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谈“海尔现象”
郎顾之争

郎顾之争,一场远没有结束的论战各种流派的观点分歧,夹杂着各种官方、非官方背景的揣测,着实让社会公众感到茫然。
国有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哪儿?国企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该如何解决,纷纷扰扰的学术争论中似乎没有一个清楚答案。
人们疑惑:学者究竟为谁代言?本刊记者万静在顾雏军的人生词典中,郎咸平绝对算得上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或许顾雏军身处铁窗在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之际,每每回忆起他曾经构筑的辉煌,郎咸平这三个字所代表的复杂感情一定是难于言表的。
因为这一切都源自于那场争论,那场由两个人的“口水战”而最终引发全国各界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孰进孰退的著名论战。
国有企业如何改革?民营企业如何发展?两个沉甸甸的历史命题一直在官方、学界和坊间争论不下,但最终全面爆发却是由顾雏军和郎咸平这两个人的“恩怨”开始的。
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
“郎顾之争”从一开始就绝非是单纯的个人恩怨。
风波源于“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筵中狂欢”郎咸平与顾雏军间的风波,缘于某电视台2004年8月6日的一档节目《财经郎闲评》。
在该节目中,郎咸平对格林柯尔收购美菱、亚星、襄轴等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及并购手法提出了质疑。
导致郎、顾直接交锋的是郎咸平8月9日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
在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筵中狂欢》的演讲中,郎咸平指责顾雏军通过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等“七板斧”,将巨额国有资产纳入囊中。
由此,他强烈建议,国家应该“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郎咸平指出,顾雏军收购四家公司时,均以公司大幅度亏损为由,压低收购价格。
实际上,这些公司的大幅亏损都是顾雏军一手制造的。
顾雏军在完成收购前,一般会提前进驻被收购企业、担任董事长,公司的大幅亏损报告都是在他任董事长之时出台的。
比如,2002年5月,顾雏军完成对科龙的收购,但早在2001年11月左右,顾雏军就担任了科龙的董事长,在收购美菱、亚星、ST襄轴时,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王小卫:郎咸平引爆“国企改革大辩论”背景故事综述

郎咸平主要批评了以产权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一系列改革主张。他认为,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就是国有企业和政府全面退出经济舞台,实行自由经济、民营经济,成为更可以像美国靠拢的经济体系,政府的角色是一个小政府角色,提倡个人主义。他个人对新自由主义学派是表示尊敬。这个学派提出是20年以前,那时候谈理念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中国缺乏自由经济的理念,但20年之后却还在谈理念。郎希望经济学界的争论回归到主流,希望用数据说服人,郎表示不想再谈理念,理念没有任何的意义,最后结果就是四个字——清谈误国。
问题在由“案例”上升到“主义”之后,围绕如何评价过去20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民营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做怎样的价值判断等问题的争论,星火渐成燎原之势。8月24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就此问题接受了《经济观察报》与《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的联合采访。张维迎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或者说国退民进和民营化的过程,是20多年的改革中不断摸索出的一条道路。这不是最初任何一个人的精心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逼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学界在相互碰撞当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路。
随后的sohu财经的访谈节目中,经济学者刘纪鹏说,如果回避掉产权问题,仅仅在经营权上做文章,无论是过去我们经历的放权让利,还是那种试图于回避产权,仅仅通过经营权,经营者的选拔就能够解决中国所有制的“痼疾”,我想都是沙漠上的楼阁,都是不牢靠的,也是不现实的。张文魁说,产权改革不是万能的,没有产权改革是万万不能的。产权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理顺政企关系,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进行产权改革,只有进行产权改革,才能够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使企业去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才能够使它在市场当中能够有生存的能力。
张维迎提出他曾总结过的在国有企业出售过程中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往前看”,就是要看谁买了这个企业将最有助于提高这个企业的效率;二是“往后看”,就是看给过去为企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他们的利益有没有顾及。我们一些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之所以好好做,是因为他们对国家还有一个善良的预期,相信国家最终会给他们所做的贡献以补偿的;第三要“往左右看”,就是你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普通职工的要求;第四,你还要“往上看”,看是不是合乎国家政府部门的要求、法律方面的要求。这四个方面你都要考虑好才行。
郎咸平的“行业本质说”实在误人子弟

