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简史----东汉..
初一历史东汉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东汉知识点归纳总结东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延续约200年,承袭着西汉的优秀传统,同时也面临了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学习中关于东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东汉的建立与开创东汉的建立源于王莽篡汉,大约在公元25年,外族董卓政权垮台之后,东汉开始建立。
它的开创者是刘秀,他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标志着东汉王朝的开端。
二、东汉的政治与经济1. 司马一族统治:东汉初年,司马一族逐渐掌握了实际的政权。
刘秀建立的王朝与贵族统治相对,因此司马一族成为东汉后期的重要势力。
2. 黄巾起义:东汉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内外争斗不断,民生困苦。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这场起义对东汉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标志着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开始。
3. 倭寇与虏灾:东汉时期还面临来自倭寇及北方鲜卑族的威胁。
倭寇是从倭国(日本)袭击中国的海上盗匪,虏灾则是指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南侵。
4. 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
同时,东汉时期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其中丝绸之路是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
三、东汉的文化与科技1. 经学与文化:东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儒家经典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学习内容。
许多学者也纷纷著述,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志怪小说的兴盛:东汉时期看似神秘离奇的志怪故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大量志怪小说出现。
这些小说揭示了社会阶级与风俗习俗的问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技发展:东汉时期也有一些重要的科技进步,如纸张的发明和应用,北方有唐明皇的白银铸币,便利了交易。
同时,制瓷技术也逐渐发展,并以出产的瓷器而闻名。
四、东汉的衰落与灭亡1. 三国分裂:东汉末年,政权内部腐败,尤其是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问题严重。
184年以后,农民起义和战乱不断,导致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割据政权:魏、蜀、吴,开始了三国时期。
2. 董卓篡权与末代皇帝:东汉末年的动荡中,外族董卓篡权,让刘协成为了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东汉历史及东汉历代皇帝表

东汉历史及东汉历代皇帝表查看历代皇帝列表,来中华资源库历史春秋栏目!下面是东汉历史及东汉历代皇帝表。
汉朝西汉:前202-公元8年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新朝:9-23年王莽东汉:25-220年;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
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
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
最终分裂亡国。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
25年刘秀称帝。
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
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
东汉历代皇帝死于75年,时年48岁。
章帝,明帝第五子。
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
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
死于88年,时年31岁。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
后杀窦宪掌权。
在位18年,死于105年。
时年27岁。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东汉历代皇帝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
太后死后掌权。
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
死于125年,时年32岁。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
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
政治日益腐败。
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
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
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
时年9岁。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
蠡吾侯刘异的儿子。
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
后又宦官专政。
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
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
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东汉时期是指哪个历史时期?

东汉时期是指哪个历史时期?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是汉朝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另一个大一统王朝。
东汉时期的开启,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介绍东汉时期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篇1. 皇帝执掌实际权力:东汉时期,一些皇帝对政务十分关心,亲自执掌实际权力。
其中,光武帝刘秀力图恢复西汉的盛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东汉还出现了多位卓越的皇帝如明帝、章帝等,他们积极探索统治之道,注重百姓福祉,为东汉时期的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官僚集团的崛起:东汉时期,官僚制度逐渐确立,官僚集团开始形成。
一些志士仕宦于朝,秉持正直、聪明、勤勉的品性,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然而,官僚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陈腐、腐败等问题,这也为东汉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篇1. 土地兼并和豪族士族的兴起:东汉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同时,豪族士族逐渐崛起,他们通过政治手段获取土地和财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阶层。
这对于东汉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东汉时期,在一些地区和条件下,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业上,广泛推行屯田制和桑麻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手工业方面,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逐渐进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文化篇1. 文学艺术的繁荣:东汉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学者们广泛研究儒、释、道等思想,文学作品也相应涌现。
代表性的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
此外,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如陶渊明、张衡等,他们的作品丰富了东汉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儒释道三家并立:东汉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格局。
儒学依然是主流,但佛教、道教的传入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史(东汉)

