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政治语言学理论框架

合集下载

话语体系建构

话语体系建构

话语体系建构话语体系的建构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涉及到语言特性、语言表现和语言使用的多种方面。

它被认为是一种框架,可以用来理解语言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首先,在话语体系建构中,面向语言特性,它是指潜在行为性的一系列层次,在其中主要是指由表层语言到更深层次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物体和语言文本。

物体代表了客观的实物,语言文本则是描述物体的文字。

而在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可以将文本从表层语言到更深层次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统称为“解释”。

这是文本解析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语言表达的逻辑分析和组织。

其次,在话语体系建构中,面向语言表现,这是指语言表达的表层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通过它的载体(如书面的文体)来表达出来。

例如,书面文体可以用来传达出具体的理念,而口头语言则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因此,语言表现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不言语的。

当然,这种表现也可以在语言使用中被用来表达出所想表达的抽象概念。

最后,在话语体系建构中,面向语言使用,它指的是语言在实际场景中的使用,基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它可以用来与他人交流。

这是一种构建性的表达形式,用以探索、表达和修改语言表达的内容,以实现实际的目的。

例如,在日常的会话中,发言者可以运用不同的口语和词汇,达到其特定的沟通目的;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可以利用其所建构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总而言之,话语体系建构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到语言特性、语言表现和语言使用的多种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物体与文本之间的关联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而文本表达形式则是更深层次的概念,而语言使用则是一种实际表达的行为,用来实现特定的沟通目的。

只有理解了话语体系建构以及它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使用语言,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沟通目标。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及其语言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及其语言观
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
DOI:10.16541/ki.2095-8420.2016.37.116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及其语言观
鲍玲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建构主义的取向,并从建构主义认识论、学习论和知识论方面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观 点,强调主体对外界环境、事物的主动建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认知心理学下的语言观和建构主义下的语言观, 前者主要是以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说为代表,后者则是以语言获得说为代表,强调语言不是生而就有,而是受环境、 文化和生活场所影响的。
(一) 认知心理学的语言观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兴起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重点研究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强调人脑已有的知 识和知识结构对人当前加工任务的影响。认知心理 学的语言观主要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生成说。 1957 年乔姆斯基在其书《句法结构》中提出该理论, 一时引起心理学届、语言学届的轩然大波,并被认 为 是“ 语 言 学 的 革 命 ”。《 句 法 结 构 》 强 调 利 用 有 限 的句法可以产生无限的语句,这就是转换生成语法。
形成统一的体系,但主要存在两种基本观点:认知 境,强调习俗、语言等文化对知识的转化作用,强
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调个体的发展难以脱离社会化的本质。
社 会 建 构 论 认 为 知 识 不 是 一 种 被 动 的“ 发 现 ” (二) 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和 一 层 不 变 的“ 学 习 ”, 而 是 一 种 解 码 重 构 的 过 程, 是一种“发明”,是一种社会的建构。是人们在社会 互动过程中所获得并符合自我知识结构的结果;心 理语言都不是单纯而来的。心理是社会的建构,人 格、情绪、记忆和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并不是传统 心理学所认为的存在,只是单纯的存在那里,更具 有破碎性,重塑性;更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情境性的转换,历史性的更替,从而揭示出当代人 的心理更为社会性。诚如认知建构主义在当代的地 位慢慢让位于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因为认知建构 主义强调知识建构中个人的作用,涉及到个体对信 息的认知加工,而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社会环境和 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社会和文化提供的刺 激信息和情境模式,也称为文化建构主义。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框架这个词,比如我们会说某个问题的“框架”是什么,或者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思考的框架”。

然而,对于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定义,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解释和探讨框架理论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更加明确地定义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浙瑞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理解是通过建立和运用各种认知框架来实现的。

简单地说,框架理论指的是人们脑子里存储的一种思维结构,用于理解和解释世界。

这些框架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框架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对特定概念的基本认知结构和逻辑组织的表达方式。

以“爱情”为例,我们每个人对于爱情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成长,对于爱情的经历和看法也不同。

这些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形成了我们对爱情的概念框架。

而这个概念框架又会影响我们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行为。

框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动态性。

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的经验和学习而演变和变化。

人们在解释和理解世界时,会根据自己的框架进行思考和推断。

但当遇到与现有框架不符合的信息时,我们可能会经历认知冲突,我们需要调整或改变我们的框架来适应新的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时候需要接受新的观念或改变旧有观念的原因。

