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代的散曲
第八节 元代散曲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 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如《魔合罗》、《风流体》等。 魔合罗》 风流体》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 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曲牌相 同者甚多, 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 同者甚多,如《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等,仅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 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甚至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 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赚词同样由一套曲 牌组成,并以[尾声 作结, 尾声]作结 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圆 牌组成,并以 尾声 作结,如《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 圆 月圆》 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 月圆》,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宋元戏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 四、散曲的兴起原因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 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的新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 》,宋词的衰结为元曲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 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这是文学发展新陈代谢规律的一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俚曲 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 俚曲” 种反映,民间的“俗谣 俚曲”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北宋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 ),诸宫调产 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1068—1086),诸宫调产 ), 生。
元代文学《元代散曲》课件

一、“散曲”
散曲是一种合乐可歌的诗体文学, 无念白、科介,只用于清唱,故 又称“清曲”。通常分为小令, 套数两种形式。
三、散曲的体制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 令、套数以及介于两 者之间的带过曲制的基本单位。除单片只 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 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 支小令组成,每首各押一韵, 各首可单独成立。
号东篱,有《东篱乐府》。 他的作品表现了愤世厌世的思想,为豪
放派的代表。 ①咏史、②隐逸、③写景
⒊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为代 表。——属于清丽派。
后期: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 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 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 贯云石、徐再思等。后期作 品总的创作倾向趋于雅正典 丽,渐失前期的生命力。张 可久、乔吉的散曲华丽工整, 是清丽派的代表。
取向。 蒜酪 蛤蜊
五、散曲分期及代表作家
元散曲分前后两期。以元仁 宗延祐年间来分期。前期创 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南移至 杭州一带。
前期:主要作家有关汉卿、 王和卿、白朴、马致远、 卢挚、张养浩等。从总体 上说,前期散曲则以“本 色”为主。
⒉平民及胥吏作家——白朴和 马致远
马致远——元曲之冠冕(曲状元)
套数:由同一宫调的若干 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 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 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由三个以下同一 宫调不同曲牌组成,押同 一韵。介于小令、套数之 间的特殊体式,没有【 [尾 声】。
四、散曲的风格。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
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
睢景臣有【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套数
刘时中有【正宫·端正好】 《上高监司》套数
此时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 作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元代散曲的发展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蒙古族创建的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者是皇帝忽必烈。
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在文化领域中,元代散曲的发展亦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的散曲是在宋元戏曲、元代音乐、元代绘画等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熔炉之一,吸纳了包括中国汉族在内的多种民族、多种文化成果,形成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
