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试卷

沈阳市沈河区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0分)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字形和加线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 蹒跚(pán)愧怍(zuò )烦躁锐不可挡B . 吊唁(yàn)阻遏(yè)鞠躬张皇失措C . 荒谬(miù)仄歪(zè)取谛大庭广众D . 诘问(jié)尴尬(ɡān)狼藉穷愁潦倒2. (2分)读《乡戏》,根据文章中的描述,以下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乡戏舞台美仑美奂B . 演员表演精彩绝伦。
C . 观众看着得津津有味。
D . 台上台下热闹非凡3. (2分) (2012·曲靖)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一想到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景,他就会心胆俱裂,热泪盈眶。
B . 这里山清水秀,尤其那一座座突兀挺拔的山峰,巧夺天工,美不胜收。
C . “最美妈妈”挺身而出,接住生命,用行动为爱心画出了最美的轨迹。
D . 沈明同学的这幅漫画夸张而传神,连李老师看了都忍俊不禁。
4. (2分) (2018七下·江都期中) 下列各选项中,语言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 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B .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C . 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D . 交警大队在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大家进出校园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
5. (2分)(2019·余杭模拟)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B . 《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沈阳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

---沈阳市2012 年中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30分) 21.下列词语中加点宇的宇音、字形完全正确的( (分)棱角A.畅想(chao)n) 销声匿迹(x ā(j àng) (líng) 险俊ù....烘托n) 发(hu àn)īng) (hōng) 稀罕(hā容光涣B.倾倒(q....勾勒(m ?u) 老谋深算(hu ?) 赐教(cì) (lè)C.豁达....键谈宽敞n)(w éjiàn)举世闻名.处D 理(chù)(chǎng)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 ))(2 是分____的姿态。
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____ 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____ 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如果大家都____别人的困难,那么没有一个人能够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叉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幸福无视A.事不关己所以漠视B.心安理得因为幸福C.心安理得所以幸运无视幸运漠视D.事不关己因为))(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永远都是那么光鲜,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①这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魅力②所以,我们不能任梦想流失③也不会因人的成败得失而停滞④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D. C.③④①②③②④①A.②④③①B.②①③④.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4 分))(2 ( 是A.《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记者、作家。
B。
叶圣陶是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桥梁远景图》C.D.《钦差大臣(节选中众官员读了假钦差的信件后,极力为自己开脱。
) 分)(.走近名著。
5 31 分)(根据要求填空。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推敲(qiāo)饶舌(rào)决窍(jué)无可言喻(yù)B.清澈(chè)训诫(jie)控诉(shù)井然有绪(xù)C.严谨(jǐn)元勋(xūn)捷径(jìng)孤陋寡闻(lòu)D.蜕变(duì)绚丽(xuàn)肆虐(nüè)不可思异(yì)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花开是常有的事,花开是有香气更是_____._____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就觉得很不_____.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点儿因花香而_____了。
A.司空见惯但是寻常沉醉B.唾手可得因为寻常沉迷C.司空见惯因为平凡沉迷D.唾手可得但是平凡沉醉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为爱挖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
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
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
④一旦心中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B.“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背影》B.《琐记》中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问祥子,虎妞在什么地方,祥子没有告诉他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斗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大家深受感动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①锋火连三月,______。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非课改)

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非课改)考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图1是“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个宣传栏,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图1(1)请在后面横线上写出“略”字的读音: 。
(1分)(2)按照部首检字法,“博”字应查 部。
(2分)(3)下面词语中的“领”字与“领略”中的“领”宇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领土B .领悟C .领唱D .领袖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自由地读书 有乐趣, 常常能因书中某一隽永的句子而 ,并对人生某一方面产生一种难得的顿悟。
A .即使 也 茅塞顿开B .不仅 还 心有余悸C .不但 而且 豁然开朗D .虽然 但是 融会贯通3.下面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2分)(1)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
(2)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很多人发出文明办网。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C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
D .《故乡》和《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5.在一次主题为“走近名著”的知识竞赛中,某同学要回答《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的相关问题,请帮助他完成下列各题。
