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组织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并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包括它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身体系统的关联。

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由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丘脑等组成。

脑干负责调节呼吸、循环和消化等基本功能;小脑控制肌肉协调和平衡;大脑半球是思维、记忆和感觉的中心;丘脑参与调节体温和内分泌功能。

脊髓贯穿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脑脊液(脑脊髓液)、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脑脊液充当着护理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角色,它环绕在脑脊髓空腔中,提供机械支撑和保护。

脑神经直接从大脑和脑干发出,并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其功能范围广泛,包括呼吸、咀嚼、听力、视觉和平衡等。

脊神经则是从脊髓发出,负责传递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信号。

三、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神经细胞。

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其中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树突是短小的突起,负责接受其它神经细胞传来的信号;轴突是较长的突起,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而突触则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用于信号传递。

四、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信号经过神经元的树突传入神经元细胞体时,细胞体受到刺激,产生电化学信号。

信号随后通过轴突传出,并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这种传递过程依赖于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进行调控的过程。

通过神经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和协调身体的运动、感觉、内分泌、循环和消化功能等。

这种调控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实现。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与中枢兴奋过程基本相似。 如抑制的发生需要外来刺激的作用,抑制有不同 的深度、也能扩散、集中、总和作用和后作用等。
中枢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基本神 经活动,表现为某些反射活动减弱或遏止的作用。 所以,抑制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息或休息,而是与 兴奋过程相对立的主动的神经活动。 中枢内的同一个神经元,在一种情况下进行兴 奋活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进行抑制活动,即 两种活动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扩散
当机体的某些反射发生时,另一些与他们有协同作 用的反射也常常同时发生,互相加强,形成一个总的协 同性活动。 发生机理是中枢内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辐散式的兴奋 性突触联系。
反馈
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环形突触联系, 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优势现象 某一反射中枢因受到较强刺激而发生兴奋 时,它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占着优势,在一 定时间内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优势兴奋灶。他将 抑制其他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并把这些反射 中枢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
脑干(延髓、桥脑、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延髓 网状结构的内侧腹部和它的后行纤维 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 这一系统兴奋时,能抑制骨骼肌的牵 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下降(后 行抑制作用、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后的行易化系统:延髓网状
结构外侧背部向桥脑、中脑延伸至间脑腹 侧的结构和它的后行纤维。他能加强骨骼 肌的牵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升高 (后行易化或后行加强作用、易化区或加 强区)。
中枢突触传递特性



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化学介质释放、扩散、作用后 膜 总和作用:若干个传入冲动在时间、空间 总和,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 电位。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它在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各种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大部分,位于头部的颅腔内。

它是人类思维、感觉、记忆和运动的中心。

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分别称为左脑和右脑。

这两个半球通过一个称为脑桥的结构相互连接。

大脑的表面有一系列嵌入式褶皱,称为脑回,这增加了其表面积,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神经元。

脑叶大脑的表面分为不同的叶,每个叶都与不同的功能有关。

常见的脑叶包括:- 前额叶:处理思维、决策、行为控制和人格特征。

- 顶叶:负责感觉信息的处理和空间认知。

-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

- 枕叶:处理视觉信息。

脑室大脑内部有四个脑室,它们是由脑回内的空腔组成的。

脑室内充满了脑脊液,这是一种保护性液体,起到了支撑和保护大脑的作用。

脊髓脊髓是一个长而细长的结构,位于脊柱内。

它是传递神经信号的通道,将大脑发送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分,并将感觉信息传递回大脑。

脊髓中有一条称为背根神经的结构,负责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以及一条称为腹根神经的结构,负责将指令从大脑传递到身体。

脊髓外部有一层保护性的骨骼结构,称为脊柱。

这层骨骼可以帮助保护脊髓免受外部伤害。

小结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负责思维、感觉、记忆和运动等功能,而脊髓则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通道。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体的神经功能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这些非特异性的刺激,保持 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意 识水平和感知能力。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 导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ppt课件 13
第三级 神经元
丘脑外 侧 核
第二级 神经元
延髓
第一级 神经元
躯 体 四 肢 意 识 性 本 体 感 觉 传 导 通 ppt路 课件
14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易化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网状脊髓束抑制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用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加强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⑶ 牵涉痛(referred pain) ①定义: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 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
部 位
心 心前区
左臂尺侧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兰尾 上腹部
或脐区
②机制:
Ⅰ.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 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 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 角N元→痛觉错觉。
38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低位的反射中 枢。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 活动。 脊 动 物:脊髓第五颈节段以下横断(保留膈 肌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中枢离断的动物,来 研究脊髓功能。

生理学理解人体的机制

生理学理解人体的机制

生理学理解人体的机制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功能的科学,它致力于理解人体内各种生物过程和机制。

通过对人体的生理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作原理,从而为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一、细胞的生理过程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单位,理解细胞的生理过程对于了解整个人体的机制非常重要。

