术是上帝创造力的反映。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束缚。

薄伽丘的《十日谈》通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多样和自由。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强调诗歌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认为诗歌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启示。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规则。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提出了“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

这一时期的文论注重对古代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典雅。

五、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和个性。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主张诗歌应该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拜伦、雪莱等诗人的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六、现实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

巴尔扎克主张文学要成为社会的“书记员”,通过作品展现社会的全貌。

福楼拜注重对细节的精确描写,追求艺术的客观真实性。

七、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

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意识流文学则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意识流动。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著作读书报告

西方文论著作读书报告

西方文论著作读书报告引言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可以说是现代文论研究的源头之一。

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读西方文论著作,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对现代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就多部西方文论著作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正文1. 《文学理论简史》《文学理论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是英国文学批评家A.C. Bradley所写的文论著作。

它是一部对西方文论的系统性、概括性总结。

全书共分9章,涵盖了古希腊到现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历程。

作者以自己卓越的学术能力和出色的文笔,对西方文论做出了详实的、生动的解释和描述。

阅读这部著作,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和流派。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批评。

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观点和分析来探索文章背后的意义,这对于我们理解经典作品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文本批评理论》《文本批评理论》(Textual Criticism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是美国批评家M. H. Abrams所著。

这部著作是一部文论经典,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本问题和文化语境。

通过对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作者提出了其著名的“共时性”(synchronic)和“历时性”(diachronic)两种文本解读方式,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意象理论”(Imagery Theory)和“文学游戏”(Literary Game)等概念,阐述了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奥秘之所在。

这些理论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意义。

3. 《文学理论:一种简史》《文学理论:一种简史》(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是美国文论家Jonathan Culler所著。

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 欢迎同学们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序言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

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西方文论复习要点

西方文论复习要点

1.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

(P18-20)理式论摹仿说: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神的化身。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

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

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

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2.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与悲剧理论。

(P29-34-42)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但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和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摹仿艺术的区别。

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艺术摹仿反映的是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你,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其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过失说”,即是好人犯了错误。

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代西方文论的时间和空间界定。

时间上,界定为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思想。

空间上,西方文论的“西方”主要指欧、美等地,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西方文论也包括俄罗斯的文论。

2.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内涵。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即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即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它的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3.现代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人本主义文论和科学主义文论的内涵。

4.人本主义文论具体有哪些?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庞德②表现主义文论。

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

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

萨特、海德格尔⑤解释学和接受理论。

姚斯5.科学主义文论具体有哪些?①形式主义文论、布拉格学派。

②语义学和新批评理论。

③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叙事学。

6.现代西方文论的两次转移是什么a.从作家到作品文本19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把研究重点放在作家身上。

20世纪初文论,仍以作家为研究重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变化即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

b.从作品文本到读者接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在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时,也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

六七十年代,接受理论和解释学兴起,文论研究的重点从作品文本转到读者接受上来。

7.现代西方文论的两个转向是什么a.非理性转向非理性转向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的。

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和文论中,非理性主义逐渐突出,超越了理性主义。

从理性到非理性,这就是“非理性转向”。

b.语言论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启迪,西方哲学逐渐由认识论轴心转向语言论轴心。

如果说认识论哲学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而语言论哲学则关注“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它强调要先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

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语言论转向”主要体现在科学主义文论中。

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符号学,都从不同方面突出了语言论的中心地位。

8.现代西方文论的表现特点。

a.流派繁多。

b.更迭迅速。

c.许多流派之间既有冲突,又有交叉、重叠、影响和吸收,呈现复杂的关系。

9.现代西方文论(或人本主义文论)的开端是唯意志主义哲学、文艺美学。

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时进入了高潮阶段,但其开端却是19世纪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美学。

近代人本主义思潮是以理性主义为主流,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把理性看成是衡量、认识和创造世界的最根本尺度。

在哲学和美学上,最先自觉地用“生命意志”来否定、取代“理性”的,就是唯意志主义。

唯意志主义:对传统的人本主义的理性本体论进行挑战,批判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把生命意志规定为人的本质特征和终极意义的显现,并把它作为整个宇宙、世界的本原,从而确立生命本体论在哲学上的中心地位,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10."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内涵: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悲观主义人生论。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年)生命意志本体论叔本华对世界的本原与本质提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一是“世界作为意志”。

首先,叔本华认为,全部客观世界或现象界都是表象世界。

世界是为主体而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

叔本华把客观世界主体化、心理化,把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铁的事实篡改成世界只是人的表象,这实际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其次,叔本华认为五彩缤纷的表象世界还只是表面的,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

意志的任何活动都体现为其身体的活动,身体活动便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

对世界来说,整个世界的本原与本质是意志,意志的客体化或外化,才构成了纷纭复杂的表象世界。

直观主义认识论叔本华的直观主义认识论直接由意志本体论推演而来。

首先,他认为意志先于认识、高于认识,认识和理性都是意志客体化发展到一定级别的产物,是个体维持生存和传代的一种辅助工具或器械。

其次,认识又随意志客体化而由较高级别向最高级别发展。

直观认识虽低于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是由直观认识来的。

知识的根源不在理性,而是直观认识沉淀于理性的结果。

叔本华对直观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

叔本华认为,直观是“直接的了知”,而“直接的了知”也是一刹那间的工作,是突然的“领悟”。

它是一种超越感性与理性,却能直接、瞬间了知、把握对象因果性的主体之能力。

凡是纯粹由直观产生的事物,纯粹依直观而行事,便永无谬误,也不会为时代所推翻。

悲观主义人生论叔本华从生命意志本体论出发,认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生命意志即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繁衍的欲望,而欲求的那种高度激烈性本身就已直接是痛苦的永久根源。

