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楷的用笔

合集下载

小楷笔法49种教程

小楷笔法49种教程

小楷笔法49种教程1、平切横起笔时带有一定的速度切入纸面,产生左尖的效果。

笔尖继续向右渐按运行(切勿向右下顿笔),稍驻收笔(将笔尖从纸面上提起)。

平切横取势略平,从线条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线,上部是一条弧线,前部分弧度小,较平直,后部分弧度大。

初学时往往容易写成头部太尖细,而收笔时下挂。

平切横要短小、圆润,富有弹性。

2、仰切横取仰势呈一定斜度,写法类似平切横,起笔带有一定的角度,但不宜太大(从左上),收笔有两种,一种向右上方顿笔,迅速提笔;一种向右重按后向左上方挑出(呈钩状),这种横一般用在接写撇、竖等纵向取势的笔画搭配中。

仰切横弧度不宜太大。

3、短平横短平横的落笔先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顿笔后轻提向右行笔,最后稍驻提起向左收笔。

手指的动作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向左上方伸出,然后迅速收回下压,笔尖接触纸面后,迅速由快至慢,按后提笔右行,无名指和小指并行右移,大拇指和食指右拨后重压,放松后收笔。

短平横取势稍斜,中间可稍细。

4、右尖横起笔如短平横,行笔后迅速向右提笔挑出,形成右边尖状,一般取势向右上方。

5、长平横运笔过程类似短平横,形态较长,取平势,两头较中间略粗,中间较细,这就要求中间行笔要轻提,迅速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收笔重按。

可用不同的落笔角度来增加平横的形态变化。

点击下方,查看书法视频教程名师书法课,交易担保,放心买,点击学习书法教程,满满干货 Mini Program6、长俯横类似长平横,斜度比它大,中间上凸,呈扁担状,形态较长,中间细,两头粗,中间行笔速度宜快。

7、垂露竖三指向左上方伸出,快速切落,重按后向下行笔,食指和大拇指发力回扣,中指推动无名指和小指下移,速度由慢到快,向下重按后收笔,要求垂直挺拔,中间略细,犹如长平横直立状。

8、悬针竖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尖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高纸面,尾部尖状犹如悬挂针,故名“悬针竖”。

初习时,往往落笔后就快速写尖状,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记先慢后快。

毛笔的大小、尺寸与所写字体的关系

毛笔的大小、尺寸与所写字体的关系

毛笔的大小、尺寸与所写字体的关系
用一句笼统的话来说就是:小笔写小字,大笔写大字,兼毫是万能笔。

能常我们写字一般不会超过三分笔(笔锋着纸面一般不超过笔锋长度的一半)。

写小楷其本上只用一分笔,即笔尖部分。

小楷的大小在1.5cm左右,此时选
笔的出锋长度大概在2-2.5cm,以狼毫、兼毫为佳;如写中楷5-7cm的字,一般用出锋4.5-5cm的兼毫为佳;如写大楷10左右的字,以出锋6-7cm的兼毫较合适;如写更大的榜书则用斗笔了。

如写篆书中长锋兼毫较合适,此笔含墨较多适合写长线条,而兼毫又有一定的弹性也适合表现;如写隶、行、草、楷兼毫实际上是最合适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大概率的事,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因个人用笔习惯的不同,选哪种毫的毛笔也因人而异。

林散之不是喜欢用鸡毫写行草,张海不是用长锋来写隶书与行草吗。

宋以前基本都是硬毫,羊毫宋朝才开始出现。

这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写字用什么笔作了一个参考,但绝不能生般硬套。

因古人写以实用为主,字一般都不大,用硬毫可以很好地表现,而现在写毛笔的字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变化,字都朝大了变化,如都用硬毫使转肯定有问题。

之所以说兼毫是万能笔,意思是说兼毫笔可以拿来写各种大小各种书体。

但我们不能钻牛角尖,要根据实际书写对象及个人习惯来具体对待。

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

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

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是一本以写字练习为目的的字帖,内容围绕着兰亭序展开。

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书写的一篇骈文。

它以描写兰亭为背景,记述了作者与友人们聚会的场景和他们对人生的感慨。

以下是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的大概内容: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序言:兰亭春晓之际,我王羲之与好友们以此为题,相聚于江南兰亭。

