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

合集下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PPT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PPT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
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
4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是那 处曾相见,相看俨 然,早难道这好处 相逢无一言?”
——《牡丹亭》
5
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6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18
E.昆曲在脸谱、服饰、表演程式、曲 牌、剧目、道具等许多方面都对我国的 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P101历史纵横,脸谱与性格。 19
20
昆曲的曲文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
16
(2)“近代百戏之祖”
A. 角色制——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脚色为人物之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 、丑
17
B. 文人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 昆曲--集中国文艺之大成
C. 具有稳定的剧本结构。 “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 结构,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D. 演员组合体制。
“近代百戏之祖”
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 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洪生《长生殿》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 古典文学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雅 致,而昆曲的词牌也为其他戏曲所沿用。
21
四、曲高和寡——昆曲的衰落
1、“美丽的缺点” 思考:昆曲有哪些缺点?昆曲走向 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 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 那个 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 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 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 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 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18-19版:单元整合(六)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创新设计)

18-19版:单元整合(六)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创新设计)

9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难点问题
解题方法指导
@《创新设计》
材料二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它塑造了 杜丽娘这一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 形骸之论也。”在杜丽娘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思想,体现了对封建礼教 的叛逆与抗争,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3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难点问题
解题方法指导
@《创新设计》
2.衰落 (1)昆曲一登上戏剧舞台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掌中玩物,造成脱离人民 群众,这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源。 (2)三次“花雅之争”,其中以京腔、秦腔和以四大徽班为主的京戏成为北京剧坛的 新盟主。 (3)花部戏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诗通俗易懂,这是“花雅之争”中 花部取胜的根本原因。 (4)清朝的文字狱对昆曲的创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难点问题
解题方法指导
@《创新设计》
材料二 (乾隆初)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 辉煌。观者叠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而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 昆曲,辄哄然散去。
——(清)徐孝常为张坚《梦中缘》传奇所作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昆曲为什 么“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乾隆初北京人“所好惟秦声”“厌听吴骚”的原因。
——对汤显祖《牡丹亭》评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标准①和标准⑥两个角度说明昆曲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牡丹亭》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课时作业1: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课时作业1: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多维演练·融类旁通]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1.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A.唐末B.元末C.明末 D.清末2.人们常常这样评价昆曲的历史:“乾嘉以前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无戏无曲。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屡次大兴“文字狱”B.鸦片战争后,外国文化的冲击C.“西学东渐”潮流的影响D.社会衰败,经济停止发展3.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演员分工,称“脚色”,脚色各有名目,在戏曲中扮演男主人公的称为( )A.生 B.旦C.净 D.丑4.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

其戏剧结构为( )A.“合——离——合,双线交叉”B.“离——合——离,双线交叉”C.“合——离——合,双线平行”D.“离——合——离,双线平行”5.昆曲在演出的时候,其中的“末”这一脚色需要(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唱腔粗直,动作勇猛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口齿清楚伶俐6.昆腔的灵魂和标志是( )A.腔调豪放大气 B.腔调悠扬流畅C.受昆山人欢迎 D.和民间音乐相结合7.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 )A.京剧 B.吕剧C.黄梅戏 D.昆曲8.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

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 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 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9题13分,第10题13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百姓厌昆腔,喜乱弹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 古雅的昆曲材料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 古雅的昆曲材料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第1课古雅的昆曲从昆腔到昆曲1.昆腔的由来腔有数样,纷纭不类。

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弋阳”①。

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

惟“昆山”为正声②,乃唐玄宗时黄绰③所传。

元朝有顾坚④,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

扩廓帖木儿⑤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⑥、顾阿瑛⑦、倪元镇⑧为友,自号风月散人。

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⑨,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解读】《南词引正》是明魏良辅所作《曲律》的另一版本。

曾经吴昆麓(明嘉靖时人)校改。

这一版本是新中国诞生后在张丑《真迹日录》中发现的,是文征明写本。

该本内容较曲律的其他刊本、钞本文字略多,如对当时各种戏曲声腔流派的论述,即为他本所无。

昆山腔简称“昆腔”。

后人谈论昆腔,有将魏良辅称为创始者,如明末潘之恒在《亘史》中谈论“曲派”,说:“自魏良辅立昆之宗”;明末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但《南词引正》告诉我们,昆腔产生于元末,始祖为顾坚。