郎咸平的“行业本质说”实在误人子弟腾讯商学院按:郎咸平在东方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的高作《本质Ⅲ:蓝海大溃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行业本质说”,企业战略所以成功是因为符合了行业本质,所以失败是因为违背了行业本质。
而且“行业本质是个全新的理念,过去从没有人直接提出过。
”本文作者以为,虽然这个学说在企业界引发不小的轰动,但郎氏所说的“行业本质”其实并非存在,他就此进行了详细论证。
郎咸平先生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对郎咸平先生“恨铁不成钢”的拳拳之心和勇于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的风骨,我一贯很钦佩。
可惜,近来郎咸平先生自言“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的“行业本质”说,是在微观层面对于企业战略和营销的研究,我细细研究之下,发现这套理论实际上是误人子弟!郎氏“行业本质”并非存在郎咸平先生说:“行业本质是个全新的理念,过去从没有人直接提出过。
”(郎咸平《本质Ⅲ:蓝海大溃败》,东方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导论P3。
以下页码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该书)“我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把握行业本质是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在我之前没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观念。
”(P224)他以为“你的想法要符合行业本质”(导论P1),“企业战略所以成功因为符合了行业本质,所以失败是因为违背了行业本质”(P223)。
平心而论,郎咸平先生最初抛出“行业本质”概念时,的确让人线人一新,对增进企业重视战略问题具有必然的踊跃意义。
什么是“行业本质”呢?郎咸平先生说是“企业基础性的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战略”(《蓝海大溃败》“写在前面的话”),“本质就是行业的一种规律”(P229)。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变的规律,我原以为郎咸平先生的“行业本质”就是在这种哲学意义上说的。
但是不是。
郎咸平先生说:“我谈的不是理论,而是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方式论。
”(导论P13)他对“每一个行业本质都至少花费数个月的时间反复推敲辨析”(P225),然后就可以指出企业要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必需遵循的具体“发展路径”。
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品牌的自救与2005年,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批判部分国企改制的不良行为引发舆论热潮,被其财务研究的显微镜所放大的公司包括海尔、TCL、长虹、科龙。
在这场原本属于纯粹学术范畴的争论中,郎咸平笔锋所及的海尔、TCL、长虹均受一点皮外伤,惟有科龙将茶杯里的风波演变为淹没自身的惊涛骇浪。
面对郎咸平放出的木马病毒,海尔这些公司处之泰然,科龙却仓促点击,新闻围剿、召集主流经济学家研讨会自壮声威,一步步将自己推向公众申讨的焦点位置。
抛除科龙控股方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身之“不义”的因素,面对危机时的不智是科龙陷己于不利的关键所在。
网络化社会,任何不利于企业的事件都有可能演变为品牌危机,张瑞敏和海尔、李东生和TCL能将其象蛛丝抹去,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却会让其变为一条缚住自己的绳索。
自救与自缚,一字之差,在品牌危机的管理上也就一念之差。
成功的危机公关,必须以正确的危机认知为指导。
新机制下的品牌危机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市场危机对品牌的危害程度在不断加强。
变化主要来自以下方面:消费者话语权的强化、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效应、竞争的加剧。
这一切都意味着企业危机公关的难度正在不断提升。
然而,危机仍可管理。
缺乏良好的危机管理机制,小事件可以演化为大风险的导火索;成熟、高效的危机应对,也能让企业在遭遇毁灭性打击事件时绝处逢生。
一篇关于湖南常德消费者身亡事件的报道,让处于极盛期的三株口服液开始走向轰然衰败路。
中美史克PPA事件、强生泰诺药片中毒事件,无论所处舆论环境的严峻性还是危机的严重性都远甚于三株常德事件。
然而这两家企业都能力挽狂澜,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更上一层。
这两大危机公关案例充分表明危机发生后,只要企业能正确认知危机并及时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危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有效公关,品牌就会度过危机难关。
对危机缺乏全面而理性的认识,使得很多企业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展开错误的沟通,这是众多企业由小危机走向大危机的根源。
郎咸平现象背后的真问题

