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
自考汉语言文学——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介绍大纲)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
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0815):
一、课程的性质:
西方文论选读是一门选修课,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以研究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用以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为己任,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概括,也是时代现实和社会思潮在文艺领域的理论表现。
它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
二、课程学习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西方文论史上的一些代表人物和思潮流派的探讨分析,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西方文论代表性人物和思潮流派的艺术特色。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认识文学现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更宽阔的视野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概括更丰富的文学现象。
三、考试形式
课程考核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
(完整版)西方文论课件1

恩格斯: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 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 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 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道路。”
源 头:
1、最基本的范畴 2、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3、决定了西方文论的基本面貌
四、西方文论的历史分期
1、古希腊罗马时期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3、十七、十八世纪时期 4、德国古典时期 5、十九世纪时期 6、二十世纪时期
第一编
古希腊罗马文艺思想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西罗马帝国476灭亡)
绪论
一、历史地位——西方文论的源头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 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 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 起一种家园之感。”
西方文论
主讲教师 袁梅
前言
一、对“西方文论”的界定:
1、界定的混乱现状 (1)西方=西半球(中、南美洲) (2)西方=发达国家 (3)西方=欧美(苏联、东欧) (4)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2、以文化为中心的界定
新的历史学说:古代三大文明区划 *美洲、中美洲和中央安第斯文明区 *东亚、南亚、中国文明和印度地区 *印度河流域以西至地中海、西亚、 北非、南欧文明区
和发展方向
二、历史分期
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到公 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大约跨越一千年时间。
三个时期:
1、早期:形成时期<bc6-bc4> 2、中期古典时代:鼎盛时期<bc5-
bc3> 3、晚期:衰落时期<bc4-476>
第一章
古希腊文艺理论
第一节 概 述
1、社会背景:兴起、鼎盛、衰落 2、文化背景:开放、民主、自由 3、文学概貌:神话、史诗、戏剧 4、文论——发源于古希腊的西 方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学理 论遗产
西方文论 第1讲 古希腊文论ppt课件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9
4、亚里斯多德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文艺的本质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与柏拉图一样,亚里斯多德也主张文艺的本质在于摹仿。然而,从哲学世界观 来看,后者的摹仿说与前者有着实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见教材 P29-30) B、文艺摹仿比现实更真实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C、文艺摹仿的真谛在于“合情合理”的创造
11
B、悲剧情节比悲剧人物性格更为重要 ——“悲剧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行动中的人”
C、悲剧冲突的本质 ——“过失说”(不知而误犯)
D、悲剧的社会功能 ——“陶冶或净化说”(“卡塔西斯说”)
12
7
总结: 柏拉图的两种文艺观——
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艺活动;另一种是在神灵附体并唤起理式回忆的 条件下产生的文艺活动。 两种文艺观给后世文论提供的主要启示—— 文学反映论方面 文学创作论方面
8
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1、生平简介 求学阶段(20年):“学院之灵” 君师阶段(9年):“太子太傅” 授业阶段(15年):“逍遥学派” 2、百科全书式的智者 3、文艺思想的代表作
——理想国不需要文艺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4
4、柏拉图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基于理式论的摹仿说
理式:超时空、非物质、非意识且永恒不灭的“本体”。它决定着现实世界的 一切,而现实世界则只是其影子。 文艺的本质:文艺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他以三种床(“床喻”) 对此作出说明。 摹仿说的哲学本质:客观唯心主义。 摹仿说的文论价值:反映论(镜子说)
6
