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物理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一下学期物理听课记录

高一下学期物理听课记录

高一下学期物理听课记录下学期,我上了物理课,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将认真听课,并做好笔记。

以下是我对物理课的听课记录。

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的计算。

老师首先介绍了物体的物理量和单位,例如:长度的单位是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时间的单位是秒等等。

然后老师示范了让我们计算物理量的方法,例如:计算速度的公式是v=Δx/Δt,计算加速度的公式是a=Δv/Δt等等。

我记住了这些基本公式,并且明白了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的力学部分。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例如: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加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

老师还示范了让我们计算物体运动的方法,例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等。

我学会了如何计算物体的运动参数,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

第三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力学性质。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方法。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一种作用,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

老师告诉我们物体受力后会产生运动,而当物体所受的力平衡时,物体就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我理解了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判断物体所受力的平衡状态。

第四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功和能量。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功的概念和能量的转化。

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而能量是物体具有的改变力的能力。

老师还告诉我们能量是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的,只能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换。

例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化为热能等等。

我明白了功和能量的概念,并且了解了能量的转化方式。

第五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的学科,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学科。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物体所受的力的性质和力的分解方法。

我学会了如何分解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如何用力的合成法则求出物体所受的总力。

八下物理听课笔记

八下物理听课笔记

八下物理听课笔记一、第七章力。

(一)力。

1. 力的概念。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手会感到疼。

2. 力的作用效果。

-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会发生改变;拉弹簧,弹簧会伸长。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如加速或减速)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如转弯)。

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由于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

3.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如,推门时,用力的大小不同,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情况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门的转动方向不同;作用点不同,门的转动效果也不同。

-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例如,画一个物体受到水平向右5N的拉力的示意图,从物体上选取一个合适的作用点,画一条水平向右的箭头线段,在旁边标上“F = 5N”。

(二)弹力。

1. 弹力的概念。

-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例如,被拉长或压缩的弹簧会对与之相连的物体产生弹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桌面发生微小形变,会对物体产生向上的支持力,这个支持力就是弹力,同时物体也会使桌面发生形变,物体对桌面有向下的压力,压力也是弹力。

2. 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 结构:主要由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外壳等组成。

- 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物理听课记录

物理听课记录

物理听课记录第一节课:力学基础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力学的基础概念和公式计算方法。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介绍了质点的概念,即假设物体可以看作是一个质点,忽略其大小和形状。

接下来,老师讲解了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方法。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力的三要素来描述: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大小可以使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使用矢量来表示力的方向,力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竖直和斜向三种情况。

力的作用点是力的作用的位置,常常通过示意图来表示。

在力的计算方法方面,老师通过一些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其中,最常见的是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当多个平行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将这些力进行合成,得到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矢量之和。

相反地,我们也可以将一个力进行分解,得到多个分力。

分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得出。

第二节课: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重要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接下来,老师讲解了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力的大小。

老师介绍了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物体之间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第三节课:动能和势能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动能和势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介绍了动能的概念。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

高中物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

高中物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听课笔记一: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

1. 定义。

-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可将物体看作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相对于公转轨道半径很小,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而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

2. 条件。

-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二、参考系。

1. 定义。

-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2. 特点。

-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人,若以汽车为参考系,人是静止的;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人是运动的。

三、坐标系。

1. 建立目的。

-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2. 种类。

- 直线坐标系(适用于直线运动)、平面直角坐标系(适用于平面内的运动)、空间直角坐标系(适用于空间中的运动)。

听课笔记二:时间和位移。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 时刻。

- 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

例如,上午8点上课,8点就是时刻。

2. 时间间隔。

- 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

例如,一节课45分钟,45分钟就是时间间隔。

二、路程和位移。

1. 路程。

-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例如,一个人绕操场跑一圈,路程就是操场的周长。

2. 位移。

- 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例如,一个物体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位移的大小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方向从A指向B。

三、矢量和标量。

1. 矢量。

-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力等。

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标量。

-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时间、质量等。

标量的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

听课笔记三:速度。

一、速度。

1. 定义。

八年级物理听课笔记

八年级物理听课笔记

八年级物理听课笔记“物理物理,万物之理”,怀着对这门神秘学科的好奇与期待,我走进了八年级的物理课堂。

这堂课一开始,老师并没有急着翻开课本,而是拿出了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漏斗。

这奇怪的组合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老师将漏斗倒过来,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然后问我们:“如果我从下面吹气,乒乓球会怎么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球会被吹跑,有的说球会掉下去。

老师微微一笑,轻轻一吹,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乒乓球非但没有被吹跑,反而在漏斗口欢快地跳动起来,就像在跳舞一样!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老师这才开始讲解,原来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当我们从漏斗下方吹气时,下方的气流速度快,压强小,而上方的压强相对较大,所以就把乒乓球给“压”在了漏斗口。

