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共13张PPT)

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呢? 实验现象:充满空气的瓶子浮在水面;
装满水的瓶子沉到水底。
实验结论:空气比水轻。
怎么知道空气有没有流动?
比
水
空气
较
空
气
和
水
存 要小声交流哦,不能影响他人。
在
?
怎 样
实
验
证
每人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其他组
明 员注意观察,并将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空 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气
的
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要
存
小声交流哦,不能影响他人;
在
实验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汇报 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物体中有空气吗?
实验现象:有气泡冒出。 实验结论:海绵中有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体验活动:
请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看看你能 坚持多久?
注意哦,感觉困难时就不要坚持啦!
我
无味
透明
没有固定形状
们
知
无色
道
空气是什么样的?
……
的
空
支持燃烧
空气
组成
气
生物离不开空气
怎
样
你能够用身边的材料,让大
证
家看到、听到或感觉到我们周围
明
有空气吗?
空
气 的
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 存在的方法,并把方法简要记录下来。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②发展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③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也有人说地球其是一个“气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称它为气球吗?生:因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白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2.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你们了解空气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我们周围的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 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让学生探究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 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 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 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 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 解。
2、看来大家关于空气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 每个同学请把自己知道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 气泡图(见后),同学们在填写气泡图时要注意气泡之间的联系。(活 动一) 3、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简单小结——班级气泡图。 4、证明烧杯里确实有空气。刚才有同学说烧杯里有空气,还有同学说 烧杯里没东西,(可让学生举手表决一下)那么谁能想办法证明烧杯里 确实有空气呢?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 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 ,杯子里有空气。
预设——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学生在教师进一步引导下如:师问 杯子里真的没有别的物体吗?在教师的追问下说得出杯子里有空气,那 么教师按“2-3-4-二”环节展开学习活动。第二种可能学生始终说不出 ,那么教师就做演示实验,把杯子倒扣在水中,再慢慢倾斜,问学生冒 出来的泡泡是什么?-空气。接着教师按“2―3―二”环节展开教学活动 。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PPT

不开空气
2、水与空气的相同点是( A D )。
A都是会流动的 B都是摸不到的 C都是白色的 D都是动物、植物需要的
我们周围的空气
感谢您的聆听!
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明白的空气——
无色 大气层
无气味 会流动 基本特点
特别 轻 氮气
水中 存在
空气
组成 氧气
土壤
与生物关系
二氧 化碳
植物需要 动物需要 其她
证明空气的存在 空气无色无味 看不见摸不着
有许多方法——
调皮的小球
空气占空间 小球被下压
空气逃出来 小球会上浮
下降的小球 上浮的小球
给篮球打气 美丽的气球
转动的纸风车 海绵放水中挤压
袋子里的空气
比较水与空气
水
看得见 摸得到 往低处流 有固定体积 不能压缩
空气
无色 无味 会流动 占空间 透明
看不见 摸不到 随意流动 无固定体积 能压缩
证明空气比水轻
方法1:水与空气各一杯,放在天平上
证明空气比水轻
方法2:把一袋空气放在水中 Nhomakorabea证明空气会流动
四面八方 随意流动
判断题:
( √)1、红旗在飘,讲明空气在流动。 ( √)2、水与空气都是没有颜色的。 ( ×)3、人不能在水中呼吸,讲明水中没
有空气。
( √)4、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 ×)5、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因此空气是
不存在的。
1、下列讲法错误的是( C D )。
A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B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C空气就是氧气 D空气的气味有时是淡淡的,有时
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说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
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在第三个环节当中涉及到了水,本课又是空气部分的开始一课,所以它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
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放开,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教科版小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件

