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旅游华丽嬗变——基于陇南西和县乞巧民俗的考察

合集下载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1. 引言1.1 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现状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现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乞巧技艺传承者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这一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也在逐渐淡化。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乞巧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影响。

乞巧文化传承的场所和资源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许多传统的乞巧技艺传承地点几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乞巧文化相关的活动和展览也相对较少,缺乏平台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促进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非遗乞巧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乞巧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乞巧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乞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心愿的追求。

通过乞巧活动,人们祈求心中所愿实现,传承了中国古代的祈福文化。

乞巧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俗传统。

保护和传承乞巧文化可以丰富中国的文化遗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乞巧文化传承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乞巧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乞巧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在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加强对乞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切实推动乞巧文化的传承工作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正文2.1 乞巧文化传承的挑战与困境乞巧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的问题。

由于乞巧文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然而现代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导致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陇南乞巧民俗与周秦文化——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对秦早期文化的接

陇南乞巧民俗与周秦文化——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对秦早期文化的接

西汉水上游,文化积淀丰厚。

有关文献记载始于夏代。

《尚书·禹贡》所载大禹治水“冢导漾,东流为汉”[1]是疏通西汉水最早的记录。

西汉水夏商时属梁州(古九州之一),西周孝王时期非子居犬丘,秦人为周王室守西土(《史记·秦本纪》),秦汉以降至元明清,历史变迁呈层累状态,文化遗存堆积丰厚。

西汉水上游除了有仰韶文化和大量的周代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界还发现该地域有寺洼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存。

尤其20世纪90年代西汉水上游永平乡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发现21世纪初多次对该地域的考古发掘,都证明秦早期的历史即由此地拉开序幕。

在漫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受特殊地域的影响,西汉水流域保存有大量的先秦早期文化遗风。

流传于西汉水上游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文化,就是秦早期文化遗风的典型代表。

乞巧文化,实际上是妇女们乞求心灵手巧的一种民间习俗。

可以说,乞巧民俗活动是秦人早期文化的遗存。

关于这一点,赵逵夫、柯杨、刘锡诚等先生已经有充分的论证。

一、陇南乞巧民俗与周秦文化陇南乞巧民俗由于流传时间漫长和其特殊的地域性,渐渐在乞巧民俗氛围浓郁的陇南西和、礼县一带(西汉水上游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乞巧民俗文化。

《西和县志》载:“七月七日,夕,人家室女陈瓜果,拜献织女星以乞巧。

是夕,于灯下折豆芽置水碗中,察影以卜巧拙。

”由此可知,乞巧所祭祀的神灵“巧娘娘”就是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织女。

陇南乞巧民俗与周秦文化———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对秦早期文化的接受与诠释之二陈江英(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742500)摘要:以牵牛、织女故事为背景的陇南乞巧民俗文化,形成于西汉水上游周秦之地,和周秦文化一脉相承,受秦早期文化影响非常明显。

乞巧风俗是古老秦文化的遗留,乞巧民俗繁复的仪式,恰恰是传承周秦文化上的反映。

关键词:乞巧节;周秦文化;西汉水上游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9)03-0043-05基金项目:陇南师专校级项目“成县民间文学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6lssk02001);陇南市社科联项目“陇南民俗文化生态田野调查及研究”(项目编号:LNSK2017A)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江英(1977-),女,汉族,甘肃天水人,陇南师专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浅说娄炳成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浅说娄炳成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浅说娄炳成在大西北甘肃省内陆腹地陇南,有个西和县。

这个县有一座山,叫作仇池山,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古老的氐族在这里发祥,建立过仇池国;而这个县还有一个奇特的七夕风俗,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由众多民间女性参与,逐渐演变而来的历史悠久的乞巧节。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该民俗文化活动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陇南西和县的七夕风俗非常独特。

有民俗专家考证说:“陇南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的塔穆兹祭风俗,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来自于历史上陇南与中亚的粟特人的文化交流,与古代丝绸之路通商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断言说,其起源于西域他国。