③文艺的灵感说 柏拉图虽然从哲学和政治理念上否定文艺,但对文艺活动本身又是深有体会的, “灵感说”的提出即源于此。 诗人灵感的由来源于“神灵附体”,其具体表现是心灵的迷狂状态。即是说, 只有诗神附体于诗人的心中,后者才能产生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特殊心境, 好诗由此得以出炉。(反问:好诗的出炉难道仅凭迷狂?) 灵感说的实质:诗人之灵魂对充满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西方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西方文论2.英文名称Western Critical Theory3.课程编号4.开课学期 15.课程性质学位基础课6.学时学分 54/37.先修课程8.考核方式课堂发言、读书报告、课程论文9.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0.主讲教师史汝波教授、丁兆国副教授11.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西方文论》主要介绍自古希腊至今各个时期西方文论发展的概况、主要流派和理论家,阅读有代表性的理论文本,讨论其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与文学文化研究的关系、对人文思潮发展的影响、及其自身矛盾或不足之处。
该课程旨在通过西方文论概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培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和研究文论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西方文论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位基础课,该课程对于文学、翻译、语言学等方向的研究生提高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专业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课堂教学重点在于讲授和答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采用读书报告形式考查学生章节专题读书情况,内容包括:该理论的起源、发展历史轨迹、发展现状和趋势;个人对该理论优缺点的思考;读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读书报告应提前提交任课老师,当堂作专题发言。
例如,课堂教学程序可包括3个环节:学生口头报告(如人数较少,可逐人报告,如人数较多,可轮流研究专题);学生讨论;教师讲评。
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的教学要求还包括:掌握理论流派的背景和文章主旨,课后扩大阅读,完成思考题和讨论题,认真准备报告,开展课堂讨论;注重各篇文章间的联系,力求融会贯通;尽量融入中国的文化背景及批评视角,力求中西古今融会打通;最终成绩评定由课堂发言15%+读书报告15%+课程论文70%构成,论文要求符合规范的行文格式(摘要,关键词,注释,引文出处等),思想清晰,条理清楚,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整体上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准。
《西方文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西方文论英文名称:Western Critical Theory总学时:54学分:3主讲教师及职称:史汝波教授、丁兆国副教授主要内容简介:《西方文论》课程主要讲授自古希腊至今各个时期西方文论发展的概况、主要流派和理论家,其中包含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19世纪末各时期的古典文论,以及20世纪俄苏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读者批评理论、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性别研究、文化研究众多理论流派,研读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集中探讨该领域的思想传统和理论前沿。
本课程对进一步加深理解外国文学文化,掌握语言学、翻译学、文化研究、比较文化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教材:1.张中载、赵国新:《西方古典文论选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1.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北京:三联书店,1986。
2.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 The U of Minnesota P,1996.5. Leitch, Vincent B. et al, eds. T 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2nd ed.New York: W. W. Norton, 2011.Course No.:Course:Western Critical TheoryTotal Periods:54Credits: 3Lecturers: Prof. SHI Rubo, Associate Prof. DING Zhaoguo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examines in a roughly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main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beginning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20th century. The classical periods cover theorists in Greco-Roman, medieval, Renaissance, Neoclassical, Enlightenment and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il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eriods select texts from Russian Formalism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nineties. The chief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is, through reading the representative texts, to