一切痛苦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未被阻挠了的欲求。

因此,人生即痛苦。

摆脱痛苦,就要禁欲,分为三步:a.自愿放弃性欲。

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坚决表现,性欲把痛苦推至无限。

b.否定痛苦。

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经过痛苦煎熬而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进入直观,清心寡欲,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

C.死亡灭绝。

寂灭的最高形式是绝食而死。

11."叔本华的美的形态——“三美”说:优美、壮美、媚美。

叔本华认为,审美的观审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

这两个方面在具体审美观审中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象的特性而有所侧重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观审中形成的美的三种基本形态①优美(感):是指在观审中,认识的对象由于其形态很容易成为其理念的代表,使主体不知不觉就摆脱了意志和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从而进入到直观的状态。

优美(感)无需主体作什么努力,只靠对象本身就能轻而易举摆脱意志而达于直观,所以,客观因素占了主导地位。

②壮美(感):是指由于认识的对象与主体的意志存在某种敌对,因而只有靠主体有意的强制努力才能挣脱这种敌对关系而达到纯粹观赏状态。

壮美需要主体作出巨大努力才能挣脱意志而接纳对象、进入观审状态,是主观因素占了优势③媚美(感):媚美是“唤起鉴赏者的意志因而摧毁了纯粹的审美观赏”,它不是美的,而是反审美的。

“积极的”媚美:如绘画中的食物与人体,只有引起观赏者的食欲与肉欲,即纯感官刺激。

“消极的”媚美:则把“意志深恶痛绝的对象展示于鉴赏之前”,因而是令人作呕的、糟糕的(人妖、罂粟花)。

12."叔本华关于“艺术的功能——摆脱痛苦”的思想。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意志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因而人的痛苦是与生俱来的。

要想摆脱痛苦,只有使认识从服务于意志和充当作意志的工具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之途只有灭绝意志,走向“寂灭”、涅槃,即死亡。

暂时的解脱之途只有依赖于艺术了。

因为艺术是以纯粹观审方式,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能躲避为意志服务的劳役,挣脱意志的束缚,而达到主体与理念的水乳交融,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即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中,主体内心充满喜悦的美感,从而将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忘怀于九霄云外。

但是,艺术摆脱人生痛苦的功能不是无限的、永恒的,而是有限的、暂时的。

因为,观审状态对于主体来说,一般都是偶然的、暂时的。

意志和痛苦如同如来佛的巨手一样,是人类永远跳不出去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

而艺术也就被看作是人类自觉走向死亡、灭绝途中所迈出的一小步。

叔本华的艺术观不但是彻底非理性主义的,而且浸透了悲观主义的色彩。

13."尼采的作品著作有哪些?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内涵a.1870—1876年,受叔本华影响较大的时期,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1871年);b.受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影响的思想发展时期,代表作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年)、《朝霞》(1881年);c.独创时期,“强力意志”思想趋于成熟,主要著作有《快乐的知识》(1882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5年)、《强力意志》(1895年出)。

在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分别象征着宇宙、自然、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命本能和原始力量。

日神象征着美的外观的幻觉力量;酒神则表现惊骇狂烈的情绪放纵的力量。

尼采用梦和醉这两种人的心理现象来比喻日神与酒神两种力量,认为日神展示为“梦”的幻境和美的形象,而酒神则借“醉”态体现为激情的狂烈、高涨和忘我境界。

代表日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造型艺术,因为日神是梦的艺术世界,是梦象与外观的美,而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所以,日神是“一切造型力量之神”。

表酒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非造型的音乐艺术。

“酒神音乐家完全没有形象,他是原始痛苦本身及其原始回响”。

酒神艺术侧重于听觉内心的鼓荡。

14."尼采的“强力意志”的内涵。

强力意志是生命意志,但不是求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是求扩展和超越的意志。

求强力正是意志之本质。

人的一切(肉体与精神)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与产物。

强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奴仆和主子的意志……全部的自然、人类、宇宙的历史内容和过程都是由强力意志的强弱矛盾与冲突构成的。

15."象征主义概念和内涵和代表人物。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

19世纪西方文学随着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的逐渐衰落,象征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象征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

他于1886年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正式用“象征主义诗人”来概括法国这批新潮诗人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美。

他们同时也是前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

后期象征主义诗潮再度兴起,20世纪初从法国扩及欧美各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瓦莱里,英国的叶芝、西蒙斯等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人的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和、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16."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的“音乐化”内涵及其理解。

对于象征主义诗歌的界定,瓦莱里同其前辈及同时代人不一样,既不同于“应和”论,也不同于“暗示”和“神秘”论,而是独特的“音乐化”论。

在他看来,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