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让庞统下基层只是为了更好的提拔重用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搜狗百科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搜狗百科个人才华庞统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
)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
当时徐庶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庞统传》)。
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
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孙权觉得,因为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
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
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
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
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
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
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2 班高小红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内容·提要】在《三国演义》众多文臣武将中,庞统可谓是独具特色的一位。
庞统在作品中所占篇幅不多,生卒短暂,然而却是文本的核心人物,几次重大的事件都有他的参与决策。
他以其奇绝的才智,率真的个性,曲折的生平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意趣。
他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屡次求职却未能真正建立功勋。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悲剧体现在他的性格方面和事业方面,研究其悲剧造成的原因能够给当代大学生求职带来一些启示。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
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
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
”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可谓奇才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
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 80 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
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
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
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
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
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
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
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
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
苏辙《贾诩》“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贾诩》“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苏辙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
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
”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
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
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
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
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
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
”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
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
楚师还,晋师遂侵蔡。
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
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
”遂全师而归。
夫兵久于外,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
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
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
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
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
”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
庞统才能与诸葛亮齐名,为何在东吴任职期间不受孙权重用

庞统才能与诸葛亮齐名,为何在东吴任职期间不受孙权重用庞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是三国时期一流水准的谋士,尤其是为刘备入川献上三策,极大影响着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在投奔东吴期间并没有受到重用,职位仅仅是一名功曹。
按理说孙权是求贤若渴的,怎么会忽视了这位顶级人才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四个字——门阀政治。
三国主公“求贤若渴”的区别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公都可以称得上求贤若渴,不过呢他们在人才战略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曹操因为占据北方的地盘,农业、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多,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自然投奔他的人才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最高的。
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才,唯才是举(这个成语即出自曹操的《求贤令》)。
但同时曹操也特别重视质量,对于质量不足的人才,或者才能还没展露出来的,会选择轻视。
总体来说,曹操阵营的人才基数大,有得挑,所以可以随便选最好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曹操阵营也是受到门阀政治影响最大的。
毕竟北方一直是权力政治的中心,各大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往往也呈现区域性抱团特征,曹操也必须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维持统治。
所以在中下层的人才还是门阀世家为主;上层的人才,文官基本都是出身士族的世家;武官则略有不同,更注重军事指挥能力,所以武官除了一部分是来自曹氏、夏侯氏的宗亲,其他基本都是凭能力上位的。
刘备阵营的人才综合质量与数量其实是三国里面排最后的,主要是跟刘备先天不足有关。
逐鹿中原失败之后,来到荆州一切得从零开始。
然而荆州、益州的豪强们又有各自的利益,所以刘备要获得顶级的人才,就只能靠人格魅力以及推心置腹的态度去征服,想必其他两家要辛苦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非常重视庞统,愿意花大把时间去了解去谈心,听取其谋略,通过这样细心的观察与接触,实打实地了解到庞统的经世之才。
但在孙权这里情况跟刘备完全不同,孙权的情况其实跟曹操有些类似,东吴的人才大部分是南迁的地主阶级以及江南本地的豪强,但两方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存在一定的政治斗争。
采用中策的故事

采用中策的故事采用中策法正跟张松是好朋友。
他们俩都认为刘璋没有本事管理益州,旱就密谋要把刘备请来代替刘璋了。
法正到荆州把心里话跟刘备露了几句,还说:“您这么英明的人,又有张松做内应,要得到益州,就象把手掌翻过来似的那么容易。
”刘备听了,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这时候,从外边进来一个人,口气很坚决地说:“这是天大的好机会,您千万不能放过了!”刘备抬头一看,原来是军师庞统。
庞统就是跟诸葛亮一样有名的那位“凤雏”先生。
前些时候,他也投靠了刘备。
一开始,刘备只让他到耒阳[在湖南省东南部]当了个县官。
后来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可不只是治理一个县的人才;要让他做您的助手,才能发挥他的才干。
”诸葛亮也对刘备这么说。
刘备这才让庞统做了军师,跟诸葛亮一样。
这会儿庞统走进来对刘备说:“荆州连年打仗,田地都荒芜了;加上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都不能让人放心。
益州土地肥沃,人口兴旺;拿它做根基,准能成大事。
您还犹豫什么?”刘备为难地说:“我和刘璋是本家。
要是无缘无故地去夺他的地盘,天下的人就会说我不讲信义,那怎么办!”庞统急着说:“现在兵慌马乱,不能守那个死规矩。
您就是不去,曹操也会去的。
那不是更糟了吗?”刘备一想,是这么个理儿,这才点头同意了。
他让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驻守荆州,自己和庞统率领几万步兵到益州去了。
刘璋听说刘备来了,亲自从成都到涪城[在四川省合川县,离成都三百六十里〕来迎接。
两个人见了面,那个亲热劲儿,真比亲兄弟还亲。
刘璋送给刘备二十万斛米、二千匹马,一千辆车,还有布匹、丝绸什么的;又给他一支军队,请他到汉中去征讨张鲁。
事办完了,刘璋自己回了成都。
刘备带着人马到了葭萌关[在四川省昭化县南。
葭jiǔ。
他并不着急去打张鲁,只想着怎么收买人心,好让本地人拥护他。
就在这时候,孙权给他来了一封信,说曹操要报赤壁一战的仇,又要发兵打过来,让刘备赶快回荆州准备抵挡。
刘备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回去吧,眼看快到手的益州又没指望了;不回去吧,又怕万一荆州有个差错,绝了后路。
刘备破格提拔的三个人,有一个还让张飞尴尬不已,他们都是谁呢?

