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1 - 副本

合集下载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项目
时间
成就
科学家
邓稼先 钱学森
军事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科技 1966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无人飞船 第一艘载人飞船
航天 科技 农业 科技
1999年 2003年
合作探究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我国有何意义?在国 际上有何影响?
意义:“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 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 影响:奠定
“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 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 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2005年,“神舟六 号”返回舱在内蒙 古草原成功着陆, 航天员费俊龙、聂 海胜平安返回 。
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 6月11日17时38分02秒 由CZ-2F Y10火箭点火 起飞,飞船搭载三名航 天员聂海胜、王亚平 (女)、张晓光,其中 聂海胜曾执行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任务。王亚平 还完成了一次太空授课, 是人类在太空上的第二 次太空授课。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国名 时间
美国
前苏联 4年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两弹一星”
籼型杂交水稻
“两弹一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东方红1号卫星
央军委2003年11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奖章和证书。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日前发布命令,授予总装备部航天员大队“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
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许丹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弹一星成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重大贡献;理解科学技术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启发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创业、忘我牺牲的精神,突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青少年应该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理想。

教学策略: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教材,“故事讲述—设疑导思—归纳总结——自主探究—拓展提升”的教学法;学生充分感受人物事迹和精神。

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毛泽东和两弹一星》,提问:你认为“两弹一星”指什么?(生答)“两弹一星”是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是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切入课题。

一、国防科技——两弹一星(板书)教师:让我们从一句话讲起,1958年8月的一天,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年轻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个工作。

”这句话一说出来,这个年轻人就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岁月。

设疑:这个大炮仗指的是什么?这个年轻人又是谁?1、“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教师: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学生:介绍人物邓稼先教师:“1958年的8月,从钱三强办公室回来之后,很晚了,他的妻子许鹿西这样回忆说:“他说他要调动工作了。

我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不能说。

我又问是什么工作?他也说不能说。

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地址,我们通信。

他说可能也不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项目 军事 科技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时间
科学家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无人飞船 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4年 邓稼先、 钱学森、 1966年 钱三强等
航天 科技
1970年
1999年 2003年 1973年 袁隆平
农业 科技
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 1、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 2、科技工作艰苦奋斗
自学目标;(8分钟)
• 1、什么是“两弹一星”?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 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 什么要研制它? • 3、我国哪一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 飞船? • 4、“杂交水稻之父”是谁?他的贡 献?
我国何时掌握原子弹的? 我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
3、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 功的是( ) D A.氢弹 B.人造地球卫星 C.导弹 D.原子弹 4、我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的承诺是( C ) A.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 器 B.没有受到明显威胁时,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 核武器 C.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 武器,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D.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中国受到战争威胁,都 会考虑使用核武器
一九九九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 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 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 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二000年八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 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 院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共1课时)第一教案-----------------------------------教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