rais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ritical theory and discuss with them the most influential speculations on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and recent trends in the field. It will concentrate on a number of questions, such as the locus of literary meaning, the status of the text, the role of the reader,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literary exegesis, the referentiality of literature, and the re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society. It is understood that this course is of general interest to MA students specializing in linguistics, translatology and literary studies, which can help them acquire better theoretical means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in their specific field of study.Textbooks:1.Zhang, Zhongzai, and Zhao Guoxin. Selected Readings in Classical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6.2. Zhu, Gang.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 2001.Selected References:1. Zhang, Longxi. A Critical Survey of 20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6.2. Zhao, Yifan, Zhang Zhongzai, and Li De’en, eds. Keywords of Western Critical Theory.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6.3. Zhu, Gang. 20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Beijing: Peking UP, 2006.4.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 The U of Minnesota P,1996.5. Leitch, Vincent B. et al, eds. T 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2nd ed.New York: W. W. Norton, 2011.。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完整word)西方文论课件

古罗马古典主义文论关于古罗马:公元前753年,罗慕洛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开创了古罗马的王政时代;至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在日尔曼民族铁骑的逼迫下退位,古罗马时期宣告结束.罗马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其军事实力相当强大,由于集体主义和尚武精神的存在,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了亚欧大陆;在政治上罗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主的民族国家;但罗马的文化却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几乎全部脱胎于古希腊。
古罗马的文艺创作情况:古罗马奴隶制的全盛时期:罗马神话是把罗马神的名字和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的;罗马的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是俘虏的希腊奴隶;罗马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作品也是模仿希腊米南德的新喜剧。
罗马共和时期的黄金时代: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抒情诗中汲取养分,进行改造和创新的。
第一节贺拉斯及其《诗艺》贺拉斯是奥古斯都的宫廷诗人,也是古典主义的奠基人.《诗艺》是西方诗人谈诗的第一部著作,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一个模仿,提出了罗马帝国的文艺法则,其主要观点包括:1、古典主义原则--从总的方向上为罗马文艺立法承袭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文艺模仿古典的原则,主张全面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题材上要求既要从荷马史诗中取材,又要描写罗马祖先的光辉业绩;语言上既主张向古希腊的诗人学习,又鼓励诗人敢于创新。
2、理性主义倾向——从目标上为罗马文艺立法贺拉斯说:“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
”A 承认诗人的天才有天资的因素,更强调苦学和训练B 认为诗人应该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吸取思想材料,要有对国家、对朋友尽责的道德感,要懂关于元老、法官的职责及战场上将领的作用等知识,他才能正确的进行文艺创作--指出艺术模仿生活是通过作家主体判断的模仿,揭示了主体创作的重要作用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为罗马文艺立法合式: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西方文论教程》教学课件 第一章 古希腊文论

三、诗为迷狂说
如果没有缪斯的迷狂,单想凭技巧便成为一个名副 其实的诗人,那么无论谁去敲诗的大门,都注定要 被挡在门外。神智清醒的人所写的诗,遇到迷狂中 人的诗,便黯然无光了。[1]
[1] Plato, Phaedrus, 245a.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 Plato, Ion, 543b.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诗人迷狂系代神所言,是柏拉图对后代影响深 远的著名诗学思想。这是说,诗人描述人类的 崇高行为,一如伊安之吟诵荷马,不是凭借艺 术的规那么,而是为缪斯所迫。这是一种迫不 及待,非得一吐为快的迷狂。至于神何以要剥 夺诗人的正常理智,苏格拉底的解释是,原因 在于神想使听众明白,诗人在恍惚迷狂之间发 布这些至尊无价的言词时,已经失去了常人的 理智,所以真正说话的是神,我们是通过诗人 在清楚聆听神的话语。另外,诗人创作不是凭 借技艺,而是迷狂中代神所言使然。
