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研究--西方人眼中的老子
《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

《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中国道家思想在国外的影响有多大?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外国人怎么说: 一、马若瑟在《道德经》中发现了“上帝” 马若瑟(1666—1735),法国传教士,1698年来华,他曾用拉丁文对《道德经》作了评述。
马若瑟是个有钻研精神的传教士,翻译了大量中国经典。
其中影响最大是他在《老子》书中发现了上帝的名字。
《老子》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Yi)、听之不闻名曰希(Hsi)、搏之不得名曰微(Wei)”,所以,Yihsiwei(雅赫维)等于“夷希微”,也就是上帝耶和华的名字,该发现非同小可,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无所不在,中国也决不例外。
该发现也鼓舞了“《旧约》形象学派”一帮人,这是一个要以中国文明证实《圣经》可靠性的团体,当时在欧洲也曾流行一时。
其追随者经常召开关于上帝、神、道的学术会议,甚至今天仍有人在研究它。
他们中一些大胆者甚至提出了“神道”教来代替基督教,终不为罗马教庭所容。
二、里根“治大国若烹小鲜” 里根是美国第40任总统,连续任两届。
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
里根在1984年访问中国期间,了解了一点道家学说。
他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中国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阐明其施政纲领。
他还在咨文中鼓吹说,“在别的宪法中,政府告诉人民怎么做;在我们的宪法中,咱人民告诉政府怎么做,而且只能按照宪法上规定的去做。
别的革命是用新的统治者来取代旧的统治者,而我们的革命却立人民为主人,雇政府为仆人。
在美国,是咱人民说了算。
” 里根一句话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于是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其版权价值13万美元,可谓一字千金了。
三、玻尔自称道家得道者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与爱因斯坦并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双雄”。
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上的基础。
求同与求异老子在西方的读者接受

求同与求异老子在西方的读者接受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老子的思想经过了时间和空间的洗礼,逐渐在西方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传播。
老子的思想触及心灵深处,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诸多问题。
老子的思想主张“求同与求异”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哲学精神。
老子的思想在西方被接受,是因为它具有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老子“求同与求异”思想在西方的接受情况以及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价值。
一、老子“求同与求异”思想在西方的接受情况老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自从中国文化开始向西方传播以来,老子的思想也随之被传播和接受。
在19世纪,西方国家开始接受道家思想,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西方学者的研究和传译。
在现今的西方知识界,老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
老子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观点意在说明道不是言语所能表述的,旨在说明宇宙万物皆有其道,然而却无法被语言所表达。
这种观点与西方哲学中关于相对真理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也得到了更多西方哲学家的关注和接受。
在自我认知的层面上,老子观念的核心是谦虚和关注内心。
这一点在当今西方文化中很受欢迎。
许多西方哲学家经常引用老子的思想。
因此,一些知名学者如孔德,吕思,胡佛,等人都转向了中国哲学,研究道家思想和老子哲学。
二、老子“求同与求异”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的思想提供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一直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掌握自然资源是我们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的自我扩张过渡的趋势常常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老子提倡“无为”,倡导人们遵从自然、追求自然和谐,这种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遵行老子的思想可以让人类与自然和有机物一起发展,达到新的平衡,这也是当今世界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老子也认为独立的价值观是一种和谐的价值观,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规则相符,因此这种观念在西方社会中得以推广。
求同与求异意味着人们应该宽容接受和尊重别人的差异,不应该歧视、排除某些群体。
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

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以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为标题,我们将探讨《道德经》在国外的影响和被认知程度,以及外国人对其道德理念的理解和看法。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虽然《道德经》的思想和理念源于中国文化,但它的智慧和道德价值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道德经》在国外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也逐渐被外国人所了解和接受。
许多外国学者和哲学家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翻译成各种语言,使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智慧。
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法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关于中国哲学和《道德经》的课程。
我们来探讨外国人对《道德经》的道德理念的理解和看法。
《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遵循道德准则来行事。
外国人普遍认为,《道德经》的道德理念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觉悟,强调自律和谦逊。
他们认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不争不抢的态度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这与西方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因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道德经》中的一些哲学思想也在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道德经》中的“以柔克刚”和“以静制动”的思想被许多外国人所赞赏和尊崇。
他们认为,这种思想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个人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国家和世界实现和平与协调。
然而,正如任何文化的传播一样,外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一些外国人可能过于片面地理解了《道德经》中的某些概念,导致对其整体思想的理解不够全面。
同时,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外国人对《道德经》的道德理念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相互理解的态度,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分享中国文化的智慧。
以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为题,我们讨论了《道德经》在国外的影响和被认知程度,以及外国人对其道德理念的理解和看法。
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和注解

