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的踪迹
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教学设计

5.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6.评价与反思: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寻找美的踪迹》的学习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4.审美情感的激发: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美的魅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寻找美的主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美的概念和寻找美的方法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美的内涵。
6.结合所学,为下一节课的美术创作做好准备,思考如何将寻找美的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为课堂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热情。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在下一节课看到大家精彩的作品展示。同时,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美的踪迹,让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六年级下册教案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教案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教学内容《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主要围绕美的定义、美的发现、美的创造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的内涵,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1. 美的多样性和主观性:美的定义因人而异,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审美观念。
2. 美的创造:如何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生活中的美好元素融入创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美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美的内涵和特点。
3. 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欣赏美。
4. 美的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将生活中的美好元素融入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幅以“寻找美的踪迹”为主题的画作。
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内容:- 美的定义- 美的发现- 美的创造作业设计1. 画作:《寻找美的踪迹》2. 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幅画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情感态度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反思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
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如何发现和感受这些美,却是一门需要引导和学习的课程。
最近,在进行“寻找美的踪迹”这一教学主题时,我有了许多深刻的感受和反思。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美?”他们有的说漂亮的衣服是美,有的说好吃的食物是美,还有的说好玩的玩具是美。
听到这些答案,我意识到孩子们对于美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物质层面。
于是,我决定带着他们一起深入探索美的真正含义。
我们首先从大自然开始寻找美。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花园。
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看,那朵花好漂亮!”一个孩子指着一朵娇艳的玫瑰喊道。
我走过去,问他:“那你觉得这朵花美在哪里呢?”孩子眨眨眼睛,说:“颜色好看。
”我笑着说:“对,这是它的色彩美。
那除了颜色,还有什么呢?”孩子们开始仔细观察,有的说花瓣的形状很美,有的说花朵的香气很美。
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逐渐发现,一朵花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表,还在于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受。
在课堂上,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艺术作品。
当看到一幅梵高的《向日葵》时,孩子们被那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所吸引。
“老师,这画看起来好奇怪啊,但又觉得很美。
”一个孩子说道。
我趁机给他们讲解了梵高的创作背景和他对生命的热爱,让孩子们明白,艺术作品中的美不仅仅是画面的呈现,更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在一次作业中,我让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美。
有个孩子画了一个下雨天,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窗前看雨的场景。
他说:“这是我觉得最温暖、最美的时刻。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已经开始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美,去感受那些情感的美。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孩子对于抽象的美理解起来还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的、具体的美。
还有,在引导孩子们表达对美的感受时,部分孩子的语言还比较匮乏,无法准确地描述出内心的想法。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人教2011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2011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美的过程中艺术家使用的技巧和表现形式;2.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审美品位;3.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和感知美。
二、教学内容1.寻找美的踪迹;2.探寻艺术家使用的技巧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了解探索美的过程中艺术家使用的技巧和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使其具有独立发现美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探寻美的踪迹;2.交互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交流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音乐和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寻找美的氛围,并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周围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何定义美?2. 学习环节1.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2.向学生介绍艺术家在创作时使用的技巧和表现形式,比如色彩搭配、构图、线条等,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理解;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自己的认知和审美经验,尝试寻找并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4.学生分组,集体讨论并分享各自找到的美好事物,分享时可加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3. 练习环节1.游戏:老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美好事物,比如“红色的事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等;2.给每组学生一份纸和彩色笔,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主题,在规定时间内创作一张画,展示他们的美感和创造力。
4. 总结环节简要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寻找美的踪迹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和感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寻找美的踪迹,提升自己的美感和审美品位。
六、教学反思此课程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寻找美的能力,通过展示艺术作品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审美品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用相机记录身边的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提高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1.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1.数码相机2.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创作材料。
学具准备:1.学生自备数码相机。
2.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创作材料。
课件内容: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图片。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图片。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图片。
教学评价:1.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
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
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活动一:展示三张照片,分别是一朵花、几朵花和许多花的照片。
请学生欣赏并谈谈各自的体会。
教师进行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随后,引导学生一起寻找美的踪迹,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和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展示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谈各自的体会。
教师进行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古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庐山的美丽,说明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也可以发现美。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三:展示树林和沙漠的照片,提问学生从中发现了哪些美的踪迹。
学生回答后,再展示课件九和课件十,引导学生欣赏成林的大树、片片的树叶以及无限的沙漠、颗颗的沙粒等景色,进行小结: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2 寻找美的踪迹》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寻找美的踪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2.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3. 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记录美的踪迹,提升绘画技能。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课后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美,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等。
具体要求如下:(1)选择一处你认为是美的地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道等;(2)观察该地点的特色,如色彩、形状、线条等;(3)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记录下你所发现的美的踪迹。
2. 绘画任务:根据观察所得的美的踪迹,学生需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具体要求如下:(1)选择合适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如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等;(2)根据照片或实地观察所得的素材,创作一幅表现美的绘画作品;(3)作品主题明确,色彩搭配合理,线条流畅。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任务需真实记录观察地点、观察内容及拍摄照片;2. 绘画作品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3. 作业完成后,需上交老师批改;4. 作业完成时间为课后至下一节课前。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绘画作品主题明确、色彩搭配合理、线条流畅;观察任务中记录的内容是否真实、详尽,能否体现所选地点的美;2. 评价方式:老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批改评分,同时与学生进行作业反馈交流,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会进行批改评分,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2. 老师将表扬优秀作品,鼓励进步作品,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学生可根据老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改或重新创作。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以及绘画技能,从而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素养。
同时,通过老师的批改和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提高。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第二课时的作业,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各种形态,如色彩、线条、形状等;2. 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感知能力,增强审美意识;3. 提高学生绘画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寻找美的踪迹》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欣赏生活中的美,如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等;2. 分析美的特点,如和谐、对比、节奏等;3. 学习表现美的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4. 创作一幅表现美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提高审美能力;2.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美的概念抽象,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2. 如何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作品中;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材、黑板、粉笔等;2. 学具:绘画纸张、彩色笔、水粉颜料、画笔、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美的存在;2. 讲解美的概念:介绍美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内涵;3. 欣赏美的作品: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美的魅力;4. 发现生活中的美: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激发创作灵感;5. 创作美的作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幅表现美的作品;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内容:- 美的概念与特点- 美的表现方法- 创作美的作品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美的作品,题材自选,形式不限;2. 撰写一篇关于美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课件(共42张PPT)

可以自己制作平面肌理吗?