画家的名称是模仿者,诗人也是模仿者,就像所有的 模仿者一样,他们和真理是隔了两层。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从荷马以降的所有诗人, 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模拟德行或者诸如此类东西 的形象,而永远不达真理。如前所见,诗人和画 家一样,他对做鞋的手艺一窍不通,却能有模有 样画出画家的形象。他的画只能取悦那些同他见 识相当的人,他们完全是根据色彩和形状来作出 判断。[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批评new criticism19世纪诞生于美国。
19世纪之前文学就是书写出来的东西(比如:assay, poetry, drama, novel等)19世纪的欧洲大学教授经典文学(classics Greek-Latin)新批评主要把诗歌作为其理论的关注点艾略特(Eliot)他强调作家必须要有“历史意识”,即对传统的意识,作家必须置身于这种传统之中;此外,如果艺术要获得它们必须具备的“非个人性”(impersonality),如果艺术“要接近科学的状态”,这个获得传统意识的过程就会加强艺术家必需的“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理查兹(Richards)、燕卜荪(William Empson)、利维斯美国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兴盛于四五十年代。
它不关注语境,不关注这语境是历史的、生平传记的,还是理性的等等;它对“意图”或者“感受”也不感兴趣,反而称之为“谬误”;它关注的只是“文本本身”,包括文本的语言、结构;它不寻求文本的“意义”,但却要搞清楚文本是怎样“言说自身”的。
……它刻意要追寻的是,文本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它怎样获得“秩序”和“和谐”,怎样包容并解决“反讽”irony、“悖论”paradox、“张力”、“多义性”;它关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清楚地说明诗歌本身的“诗性”,即诗歌本身在形式上的完美性。
《意图谬误》(Wimsatt)作家意图author’s intention意图论者intentionalist诗歌/应用文poetry/practical messages道德批评moral criticism艺术批评artistic criticism作品的真正意义存在于其内在模式,和作者的生平与作品的历史背景无关。
“作者的设计或意图并不是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作者的意图即不存在,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首诗“在世界上流传不是作者的意图使然,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它属于公众;诗歌应该由文本中的“戏剧性言说者”来理解,而不是通过作者来理解;诗歌只能由它是不是起作用来判断。
“情感谬误”(affective fallacy)说明“诗歌及其结果之间的混淆”——“试图从一首诗的心理效果获得批评的标准……最终将导致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瑞恰慈认为“审美的”或“投射式”的词语——通过一些形容词我们把感情投射到事物之上,其实这些事物本身与这些感情特征没有关联。
科学是一种陈述(statement),而诗歌是一种“次陈述”(pseudostatement),与陈述相比,诗歌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的感受事物起源谬误genetic fallacy印象主义/相对主义impressionism/relativism布思(Booth)尽管他接受了新批评的观点,即小说是一个“自动的”文本,但他仍旧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认为小说无论如何包含着一个作者的“声音”,他称这个声音为“隐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他或她的“官方书记员”或“第二格自我”),是由读者通过小说中清楚地表达的种种态度的推演创造出来的。
他对“可靠叙述者”(reliable narrator)与“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的区分,“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第三人称,接近“隐含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故事中的一个人,偏离“隐含作者”的价值取向。
二.形式主义Formalism1917年俄国革命之前形式主义就确立起来了。
1915 莫斯科语言小组雅可布森(Jakobson);1916 诗歌语言研究会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艾亨鲍姆(Eikhenbaum)形式主义指的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探索,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对该事物与其他事物本质区别的研究。
形式主义区分了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形式主义最初的激发力来自未来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强调,只有“情节”(сюжет)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的,而“故事”只是等待作家进行组织的原始材料。
俄国形式主义另一个重要叙述概念是“动机”(motivation)——情节中最小的单元,即一个单一的陈述或行为。
“陌生化”到“前景化”(foregrouding)什克洛夫斯基最引人注目的概念之一是“陌生化”(defamiliarize)。
我们无法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那种常规的存在要求事物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变成“自动的”,陌生化就是强调由事物的新鲜感引起的奇异感,使读者已经麻木的体验重新变得敏锐起来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脑力节省”,这种方法会使得“感知的过程相对轻松”。
审美感受就是人脑对这种节省的反应。