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和注解1. 引言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老子的思想深刻而博大,对中国社会及其他东亚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老子及其著作,并致力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注解。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成果和注解,通过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探讨老子思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与发展前景。
1.1 概述本节将对本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我们将提供一些关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基本信息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老子思想研究的起源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列出文章的结构框架与目录,在引导读者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同时也方便后续阅读各个章节。
1.2 文章结构为了系统地呈现国内外学者对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成果和注解,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老子及其思想简介、国内学者对老子研究与评述、国外学者对老子研究与注解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每个主要部分中,我们将通过不同的节标题进一步划分内容,以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各个方面的讨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成果和注解。
具体而言,在国内部分,我们将回顾传统对《道德经》的解读与解释,并探讨现代学者对此的新观点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中国学术界对于老子思想的争议点和发展趋势。
在国外部分,我们将进行西方学术视角下的老子研究探索,并重点关注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学者对老子思想的观点分析。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注解要点,并提出未来老子研究的建议和期许。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老子及其著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参考,进一步推动老子思想在当代世界中的传播与发展。
2. 老子及其思想简介2.1 生平与背景老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真实姓名是李聃。
当代西方对《老子》“道”的解读

作者: 张海晏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00732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111-1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老子》;道;西方
摘要:对于《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道”,史华慈解读为神秘主义的终极实在,葛瑞汉认为是难以言说的万物本原,艾兰把江河水道视为其隐喻根基,安乐哲和郝大维说它是绵延不断的经验过程,诸解各有所见,相互补正,具有个案分析的典型意义。
当代西方汉学家对《老子》“道”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其潜存的意蕴,复活原有的思想,并使经典文本成为当下跨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推动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外国名人对老子《道德经》的感悟和评价

外国名人对老子《道德经》的感悟和评价1、德国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每一个命题,都要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读法”;“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
老子的主要著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
老子书中特别有一段重要的话常被引用:道没有名字便是天与地的根源;它有名字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带着情欲只从它的不完全的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
”;“孔子的哲学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 “孔子哲学毫无出色之点,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中国哲学》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
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研究在西方之欧阳化创编

《老子》研究在西方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五千言《道德经》文约意丰,义蕴深邃,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和《共产党宣言》。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东方智慧的结晶,它倍受西方学者的青睐和推崇,相关的研究和译注,可说是汗牛充栋。
法国神甫戴遂良(P. Léon Wieger,1856-1933)是在中国河间府传教的多产作家,他留给后人不少重要汉学著作。
著有《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i]、《历史文献:儒释道》[ii],其1913年在巴黎出版的两卷本《道教》(Taoisme. Tome 2: Les Peres du systeme taoiste, Lao-tzeu, Leu-tseu, Tchong-tzeu),第一卷是当时最新《道藏》的总目,第二卷是《老子》、《列子》、《庄子》法汉对照本,据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说,戴遂良的“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
那三十几卷作品,既无所不包,又浅尝辄止。
汉学大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也研究过老子,撰有《摩尼和化胡经》(1903)和《有关〈道德经〉梵语译文的问题》(1932)。
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则有《道教》遗稿两卷,第二卷收入他1934年撰写的《老子和庄子书里的圣人与神秘经验》一文。
在老一辈汉学家中,还有康德谟(Maxime Kaltenmark),他1910年生于维也纳,师承马伯乐。
1950-1953年曾在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任所长,回国后继马伯乐任法国高等研究院第五部“中国讲座”负责人,从事道家与道教经典研究,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还培养了不少道教研究人材。
其《老子和道教》[iii],从整体上论述了道家和道教,特点是短小而寓意深刻,是诸多西译本中可读性较强的一种。
此后的法译本还有刘家槐(Lieou Kia-hway,1908-)译本(1967年)[iv],梅底西斯译本(1974年),克娄德·拉尔(Claude Larre)译评本(1978年)[v]。
百家论道:外国名人论老子

百家论道:外国名人论老子*导读: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性,道是门。
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
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8.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9.德国诗人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听着,德国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文化研究--西方人眼中的老子
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考证,老子的《道德经》早在公元17
世纪便传入欧洲。
第一个对《道德经》进行翻译的是比利时的传教士卫方济。
时至今日,《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它是除《圣经》外,被翻译最多的一部书。
在中国传统典籍中,被西方名人评价最多最高的就是《道德经》。
欧洲是当今世界老子读者最多的地方,其中德国每4户家庭就拥有一部《道德经》。
那么,西方人眼中的老子及其《道德经》是怎样的呢?
(一)
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
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
3、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神话哲学》一书中说:“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性,道是门。
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
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
4、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的能量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