那天,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我们畅谈人生,畅游于文字之海,尽情地展示我们的书法造诣。

现在,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兰亭序的魅力,我特意编写了这本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供大家学习和练习。

第一章兰亭春晓:兰亭春晓,花开满园,清风拂面。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落笔书写了“兰亭春晓”四个字。

这四个字是我诗文创作的起点,也是这本字帖的第一页。

请大家按照字帖上的描红线条,用小楷的笔法书写这四个字。

第二章好友论道:与好友们共聚在兰亭,我们不仅谈论了风景,还探讨了一些人生哲理。

在这一章中,我编写了一些词句,希望能够用书法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各位描红这几个字,体味其中的深意。

第三章雅致浓情:在这个章节里,我写下了与好友们分享美食的场景。

善于品味人生的我们以各种美食为载体,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请大家按照字帖上的描红线条,书写出“雅致浓情”这四个字。

第四章书法墨香: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的这一章节,我特意选取了几位古代书法名家的名句,让大家欣赏他们的书法艺术。

请大家练习书写这些字句,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第五章人生感慨:在这个章节中,我写下了一些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例如“人生何其短暂,岁月如梭”,“志当存高远,奋发有为”,请大家按照字帖上的描红线条写出这些字句,思考其中的哲理。

结语: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至此结束。

我希望通过这本字帖,能够传承兰亭序的精神,弘扬书法艺术。

祝愿大家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书写水平,并用优美的字迹书写自己的人生。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以上是兰亭序小楷描红字帖的大概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的参考。

(完整版)田英章楷书学习教程

(完整版)田英章楷书学习教程

楷书技巧、字帖、教材导航目录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续2) (续3)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5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

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

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

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

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

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小楷字范本

小楷字范本

小楷字范本在中国书法中,小楷字是指行书中字体较小,笔画繁多的字。

小楷字起源于东汉末年,充分发挥了行书的特点与魅力。

小楷字书写细腻入微,其字体结构独特美观,给人一种端庄大气、利落俊秀的感觉。

小楷字的基本构造特点是头尾收紧,左右收缩,横画弯弯如柳枝,竖画直立如松柏,重心在下部,整体呈方正之形。

小楷字的书写需要精心操练,要求字形的每一笔都需要认真描摹,重心的摆放要准确无误,才能保证整个字体的美观和连贯性。

下面是一段小楷字的范本:习字能崇笔、墨、纸,崇书画,宣扬国粹,传承中华文化之厚重。

小楷字如水,从墨发源,从笔点黑,从纸而长。

行间结构紧凑有力,线条俊秀匀称,字形方正秀丽。

小楷字以其特有的风格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唯一的专利字体。

小楷字的书写要求字画的整体和谐、线条流畅、笔画连贯、布局稳定。

每一笔都要准确地掌握好力度和长度,使得整个字体的结构更加稳定和明确。

小楷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是其他字体所无法比拟的,具有极高的美感和欣赏价值。

小楷字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它的书写精细入微,体现着书法家细腻的心境和技艺的高超。

小楷字通过一笔一划的描摹和错落有致的结构,将每一个字的美感和内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楷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的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

通过小楷字的描绘和展示,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总之,小楷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记录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和传承小楷字,我们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小楷字融入现代生活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怎样写小楷

怎样写小楷

怎样写小楷高培之小楷字体工整、线条简洁清晰明了,多用于书写文学名篇或经书,实用价值很高,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就楷书而言,一般有大楷、中楷、小楷的区别。