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将氧气转化为能量供给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

此外,细胞还进行物质的运输、合成和分解作用,维持细胞内稳定的环境。

这些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对于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

二、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它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信息,并发出相应的指令。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它负责将信息传递到身体各个部分。

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三、循环系统的生理过程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身体各个部分,并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和血小板则充当免疫和凝血的作用。

通过研究循环系统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心脏和血液的功能,以及循环系统在身体运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消化系统的生理机制消化系统负责摄取食物、消化食物,并将养分吸收到血液中。

它由口腔、食管、胃、肠道和附属器官组成。

在消化过程中,口腔和胃液将食物分解成小份,肠道则将养分吸收,并将未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通过研究消化系统的生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消化系统在营养供给和废物排除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呼吸系统的生理过程呼吸系统负责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它由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通过呼吸过程,氧气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供给身体各个部分。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中枢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系统名词解释
中枢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主要由脑和脊髓构成,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重要的主体部分。

它掌管的位置在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位于颅腔内的脑,由明显的脑神经节以及神经所或者脑以及脊髓连接而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大量神经细胞作为基础,有的构成网络,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以及产生各种心理活动。

中枢系统疾病是一系列同的中枢和颈静脉中枢神经系
统紊乱,及其神经中枢组织退行性病变性疾病。

普遍的中枢系统病症包含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脑中风和脊髓损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 高级机能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一、概述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的范畴 1、条件反射 2、学习和记忆 3、睡眠与觉醒 4、动机行为 5、语言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 的研究方法
1、行为学研究 2、电生理学研究 3、生物化学研究 4、分子生物学研究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6.嗅觉代表区
位置:边缘叶的前底部。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7.味觉代表区
• 位置:中央后回 头面部感觉投射 部位。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四、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一)躯体感觉 1.压觉 (美克尔氏小盘) 2.触觉 (麦斯纳氏小体) 3.振动觉(帕西尼氏小体) 4.温度感觉(冷觉、温觉) 5.痛觉
特征 安静闭目 皮层兴奋
深睡睡眠、困倦来自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40
α波在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常具有α波的“梭形” 波群变化。当睁开眼睛或受到其他刺激时, α波立即消失, 这一现象称α波阻断。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人体3-生3理2 学中枢神经系统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组成
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多次换N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2、按刺激物的性质分:物理感受器、化学感受 器
3、按产生的主观感觉分:痛觉感受器、味觉感 受器、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等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阈值 3.感受器电位 4.感觉的编码 5.感受器的适应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感觉传入途径
(一)外周感觉神经 (二)脊髓的感觉传入通路 (三)头面部的感觉传导途径
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 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 •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 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功能上与维持和 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 感觉功能
一、概 述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 观反映。
内 外
感觉产生过程:
分 析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经 传导路 脑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一)感觉器的分类
1、按感受器的分布和刺激来源分:内感受器、 外感受器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一)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 把引导电极安置于颅外头皮表面所记录到
的皮层自发电位活动称为脑电图。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39
正常人四种基本的脑电波
频率/Hz α 8~13 β 14 ~ 30 δ 0.5 ~ 3 θ 4~7
波幅/μV 20~100 5 ~20 20 ~200 100 ~150
本体感觉区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41区 、 42区 视觉区 :17区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35
(二)皮层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
②投射特点:
• 定位准确
• 左右交叉
Ⅲ•.倒精细置正分比布 • 感觉敏锐部位代表
⑵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 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 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 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 黄斑区(周边区)投射到 距状裂的后(前)部。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
38
5.听觉代表区
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⑵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功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特点
①三次更换N元
①多次更N换元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
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眠药物的作用原理)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浅感觉传入通路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图3-31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四)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
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 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 广泛区域的N纤维。
(一)感觉皮层结构特
图3-34
点:N元分布呈柱状
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
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
柱:①对同一感受野
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
反应;②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 位;③细胞柱N元兴 奋时,其相临的细胞 柱就受抑制,形成兴 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外侧面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二)内脏感觉
• 内脏感觉的初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 脑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和血 管壁等处,中枢突可随脊神经和迷走神 经两个途径传入脊髓和脑,在各级中枢 形成反射性联系,同时上行到大脑产生 内脏感觉。如内脏痛觉、饥饿、渴、直 肠和膀胱的涨满感及其它一些定位模糊 的内脏感觉等。
区较大
图3-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36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 与岛叶之间。
②投射特点
• 定位较差
• 双侧性投射;
• 正2立.本分体感布觉,代有表区较: 与大运的动区重重叠叠区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
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
图3-37
区。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4.视觉代表区
⑴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 下缘(17区)。
上行激动系统:指脑干网状结构 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
图3-33
人体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五)丘脑的感觉机能
1.感觉接替核:腹后核,内、外侧膝状体。 •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
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 2.联络核: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 •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