顾坚居于昆山附近,善于演唱南曲,故名“昆山腔”。

【注释】①“昆山”、“海盐”、“余姚”、“弋阳”,是明代中叶以后,盛行的南戏四大声腔。

它们都由各自的诞生地点得名。

②正声,正宗声腔。

③黄旛绰,一作黄幡绰,其生卒年不详。

他是唐玄宗时宫廷艺人,擅演参军戏。

曾用滑稽风趣的语言讽谏唐玄宗要疼爱自己的儿子和不要打马球,太危险,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信任。

安禄山作乱,黄旛绰仍留长安,为安禄山演戏,玄宗自西蜀返长安,亦未加罪于他。

传说其晚年流落江南,死后葬于昆山。

④顾坚,元末明初的戏曲家。

⑤扩廓帖木儿,元末大将。

本姓王,小名保儿。

沈丘(今属河南)人。

察罕帖木儿之甥,自幼被养为义子。

从察罕帖木儿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

察罕帖木儿死后,代为统帅,于至元二十二年(1362)冬,攻破益都。

2019-2020版高中历史 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优

2019-2020版高中历史 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优

第1课时古雅的昆曲【学考报告】考点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1.昆曲(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悠扬流畅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

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3)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4)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1)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3)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要点昆曲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一昆曲,原称昆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史料二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据史料二,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提示(1)吸取地方语音和民间音乐;关键人物顾坚创作的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6.1《古雅的昆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6.1《古雅的昆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雅的昆曲
一、从昆腔到昆曲 1.昆腔的形成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 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 南曲时,与当地语音 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 新腔调。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 初。
2.昆腔的革新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长期寓 家魏良辅,在善唱北曲的张野 张梅谷、昆山竹笛名师谢井泉 等艺术家的帮助下,对昆腔进 十年,获得成功。
戏 装







呵要 护知 之之 ,听 足之 矣赏 !之
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经历了三 次高潮。因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 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 从而强烈地吸引着观众。这是它能够在 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花鼓戏
启示: 不断地适应社会民众的需要; 不断革命创新是永葆青春的唯 一途径。
人 柳梦梅 杜丽娘 陈最良 石道姑 狱卒 物
3.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浣纱记》是一出极其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 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吴越争霸的故事。肩负国家重任的政 的民间美女西施在明澈的溪流旁边遇合定情,却又不得不 怅然分手。 在国家利益与儿女恋情冲突时,范蠡与西施这对情侣牺牲 限悲凉、屈辱、痛苦而豪壮的决定──献身国家。 《浣纱记》的演出,获得空前的轰动效应,取得巨大成功。
2.昆曲的衰落 (1)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 牲了文化性和戏剧性(根本原因) (2)“花部”与“雅部”之争
王芳 1963年生,苏州人,著名 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牡丹亭》中王芳饰杜
昆曲面临的困境: 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 剧场不足 自身问题 年代问题
二、昆曲的兴盛 与衰落 1.昆曲的兴盛
(1)、明末,昆腔成为第一 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 (2)、清初,昆曲的名称产 生了。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六单元昆曲(唐)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六单元昆曲(唐)

二、追溯—昆曲的兴衰史:
5、昆曲的衰落: 时间:清乾隆末年
(1)昆曲的致命弱点——P98 (2)花部与雅部的较量: (3)昆曲的衰落:
思考,为什么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 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而趋于败落了?
(二)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1、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地位: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 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近 代百戏之祖”。

发展 历史
(兴起)明梁末辰,鱼昆将腔昆成曲为推全上国戏性曲大舞剧台种,清初称昆曲
兴盛: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 (表现)

原因:命弱点是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

衰落
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
过程:花雅之争
曲 独特的文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化价值 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拯救和 保护
昆曲面临的 困难
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 剧场不足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 曲(2001年5月,第一批) 中国古琴艺术(2003年11月,第二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11月,第三批) 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11月,第三批)
回顾什么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材P6
(一)古雅的昆曲:近代百戏之祖(b)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6分)
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 “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 及改革创新来传承,
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 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方式有何差异。(4分)

高中历史选修6笔记第6单元第1课 古雅的昆曲

高中历史选修6笔记第6单元第1课 古雅的昆曲

第六单元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第1课古雅的昆曲
一从昆腔到昆曲
1.元末,南曲流行。

明初,南曲与昆山地区音乐结合和改进,形成“昆腔”。

2.昆腔特点: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3.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等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吐字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唱腔精致细腻,旋律缓慢
4.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昆腔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5.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大剧种
6.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二昆曲的兴盛与衰落
1.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新剧不断涌现,表演精益求精。