其中,小楷字形较小,要表达用笔和结构的美感,确实比较难。

所以,初学楷书者应先学大楷,后再转学小楷。

然而,说小楷字形较小,那只是指它的表面形态而言,它并不等于就是大楷字形的缩小化,而有着它自己的书写规律。

怎样把握小楷的书写规律,这就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和研究。

一、小楷书法以“清、腴”为贵。

小楷书法因其字形较小(一般都在1厘米见方内运笔),所写之字的点画线条必比较纤细。

不会写小楷的人,总以为写字的动作只要比写大楷的动作小一些就行。

事实上不是这样,不掌握写小楷的用笔技巧,写出来的字常常犯有线条重浊和墨渣四溅的毛病,或者犯有线条过于纤细、软弱无力的毛病。

小楷书法必须以“清、腴“为贵。

这里的“清”,是指线条必须洁净而不混浊。

这里的“腴”,是指线条虽然纤细,但更要在细中显现出丰腴来。

写小楷,点画要峻利,字里行间要洁净,线条不允许臃肿,也不允许墨渣渗出。

下笔时的动作一定要稳建,要轻而简捷。

写小楷,行笔时要像老人拄杖行路一样,杖子柱稳了才能挪步走路。

所以,笔笔要坚实有力。

点画之间既要顾盼呼应,又要笔笔交代明白。

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处处显现大字的技巧和功力。

这些都是小楷书法的难点。

二、小楷字形结构以“宽绰“为贵。

古人说,大字难以结密,小字难以宽绰。

小楷是小字,所以要营造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很不容易。

为能做到”小中见大“,在技法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经常采用“以点代画”的手法,缩小了点画自身的形态,从而加大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留白,使作品在整体感觉上达到一种宽绰的效果。

小楷用笔仅靠锋尖运行,但在运笔过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顿挫”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

不过,小楷的笔法一般都以简为主,它常常采用“点法起笔”、“尖锋入纸”等手法,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结体上,拿它与大楷相比,小楷书法更显得富有个性,更显得婀娜多姿,更显得楚楚动人。

小楷笔法29种教程

小楷笔法29种教程

小楷笔法29种教程小楷是指小篆的草书形式,其特点是字形规整、结构紧凑、勾画工整、筆劃連貫。

小楷的书写需要掌握一定的笔法和技巧。

以下是小楷29种常用的笔法教程。

一、直、橫、撇、捺、點:1.直:以直線的形式上下或左右向目标位置书写,如「一」字的横;2.橫:以横線的形式向右方向书写,如「丨」字的横;3.撇:以向左下方的斜线的形式书写,如「乙」字的左撇;4.捺:以向右下方的斜线的形式书写,如「乙」字的右捺;5.點:以小圆点的形式书写,如「十」字的點。

二、竖、弯、提:6.竖:以直线的形式向上或向下书写,如「丨」字的竖;7.弯:以弯曲的线条的形式书写,如「之」字的一横;8.提:以提拉的笔画形式书写,如「了」字的提。

三、顶、折:9.顶:以顶部线条形式书写,如「山」字的一横;10.折:以折线形式书写,如「人」字的折。

四、弯钩、柳腰、长钩:11.弯钩:笔画先弯曲,再向下勾起,如「尔」字的右边;12.柳腰:以弯曲的线条的形式,笔尖向下稍稍上方用力抖动书写,如「寸」字的柳腰;13.长钩:笔画先上升,再向下弯曲并向后勾起,如「体」字的右边。

五、提弯钩、提长钩:14.提弯钩:在弯钩的基础上提起手指使笔尖向上,略施力勾起,如「转」字的左边;15.提长钩:在长钩的基础上提起手指使笔尖向上,略施力勾起,如「窗」字的右边。

六、反钩、反弯钩、反折钩:16.反钩:笔画先向下弯曲,再向上勾起,如「力」字的右边;17.反弯钩:笔画先向下弯曲,再向上蘸起,如「五」字的右边;18.反折钩:笔画先向上弯曲,再向下勾起,如「早」字的右边。

七、斜钩、斜长钩:19.斜钩:笔画顺势写出一段小折线,如「叉」字的右边;20.斜长钩:笔画顺势写出一段上下延续的小折线,如「查」字的右边。

八、粗弯钩、起扭钩、仰扭钩:21.粗弯钩:在弯钩的基础上加粗勾起,如「广」字的右边;22.起扭钩:笔画先稍向右方书写,再向上,如「去」字的左边;23.仰扭钩:笔画先稍向左方书写,再向上,如「逆」字的右边。