(4分)(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 。
鲁滨逊在荒岛生活时解救了一个野人,他给这个野人起名叫 。
(2分) (2)请从下列故事情节中,选出对鲁滨逊的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A .在从巴西到非洲贩卖黑奴的途中,他遇到了很大的风暴,被刮到荒岛上幸存下来。
B .他从叛变的船员手中解救了落难的船长,并随船长一道返回英国。
C .航海遭遇风暴后,他游到岸边沉沉睡去,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捆住,看到身上有许多小人。
辽宁省沈阳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宇的宇音、字形完全正确的( )(2分)A.畅.想(chàng) 棱.角(líng) 险俊.(jùn) 销.声匿迹(xāao)B.倾.倒(qīng) 烘.托(hōng) 稀罕.(hān) 容光涣.发(huàn)C.豁.达(huò) 赐.教(cì) 勾勒.(lè)老谋.深算(móu)D.处.理(chù)宽敞.(chǎng) 键.谈(jiàn)举世闻.名(wén)【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认知能力。
A项“棱角”应读“léng”,“险俊”应为“峻”;B项“稀罕”应读“han”,“容光涣发”应为“焕”;D项“处理”应读“chǔ”,“键谈”应为“健”。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____的姿态。
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____没有一个人能够____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如果大家都____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叉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A.事不关己所以幸福无视B.心安理得因为幸福漠视C.心安理得所以幸运无视D.事不关己因为幸运漠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相应的词语即可。
事不关己指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心安理得指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第一空是说“面对别人的困难”不关心,故用“事不关己”;第二空交待“自私导致自伤”的原因,故用“因为”;第三空“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是一种“幸运”;漠视指冷淡地对待。
无视指不放在眼里,有轻视之意。
第四空和第一空照应,应是对“别人的困难”冷淡,故用“漠视”。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生命永远都是那么光鲜,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
辽宁大连市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精品解析—语文资料

辽宁省大连市2012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一、累积与运用(28 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边的汉字抄录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正直、整齐。
(2 分)语文天地诗意田园【答案】略【分析】本题考察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
书写的汉字规范、正直、整齐即可。
2.给加点字注音,更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
(4分)(1)尊崇(2)辐射..(3)苦心狐诣(4)自知之名【答案】(1 )cháng(2)fú(3)狐—孤(4)名—明【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依据平常的学习累积来拼写拼音,而后依据详细的语境来修改错别字即可。
3.在下边句子中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改正建议。
(2分)为推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可连续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向全国互联网业界发出抵制网络谣言、依法文明办网。
【答案】中国互联网协会向全国互联网业界发出抵制网络谣言、依法文明办网改正建议:在“办网”后加“的提议”或“的呼吁”。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改正病句的能力。
此处的语病为“缺乏成分” ,在“办网”后加“的提议”或“的呼吁”。
4.阅读下边的表格,写出两条结论。
(2分)【答案】(1 )2009-2011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逐年递加。
(2)2009-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远高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可。
依据图表中各样数据体现出来的特色来归纳结论即5.以下对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2 分)A.《济南的冬季》以“温晴”为主线,描述了济南冬季的山川,文章情形交融。
B.川剧《变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身怀绝活、孤身闯荡江湖的抗日老英豪的形象。
C.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D.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雨果斥责了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
“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之情。
【答案】B【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解读能力。
B.川剧《变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身怀绝活、孤身闯荡江湖的抗老艺人的形象。
2012辽宁省语文试卷真题(必备资料)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真谛睿智勤能补拙夙兴夜寐B.甘霖磨砺积腋成裘蔚为大观C.宵汉崔嵬中流砥柱沧海桑田D.韬略谙熟飒爽英姿风弛电掣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寂寥(liáo)雾霾(mái)瞋(chēng)目潜(qián)移默化B.氛(fēn)围吝啬(sâ)熹(xī)微束(shù)之高阁C.发酵(jiào)徘徊(huái)滂(pāng)沱叱咤(chà)风云D.模(mó)板怯(qiâ)懦签(qiān)署断壁颓垣(yuán)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辽宁卷(真题及详解)(word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沈阳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宇的宇音、字形完全正确的( )(2分)A.畅.想(chàng) 棱.角(líng) 险俊.(jùn) 销.声匿迹(xāao)B.倾.倒(qīng) 烘.托(hōng) 稀罕.(hān) 容光涣.发(huàn)C.豁.达(huî) 赐.教(cì) 勾勒.(lè)老谋.深算(mïu)D.处.理(chù)宽敞.(chǎng) 键.谈(jiàn)举世闻.名(wén)【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认知能力。
A项“棱角”应读“léng”,“险俊”应为“峻”;B项“稀罕”应读“han”,“容光涣发”应为“焕”;D项“处理”应读“chǔ”,“键谈”应为“健”。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____的姿态。
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____没有一个人能够____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如果大家都____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叉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A.事不关己所以幸福无视B.心安理得因为幸福漠视C.心安理得所以幸运无视D.事不关己因为幸运漠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相应的词语即可。
事不关己指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心安理得指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第一空是说“面对别人的困难”不关心,故用“事不关己”;第二空交待“自私导致自伤”的原因,故用“因为”;第三空“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是一种“幸运”;漠视指冷淡地对待。