框架理论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

在语言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和语义。

根据框架理论,我们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是基于概念框架的交互和启发。

在心理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信息,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在社会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动,例如如何形成和传播社会思潮和观念。

在政治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政治沟通和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人们对于政治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政治讲话中框架的构建与重构——以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为例

政治讲话中框架的构建与重构——以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为例

[ 中图分类号 ]H00 3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04— 70 2 1)5 0 1 — 4 10 11(0 10 — l2 0
框架( a e) r f m s 是一 种特 定 的知识 结构 , 经验 的 图式 化 ,“ 是 是塑 造我们 看 待世 界方 式 的心 理结 构”… 。在交际过程 中, 交际者是把对话语的理解置于相关联 的一个或多个框架中, 从而利用已知的知 识背景和概念结构更加准确地理解话语 和说话者的意图。构建框架(r i ) fm n 为人们理解事物提供了语 a g 境, 重构框架(e a i ) rrmn 则为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f g 解读及反应提供 了新的角度。从这个 角度来说 , 政客是 最擅长利用语境信息构建和重构框架 以引导听众按照特定方式去理解话语的群体。 政治讲话不仅是考虑 自我表达或宣泄的过程 , 而且是一个不断设定、 更新听众框架取 向的社会心理 过程( 像游戏一样) 因此政治讲话 的用词 、 , 结构和预期功能往往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规划。在美国, 人 们把一类政府高级官员或幕僚称 为“p ot ” 直译为“ si dc r ( n o 旋转博士” 。顾名思义 , si dc r 就是能 ) “p ot ” n o 够通过语言手段 , 把任何消极的语境都扭转为对 己方有利或者对他方不利 的人。换言之 , 这类人就是善 于利用框架对政治语言进行构建和重构。例如 , 约翰 ・ 肯尼迪就任美 国总统时, 年仅 4 岁 。作为美 国历 3 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候选人 , 他曾招致众议 院发言人 萨姆 ・ 雷伯恩对他乳 臭未干的批评 。肯尼迪 对此 回 应: 萨姆 ・ 雷伯恩 已经 7 岁 了, 8 对他来说 , 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通过转换看待年龄问题 的视角 , 肯 尼迪将对 自己年纪的批判转为对对方年事已高的奚落 , 而维护了 自己的政治利益。 从 由此可见 , 政治人物作为政治讲话 的发起者和主导者 , 其语言的使用和表述将对听众关注 的焦点和 理解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如何对政治讲话 中所含的信息进行框架构建和重构是发挥政治讲话效力 的重 要 环节 , 对政 治人 物 能否 实现 预设 的政 治 目标起 到 关 键 作用 。为 了说 明这 一 问题 , 文 从认 知语 言 学 的 本 框架理论 出发 , 以奥巴马国情咨文讲话(00 2 1 年 ) 2 1- 0 1 为例, 主要解析三种政治讲话 中的框架构建及重 构方式 , 即文化指示语 、 隐喻和否定式 , 以期揭示框架构建与重构作为一种工具性手段在政 治讲话中的运 用 和功 能 。

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政治语篇中隐喻劝服功能的阐释——以2016年希拉

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政治语篇中隐喻劝服功能的阐释——以2016年希拉

金钱 等 。简单 的相 关 场景 如 下 : 消 费 者有 钱 并 且
需要 购买 商 品 , 而 销售者 有商 品而 且需要 钱 ; 然 后
胜 选演 讲 ” 为例 , 借鉴 L a k o f 的研 究 思 路 , 运用 框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2— 0 4 基金项 目: 2 0 1 4年 郑 州 大 学 优 秀 青 年 教 师 发 展 基 金 项 目: 认 知 语 篇 研 究
第1 3卷 第 4期
2 0 1 7年 7 月
河 南工业 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 8 3 ; 在这一 理解过 程 中, 通 常 会 涉
及 框架 逻辑 的 提取 , 并 且 大多 数 情 况 下 也 需要 隐
喻 思维 的参 与 。由此 可 见 , 框 架 对 政 治 语 言 中 的 隐喻理 解 以及在 隐 喻劝服 功能 的 实现过 程 中起着 十分重 要 的作用 。 论 文 以时效 性较 强 的 “ 希拉里 ‘ 超 级 星期 二 ’
潜 意识 中的相 关认 知框 架和与之 相 符 的价值 观 , 从 而达到 劝服 民众 的 目的 。
关 键词 : 劝服 功 能 ; 隐喻 ; 政 治语 篇 ; 框 架理论 中图分 类号 : H 0 3 0 文献标 识码 : A 架 理论 对该 演讲 中 的 隐喻 进 行解 读 , 以 阐释 隐 喻 是 如何 通过 框 架 而实 现 劝 服 功 能 的 , 从 而 揭示 希 拉 里 如 何 运 用 隐 喻 让 民 众 认 同 并 支 持 其 政 治