探究张即之小楷用笔之谜(一)

探究张即之小楷用笔之谜(一)

探究张即之小楷用笔之谜作者:冯跃利这个标题涵盖两个意思,第一是探讨张即之所用的毛笔到底是什么笔,第二是我对张即之笔法的研究。

这是近来对张即之书法研究的一个小结,所想所写未必正确,做为探讨之用,期望前辈不惜赐教,另愿与喜欢张即之的朋友共同探讨其书法的奥妙。

(一)张即之用的是什么毛笔在这里探讨的是张即之小楷所用之笔,(佛遗教经、度人经、李衎墓志铭、金刚经)并不是张即之的大字用笔。

这一点必须明确,以免误读。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试解张即之用笔之谜》的文章,中间“提到启功先生也曾猜测张即之使用的毛笔是否今天已经不会生产”,作者研究的结论是张即之所用毛笔为软毫。

这一点作者研究的很透彻。

但我觉得还不够全面,不能就此下结论。

张即之的小楷的特点是粗细分明,一是体现在字与字之间的粗细变化,二是体现在一个字之中,三是某一笔的粗细变化。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就是张即之小楷中有很多精细坚挺的牵丝之笔。

根据粗细变化和牵丝之笔这两个特点,我用目前生产的小楷之笔来尝试书写,具体感受如下:一、七紫三羊,“七紫三羊”正如其名,笔柱为紫毫,约占全笔十分之七的所谓“七紫”;上端近笔杆处,外敷一圈羊毫,约占十分之三所谓“三羊”。

紫毫性刚,作为笔的中柱,有利于运锋转折;羊毫性柔,像是棉花般吸水,可以补紫毫载墨的不足。

书写时的弹力自然是没有问题,书写牵引之笔不在话下,但要想写出粗细变化可谓难事,我尝试着用侧锋抹笔书写,虽然可以写出,但是笔画生硬,没有立体感,而且容易出现乍锋。

细致的观察张即之的小楷没有出现过乍锋的现象。

所以此种笔应该不是张即之所用之笔。

二、传统纯狼毫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

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

这种笔弹性足,适宜书写传统小楷,但写张即之粗细变化较大的小楷则极为困难,可以断言绝非张即之所用毛笔。

三、狼毫短锋这种笔也叫鸡矩笔,短锋,形如鸡距之笔,故名。

笔管与笔帽选用湘妃竹,笔头呈笋尖式,用鹿毫为柱心,麻纸裹柱根,兔毫为外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小楷的用笔第一节执笔与运腕的特点第二节小楷发笔法第三节小楷收笔法第四节小楷转换法第五节小楷基本点画的写法第六节小楷用笔的质感第七节小楷用笔的韵律第一节执笔与运腕的特点要写好小楷,执笔与运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元郑枃(字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

尽管在总的执法上与写行书及大楷并无很大的出入,但小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书写小楷时,在执笔和运腕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是基本大法所谓“指实”即为擫、压、钩、格、抵的五指执笔法。

擫以大指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上方,力量朝右上方,要斜一点。

压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管外方,力量与大指相对。

钩用中指上节靠近横纹处,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力量朝右下方。

格用无名指爪肉相接处紧贴笔管,力量与中指相对。

抵用小指紧贴无名指下端,藉以增加无名指的指力。

由于五指的合理分布,力量由四面聚集笔管,一枝笔就坚实稳定地执在手中。

书写小楷,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

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

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拔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蹬,浅则易出入,有的人认为拔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拔灯心,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状如马蹬(即凤眼执笔法),这三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指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

书写小楷,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

明赵宧光《寒山帚谈》中说:“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

”这确为心得之语。

笔力要透过肩、肘、腕、指贯注到笔尖。

各关节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紧张用力,执得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紧张则力止于腕,纵有臂力,亦不能贯注于笔尖,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必须欲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

书写小楷时,若执笔太深(即执管在食、中指中节处),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

书写小楷时,执笔又不宜过高,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

唐韦荣宗说:“真书小密,执宜近头。

”赵宧光《寒山帚谈》也说:“真书宜稳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一寸二分。

”如写小楷时执笔太高,则画势虚浮,而无实力,况小楷以端重沉着为主,执笔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笔力。