还有个别学者教授认为:“西和七夕乞巧文化活动是秦人遗风。

”但没有撰文,做进一步的论证。

上述两种观点,都涉及到了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活动的文化传承问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七夕乞巧文化活动的真实起源,及其传承发展。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诗句。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直至今天。

七夕节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其节日风俗的核心是织女星崇拜和女性乞巧活动。

七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观象授时时代,《夏小正·七月》关于织女星的记载,就流露出个中端倪,七月七日的节期则确立于东汉晚期。

从魏晋到隋唐,这个以女性乞巧风俗为中心的节日,就有了基本定型。

两宋时期,七夕节兴盛一时,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节日风物,如摩睺罗、种生、谷板等,不仅节日的规模盛况空前,而且,在某些地方,节日的时间也从原来的七月七夕一夜延长为七月六日和七月七日两天,在东京汴梁,甚至从七月初一开始,整个城市就呈现出浓郁的节日气氛。

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地域文化蕴涵初论——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

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地域文化蕴涵初论——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

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地域文化蕴涵初论——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蒲向明【摘要】西汉水上游及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鲜明,文化积淀丰厚;乞巧民俗在此区域流传历史长远,现实分布广泛。

祁山处于西汉水和漾水河的交汇地域,属于周秦故地,历史上一直为军事、交通、文化交流之要冲,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都证明了文化在此厚积和沉淀的种种情形,为乞巧民俗在此带着浓厚的秦汉原始文化痕迹,也为保留下来七天八夜的完整过程提供了涵养和庇佑。

通过对祁山镇西汉村乞巧民俗的全程、定点考察,可以发现西汉水流域乞巧民俗所包含的地域文化蕴涵,诸如与三国文化、民间传说和地方小戏"陇南影子腔"、"陇南花灯戏"等的种种联系和相互影响。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地域文化;礼县祁山;西汉村【作者】蒲向明【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24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文传之,子孙继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

”(《新民说·释新民之义》)此论极其重视国民独立精神的锻造,离不开独具特质之一的风俗习惯。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深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和价值观里,并给每个人深深地烙上印记,既继承着过去,更预示着未来。

作为陇南的科教工作者,我们尤其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去研究乞巧,探讨其中的独立精神和文艺、文史奥秘,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现中国梦尽心竭力。

虽然陇南乞巧民俗的复兴在本世纪初就已显端倪,但我无缘介入西和乞巧的基本调查研究,鲜有机会参加乞巧文化艺术节,故对西和乞巧知之甚少,更遑论调查、研究乞巧民俗活动。

甘肃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

甘肃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

甘肃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作者:王菲来源:《商情》2016年第34期摘要: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是乞巧文化的发源地。

对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对于乞巧文化主要集中在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七夕文化,二是西和乞巧民俗,三是对于乞巧文化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西和乞巧民俗特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公众的眼光。

传统节日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并融入民众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和伦理关系等文化,七夕节就是极具代表的传统节日之一。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属于中国六大传统节日,始于汉代。

在这个节日当中,“七夕”故事和“乞巧”民俗活动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两个部分。

珠江三角洲人俗称此节为“七姐诞”,其节庆的热闹早已闻名国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部分地方乞巧习俗的传统气息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纯商业化的民俗活动。

而陇南西和的乞巧活动基本上代代相传,活动特色突出鲜明,被有关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基本上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经济价值并没有被深度发掘出来。

七夕乞巧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非常之久远,单从文献记载来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关于七夕的诗歌,其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关于七夕的大量文献记载。

从星宿到人物,节日与传说故事交织融合到魏晋时期的诗歌,盛唐时的文学艺术中的七夕情节,再到宋元七夕词的发展,最后发展到明清时期七夕传说的成熟,七夕文化在文献中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过程。