通过这个简单又有趣的小实验,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物理的奇妙世界。

接下来,老师开始正式讲课。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斜面,然后问道:“如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它受到的力都有哪些呢?”大家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重力,有的说摩擦力,还有的说支持力。

老师点了点头,然后详细地给我们解释了每个力的方向和大小是如何计算的。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师又拿出了一个小车和一块木板,现场做起了实验。

他把木板一端垫高,做成一个斜面,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我们都紧紧盯着小车,看它的速度变化。

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当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

由于存在摩擦力,小车的一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所以小车最终会停下来。

”看着小车缓缓停下,我们对能量的转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讲到浮力的时候,老师更是使出了“大招”。

他拿出一个装满水的大水槽,还有一个铝块。

他先让我们猜猜把铝块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

有的同学说铝块会沉下去,有的同学说会浮起来。

老师神秘地笑了笑,把铝块轻轻地放入水中,铝块果然一下子就沉到了水底。

老师问:“那怎么才能让铝块浮起来呢?”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

初中物理听课笔记

初中物理听课笔记

初中物理听课笔记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附近时,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前者可通过使用适当的声响器材产生刺激,设法提高听力,达到恢复听力目的,后者则必须经过医生治疗,恢复正常听力。

三、声音的特性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是指声源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振幅是指振动的幅度。

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同样音调的两个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或者说是人耳对各种频率、各种强度的声波的综合反应。

2. 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影响响度的大小。

3. 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依据音色不同来判断的。

4. 音色=音质=特色。

四、乐音的三要素1. 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单位为分贝(dB) 。

2. 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单位为赫兹(Hz)),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在此范围之外,如超声波(>20000Hz)和次声波(<20Hz)人耳既听不到也不能感受到。

3. 音色: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物体本身材料和结构决定。

又称音质。

(热门推荐)物理听课记录(通用稿)

(热门推荐)物理听课记录(通用稿)

(热门推荐)物理听课记录(通用稿)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无论是在工程技术领域,还是在现代医学领域,物理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学习物理学就像是学习一门艺术品鉴技能一样,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实践。

在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后,听课是提高物理学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物理课堂上的听课记录。

1. 抛体运动
抛体运动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描述了一个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被抛出时的运动规律。

在课堂中,老师通过PPT演示和实验演示的方式来讲解这一概念。

在演示过程中,老师清晰地讲解了抛体运动的各个方面,从投掷角度、初速度、空气阻力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抛体运动的规律。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施力状态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中,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来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方面。

首先,老师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其次,老师讲解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合力成正比;最后,老师介绍了牛顿第三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所有物体之间存在的引力关系。

在课堂中,老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来介绍万有引力的各个方面。

首先,老师介绍了万有引力公式:F=G m1m2/r^2 ,其中G是普适引力常数,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然后,老师通过实验来演示万有引力的作用过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该理论。

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

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

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课堂一:本次课程的主题是关于光的折射。

老师首先通过一组实验为我们理解折射现象打下基础。

他在课桌上放置一个透明容器,容器内注满水,并在容器内投入一根笔。

我们观察到,当笔部分浸入水中时,它的形状发生了明显的折射变化。

老师解释说,这是由于光在从水进入空气的过程中发生了折射现象。

之后,老师引导我们总结折射的实验规律。

我们发现,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经过折射后会向法线一侧偏离;而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经过折射后会远离法线一侧。

这一规律性地揭示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变化过程。

老师强调了“太阳真亮该如莫映”的口诀,帮助我们记忆折射规律。

接着,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一些真实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钢笔处于水中的显影以及面对阳光时出现的彩虹等。

他解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引导我们思考折射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我们了解到,折射在望远镜、显微镜等仪器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我们观察微观世界提供了便利。

课堂二: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有关电流的基础知识。

老师首先引导我们思考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当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差存在时,电子会在导线中自由移动,并形成一个电流。

老师通过示意图生动地解释了电流的形成过程,使我们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之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电阻的概念和分类。

我们了解到,电阻对电流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老师通过实验演示,让我们观察到不同电阻下电流的变化情况。

我们发现,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这与欧姆定律是一致的,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列举了一些实例来说明电阻的重要性和应用。

例如,电阻器在电路中起到调节电流的作用,电灯泡的发光则是由电阻产生的热能使其发亮等。

这些例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实际应用。

课堂三:本次课程的主题是关于磁场的基础知识。

老师通过实验演示和丰富的图示向我们介绍了磁场的形成和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匡亚明学院学生参加讲座、会议登记单
讲座名称: 怎样认识宇宙 讲座时间: 10年12月1号16:15-18:
讲座地点:图书馆报告厅 主讲人 :陆埮(中国科学院 紫金山天文台)
内容提要:
在浩茫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粒不入眼的尘埃,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也不曾停止过。