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poetic/prosaic language)。
两种形象:一种形象是四维的实际手段,来把各种事物分门别类,另一种是诗歌的形象,用以加强印象。
“代数化”(algebrization)的过程,或者对于事物的过分自动化(over-automatization),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感知时使用的脑力。
巴赫金“狂欢化”(carnivalization)形式方法formal method文学科学science of literature诗歌语言/实用语言poetic/practical language具体事物the specific三.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Freud)意识体验的三层结构:意识(conscious)——是这个结构的最外层,是人对外界的直接感知,总的来说意识可以由语言来驾驭。
前意识(preconscious)——一切思维活动都力图进入意识范围,但大部分思维活动都在途中遭到“过滤”而不可能最终达到意识层,这个中间的阻碍机制就是“前意识”无意识(unconscious)——大部分的思维活动都无法直接通过前意识的警戒线,只好借助特殊的办法(如借助各种伪装)以间接的形式在意识中得以体现,这部分的思维活动内容就是无意识。
人的整个思维活动犹如大海里的冰山,意识代表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代表冰山紧靠海平面以下的部分,随海水起伏而不时露出海面,无意识则代表冰山终日淹没于水下的硕大主体。
人格的三重结构:本我(id)——“一团混沌,云集了各种沸腾的兴奋”。
本我受本能(instincts)的驱使,遵循“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尽最大努力使原始欲望和冲动获得满足。
这些欲望和冲动是本我运作的原动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长期积淀在自我之中。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感官意识(perceptual-conscious)之间,用理性和审慎来“保护”本我,使其既接受本能的冲动,又因为时时担心而把这种冲动限制在所允许的范畴之内,使之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以换取本我的安全和成功。
超我(superego)——外部世界在人心的反映,表现为人人都必须遵循社会道德准则这样一种意识,也就是俗称的“良心”。
超我是本我的压制者,依靠的是“求善原则”。
自我要协调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关系,受三者的压迫。
两个最基本的本能:爱和死死——回复到原生状态,因为人的原生状态便是生命尚待开始的状态,即生命开始前的状态。
“死亡”是“生命”的开始,而不是它的结束。
和死亡本能相比,爱的本能则是保存物种,延续生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libido)。
这里的“爱”是广义的爱,包含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种族、对人类的爱。
但两性之间的爱最基本最激烈最重要。
力比多的发展阶段:口唇(oral)期、肛门(anal)期、生殖器崇拜(phalic)期。
这个时期(从出生到5岁前后)孩童的性兴趣对象是他自己的身体,弗氏称之为“自我性爱”(self-eroticism)或者“前俄狄浦斯”(pre-Oedipal)期。
随着力比多的进一步发展,孩童的性兴趣对象转移到父母身上,意识到以父亲形象为代表的外部权威的存在,从而进入到俄狄浦斯期:男孩产生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女孩产生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雅克·拉康(Lacan)从结构语言学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再阐述,他将人类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镜子阶段(the mirror stage)、想象阶段和象征阶段。
三个阶段都以语言为前提。
婴儿高兴地认定镜中自己的形象,在我们开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这个概念以一种原始的形式突然产生。
此后,在与他者想认同的相互关系中,我才被客观化;并且也是在此后,语言才给我恢复了在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功能。
无意识意象image镜中形象mirror-image模仿mimicry格式塔Gestalt内在世界/外在世界Innenwelt/Umwelt早产性prematurity of birth精神症neurosis象征性还原symbolic reduction四.读者导向理论文本的意义从来不是自我形成的;读者必须作用于文本材料,从而产生意义。
读者导向理论从根本上向与新批评和形式主义紧密联系的文本导向理论提出了挑战。
伍尔夫冈·伊塞尔(Wolfgang Iser)文学文本总是包含着“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上。
德国接受理论(reception-)的首要解释者之一伊塞尔认为,批评家的任务不是要解释作为客体的文本,而是要解释文本对读者的影响。
允许一系列多样的读解是文本的本质决定的。
“读者”这个术语可以进一步分为“隐含的读者”与“实际读者”。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是文本为自己创造的读者,它是一个积极回应的结构网,引导我们以某种方式阅读。
“实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某些心理意象;但是,这些意象不可避免的会被读者“现存的经验储备”赋予某些色彩。
在“完美的人”和“缺乏判断力的完美的人”之间的空白应该由一个自由地判断的读者去填充呢,还是应该由文本提示引导的读者去填充呢?伊塞尔的强调终究是现象学的:读者的阅读经验是文学过程的核心。
海德格尔(Heidegger)人的存在最显著的是他的定在(“给定性”):我们的意识一方面投射世间的事物,同时也通过世上存在的本质受制于世界。
尧斯(Jauss)德国“接受”理论的重要成员之一提出“范式”的概念,即概念和假说的科学框架只在特定的时期起作用。
采用“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这一术语,描述读者对任何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作出判断的标准。
费希(Fish)提出“情感文体学”(affective stylistics)认为我们在解释文学语句与非文学语句时,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相同的。
读者是具有“语言能力的”,能够内化读解需要的句法和语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