普通的技法有:
点绘法、线描法、渲染法……
特殊的技法有:
拓印法、吹彩法、滴流法、撒盐法、皱纸法、 吸附法、抗水法、飞白法、喷刷法、弹线法、刮 法、擦印法……
03. 艺术创作
好你 的能 纹制 理作 图出 吗这 ?样
美
表现自然肌理的美
果 的 作 品 。
法 制 作 肌 理 效
“迷狂状态”的创作 自由的释放 随机的情势 流动的色块
艺 术 中 的 肌 理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艺 术 中 的 肌 理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艺 术 中 的 肌 理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波洛克的 抽象表现 主义绘画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肌理与艺术
《竟艳 》 斋藤清
物体肌理美的感受是在一定条件下呈 现出来的,孤立的纹理往往不美。
02. 探索新知
肌 理 的 秩 序 美
肌 理 的 秩 序 美
玉米
肌 理 的 节 奏 与 韵 律 美
沙漠
图中表现出来
肌
的直线的交替
理
重复给你怎样
的
的感受?
节
奏
与
韵
律
美
倒影
肌
除去秩序、节奏,
理
肌理的美还离不开
的
统一、变化、色彩
节
寻找美的踪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课件
用 你 喜 欢 的 方
照 片 。 也 可 以
景 或 者 纹 理 的
机 直 接 拍 摄 风
可 以 用 数 码 相
04. 拓展延伸
作业: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 你所带的媒材,用剪贴拓印、磨印 或其他的方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 主题不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生活中的肌理
构成肌理美的重要因素——条理:
物体肌理美的感受是在一定条件下呈 现出来的,孤立的纹理往往不美。
肌 理 的 秩 序 美
肌 理 的 秩 序 美
玉米
肌 理 的 节 奏 与 韵 律 美
沙漠
肌 理 的 节 奏 与 韵 律 美
图中表现出来 的直线的交替 重复给你怎样 的感受?
倒影
肌 理 的 节 奏 韵 律 美
除去秩序、节奏, 肌理的美还离不开 统一、变化、色彩 看水面的肌理给你 怎样的感受?
水面
世 界 艺 术 长 廊
走进波洛克
在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工作室里,没有调色板、画笔这类东西, 地板上铺着一块很大的油画布,柜子里是各种颜料、引人惊讶的是到处 放着的底部钻了孔的瓶瓶罐罐、碎玻璃、沙子、破布、棍子——这些 都是波洛克用来进行创作的材料。他发明的滴画方式——行动绘画却 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行为绘画又称滴画,方法是:在稀释的颜料中渗 进破碎的玻璃、沙子等,然后盛入那些钻有小孔的瓶子里搅拌后待用。 作画时把画布铺在地上,手里提着装有自己合成的颜料的小瓶子,边 走(或边跳)边往画布上滴。
“迷狂状态”的创作 自由的释放 随机的形式 流动的色块
艺 术 中 的 肌 理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艺 术 中 的 肌 理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艺 术 中 的 肌 理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波洛克的 抽象表现 主义绘画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肌理与艺术
《竟艳 》 斋藤清
艺 术 与 肌 理
《龟裂泥土的启示》
肌 理 与 艺 术
《日落》 勒姆登
表现自然肌理的美
大蒜皮,洋葱皮,树皮,种子,坚果, 藤条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随手可见的 自然资源,经过设计师巧妙的设计,工 匠精巧的手工制作,变成了惊人的艺术 品,昂贵无比。
猜猜:这是用什么做的?是那种自然物质 的肌理。 《屏风》
作业: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 你所带的媒材,用剪贴拓印、磨印 或其他的方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 主题不限。
结 束 语 :
只 有 在 生 活 中 善 于 发 现 美
就 能 创 造 出 更 多 的 美 !
祝愿大家的生活 越来越美好!
• 大港五中 杨维刚
授 课 教 师 : 杨 维 刚
欢迎来到 欢迎来到 美术课堂 美术课堂
美术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造型 ·表现
寻找美的踪迹
授 课 教 师 : 杨 维 刚
—— 在生活中发现美
肌理:物象表面或画面表面的微观的纹理, 它 源于物象表面材质的组织结构。肌理可分自然 肌理和人造肌理。
找一找:那些是自然肌理?那些是人造肌理?
可以自己制作平面肌理吗?
普通的技法有:
点绘法、线描法、渲染法……
特殊的技法有:
拓印法、吹彩法、滴流法、撒盐法、皱纸法、 吸附法、抗水法、飞白法、喷刷法、弹线法、刮 法、擦印法……
好你 的能 纹制 理作 图出 吗这 ?样 美
表现自然肌理的美
法用照景机可 果制你片或直以 的作喜。者接用 作肌欢也纹拍数 品理的可理摄码 。效方以的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