语言学科普

语言学科普

语言学科普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它探讨语言的起源、发展、结构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语言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和特点,以及语言在沟通、思维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语言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子学科。

语音学研究语言的音素、音节、音调等音系成分,通过研究语音学可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发音差异和语音规律。

语法学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通过研究语法学可以了解不同语言的词类、句子结构和语序等规律。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通过研究语义学可以了解不同语言词汇的意义以及句子的逻辑关系。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境和交际目的,通过研究语用学可以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语言规范。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既包括实证研究,也包括理论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收集语言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揭示语言现象的规律性。

理论分析则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建构,构建语言学理论框架,解释语言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辅相成,相互验证,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语言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人类语言的理解。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语言学可以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推动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其次,语言学研究有助于改善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

通过研究语言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为语言教学和翻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此外,语言学研究还对社会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研究语言的起源、发展、结构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揭示了语言现象的规律性和本质特征。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和语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发展。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语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英语语言学的建构主义观

英语语言学的建构主义观

英语语言学的建构主义观
建构主义语言学,是新兴的一种研究方式,其理念主要是形成对语言的看法,
认为语言的特性是在使用者的参与中被建构的。

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语言,通过参与活动来理解语言,从而提升人们对语言的认知。

作为基础教育,建构主义语言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并
将知识转换为实践。

首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去寻找理解体验,从客观事实中获得灵感、联想和推理,结合实际情况多维度思考,深层次了解语言的正确用法。

其次,建构语言的视角还能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和表达思想。

多用语言会让学生更加灵活,并能有效传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对于建构主义语言学来说,学生需要培养出自己的语言游戏思维,他们需要把
英语当作一门实用技术,能够通过关注彼此的交际和表达方式来更好地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

上述观点得到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支持,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出自己的语言阵地,并且有效地传播语言能力。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语言学通过出发点不同的方式帮助我们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传播能力。

它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也是现代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值得推广和实施。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

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政治语言学理论框架
【摘要】语言的政治问题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人类从未停止对语言与政治关系的探索。

语言可以被看作是政治环境的指针,是直接改变政治的驱动力量。

本论文通过对语言政治与政治语言的定义,政治语言学理论研究回顾两方面的评述,思考构建政治语言学理论框架。

【关键词】语言政治与政治语言,语言政治学,语言政治学理论框架
0.导言
语言与政治的关系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学者中得到广泛认同(John E. Joseph)。

语言与政治的关系在西方学者眼中有时被看作是最具争辩性的理论领域。

本论文以语言具有政治维度这一假设为基础,从语言政治与政治语言,政治语言学理论回顾,评述各国学者对政治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思考构建政治语言学理论框架。

1.语言政治与政治语言
语言政治,一般是指通过语言规划来实现国家的统一或分裂、民族的融合或本土化,加强社会控制和促进政治变革等等,也就是把语言作为重要的政治工具(薄守生,2008)。

语言政治,主要体现为语言领域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和政治的关系。

政治语言(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or political language),也称政治语篇(political discourse/text)。

包括:1) 政治家和其他政治参与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交际;2) 选举者和报纸专栏作家这类非政治家和这些政治家的交际;3) 新闻报道、社论和讨论政治的其他媒体就这些政治家和他们的活动所进行的交流。

2.政治语言学理论研究回顾
语言政治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Nicholas Xenos,1988)。

真正提出语言政治问题却是近些年来的事情,1987年Geis 出版《政治的语言》自称是第一由语言学家撰写的政治语言分析著作。

政治语言研究从此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欣欣向荣的发展了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

Uldis Ozolins (1996)在《语言政治与政治现实》中认为语言与政治的研究视角可分为三个,即:一,社会视角:分析具体的语言运用和态度;二,文化视角:分析语言在文化语境下的意义;三,语篇分析视角:通过语篇分析语言态度。

2006年,John E. Joseph 发表著作《语言与政治》。

全书共分七部分,从宏观上集中讨论了语言选择与民族认同,语言帝国主义,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弱势语言等问题,从微观上解析了性别语言,禁忌语,修辞,政治宣传语,新闻语篇分析等问题。

在我国,政治语言研究还未起步, 甚至连批评话语分析,“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与会者(第七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 对此颇感为难”(田海龙, 2002)。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政治语言学的定义、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都还有许多模糊的地方。