2.清乾隆后,从全本中精选出的折子戏成为主流
3.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
4.乾隆和嘉庆年间,出现花部(京腔、秦腔、梆子腔等昆曲意外的地方戏曲声腔)与雅部(昆曲)较量
5. 花部内容贴近百姓,昆曲日趋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古雅的昆曲【学考报告】考点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1.昆曲(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悠扬流畅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

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3)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4)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1)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3)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要点昆曲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一昆曲,原称昆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史料二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据史料二,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提示(1)吸取地方语音和民间音乐;关键人物顾坚创作的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

(2017·浙江湖州高二期末)明朝王骥德《曲律》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在于魏良辅( )A.把昆曲推上了戏曲舞台B.为昆腔赢得“官腔”的称号C.借鉴北曲优点革新昆曲D.使昆曲成为独立演出的短剧解析材料并未表明把昆曲推上戏曲舞台,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官腔”,故B项错误;材料中“昆山派”源于“昆腔”,从元末到明中期,昆山腔跟戏曲演出没有发生直接关系,到了明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等一批艺术家的改革,在曲调上吸收了“北曲”的长处,所以革新后的昆腔具备了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故C项正确;昆曲成为独立演出的短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二昆曲的诞生与兴衰过程及“花部”与“雅部”之争(b)1.“花部”与“雅部”之争(b)(1)清朝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扬州。

扬州既有专门演唱昆曲的戏班,又有表演各种地方戏的剧团。

当时,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为正宗,又因昆曲唱词高雅,就称昆曲为“雅部”。

(2)“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如京腔、秦腔等),曾被贬为“乱弹”,种类繁多,就统称“花部”。

在接驾演出时,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

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2.昆曲的诞生与兴衰过程(1)形成过程①元朝末年,南戏清唱新腔调产生。

②明初,昆腔名称产生。

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

(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

)③明末,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兴盛①时间:从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末年。

②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3)衰落: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吸引观众,冲击着昆曲的地位。

要点昆曲的兴盛与衰落史料一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的兴盛时期。

在昆曲演出中,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

明代昆曲中,已经用各种彩色图绘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史料二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思考(1)史料一是如何体现昆曲兴盛的?(2)据史料二,概括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

提示(1)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

(2)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践;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

1.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景象。

下列说法中,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 )A.昆腔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戏曲B.东吴孙权政权势力极其强大C.“吴门”同“无门”,四方唱歌的人没有统一的门派D.《长生殿》在南京的演出引起了轰动解析昆山在三吴地区,明万历年间,昆曲在北京的演出引起巨大反响,以致全国各地的戏剧都受到它的影响。

故选A。

答案 A2.(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对昆曲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魏良辅始创昆曲,为昆曲塑造出灵魂②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剧舞台③“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④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是昆曲的致命弱点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魏良辅是明朝的戏曲革新家,不是始创昆曲,他对昆山腔艺术的发展提高有过巨大贡献,故①错误;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播很大的助力。

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故②正确;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绩,吸收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创建了婉转具体、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系统,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故③正确;昆曲的致命弱点就是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考点三“近代百戏之祖”(c)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

其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3.昆曲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思维拓展昆曲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

要点昆曲的艺术价值史料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思考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提示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百戏源于昆曲。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材料,概括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答案(1)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2)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为什么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而趋于败落了?(教材第98页)提示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

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99页)一、本课测评1.昆曲是怎样产生的?提示(1)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

(3)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昆曲诞生了。

2.昆曲的特色是什么?提示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

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但是,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又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二、学习延伸(略)课时演练一、选择题1.明朝嘉靖年间,因对昆腔进行革新,创造出曲调清丽委婉的“水磨腔”而被称为“昆腔之祖”的是( )A.魏良辅B.嘉靖帝C.万历D.梁辰鱼解析经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和创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显得非常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答案 A2.如图戏曲的作者是( )A.顾坚B.魏良辅C.梁辰鱼D.关汉卿解析顾坚始创昆山腔;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将昆曲剧目《浣纱记》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答案 C3.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A.唐末B.元末C.明末D.清末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昆腔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答案 C4.昆曲折子戏取代全剧的演出是在( )A.康熙以后B.雍正以后C.乾隆以后D.道光以后解析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清朝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答案 C5.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这说明(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B.京剧已经形成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解析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听到演唱昆曲,则“哄然散去”,可知昆曲渐渐地脱离了广大民众。

答案 A6.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其中“花”是指( ) A.昆曲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C.京腔D.秦腔解析“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