杀宦官,计划泄漏,反被宦官所害,
袁绍尽杀宦官。东汉最后一次外戚与
宦官的斗争以两败俱伤告终。
31
二、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2.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桓、灵帝时期,宦官独揽朝政,
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灵帝
常称“张常侍(让)是我公,赵常侍
(忠)是我母。”宦官权势达于顶点。
与外戚相比,宦官的专权使统治更加
37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儒学教育的发达
38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儒学教育的发达
39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交游风气
40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风谣与品题
41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风谣与品题
清议: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
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
清议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
右乡闾舆论,影响察举,对士大夫的
仕途进退有很大的作用。在当时外戚、
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下,清议也逐渐
从品评人物转向攻击腐败的朝政和罪
恶的权贵。
42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不应辟举
43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东汉重名节
44
1 .士人群体的发展
东汉重名节
45
2 .清议与党锢
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
46
2 .清议与党锢
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
47
2 .清议与党锢
灵帝第二次党锢
54
2 .清议与党锢
灵帝第二次党锢
55
3 .士族的崛起
豪强的兴起
▲豪族地主的构成
1、功臣贵族地主集团
2、世族豪强地主集团
3、外戚宦官集团
▲东汉豪族地主的特点: 1、对土地大量兼并;
东汉历代帝王表简介

东汉历代帝王表简介东汉历代帝王表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朝朝代的统治者名单,该表是从最早的东汉开始,一直到汉末末年,按照君主在位时间顺序排列,每一位君主的在位时间、政治行为和家族关系都有所记载。
一、东汉初期1、刘秀(公元9-25年):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建立了东汉的政治体系,实行了新的政策,恢复了经济,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
2、刘衍(公元25-57年):刘衍是刘秀的儿子,他在位时期,改革了税制,实行了新的政策,使得东汉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稳定,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刘赐(公元57-75年):刘赐是刘衍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军事,改革了军事制度,使东汉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二、东汉中期1、刘宏(公元75-88年):刘宏是刘赐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文化,改革了文化制度,使东汉的文化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2、刘废(公元88-105年):刘废是刘宏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经济,改革了经济制度,使东汉的经济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刘恒(公元105-144年):刘恒是刘废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外交,改革了外交制度,使东汉的外交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三、东汉后期1、刘炟(公元144-146年):刘炟是刘恒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法律,改革了法律制度,使东汉的法律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2、刘晏(公元146-167年):刘晏是刘炟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教育,改革了教育制度,使东汉的教育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3、刘翊(公元167-189年):刘翊是刘晏的儿子,他在位时期,重视社会,改革了社会制度,使东汉的社会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东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东汉的历史故事

东汉的历史故事
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和故事的时代。
以下是东汉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出生于公元前6年,是汉景帝的七世孙。
王莽篡位后,刘秀在家乡起兵,最终在公元25年称帝,建立东汉。
刘秀以“柔道治国”为理念,注重民生,发展经济,使得东汉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繁荣和稳定。
2、蔡伦发明造纸术
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出生于公元前61年。
他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发明了造纸术。
这一发明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全世界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公元前78年。
他发明了地动仪,可以准确地预测地震的方向和时间。
这一发明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为后来的地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4、班超平定西域
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出生于公元32年。
他被派遣到西域地区平定叛乱,并成功地征服了多个国家。
他的英勇和智慧使得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以上是东汉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它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繁荣和
传奇。
东汉时期历史文化知识概括