一、关于七夕文化的相关研究有关七夕节的起源、发展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研究很多,例如:韩养民、郭兴文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2002)是国内较早的一本对七夕节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著作,本书的导论部分就对七夕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有独到的见解;陈久金、卢莲蓉的《中国节庆及其起源》(1989)一书将七夕节和古代的天文历法相结合,对七夕节的起源进行了论述;杨琳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2000)则在研究了前人对七夕的评价考证后,对七夕节的起源提供了自己的文献考证。

西和“乞巧节”及其民俗音乐乞巧歌之研究

西和“乞巧节”及其民俗音乐乞巧歌之研究

西和“乞巧节”及其民俗音乐乞巧歌之研究甘肃西和县的七夕文化在中国节日文华中独具特色,这也是是当地的原生态的民俗娱乐形式之一。

七天八夜的载歌载舞在我国所有节日当中显得独树一帜,乞巧仪式不仅保持着传统节日的鲜活生命力,而且乞巧歌也展现着古老文化的艺术传承。

乞巧歌歌词内容丰富而且多样化,具有民歌研究价值、传唱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它不仅是社会历史和群体民俗的重要载体,更是依附于特定节日七夕文化中民众口传的文学作品。

所以对西和乞巧文化的传承应该从传承者自身、传承方式以及乞巧文化自身的合理性改变做出科学化的要求,结合乞巧节文化的保护应本着自主性、本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使西和乞巧节永葆风采。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论述乞巧节及其民俗音乐的研究。

第一部分写的是西和"乞巧节"的形成及概述。

本章主要通过对西和县地域特征、自然、人文特点、历史文化沿革,以及乞巧风俗的历史探源方面的来透析乞巧节的形成。

对其形成论述完之后,把自己走访调查的资料整理概括并结合参阅到的文献以及本人自小参加乞巧节的经历,对乞巧活动整个节日仪式进行了概述。

最后概述了当地"乞巧节"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写的是民俗音乐乞巧歌的音乐形态及价值。

此章节第一点笔者先是对民俗音乐与乞巧歌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且得出"乞巧歌属于民俗音乐的范畴"继而引出第二点乞巧歌的音乐形态,对于乞巧歌音乐形态的认知,笔者是分别从调式及曲词、音域及音阶、特性的音调和曲体结构四个特点总结论述的,第三点则是民俗音乐乞巧歌的价值及意义。

正是因为其价值和传承意义所以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写的是乞巧节的变迁和传承保护。

这一章节是笔者就"乞巧节"节日的变迁现象以及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交涉了一些个人观点,提出粗浅的方案措施。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丰富乞巧歌的传播平台,增强媒介的力量,毕竟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其次要大面积拓展乞巧歌的传承主体,改变以往的单一传承方式,最后也是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应该加大加强。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5
附录五:各地 乞巧歌辑录
读书笔记
这是《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西和乞巧民俗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乞巧
民俗
风俗

真性 乞巧
仪式
原则 女性
活动
文化
流变
乞巧
节 西和 民歌
民俗
特征
传承
内容摘要
本书由三编组成,以西和乞巧风俗与乞巧歌为考察对象,理清乞巧歌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方面的关系,以西 和乞巧民俗为例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原则,进而探索乞巧风俗千古流传的原因。
第一节内容比较 第二节形式因素比较 第三节曲调特征比较
第一节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第二节抒情主人公的言说方式
第一节审美特征比较 第二节表现手法比较
第一节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 第二节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创新
第二章西和乞巧文 化传承盛况的原因
解析
第一章西和乞巧文 化仪式的考察
第三章 “非遗” 保护的自主性、本 真性、整体性思考
第一节西和的人文地理概况 第二节西和乞巧民俗的仪式
第一节外部原因 第二节内部原因
第一节 “非遗”保护的自主性原则 第二节 “非遗”保护的本真性原则 第三节 “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第二章乞巧仪式活 动的文化内涵

甘肃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

甘肃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

甘肃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作者:王菲来源:《商情》2016年第34期摘要: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是乞巧文化的发源地。

对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对于乞巧文化主要集中在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七夕文化,二是西和乞巧民俗,三是对于乞巧文化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西和乞巧民俗特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公众的眼光。