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

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重点难点】1、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 籼型杂交水稻” 成“籼型杂交水稻”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 小平,二是靠袁隆平。今天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中, 小平,二是靠袁隆平。今天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 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部分, 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部分,可多 养活7500多万人。 多万人。 养活 多万人
山东滕州尚贤中学八年级历史组赵允强
时间: 时间:3分钟 任务:阅读全文, 任务: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拥有原子弹的时间和意义? 1、我国拥有原子弹的时间和意义? 2、我国用于实战的导弹出现于 何时? 何时? 3、我国何时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 卫星? 卫星? 农业科技有什么成就? 4、农业科技有什么成就?
为追赶航天 科技大国, 科技大国, 我国于1999 我国于1999 年发射了 第一艘无人 飞船“ 飞船“神舟 一号” 一号”
2003年 2003年中国 成功发射了 第一艘载人 飞船“ 飞船“神舟 五号”, 五号” 并安全返回
我国成为继 俄罗斯、 俄罗斯、美国 之后, 之后,世界上 第三个有能力 把人送上太空 的国家。 的国家。
2005年“神舟 年 六号”发射成 六号” 功,有两位航 天员征服了 太空。 太空。
神舟7号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天空对接 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那种艰难岁月 研制成功了代表当时最先进科技的 两弹一星”震惊了全世界, “两弹一星”震惊了全世界,让 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那么, 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那么,他 们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克服的困难 走向成功的呢? ,走向成功的呢?
启示四: 启示四: 20世纪 年代 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世纪60年代 世纪 年代-70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条件艰苦,左倾错误严重干扰科研的进行, 条件艰苦,左倾错误严重干扰科研的进行, 身处西北荒凉沙漠仍坚持工作。 身处西北荒凉沙漠仍坚持工作。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谢谢观赏!!
神 舟 一 号
神 舟 二 号
神 舟 三 号
神 舟 四 号
4、2003年发射 第一艘载人飞 船“神舟5号”。
中国航天第一人——
杨利伟
5、2005年,中 国成功发射“神 舟六号”返回舱 在内蒙古草原成 功着陆,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 平安返回 。
神舟六号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两弹元勋 “邓稼先”
•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 发射成功。
•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 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失败。 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所在。
1.1964年6月修改设计后的中近程地地导 弹在西北地1、区发射圆满成功。
2.1966年10月,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 程地地导弹点火发 射,核弹头在预定 地点实现了核爆炸。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 战的导弹。
1、1970年,我 国用长征号运载火 箭,成功了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
2、1981年, 一箭三星发射 成功
3、1999年,我国 成功发射第一艘 无人飞船“神舟 一号”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勇于奉献、集体利益至上,艰苦奋斗,刻 苦钻研,在工作上做到认真严谨,在利益前有 淡泊情怀。通过学习,增强我们的热爱祖国的 情感,社会责任感和拼搏探索意识。
练习题
1964 原子弹 ① ___年 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____爆炸 邓稼先 成功。由____主持研制。 中近程地地导弹 ②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________ 试 1966 核弹头 验成功 。___年10月,装有____的中 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火箭,成功发射了第 ③ ___ 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第__ 五 一颗人造卫星______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3 袁隆平 ④ ____年,_____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了 籼型杂交水稻 ________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 东方魔稻 为“_____”.而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 杂交水稻之父 为“_______”。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邓稼先杨利伟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了解一下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 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 势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 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 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 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5、2001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 C 席亲自给袁隆平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奖 励他( ) A.在基础数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B.在航天技术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C.在杂交水稻培育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D. 在理论物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 1)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6、列举出本课中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3)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 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 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2005年,“神舟 六号”返回舱在 内蒙古草原成功 着陆,航天员费 俊龙、聂海胜平 安返回 。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什么是“两弹一星”? 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和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 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昨天更强大,我 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 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 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想一想: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 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1、我们发展数量有限的核武器, 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保家卫国。
1964年 邓稼先、 钱学森、 1966年 钱三强等
航天 科技
1970年
1999年 2003年
农业 科技
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 1973年 袁隆平 袁隆平 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合作探究
• 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 •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推动了科技和经济 的发展。
各抒己见;
• 我们要学习邓稼先,袁隆平 • 哪些优秀品质?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 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 图强的优秀品质。 • 增强学习自觉性、下 定决心、充满信心的投身 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伟大事业。


动脑筋;
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 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 制—“两弹一星”,特别是 “两弹”根本用不上用场,你 认为有必要吗?
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一 次听取汇报时讲话:“最近,我见胡 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 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 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 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 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
项目 军事 科技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时间 1964年
科学家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无人飞船 第一艘载人飞船
航天 科技
1966年 邓稼先、 钱学森、 1970年 钱三强等 1999年
2003年
农业 科技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 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维护世 界和平,必须以实力作为基础。
历史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 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核证策:我国政府郑 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 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1964 年10月
16日下午3时,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
1967 年6
月,中国第一枚 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 一是靠邓小平,二是靠袁隆平。 今天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 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部分,可多养活 7500多万人。
项目 军事 科技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时间
科学家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无人飞船 第一艘载人飞船
项目 军事 科技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时间 1964年 1966年
科学家
航天 科技
农业 科技
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实践系列科学卫星、 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 源”系列资源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海洋” 系列海洋卫星等
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
学习目标;
• 1、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 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 出科学家以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 2、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 迹,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 培养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 能力。
自学目标;(5分钟)
• 1什么是“两弹一星”?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历史意义?我国 的核证策是什么? •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 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要 研制它? • 3、我国哪一年成功发射第一课人造地 球卫星、第一艘无人、载人飞船? • 4、“杂交水稻之父”是谁?他的贡献?
舟”试验飞船。
2001年1月10日,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试验飞船。
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神舟”三号试验飞船。
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
船。10月16日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我国载人航天
圆满成功。
长征一号(CZ1)运载火箭是 一枚三级液体 运载火箭,是 中国第一枚运 载火箭,全长 29.86米,直 径2.25米;运 载能力300千 克
谢 谢!

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 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 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 义。
巩固练习
1、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C ( ) 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 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 箭发射升空,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地区成功着陆。
1999、11、20,“神舟1号”无人飞船 发射成功 2001、1、10, “神舟2号”无人飞船 发射成功
2002、3、25, “神舟3号”无人飞船 发射成功
“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发射升空
D
、 2、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船航天梦 想的飞船是( ) A.神舟一号 B.神舟二号
D 3、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
功的是( A.氢弹 C.导弹 ) B.人造地球卫星 D.原子弹 C
4、我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的承诺是( ) A.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 器 B.没有受到明显威胁时,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 核武器
一九九九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 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 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 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二000年八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 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 院校。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 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 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五十 年代末,邓稼先的身影闪现在 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 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 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 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 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 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 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 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 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 “两弹元勋”邓稼 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 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 先 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 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