无视指不放在眼里,有轻视之意。
第四空和第一空照应,应是对“别人的困难”冷淡,故用“漠视”。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生命永远都是那么光鲜,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魅力②所以,我们不能任梦想流失③也不会因人的成败得失而停滞④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A.②④③①B.③②④①C.③④①②D.②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以及考查语感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
】③“也不会因”和所给句子中“它不会因”衔接紧密,故应紧随其后,放在首位;②“所以”和前面两个“因”构成因果关系,故②放于③后;④和②构成明显转折关系,故④置于②后;①“这样“是对前面语句的总结,故置于最后。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B.《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记者、作家。
C.叶圣陶是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桥梁远景图》。
D.《钦差大臣(节选)中众官员读了假钦差的信件后,极力为自己开脱。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解读能力。
《桥梁远景图》的作者是茅以升。
5.走近名著。
(3分)(1)根据要求填空。
(1分)他经受了这初次的打击,正如他在学习拳击时经受了朱赫来初次的打击一样:当时他虽然倒下去,可是立刻就站了起来。
这段文字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中的“他”是____。
【答案】保尔(保尔.柯察金)【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童年》中外祖母关心、疼爱阿廖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
B.父亲给鲁迅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使他充满了感激与尊敬。
C.在小人国里,格列佛犹如一只渺小的蚂蚁,可以任人踩踏。
D.孙悟空在无奈之下,请求观音菩萨帮助,擒住牛魔王,最终找回袈裟。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解读能力。
B、《山海经》是长妈妈买的。
C、在大人国里,格列佛可以任人踩踏。
D、最终找回“芭蕉扇”。
6.诗文填空。
(请规范书写)(12分)(1)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5)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6) 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7)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锦鳞游泳。
(9)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
(11)《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草色遥看近却无(2)人生自古谁无死(3)千树万树梨花(4)相见时难别亦难(5)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6)无为在歧路(7)秋天漠漠向昏黑(8)沙鸥翔集(9)阴阳割昏晓(10)潭中鱼可百许头(1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1--10句注意“歧、漠、翔集”等字,11句抓住“江水浩渺、视野开阔景色”这个句子即可。
7.《渔家傲》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o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
8.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材料一】古往今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崇拜龙凤,造就了丰富的龙风文化。
龙以腾云驾雾、邀游在天的形象和蓬勃向上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凤以展翅翘尾、五色备举的形象和高雅美善的气质,成为世间祥瑞的象征。
【材料二】闻一多先生在《龙凤》一文中写道:“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
……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zhào,开始)端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材料三】龙凤文化发展到现代,既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继续表达,也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对祖国拳拳深沉的情感认知,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文史中国》(1)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分)【答案】中华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三则材料所讲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2)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完成对联。
(2分)上联:①________炎黄千栽江山难老下联:凤呈祥华夏万年②____________【答案】①龙腾云②情意永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
运用对联的知识以及材料的内容来完成对联即可。
二、阅读理解(60分)(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
(17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乙】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
……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
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注释】①派:量词。
②界:隔断。
③清碧:溪水名。
④下流:河流的下游。
⑤蹑:踩、踏。
⑥穹:隆起。
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答案】(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加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A.渡一.溪(整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全部)B.即清碧之.下流也(的)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的)C.与对崖骈突.如门(凸出)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突然)D.上.耸下削(向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呈上)。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答案】(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
(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时注意关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翻译时注意“自、阙、乃、西、觅”几个关健字,同时注意到语句的通顺即可。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答案】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断句无误,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答案】甲。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
乙.溪破其中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描写水流湍急,甲中语句为侧面描写,乙中语句为正面描写。
(二)阅读选文,完成14~20题。
(23分)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