刘备破格提拔的三个人,有一个还让张飞尴尬不已,他们都是谁呢?
刘备是东汉末年十分有才华的诸侯,他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成就,但是他有过人的胆识和坚定的信念。
而他最为后人称赞的是他识人的能力。
正是因为他善于识人用人,所以才能在后来瓜分天下。
不过他用人并不盲目,即使是特别有才华的人,他也要先对此人磨炼一番,才会委以重任。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例外的。
刘备也曾破格提拔过三个人,还都是在他们没做出什么大事儿的时候。
他们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位:庞统
庞统早年在周瑜手下做事情,但是周瑜一直没有发现他的才华。
他心有不甘,于是转而投奔刘备。
刚开始,刘备就看出他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但是由于他长相丑陋,所以刘备只让他当了一个小县令。
后来鲁肃,诸葛亮等人都对刘备说起庞统的才华,庞统便召见了他,并且直接把他提拔到了和诸葛亮一样的地位。
第二位:魏延
魏延,刚开始在刘表手下做事情,后来刘备投奔刘表时,他便去了刘备的账下。
刚开始他只是一名小将,立下了数数战功之后,便被任命为牙门将军。
后来刘备拿下汉中之后,直接封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但这却让张飞十分尴尬,因为当时军中不少人断言,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张飞对此也信心满满,没想到却是魏延。
第三位:王平
王平投降刘备后,刘备再次发挥了他识人的能力,直接委任王平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虽然官职并不大,但对于王平来说,却是一次大的破格提拔,为什么这样说呢?王平当年不仅是降将,而且还未有战功,而当年魏延投奔刘备后,数有战功,才被委任为牙门将军。
可见刘备对王平也算是破格提拔。
刘备一生三次酒后失言,一次险遭杀身之祸,一次害死一名大将

刘备一生三次酒后失言,一次险遭杀身之祸,一次害死一名大将《三国演义》里面,刘备一直以宽厚仁慈的形象示人,但这不代表他没有放纵失礼的时候。
他也曾三次酒后失言,不仅让自己身陷险境,甚至搭上了爱将的性命。
刘备第一次是在刘表的家宴上。
刘备投奔刘表后,刘表对他很重视,让他屯兵新野,重新有了立足之地。
有一天刘表邀请刘备到荆州赴宴,酒至半酣,刘表突然潸然泪下,向刘备倾诉起自己的心事:他的长子刘琦是前妻陈氏的孩子,性格懦弱没办法担起大事。
现在妻子蔡夫人生的小儿子刘琮很聪明,他想废长立幼,但礼法上面说不过去。
如果立长,现在蔡氏一族掌握荆州的军权,恐怕会生乱子,因此委决不下。
刘备当时直接表达了自己看法:自古废长立幼都是取乱之道,兄长要是担心蔡氏权力太大,可以慢慢削弱,绝对不能因为溺爱而立小儿子。
蔡夫人一直对刘备心存戒心,所以每次他们二人的谈话都会躲在屏风后面偷听。
刘备这时候也觉得自己说错话了,就起身上厕所缓解尴尬。
如厕时刘备发现自己大腿长了肥肉,不由得流下眼泪。
回来之后脸上泪水还没擦干。
于是这哥俩角色互换,刘表问起了刘备伤心的原因。
刘备回答说:“我以前常年征战,大腿精壮结实。
现在长时间不骑马,腿上都长了肥肉。
眼看着年华老去却不能建功立业,所以悲伤。
”刘表安慰他:“我听说贤弟当年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你跟他两个人。
曹操这么厉害的人物都不敢排在你前面,你又何愁不能建功立业啊。
”青梅煮酒论英雄被刘表这么一夸,刘备豪情满怀,乘着酒劲说道:“我要是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都不看在眼里。
”这话一出,刘表感觉自己被影射了,默然不语。
刘备连续两次失言也觉得这地方没法待了,于是回到了馆舍。
蔡夫人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那叫一个恨。
她让弟弟蔡瑁带兵去杀了刘备,幸亏有伊籍报信,刘备这才捡回一条命。
第二次是在攻占涪城的庆功宴上。
刘备入川之后,占据葭萌关,彻底跟刘璋撕破了脸,军师庞统给刘备出了三个方案。
第一条是选精兵突袭成都,出奇制胜,这是上策。
值得分享的林汉达历史故事_历史小故事