在元代,曲文学、曲剧文学和杂剧文学三大体裁并存,于其中又以曲文学最为盛行。
元代散曲与唐宋散曲比较,有明显的出处不同。
就形式而论,元代散曲由原来的“公案”改称“寸阴”,元代的散曲节奏放缓,风格多变,题材多样,使元代散曲风骚魅力更为突出;元代散曲在技巧上增加了对韵体的改编,作品唱和时有作识应、人称引和、意象唱和;元代散曲结构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抒情、写实、咏史等各种形式的散曲。
二、元代散曲的特点1. 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离别、悲伤、忧郁、豪放、儒雅、社会、政治、历史等等。
元代散曲以新颖、大胆、新巧、自信的风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元代散曲有选取古诗词、流行诗文和自作词都有。
2. 结构多变,形式丰富元代乐曲的形式多变,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小曲则格律宽松,性格亲切,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有真情实感。
大曲和小曲的结构有时可以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曲式。
3. 语言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元代散曲的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元代散曲善于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感情的矛盾和冲突,表达感情的复杂性。
元代曲文学以言词多关联、用典妙、靠近游戏、情词流畅、构思纵横、描绘清晰等特点。
4. 音乐配合,声调婉转元代散曲的音乐和声调都很有特点。
元代曲文学和元代音乐艺术密切相关,乐曲和词文的配合相得益彰。
元代散曲的声调婉转,旋律柔美,具有独特的韵味。
元代音乐与元代诗词的和词,多富于感情表达,如切AN书中的伤感风雅含在乐音之中。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北曲之興起北曲,即元曲之通稱,乃盛行於元代之戲曲藝術,包括散曲以及雜劇。
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諸宮調之曲調為由宋詞至元曲之過渡作品。
當姜夔等人埋首於格律派之雅詞時,北方金國已有董解元之《西廂記諸宮調》出現,代表南宋詞之日漸僵化,而北方之俗文學則日益茁壯。
現存諸宮調之曲調,四成來自宋詞,一成來自唐宋大曲,其餘五成來歷複雜,部分屬番曲,部分為民歌,部分則為作者自創新聲,然皆向民間曲子學習,自可以肯定。
此一趨勢,顯示曲之將興,詞之將衰。
諸宮調為北曲醞釀之溫床。
自《董西廂》再經三四十年之演變,金亡而元入主中原,北曲亦告定型成熟,一時名家輩出,蔚為大觀。
北曲之音樂北曲受遼、金、元等北方民族音樂之影響極大,其風格與詞不同,與南朝樂府亦不同,而與北朝樂府相近。
明王世貞《王氏曲藻》曰:「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
」明徐渭《南詞敘錄》曰:「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
宋詞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風靡。
」南宋詞篇,大半能歌;但詞之音樂委婉柔靡,既不為北人所喜,亦不能與北番豪嘈粗邁之歌曲配合,故南宋詞仍盛行,而北方則北曲興起。
元曲乃元代文學代表,包括散曲與雜劇兩部分。
雜劇為舞臺上演出之大型劇本;散曲則為隨作隨歌之小令或套數。
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散曲之名首見於初朱有燉《誠齋樂府》,然該書所謂散曲專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數。
小令,又稱「葉兒」,為散曲之最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酒令。
單片隻曲,調短字少,乃其最基本特徵。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乃自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
套數特點有三,一是由同一宮調若干首曲牌聯綴而生,二是各曲同押一部韻,三是在結尾部分大多有尾聲。
套數可長可短,一曲加尾聲為短套,二曲以上加尾聲為長套。
小令短小精練,適於詠片斷之情景;套數富贍雍容,可以鋪敘發揮。
諸宮調之唱詞,即小令與套數交互使用組成。
第八章 元代散曲第九章元代诗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睢景臣,字景贤,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刘时中, [正宫· 端正好]
《上高监司》套数 后套长达34曲,为元散曲中 罕见的长套。
贯云石,号酸斋;
徐再思,号甜斋, 两人作品合为《酸甜乐府》
第九章
元代诗文
一、元代前期的诗歌
刘因 《白沟》
二、元代中期的诗歌
以关汉卿、王和卿为代表
关汉卿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王和卿
[仙侣· 醉中天]《咏大蝴蝶》
第二类: 平民及胥吏作家 以白朴、马致远为代表
马致远是元代创作最丰的
散曲作家之一
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
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被誉为为“秋思之祖”
第三类: 达官显宦作家 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元诗四大家” 虞集 杨载 范梈 揭傒斯 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三、元代后期的诗歌 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 代表作家当推王冕 元末最具个性的诗人是 杨维桢,创造了 “铁崖 体”。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成就
四、元后期散曲创作
张可久,字小山,有《苏堤 渔唱》、《小山乐府》等散 曲集。今存小令855首,套数 9套,为元人中专攻散曲并 存世作品最富者。
乔吉,字梦符, 今存小令209首,套数11套,
散曲创作上与张可久齐名, 有“曲中李杜”之誉。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套。 [中吕·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散曲的概念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 北方新兴起来的入乐歌唱 的一种新诗体 ,当时称之 为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 明初朱有燉的 《诚斋乐府》 散曲代表了元代诗歌