那么宇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呢?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又是经历了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今又是到了哪一个阶段呢?
讲座笔记:
㈠大爆炸宇宙学
⑴星空—亮星分布,各向同性,如仙女座大星云(仙女座星系),是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的邻近星系,与银河系很相似。

星系种种。

⑵宇宙学原理 : 大尺度上市各向同性的、均匀的; 没有中心、没有边界;
在大尺度上可以看做一个以星系作为分子的均匀气体.
总之宇宙是一个物质在其中几乎均匀分不的体系
⑶宇宙膨胀导致的红移
ⅰ.哈勃发现Z=
e
λλλe -γC H 0
≈γν∙=⇒00H v=H0r
ⅱ.哈勃年龄(1/H0)真实年龄小于哈勃年龄
ⅲ.宇宙年龄137亿年(误差小于百分之二)
⑷大爆炸宇宙学的提出
宇宙诞生于高温高密状态
可以明确计算每时每刻宇宙物态的变化
⑸复合时代
ⅰ.复合温度T=3000K;
ⅱ. 等离子体状态转化为中性原子气体; ⅲ.宇宙变成透明;
ⅳ. 按Z+1=T/T 0,复合时代的辐射成为今天的2.7K 微波背景辐
射.
⑹微波背景辐射
电视机屏幕上在没有节目时呈现的雪花噪声中就包含有微波背景辐射,无 处不在;
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38万岁时从3000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状态转化为中性气体而遗留下的残留余辉,现在的温度只有约2.725度;
它是宇宙中最完美的黑体辐射.
⑺微波背景辐射高度各向异性
1978年获诺贝尔奖 A.A.Penzias,R.W.Wilson:3.5+1.0,他们成果是COBE-FIRAS,9分钟即测得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完整的黑体谱,证明了大爆炸宇宙学的正确性。

G.Smoot et al.1992, ApJL,396,1凭借BE-DMR-成果获2006年诺贝尔
奖,此图由以下3个特点:
①在不同方向上,果然有大小的温度起伏,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温
度。

②这是所能看到的宇宙的最早图像,好像看到了“上帝的脸”。

③分辨率低。

⑻天体物理领域获诺贝尔物理奖的8个年度、11个天体物理项目、15位天体
㈡.如何测量暗物质
光度方法与力学方法
Ⅰ.用力学方法测出的质量往往比用光度方法测出的质量大得多,有量
级之差;
Ⅱ.测出的范围越大,差别越大; Ⅲ.存在暗物质(可大一个量级):有引力,却不发光
㈢.宇宙增长:加速还是减速?
这个问题令科学家们彷徨与徘徊几十年,在经历了不懈的探索后找
到了标准烛光光源---1a 型超新星,它在吸积白矮星的质量达到Chandradeloikin 极限时,便会爆发。

科学家们还发现: 远处的超新星偏离预期越暗,种种宇宙现象与分析下终于得出了一个重要发现:宇宙一直在加速膨胀!
㈣.暗能量的提出
暗能量的提出:负压强
..
2R )3p
G(34-R c
+=ρπ
真空中的能量。

新物态
P=3
1
,c 2-<ωωρ
㈤.宇宙成分分配:
三种物质普通物质即重子物质(4%),暗物质(23%),暗能量(73%) 暗能量暗物质的提出使得精确宇宙学诞生
㈥.中国物理学家对暗物质暗能量的看法
所谓暗物质、 暗能量就是非常稀奇的事物 ,这里面我想是可能引出
基本物理学中革命性的发展来的 ……
假如一个年轻人 ,他觉得自己一生的目的就是要做革命性的发展的话 ,他应该去学习天文物理学。

---杨振宁
暗物质是笼罩20 世纪末和21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最大乌云 ,它将
预示着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

----李振道
参阅文献:
《宇宙大爆炸》--(美)迈克〃佩里康
《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吴岳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时间简史》-- Dr. Hawking
思考心得:
浩茫的宇宙,充满了太多的未知。

有限的视野,让我们难以看到世界的尽头。

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们对宇宙一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终于得以一步步接近宇宙面目的本质,遗憾的是,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努力,人们仍对宇宙的形成争论不休。

在已有的各种宇宙模型中,以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最有影响,因为与其他模型相比,它能说明的观测事实最多。

它认为宇宙起源于温度和密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的一次大爆炸。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

人类的认知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不断进步的,对宇宙的好奇催使一代又一代人献身于天文物理。

姓名:吴鹦鹰学号:101242053
院系/班级: 匡院理强登记时间: 2010年 12月 0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