东汉时期历史文化知识概括东汉时期(208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了西汉帝国的遗产,展现出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
政治方面:东汉时期的政权相对稳定,政治制度上延续了西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早由刘备建立的汉中王国逐渐发展成为东汉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汉太尉曹操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东汉政府在整治官僚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设立了尚书、郎中等职位,完善了朝廷机构。
社会方面:东汉时期社会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困苦。
这时期土地兼并达到顶峰,贫富差距加大,许多农民沦为佃农或无地农民,而豪强势力逐渐壮大。
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加剧了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如黄巾起义等。
另外,东汉时期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佛教的出现为社会带来了新的信仰与思潮。
经济方面:东汉时期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农业方面,引进了新的耕作技术,推广了水田农业和新的农作物。
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冶铁和制造业兴起,商品生产和交流逐渐扩大。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为东汉末期政治混乱和内乱后的统一提供了基础。
文化方面: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盛期之一、在文学方面,有“建安七子”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曹操、曹丕等人。
历史记载上的《后汉书》和《三国志》等文学作品,对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强调“天人合一”和“进贤退恶”。
佛教的传播在东汉时期也较为广泛,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宗教方面:东汉时期,儒道两教并列,但佛教在东汉时期影响力逐渐加强。
东汉时期社会动荡,民众对佛教等宗教的信仰需求增加。
佛教的教义强调解脱人间痛苦,得到了一些官员和士人的推崇。
东汉末年,曹魏政权对佛教的压制也比较严厉。
这一时期的宗教状况,成为后来五四时期的文化运动中,对宗教的质疑和反思。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历史文化知识的概括主要体现在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动荡、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繁盛等方面。
历史东汉知识点总结