空气污染,等于慢性自杀!
我是小小环保员
• 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空气?自己想一想
治理: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改进燃料结构,安装净化装置,减少有害气体
的排放。 3.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回收净化再利
实验名称 空气存在实验
实验方法 1.将袋子上开个小孔。 2.小纸条放在开口处。
看到现象 纸条的飘动 实验结论 空气确实存在,并占用一定的空
间。
实验二:空气存在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方法
看到现象 实验结论
空气存在实验
1.将带有空气的袋子放入到水 槽中。 2.将袋子上开个小孔。
实验二:空气存在实验
实验名称 空气存在实验
用等。
4.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5.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 6.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加强监测。
实验方法
看到现象 实验结论
1.将带有空气的袋子放入到水 槽中。 2.将袋子上开个小孔。
有气泡出现
空气确实存在
二、我们了解的空气
• 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对实验的理解自己 试着说一说?
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的形状。 应用:生物离不开,燃烧离不开空气
讨论:关于空气你知道些什么?
摸不着
很轻
看不见
2024/1/6
人们利用风可以做什么?
风可以放风筝、使风车转动、 玩风帆、风力发电、将鱼风干 等。
哪些玩具 可以利用风來玩呢?
• 有各式各样的风车、风筝等。
2024/1/6
怎样使自己做好的玩具动起來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精编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猜谜引入
1、谈话:你们喜欢猜
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同学
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会
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
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
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打一身边的事物。
2、谈话:这节课,老
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身边
的材料来了解我们周围的
空气。
(板书课题:周围的
空气)
猜谜
根据儿童的好
奇心、好胜心,设
计猜谜的形式作为
教学引入,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
二、找空气活动
1:用
保鲜
袋收
集空
气。
用扇
子感
受空
气的
存在。
1、谈话:老师在每个
实验桌上准备了几个袋子,
你们能不能抓住一袋空
气?在收集的过程中,运用
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
观察空气。
2、提问:刚才同学们
抓了空气,肯定有很多的发
现,谁来说说,你们都发现
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3、谈话:拿出你们的
1号实验盒。
你们能利用里
面的气球、扇子感受空气的
存在吗?
4、谈话:说说自己的
体会和发现。
(板书:空气的特点:
无色、无味、透明、能流
动…)
1、尝试找空气;
2、运用多种感
官观察空气;
3、简单描述自
己的观察结果。
4、学生利用器
材自主探究;感
受、体会、描述
空气的特点。
学生用薄而透
明的保鲜袋收集空
气,装满后扎紧袋
口。
这样,原来看
不到的空气就可以
“看”到了。
这也
为第二步感受空气
的存在提供了基
础。
可以引导学生
尝一尝、闻一闻,
初步体验空气没有
味道、没有气味。
还可以让学生用手
摸一摸、压一压、
用尖物扎一个孔让
空气吹在手上或脸
上去感觉一下空
气。
同时再给学生
几种材料,进一步
让学生认识,空气
是会流动的。
活动2:设
计实验检验粉笔、乒乓球、砖块、海绵、混泥土块等物体里是否有空气。
1、谈话:拿出你们的
2号实验盒,看看里面有些
什么东西。
你们猜一猜这些
物体里有空气吗?
2、提问:你能自己设
计实验进行验证吗?你打
算怎样做?
3、谈话:你知道生活
中哪些地方有空气?
(板书:空气存在于我
们周围)
1、学生做出猜
想;
2、说出自己的
验证方法;
3、自主探究证
明;
4、对实验中发
生的现象做出
思考;
5、互相交流。
学生猜想时,
不能使学生养成
“瞎蒙”的习惯,
猜想是需要根据
的。
同时,让学生
自己想办法(包括
器材和方法)去
“找”,这才是“找
空气”活动的重点,
让学生在能力培养
上能更进一步。
这个活动旨在
引导学生经历一次
“问题一猜想-设
计—验证”的科学
探究过程。
同时提
出问题,启发学生
联系生活实际,找
到更多的实例来证
明空气存在于我们
的周围。
三、空气占据空间活动
1、“吹
气球”
游戏
1、谈话:刚才同学们
玩了空气,发现了空气有这
么多的秘密,老师心里也非
常痒痒,也想来玩一玩空
气,可不可以?老师玩空气
的方法可有点不一样。
(出示套有气球的矿
泉水瓶)
2、提问:老师要吹大
气球,你们先猜猜,吹不吹
的大?
3、谈话:拿出你们的
3号实验盒中的材料,请每
个小组的“大力士”吹,看
看学生能不能吹大?
4、谈话:那在实验之
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
面?
5、提问:我们的“大
力士”为什么吹不大气球
呢?你有什么方法使气球
吹大?
6、提问:为什么都是
矿泉水瓶,大有洞的瓶子把
气球吹大了,而没打洞的就
吹不大呢?这是怎么回
事?
(板书:空气占据空
间)
1、学生根据已
有的生活经历
做出猜测。
2、学生讲解有
关的实验注意
事项。
3、学生吹气
球。
4、对实验中发
生的现象做出
思考。
5、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方法。
6、学生利用锥
子在瓶身扎洞,
再次吹气球。
7、学生达成共
识:空气占据空
间。
为了让学生对
“空气占据空间”
概念理解透彻,此
活动设计为以下几
个环节:创设情景,
鼓励预测—实验验
证,形成问题—设
计实验,完善方法
—分组实验—讨论
交流,形成共识—
深入问题,激发思
维—展示交流,强
化概念。
活动
2、表
演魔
术“听
话的
小球”
1、谈话:今天,同学
们的表现实在是太出色了,
为了表扬大家,老师给同学
们表演一个魔术。
出示材料:乒乓球、去底的
矿泉水瓶(瓶盖上有孔)、
剩有水的水槽。
2、老师演示:先用手
按住瓶盖上的小洞,用空矿
泉水瓶把乒乓球垂直扣在
水中,乒乓球停留水底;然
后放开按住瓶盖的手指,用
手控制小孔的空气进出量,
观察
采用表演魔术
的形式来调动学生
的兴趣,使学生情
不自禁的投入其
中。
同时通过这个
活动,使学生更深
刻的认识到空气占
据空间,强化认识。
使乒乓球在水中来回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