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斗折蛇行,。

(柳宗元《小石潭记》)2.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 ,落曰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4.试问卷帘人,。

(李淸照《如梦令》)5.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答案】1、明灭可见2、千骑卷平冈3、浮云游子意4、却道海棠依旧5、种豆南山下【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

这五句都是给出上句或下句的直接型默写。

第2句“冈”易错写成“岗”;第4句“道”易错写成“到”。

解答此类题目,写完答案后,要读一遍,检查防止漏字、多字、错字。

为了避免写错字,考生平时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2分)【答案】关汉卿【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四块玉·别情》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

根据题目和内容,很容易判断出这首元曲是关汉卿写的。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元曲的赏析。

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

送别后,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

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

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所以A项是正确的。

上海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1.默写(1)斗折蛇行. 。

(柳宗元《小石潭记》)(2)锦相貂裘.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落曰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4)试问卷帘人. 。

(李淸照《如梦令》)(5).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3.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②乃尽.湿之(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1.(15分)默写(1)斗折蛇行,。

(柳宗元《小石潭记》)(2)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4)试问卷帘人,。

(李淸照《如梦令》)(5),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3.(9分)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②乃尽.湿之(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说明文)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说明文)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说明文)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测试语文试卷(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当年万里觅封侯。

(《诉衷情》)2.___游泳。

(《岳阳楼记》)3.亭亭净植……(《爱莲说》)4.树木丛生。

(《观沧海》)5.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___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___。

6、“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是通往幽深的小路。

(2分)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是山静水清,使人心灵空明。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小石潭记》从___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___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___上,怡然不动;___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醉翁亭记》。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因为这个环境太过清幽,不能长久地居住。

(3分)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作者的情感是由快乐转为忧愁。

(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___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特设一卓,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___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①北都:唐朝及五代时称太原为北都②中外亲:表兄弟③冢:坟墓④卓通桌11.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1)云:说;(2)得:获得。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山光悦鸟性,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___。

(《竹枝词》)3 ___,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___。

(《归园田居》5 ___,亭亭净植…… (《爱莲说》)6.虎见之,___,以为神… …(《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苏轼白居易水光潋滟晴方好,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___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 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 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 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上海市2017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文言文1.【答案】明灭可见2.【答案】千骑卷平冈3.【答案】浮云游子意4.【答案】却道海棠依旧5.【答案】种豆南山下6.【答案】关汉卿【解析】《四块玉·别情》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7.【答案】D【解析】这首小令主要表达女子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时的深情,并非全是对离别情景的描写。

8.【答案】B【解析】姚鼐并非“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之一。

9.【答案】石级几乎不能(难以、无法)登上去。

10.【答案】登山过程所见景色【解析】从“余始循以人”到“磴几不可登”是登山过程,要抓住其中作者行进的重点词语,如“越”“复循”“遂至”等。

“及既上”之后的句子是作者描绘的所见景色。

11.【答案】(1)作为、做成(2)全、都【解析】文言词语翻译,依照语境作出翻译即可。

12.【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根据上下文所表达的意思推断,二要看句子本身的意思。

“人有馈一木者”意思是别人送了一根木头,由此可见,后文的“木一也”是“木料是同一根”的意思;“忽病其大”中最关键的是“病”的意思。

根据上文推断,“病”是嫌弃的意思。

13.【答案】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解析】解答此题要在正确理解事件本身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如第一件事“物各有宜用也”;第二件事“情各有所适也”。

抓住这些重点句子,准确翻译。

就不难归纳出所蕴含的道理。

二、现代文14.【答案】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解析】“异军突起”本指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

结合语境是说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的状况,即可知是“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15.【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第④段说明的内容,该段由一个中心句和三个分句构成,中心句“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域后,用途十分广泛”总述无人机用途广泛,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无人机进入民用领域后的用途。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附详细答案)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附详细答案)
“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
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
你。走了一程Βιβλιοθήκη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mù,吵着要母亲买一
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无三、综合运用(10分)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4~26題。(10分)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
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
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
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
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
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和答案WPS高清版

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和答案WPS高清版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 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
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 GPS 定位 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 APP 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 场前景。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6 页)
输、侦察、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 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远程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
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 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
二、现代文(4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20 分)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用前☆机密试卷类型:A 上海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整理录入:青峰弦月一、文言文部分(一)默写(18分)1.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2.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3.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4.当年万里觅封候,。

(陆游《诉衷情》)5.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6.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4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

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柳宗元是(朝代)的作家。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意。

(3分)谨食.之,时而献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12.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云.耕者入冢而得.()()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本文表现了韩魏公的品质。

(3分)二、现代文部分(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向字典鞠躬薛景文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

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

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

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

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

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

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的‚纶‛(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

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

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

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

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

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

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

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

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

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

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

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

《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

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

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

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

你说是吗?16.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17.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18.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第⑤段主要论述了。

(8分)19.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3分)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

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20.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4分)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反映:动词(1)反照。

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

(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公布(事情的结果)。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

(28分)龙眼与伞迟子建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

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

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

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

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

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

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

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

‛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⑤我挂断了电话。

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

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

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

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

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

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

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

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

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

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

黄昏了。

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

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

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

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

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

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

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

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

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

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

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

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

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

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

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

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

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

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