历史东汉知识点总结一、东汉的建立东汉是在西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朝代。
西汉末年,由于汉宣帝时期的宦官干政和腐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起义军纷纷兴起,其中著名的有王莽的新朝。
新朝建立不久即遭到全国各地农民,地主豪强和王氏家族季母打击。
中平元年(公元八年),汉光帝刘秀杀死王莽后复国,年号为"建武"。
经过几番战争,广大百姓与官兵各自起义,提出了废黜汉室的要求。
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被杀,建立东汉,年号为"光武中兴",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
东汉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平,东汉朝廷将国家治理从军事化的政权转变为皇权集权的王朝。
二、东汉的统一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开始实行睁眼政策,除去了权臣公孙贺、霍光等,解放了朝政。
随着汉光武帝的逐渐强大,东汉重新开始了对内统一和对外扩张的政策。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西汉灭亡后,中国出现了一片混乱的局势,鸿门宴后,西汉宣帝被强大的大臣王氏家族选立了一个无君之主刘卬建立新朝;项籍的臣子土藩王毕建立烧症的新政权,称王;沛公的孙立起义称匹夫之望。
而在西汉内地,百姓越来越富有,地主豪强则越是富有,当时的骚乱与新政都表现出奴隶统治模式日益瓦解的一个品征。
汉光武帝开始于东汉五年的时候,继续统一趋势,进行铲除封建包袱的改革等等。
这在历史上代表了"实现修文传家"的社会意识增长的实际表现。
三、东汉的经济东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东汉朝代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首先是政府进行专制统一;其次是兴工立业,推行一定的经济政策;最后,明确时政助派学、科校。
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相对稳定。
在手工业方面,东汉时期逐渐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工艺和制造技术。
在商业领域,东汉时期的物流、市场和货币制度逐步完善,对外贸易得到了较大发展。
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今当阳绿林山上 的绿林古刹遗址尚 在,绿林寨城基犹 存;残碑上有关文 字依稀可辨,山寨 中古井基本完整保 留至今.
新朝末年,刘秀与兄刘演乘势起兵,
起义军中的汉室人员:刘玄、刘秀等。
巍巍两汉
高祖(刘邦) 惠帝(刘盈),
西汉王朝共15帝,210 年。
吕后掌权 汉后少帝刘文景之治
文帝(刘恒) 景帝(刘启)
武帝(刘彻) 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宣帝(刘询) 元帝(刘奭[shì] ) 成帝(刘骜[áo] ) 卫青、霍去 病、飞将军 李广 哀帝(刘欣)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 乱 ” 张骞出使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苏 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宣帝中兴 昭君出塞 王莽辅政 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 他为帝,公元6年——公元8年 在位,公元8年,王莽自立, 西汉至此结束。
平帝(刘衎[kàn] ) 孺子(刘婴)
新朝 公元9—23年首都长安。皇帝王莽,年号为“始建国”。
王匡王凤绿林起义
“绿林好汉”一鉰 ,来源于西汉末年推翻王莽政权的“绿林起义”,宜昌当阳绿林山 就是这次起义的源地。 封建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这就使农民和地主围绕土地问题展开了不可解脱的 矛盾和斗争。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王莽政权建立后,并没有去好好治 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而是在这个病入膏肓的躯体上又下了几包毒药。(《汉书•食 货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随之,“连年久旱,百姓饥穷,……人相食,……饥死者 十(之)七八。”天灾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雪上加霜,他们不得不由土地集中程度高的地 区逃向地广人稀、谋生容易的地方。 天凤年间,面临着连年的“饥馑”,当阳绿林山地区出现了“人庶群入野泽,掘 凫茈bí qi而食之”的境况。随着外来的流民越来越多,“凫茈”也不能满足饥民的需 要。由此,产生了饥民的相互“侵夺”。由于王匡、王凤能为饥民评理争论、排难解纷, 被饥民视若“首领”。 天凤四年(公元17年),数百饥民推举王匡、王凤为“渠帅”。为求生存开始攻打 离城市较远的小集镇,掠取一些地主豪强的粮食财物又回绿林。王匡、王凤的义旗一举 起,几个月时间起义军便发展到七八千人。 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接连胜仗,声威大振,队伍发展到5万多人。汉宗室刘玄这 时也投身于平林兵中。 南阳大地主刘演、刘秀兄弟也是汉宗室,他们把宗族、宾客组成七八千人的军队, 称为“舂陵军”。 这时绿林军连败莽军,发展到10多万人。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在活动, 共有百万余人。此时,刘秀等人为了南阳地主集团的利益,收买了农民军将领王常等人, 策划把刘演抬出来做皇帝。
公元2年, 中原发生 了旱灾和 蝗灾。老 百姓没法 活下去, 骚动起来。
大臣分头到各地方去观察民情。 他们把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封地这件事到处宣扬, 当时,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强, 一听王莽连封给他的土地都不要, 就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好人
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 据说,朝廷里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 上书请求加封王莽的人共有四十八万多人。 有人还收集了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文字, 一共有三万多字。
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不再推让
汉平帝死(十四岁)
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 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孩 为皇太子,叫做孺子 婴。王莽自称“假皇 帝”(假是代理的意 思)
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劝王莽即位做 皇帝。王莽也觉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 于是,有一批吹捧的人纷纷制造出许多迷信 的东西来骗人。什么“王莽是真命天子”的 图书也发现啦,什么在汉高祖庙里还发现 “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铜匣子啦。
汉成帝荒淫
朝廷大权 逐渐落在外戚手里
王凤掌了大权, 他的几个兄弟、侄儿 都十分骄横奢侈
成帝的母亲、 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 最大的王凤被封为大司马、 大将军,大权逐渐落在外戚手里 只有一个侄儿王莽, 做事谨慎小心, 生活也比较节俭。 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
王莽
汉平帝即位
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 大司马,封“安汉公”。
王莽向太皇太后去讨汉朝皇帝的玉玺。王政 君这才大吃一惊,没法子,只好气愤地把玉 玺扔在地上
公元9年元旦,篡位称帝。 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新”, 年号“始建国”。
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
王莽复古改制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 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管”,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 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改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这些改革,听起来都是好事情。可是 没有一件不是办得挺糟糕的。土地改制和奴婢私属,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 一开始就没法实行;评定物价的权掌握在贵族官僚手里,他们正好利用职权 投机倒把、贪污勒索,反倒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币制改了好几次,钱越改越 小 , 价 越 作 越 大 , 无 形 之 中 又 刮 了 老 百 姓 的 一 笔 钱 。 这种复古改制,不但受到农民反对,许多中小地主也不支持他。三年以 后 , 王 莽 又 下 了 命 令 , 王 田 、 奴 婢 又 可 以 买 卖 了 。 王莽还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眉,这一来又引起了匈奴、西域、 西南各部族的反对。王莽又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 姓加重刑罚。这样,就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了。
元后临朝
王莽很注意招揽人才,有些读书人慕他的名气来投奔,他都收 留了。
有些吹捧王莽的人都说王莽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请太皇太后 王政君封王莽为安汉公。
王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后来,经大臣们一再劝说, 他只接受了封号,把封地退了。
王莽的威望越来越高。
王莽建议公家节约粮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 一百万钱,三十顷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 太皇太后把新野 的二万多顷地赏给王莽,王莽又推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