传统节日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并融入民众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和伦理关系等文化,七夕节就是极具代表的传统节日之一。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属于中国六大传统节日,始于汉代。

在这个节日当中,“七夕”故事和“乞巧”民俗活动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两个部分。

珠江三角洲人俗称此节为“七姐诞”,其节庆的热闹早已闻名国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部分地方乞巧习俗的传统气息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纯商业化的民俗活动。

而陇南西和的乞巧活动基本上代代相传,活动特色突出鲜明,被有关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基本上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经济价值并没有被深度发掘出来。

七夕乞巧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非常之久远,单从文献记载来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关于七夕的诗歌,其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关于七夕的大量文献记载。

从星宿到人物,节日与传说故事交织融合到魏晋时期的诗歌,盛唐时的文学艺术中的七夕情节,再到宋元七夕词的发展,最后发展到明清时期七夕传说的成熟,七夕文化在文献中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过程。

一、关于七夕文化的相关研究有关七夕节的起源、发展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研究很多,例如:韩养民、郭兴文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2002)是国内较早的一本对七夕节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著作,本书的导论部分就对七夕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有独到的见解;陈久金、卢莲蓉的《中国节庆及其起源》(1989)一书将七夕节和古代的天文历法相结合,对七夕节的起源进行了论述;杨琳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2000)则在研究了前人对七夕的评价考证后,对七夕节的起源提供了自己的文献考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吴之治伏毒草生处。”《 路史·后纪一 》注引
此书,云“仇夷山”即今仇池山飞亦称常羊
之山,与彭池、成纪皆西土。《山海经·海
外西经》记载 z “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
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
为口,操干戚以舞。”先秦时期,西和县境北
部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秦人祖先
在西汉水沿岸逐水而居,南部西汉水、太石
河、福谷水一带为国羌所居。三国时期诸
葛亮六伐中原,三次取道于此,名将姜维曾
在此设戍置围,抵御曹魏。晋惠帝元康六
年,自马民人杨茂搜盘踞仇池山,始建地方
割据政权
仇池国,前后统治达三百多
[收稿日期] 2017-11-0 5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精准扶贫视阁下的甘肃特色旅样村镇建设研究气编号, 2 017 八- 253 );兰州市社
科规划项目“全城旅祷视阁下兰州 城 市周边特色村镇旅祷扶贫开发研究”〈编号: 17 012D) [作者简介]李金峰 (1976 一 ) , 男,甘肃丙和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妥从事区域旅蒋规划与旅游文化 研究 P
99 HJSFXYXB
李金峰 z 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旅游华丽娃交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734(2018)01-0099-0 8
一、弓|言
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西和县,地处长 江流域嘉陵江支流西汉水上游西秦岭南侧 的沟谷丘陵地带,为古代甘人巴蜀和陕南 的交通要冲,古为南北贸易的货物集散点, 历来也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和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夜性 地带,森林覆盖率达 41. 6 % 。西和县境内 沟整纵横,源于西和县南部铁谷坪的漾水, 《水经注 》称建安 J II ,自南向北,先后有南峪 水、横岭水、赵五河、任河、自水河、卢家河、 玉泉河、苏家河、稍峪河、张刘河、水磨川注 入,至礼县蒙张村注人西汉水。西汉水进 入礼县后折转向南,流经礼县石桥镇、龙林 乡、雷坝乡后急转向东,进入西和大桥乡, 最后在陕西略阳注入嘉陵江 。