3.建构语言政治学理论框架的几点思考
笔者主要从学科冠名,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三方面对构建语言政治学理论框架进行思考。

3.1学科冠名
这门独立的学科属于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沿袭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杜金榜, 2000)的冠名方法, 这个语言学的分支可冠以政治语言学的名称(田海龙, 2002)。

3.2研究范畴
政治语言学包括两个大的研究内容, 一个是从宏观视角把握的语言的政治问题, 一个是从微观视角切入的政治的语言问题。

前者,语言的政治问题。

从宏观视角研究全球语言学者关注的语言认同观,语言帝国主义,语言传播模式,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弱势语言生存,语言生态观,语言资源观等理论问题。

如Elena Ioanidou (1999) 出版《语言的战争:语言政策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交互作用》,Anton Pelinka (2007)出版《语言作为政治范畴:政治科学视角》。

还可结合世界各国具体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去具体分析某个国家在某一时期语言与语言政策政治的关系,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案例研究视角。

如Tore Kristiansen (2003)出版《丹麦语言态度与语言政策》,Kanavilli Rajagopalan (2005) 发表《拉丁美洲语言政治》等。

微观视角切入的政治的语言问题借助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批判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研究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如何运用语言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及听众如何通过他们使用的语言认识这些政治活动的参与者。

它从微观上解析了性别语言,禁忌语,修辞,政治宣传语,新闻语篇分析等问题。

它有特定的研究课题,如隐喻(Beard, 2000),女性语言(Holborow, 1999) 等; 也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如政治家的演讲、答记者问以及关于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

3.3研究方法
政治语言学从宏观视角把握语言的政治问题。

以语言与政治的亲缘关系作为研究基础,通过不同视角对语言与政治的理论进行解读分析,同时也对各国语言政策制定和规划的政治动机进行科学解读。

一般采用归纳分析法。

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

归纳法在政治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3.1提供假说。

简单枚举归纳法、类比和消除归纳法在政治语言学研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3.2证明假说和理论。

完全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

3.3.3确定假说的支持度。

以概率和统计方法为工具的量的归纳法对确定假说的支持度或置信度起着决定的作用。

3.3.4理论择优。

这也要靠量的归纳法。

3.3.5对政治语言学事件未来情况进行预测。

3.3.6对政治语言学中各种管理进行决策。

解决(5)和(6)两类问题都需要用以概率和统计为工具的归纳方法。

政治语言学从微观角度研究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如何运用语言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及听众如何通过他们使用的语言认识这些政治活动的参与者。

政治语言研究需要借助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说明自己。

Chilton & Schaffner(1997)认为需从: 语用层次(说者和听者的交流)、语义层次(词汇的结构和意义) 和句法层次(句子的内部结构)三方面研究。

Beard(2000) 的政治语言研究紧紧围绕政治活动展开, 首先探讨人们对政治和政治家的认识,然后对选举中的语言(标语口号、宣言、演讲) 和政治家回答问题的语言(在议院和面对媒体) 进行研究。

田海龙(2002)从政治语言体现的社会功能入手来进行政治语言研究。

这些功能包括实施影响(表示权威)、进行说服、自我保护和礼貌相待等等。

以这些功能为主线, 政治语言研究涉及各种体裁和课题。

总之, 不论从体裁、课题、还是功能哪一方面研究政治语言,只要充分体现政治语言研究的特点, 都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Beard,A.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London:Routledge,2000.
[2]Chilton,P.& Schaffner,C.Discourse and Politics[A].In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
tion[C].Vandijk.(ed.)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2062230.
[3]Geis,M.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M].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7.
[4]Holborow,M.The Politics of English[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9.
[5]John E,Joseph.(2006).Language and Politic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6]Kristiansen,Tore.(2003).Language attitudes and language politics in Denmark.(pp. 57-71).Int’ng.159:Walter de Gruyter.
[7]Ioanidou, Elena. (1999). The Battlefield of Language: the Interplay of Power and Ideology in Language Policy. England: Southampton University.
[8]Ozolins, Uldis. (1996). Language Policy and Political Reality.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18, 181-200. Walter de Gruyter.
[9]Rajagopalan,Kanavillil.(2005).Language politics in Latin America.Aila Review 18,76-93.
[10]Pelinka,Anton.(2007).Language as a Political Category:the viewpoint of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6:1,129-143.
[11]杜金榜.从目前的研究看法律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建立[J].现代外语,2000(1).
[12]田海龙.(2002).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1,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