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

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书写小楷,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

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

特别是书写以方笔侧锋为主的小楷时,在发笔时,握管不宜正中直下,当使笔管向右后下方微微倾斜,以侧取势,则内无阻遏,自当流畅,往往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吾更谓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时亦微带侧意,运掉更灵。

”这段话是很值得我们回味的,若拘泥以中锋为定法,一味持之以正,则势必不能达到圆活自然的变化。

总之,执笔之法,但取适意,不可好奇,这样才能使笔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书写小楷,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

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则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

指死腕活谓运笔时,当指随腕动,心中但知有腕而不知有指,当以腕运,不可但以指头挑剔。

明宋曹《书法约言》中说:“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

”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运腕方法,只有用笔圆熟,才能达到心手相忘,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指死不是指手指僵死不动,腕活则指随腕动,指亦能活。

清姚孟起《字学忆参》中谓:“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相传清代书家刘墉作小楷时,常捻转笔杆,此为别法,虽可参考,初学者仍当以运腕为主。

坐作小楷,力在于指腕之间,不必一定要高悬手腕,因为小楷每字亦只有二三分见方,笔势有限,另一方面,小楷沉着端重,用笔精到细致,要悬肘作小楷,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很难于控制和驾驭,故初学小楷,不宜高悬手腕。

晋以前人作小楷时常席地而坐,无所凭藉,悬腕书之,笔力十分可观。

故前人主张作小楷亦当悬腕。

如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说:“使悬笔中锋,臂指如铁石,尽一身之力作蝇头小楷,所谓芥子纳山河大地,非好为神奇,亦欲存竹简漆书之意于万一耳。

”相传宋代书家米芾善悬肘作小楷,有一次,他的学友陈伯修父子向他请教提笔法,米芾说:“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

”接着伯修又问:“悬肘提笔亦能作小字吗?”米芾笑而不答,就命书僮拿出纸笔,端坐悬腕,写了一通《黼扆赞表》,字如蝇头,笔画端严,体裁一如大字,十分精到,伯修父子看到,大为倾倒,相顾叹服,因请教其法,米芾回答说:“这并不难,只要您今后作书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然会熟练地掌握这个方法。

”这个故事,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清蒋骥《续书法论》谓:“作小楷能悬腕已非下乘,惟能悬臂,则静气益静,非端坐不能为之,此所以更高于悬腕一筹。

”又如清代的汪云在《书法管见》中也讥笑了不能悬腕作小楷的人,他说:“古人悬腕书扇头,虽小楷不必倚案,细阅《黄庭》楷法,律度最严,而神机尽以行草流贯,人忽不察。

今人多按定扇骨作小字,不敢作《淳化》、《圣教》诸大字,以小者机熟掩过,大者病处尽露。

”我认为初学者,没有必要悬臂作小楷,一般可采用提腕的方法,即肘着桌面,虚提其腕,所谓虚提即腕部不死死的贴着桌面,而与桌面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驾驭这枝笔,又能使腕部灵活地转动,则笔力和笔势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写稍大一点的小楷(约每字二公分见方)亦可用枕腕的方法,所谓枕腕即明徐渭《执笔法》中所说的:“以左手搭桌上,右手势主笔按在左手背上,则往来亦觉通利,腕亦自觉能圆。

”如写极细小字(每字半公分见方),则可用着腕之法,即腕部贴着桌面,但也不能贴死,只动指不动腕,反使笔机凝滞。

书写小楷,还要注意一定的姿势。

一般地说,端坐作小楷时,两足放平,脚跟着地,分开与肩相平齐,上身微向前倾,胸口与桌子边缘保持一寸左右距离,不可靠在桌上,眼睛与纸面不可紧逼贴视,当保持在一尺左右,两肘宜开,以左手按在纸上,然后静作小楷,正确的姿势不但能有助于保持体力和护养眼力,同时亦能更好地发挥书写时的艺术效果。