复习签到60:第八章元代散曲

复习签到60:第八章元代散曲组队对抗惰性,跟着大师兄,一起签到学习!“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文学》复习正式开始啦!第一轮复习主要以【通读和精读教材】为主,精读的速度不宜过快,不然会有遗漏。
今年,大师兄将陪着大家一起读教材,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一举拿下。
每个人的复习进度不一样,如果觉得自己惰性比较大,很难自主安排复习时间。
那么,建议跟着大师兄一起复习。
每天坚持打开“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师兄推送的教材内容,然后签到。
大师兄会按照教材顺序,每天在公众号推送【复习内容】,有书的,可以跟着一起划重点,没有书的,可以做一下笔记。
希望参加2019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或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第八章元代散曲(欧阳光撰)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臺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的兴起散曲的体制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今存元人所编散曲选集称《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乐府新声》、《乐府群珠》;今存元人散曲别集称《小山乐府》、《月湖今乐府》、《沈氏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例如王驥德,在其《曲律·杂论下》说:“散曲绝难佳者,北词载《太平乐府》、《雍熙乐府》、《词林摘艷》,小令及长套多有妙绝可喜者。
”所列举的叁部书都是兼收小令和套数的。
王氏概称“散曲”,显然是把套数也视为散曲了。
至20世纪初,吴梅、任訥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元代散曲ppt课件

与词相比散曲内容较宽广,涉及各种社会生活层面。
A.写景咏物
【越调▪天净沙】《秋思》
B.怀古咏史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C.叹世归隐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D.男女风情
【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 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 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南吕·四块玉】 《恬退》 马致远
◇散曲的分期:
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有名姓可考的散曲 作家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散曲的发展分前后期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白 朴、马致远等,他们的作 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 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 气息,体现散曲通俗化、 口语化的当行本色。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 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 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 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元代散曲

仍代散曲北曲之興起北曲,即仍曲之通稱,乃盛行於仍代之戲曲藝術,包括散曲以及雜劇。
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仍曲稱為北曲。
諸宮調之曲調為由宋詞至仍曲之過渡作品。
當姜夔等人埋首於格律派之雅詞時,北方金國已有董解仍之《西廂記諸宮調》出現,代表南宋詞之日漸僵化,而北方之俗文學則日益茁壯。
現存諸宮調之曲調,四成來自宋詞,一成來自唐宋大曲,其餘五成來歷複雜,部分屬番曲,部分為民歌,部分則為作者自創新聲,然皆向民間曲子學習,自可以肯定。
此一趨勢,顯示曲之將興,詞之將衰。
諸宮調為北曲醞釀之溫床。
自《董西廂》再經三四十年之演變,金亡而仍入主中原,北曲亦告定型成熟,一時名家輩出,蔚為大觀。
北曲之音樂北曲受遼、金、仍等北方民族音樂之影響極大,其風格與詞不同,與南朝樂府亦不同,而與北朝樂府相近。
明王世貞《王氏曲藻》曰:「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
」明徐渭《南詞敘錄》曰:「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
宋詞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風靡。
」南宋詞篇,大半能歌;但詞之音樂委婉柔靡,既不為北人所喜,亦不能與北番豪嘈粗邁之歌曲配合,故南宋詞仍盛行,而北方則北曲興起。
仍曲乃仍代文學代表,包括散曲與雜劇兩部分。
雜劇為舞臺上演出之大型劇本;散曲則為隨作隨歌之小令或套數。
散曲,仍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散曲之名首見於初朱有燉《誠齋樂府》,然該書所謂散曲專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數。
小令,又稱「葉兒」,為散曲之最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酒令。
單片隻曲,調短字少,乃其最基本特徵。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乃自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
套數特點有三,一是由同一宮調若干首曲牌聯綴而生,二是各曲同押一部韻,三是在結尾部分大多有尾聲。
套數可長可短,一曲加尾聲為短套,二曲以上加尾聲為長套。
小令短小精練,適於詠片斷之情景;套數富贍雍容,可以鋪敘發揮。
諸宮調之唱詞,即小令與套數交互使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