值得分享的林汉达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地提升⼩朋友对于历史的阅读兴趣,增加⼩朋友对于历史的认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值得分享的林汉达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林汉达历史故事1⼤雁带信⼀年⼀年地过去了,苏武⼀直在北海放⽺。
那个代表朝廷的使节⽇夜没离开他的⼿,这么多年来,使节上的穗⼦[ 穗suǜ]全掉了。
可是他把那个光杆⼦的使节看成⾃⼰的命根⼦⼀样,紧紧抓住这根杆⼦,想念着汉武帝,想念着朝廷,想念着⽗母之邦。
苏武在朝廷上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李陵。
他出使匈奴的第⼆年,汉武帝派李陵带着五千名步兵,去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这点⼉步兵都围上。
尽管李陵的箭法怎么好,尽管这五千名步兵杀了六七千名匈奴兵,终于因为没有救兵,只剩了四百零⼏个⼈回来,李陵⾃已被匈奴逮去,贪⽣怕死,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惊动了朝廷。
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下了监狱,召集了⼤⾂们评评李陵的罪⾏。
⼤⾂们都骂李陵不该贪⽣怕死,只有个太史令,叫司马迁,他冒冒失失地说:“李陵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也⾜⾜可以向天下的⼈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就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了,他责问司马迁说:“你怎么知道他的主意?是李陵告诉你的?是我叫李陵去投降的?要像你这种说法,谁都可以投降敌⼈了。
你这么替投降敌⼈的⼈强辩,你不是存⼼反对朝廷吗?”他呛喝⼀声,把司马迁下了监狱。
审查下来,司马迁被定了罪。
按照汉朝的规矩,定了死罪还可以拿出钱来赎罪。
可是司马迁拿不出钱来,只好受了刑罚,成了个残废的⼈,关在监狱⾥。
依他的脾⽓,他宁可⾃杀,也不愿意受罚。
可是他想到⾃⼰有⼀项极重要的⼯作没完成,不应该死。
他正在⽤全⼒写着⼀部历史书,叫《史记》。
他要忍受⼀切痛苦来完成这部书。
”有志者事竟成”,司马迁终于写完了《史记》。
咱们今天还读那部书呐。
汉武帝把李陵的⼀家下了监狱,把司马迁办了罪。
后来传说李陵要帮着匈奴来打汉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备让庞统下基层只是为了更好的提拔重用
导语:演义五十七回,庞统来拜见刘备,可是刘备却因为庞统长得比较丑,“心中亦不悦”,和孙权一样,刘备也是个看重仪表的领导。
然后,刘备远远的...
演义五十七回,庞统来拜见刘备,可是刘备却因为庞统长得比较丑,“心中亦不悦”,和孙权一样,刘备也是个看重仪表的领导。
然后,刘备远远的把庞统发配到耒阳县担任县令,可是,庞统在耒阳县一百来天,整天喝酒,不理公事。
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大怒,于是命令张飞前往调查:并且交代:“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问。
恐于事有不明处,可以孙乾同去。
”
读书到这里,心中有了一个疑问。
此时的刘备手上适合派去调查的人很多。
比如说孙乾,比如说简雍,比如说关羽,这些人都比较有大脑,遇到事情会冷静思考,然后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判断。
可是,刘备为什么要派一个遇事冲动,动辄要喊要杀的张飞充当钦差大臣,前去干调查这类细致活呢?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刘备生气了。
刘备知道,如果派孙乾等人去,结果必然是一团和气。
孙乾、简雍等文臣人久仰庞统名声,即便是庞统对公事真的有所疏忽,那也会帮忙遮掩。
关羽本来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可是荆州杠杠平定,前线战事经济,必须要有一位能独挡一面的大将守卫,并且见缝插针,争取一块长江边上的地盘。
在夺取荆南四郡之后,刘备最苦恼的事情,莫过于关羽接管的刘琦的荆州水军,因为夏口江夏的失守,只能退居陆地,晚上没有发挥的机会。
不能在长江边上设立船坞,就无法进入长江,与曹操、周瑜抢夺地盘。
于是,关羽绝不能放。
而此时,诸葛亮在东吴,赵云随身保护,刘备手上除了张飞一人,几乎就是无人可派。
于是,刘备派张飞出马,即便张飞有些粗暴,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