以上就是书写小楷时必须注意到的执笔和运腕的方法,实际上要能真正圆熟地掌握用笔技巧,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写多体味,开始时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之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到得此时,便无事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正如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中说:“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运之既久,俾指尖劲健,运笔如飞,迨乎至精极熟,则折钗、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于笔画之间,而画沙、印泥之境,于是乎可得矣。

”总之,正确的指法和腕法,其最终目的不外乎得“势”、得“力”两字,写字的人就是玩这枝笔,这枝笔在您的手中玩得“得心应手”,便会达到一种“心手相忘”的境界。

第二节小楷发笔法发笔又称为起笔,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陈介祺《簠斋尺牍》中说:“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

”又谓:“所有之法,全在下笔处,笔行后无法,无从用心用力也。

”相传王羲之写小楷,于发笔处最深留意,可惜我们已看不到他的真迹了。

用笔的精到,笔势的流动,点画的变化以及调锋等都于发笔处表现出来,故善于发笔者,必不拘泥于一法,而能矫变异常,文从理顺,操纵自如,所谓“造化在笔端”是也。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楷发笔的几种方法。

(一)藏锋的发笔所谓藏锋即起笔时不露锋芒,灭迹隐端,藏锋敛锷,不见起止之迹,这种方法就是(传)王羲之《书论》中所说的:“用尖笔须落笔浑成,无使豪露浮怯”。

藏锋的发笔,能给人以一种浑厚、蕴藉、沉着的美感。

藏锋起笔,可用“逆入平出”,即与行笔方向相反,先轻轻逆入,作一圆点状,然后反折行笔,逆入的目的是为了藏锋铺毫,中锋行笔,如一次不能将锋调中,可往复二次,这是书写篆书的方法,故又称为篆法。

书写小楷时,虽可借用此法,但亦有所区别,由于小楷点画细小,故逆入的动作,极轻极细,有时只不过是意思一下而已,绝不可作圆头如蒸饼之状,又要富有变化,以不露痕迹为上。

另一方面,逆入即转锋行笔,笔机不可停滞,以笔能摄墨,墨无旁渗为上。

小楷的发笔,点画要清莹洁净,去其渣滓后,方可向浑厚一路写去。

魏晋人小楷都喜用此法,试观钟繇的小楷《荐季直表》,发笔处存筋藏骨,点画圆浑质朴,古色古香,有一种渊懿淳茂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如三代钟鼎文字,令人不敢亵视,又如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发笔处不露芒铩,寓巧于拙,藏老于润,亦有一种古茂静穆,淡雅自然之气,扑人眉宇。

(二)方笔的发笔方笔肇自隶法,六朝碑刻以方笔居多,迨至唐代的楷书,继承了北碑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以方笔为主要特点的楷法。

所谓方笔即发笔时有棱角,是书写楷书的主要方法,方笔运用得好能给人以一种雄强、劲迈、爽利、沉峭的美感。

方笔的起笔,可用逆势切入法,亦称点法起笔。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势全,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

”其法即落笔之前,承上笔势,先于极低空中作一逆入动作,(或笔锋轻触纸面,尖锋逆入),然后作一斜直落点(写横画时),或斜横落点,(写竖画时),如刀入状,切入作点时,其势在重,但落点宜轻。

近代书家高二适先生在《题曹娥碑》时指出:“执笔稳,下笔轻,则自有一种秀逸之气。

”的确是他的心得之言。

这种笔法,在书法中又称为“筑锋下笔”,筑,捣也,捣土使坚实也。

就象建筑工人筑土地一样,筑锋直下,喻其势如高峰之坠石,有撞入之意。

逆势切入后,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此时急需调锋,使其笔锋由偏转中这是书写小楷发笔最关键的地方。

调锋时,可用腕法微微带动笔锋作一至两个提按和衄挫相复合的螺旋形的调锋动作,迅速将笔锋揉入画中。

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跟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皆应。

不善用笔者,非坐卧于纸上,即蹲伏纸上矣。

欲除此弊,无它谬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得笔起耳。

”书写小楷时,这种调锋动作是微乎其微,在极短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完全是凭手腕中的一种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