品牌,以“秦风丁k韵、魅力仇池”为旅游形象,开发旅济资源,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 助推乡村旅游实现华丽嫂变。
[关键词10. 19575/j. c川王i. cn42-1892/g4. 2018. 01. 020
[中图分类号] F592. 7; Gl27
近年来,西和县围绕“伏蕃圣地、乞巧 福地、神秘古国”主题,先后开发了晚霞湖、 仇池山、八峰崖、云华山等旅游景点,重点 打造“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这一品牌,着力 推进乞巧旅苗子深度融合,晚霞湖、横岭山、 云华山等以乞巧文化为底色的旅苗子景点知 名度逐年提升。乡村旅苗子快速升温,以“巧 婆婆”命名的农家乐,“巧嫂”“巧妹”劳务品 牌以及草编、麻纸、麻鞋、手绣等为代表的 “艺巧坊”系列文化旅苗子产品,融合电商等 现代科技元素,促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和 营销推广,使“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西和进 入大众视野。 2016 年西和文化旅游产业 增加值 1. 38 亿元, 2017 年第九届陇南乞 巧女儿节期间,共接待游客 18 万人,创旅 游收入 8100 万元,旅攒各项指标再创历史 同期新高,乞巧民俗文化已成为助推西和 乡村旅游进入良性发展的新引擎。
1 HJSFXYXB QQ
斯兰教的最高神抵安拉( Allah )起源于女
神奥拉 CAl Lat ),圣母玛利亚为基督教
《圣经》新约和伊斯兰教《古兰经》里耶稣
(尔萨〉的生母 p 从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维
纳斯、胜利女神尼卡到美国国家象征自由
女神,无不体现女性神抵所具备的“生”和
“重构”的功能。在中国古代,原始母系社
会女神崇拜现象,成为华夏民族对种群文
化基因的亲缘认同和凝聚的符号,从华青、
女娟、西王母再到妈祖,均因体现仁慈、博
爱、牺牲、聪慧等秉性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崇
敬。辽宁朝阳市境内的牛河梁遗址,属于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址以女神庙
二、西和乞巧民俗的文化认同和 传承价值
(一〉乞巧民俗的文化认同 1. 女神信仰和上古神话 在原始崇拜体系中,自然崇拜、生殖崇 拜(祖先崇拜〉及国腾崇拜占据着主导地 位。女神被看做万物之母,其形象的演变 可以在整个北非、中东、欧洲、印度以及其 他地区均可找到线索。埃及伊希斯女神被 看做是能够孕育上帝的子宫$在《圣经 》 所 述的时代,女神阿什拉受到特别的膜拜,伊
西和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史前时期, 县境南部的仇池山,相传为中华民族人文
始祖伏毒草诞生之地,刑天葬首之处。《路
史》记载 z “太吴伏毒草氏华青,居于华青之
请,尚暨叔姬翔于清之汾。巨迹出焉,华青
决履以桂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国孕十
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气太平御
览》弓|《遁甲开山图》称=“仇夷山四绝孤立,
2018 年 2 月 第 38 卷第 l 期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Feb. 2018 Vol. 38 No. 1
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旅游华丽檀变
一一基于陇南西和县乞巧民俗的考察
(兰州财经大学
事会峰
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摘 要]西汉水上游的陇南市西和县,近几年以特色民俗文化一一乞巧文化为突破口,挖掘伏展文化、秦
文化和仇池文化等的文化价位,凭借良好的生态旅祷资源,打造旅蒋品牌,完善旅蒋服务设施,旅#事业获得了较
快的发展 , 对西汉水土浒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做相关的文献研究,并对西和几个村镇乞巧民俗进行田野考察,分
析其文化认同和传承价值 。 提出面和县应在传承和保护好乞巧文化的基础主,充分利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年。唐代为防吐蕃人侵,在龙门镇(今西和 坦途关)屯兵设防,诗圣杜甫留下了“瞪尔 远成人,山寒夜中泣”的感叹。“茶马互市” 以来,连接滇、藏、 ) I[ 大三角的“茶马古道” 支线穿境而过(洛峪镇曾是中国最早的茶 叶市场之一〉。西和古文化遗存丰富,发掘 于长道镇西汉水河谷南岸的宁家庄遗址、 西峪坪遗址及南部的揽桥遗址为研究仰韶 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以及民羌民族在 西和的活动和仇池国的渊掠提供了宝贵的 实物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