“郎咸平现象”背后的真问题作者:秋风在不允分的意见竞争空间中,不是谁最理性,而是谁的意见最感性,谁就可以获得更多支持。
郎咸平就是这样的意见空间中的英雄。
某网络媒体近日制作了一个专题,用若干事实说明,郎咸平的诸多观点站不住脚,甚至他的学历都值得推敲。
自郎咸平在国内走红之后,就有人把“郎咸平”当作社会、文化现象议论。
“郎咸平现象”也确实反映了处于转型中的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公共知识界面对这些问题的无力与混乱。
根据笔者有限的观感,郎咸平所描述的事实,大多数是真实的。
他之所以获得诸多读者、观众的认可,就是因为他比较直率地指出了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中的问题,比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内部人自卖自买,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劳工的低福利等。
主流学界当然也在谈论这些问题,但其论调不温不火,这让那些痛切感受到不合理体制之害的民众非常失望。
郎咸平让他们眼前一亮。
郎咸平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也让普通人极易理解。
比如,郎咸平称:这个世界上铁矿石或铁矿砂多得跟海边的沙子一样,本来不应当价格很高。
现在价格之所以很高,是因为华尔街的那些金融投机家们在操纵。
他们通过操纵价格谋取不义之财,甚至故意害中国。
郎咸平对绝大多数不合理现象的解释,似乎都是“后面有一群贪婪的有钱人或掌权人”,他们是“坏人”,在实施某个“阴谋”,所以,这个世界变得很坏。
这样的解释通俗易懂。
接下来,郎咸平所开出的药方,当然就是“清理坏人”。
那么,由谁清理这些坏人呢?当然是权力。
这样的药方,同样很容易被迷信清官的民众接受。
当然,不管郎咸平所说的现象是否属实,不管他所开出的药方如何不对症,他都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和权利。
在开放的言论空间中,肯定什么样的意见都有。
只要这个空间是开放的,那就会有其他意见出现,这些意见可能更为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更为理性地解释现象,并提出更为健全中肯的解决方案。
只要我们相信,人类从总体上说是理性的,那就可以相信,理性的意见终究会在诸种意见间的竞争中占得上风,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郎咸平:海尔变形记

43.62%
海尔公司 中建 海尔公司 电讯
26.61% 29.94%
海尔 50%BVI 50% 控股公司 投资
86.9%
海尔 投资 13.1% 海尔投资
32.61%
24.65%
35.84%
100 %
100 %
+
100%
目标BVI-1 目标
BVI 控股公司 海尔 中建
35.5%
目标BVI-2 目标
零部件采购公司
商标专利
大起底
海尔内部持股会
海尔内部持股会扮演的角色
集团零部件采购 1998年海尔成立零部件采购公司,由海尔内部 年海尔成立零部件采购公司, 年海尔成立零部件采购公司 持股会全额控股。 持股会全额控股。我们可以由上市公司的关联 交易推算持股会的该项收益约为11.54亿。
大起底
海尔内部持股会
寻壳记
溢价变现家电
2001年 2001年
海尔投资
青岛海尔
20亿净现金 20亿净现金
寻壳记
品牌增值
612.37 436 330 489 530
亿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海尔系内各公司每年按当年销售收入的0.8%向海尔投资支付商标使用费。
海投金融资产扩张
2002.1 增 持 份 , 4.7 4.7 亿 收 购 长 江 证 券 股 2002.12 立 50/50 50/50 50/50 50/50 合 资 的 海 尔 纽 约 人 寿 与 纽 约 人 寿 共 同 出 资 共 亿 元 成 2
NA NA
2.56 0.32
3.20 0.40
4.80 0.60
郎咸平17句“惊世奇语” 震撼!!

郎咸平在宁波报告会上的17句“惊世奇语”1、“现在,有的人有的企业还在使用索尼产品,他们已经落后了。
”2、“现在中国的企业请不要建立企业文化,否则“成”也企业文化,“败”也企业文化。
”3、“不要把企业命运寄托在领导人身上。
”4、“中国企业都有着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梦想,这也是联想的梦想,可是联想的思维代表了中国企业的思维,太浮躁,太急于求成了。
”5、“中国大陆股市,我是不愿谈的,不知道它反映了什么!”6、“当外资一旦占领中国的零售市场,将会联合起来,剥削中国消费者,将利润利润流出中国。
外资越多,中国经济越衰退,最后会成为经济殖民地。
”7、“江浙外资企业,一个比一个坏,他们是不会给我们技术的,而是形成利润流出中国,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
”8、“不做创造者,要做市场快速反应者!”9、“政府主导、大企业主导,是中国企业脱离红海的最佳渠道。
”10、“中国企业太迷信市场化,从而由极左(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现在的极右,是很危险的。
”11、“中国未来经济不能靠国企,也不能靠民企,因为现在的国企越来越像民企,民企越来越像国企。
”12、“中国开放是有问题的,是为外国企业开放。
”13、“日本企业的成功是因为企业都是”民企+国企“的混合体”。
14、“产业整合,是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途径。
”15、“中国没有夕阳产业,只有那些具有夕阳意识的人才会出现夕阳企业。
”16、“中国汽车零配件无论如何开发与创新,也都是没有希望的,都是死亡的。
”17、“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区域优势,也都没有潜力产业。
他们的思维太相同了!”。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

郎咸平: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顾雏军为何受到媒体如此的关注,因为他说他有钱郎咸平(本文是在我的指导下由纪丽琴、白云峰、蔡宇、冯冰、任建斌、孙梦晖、张轶超所完成)2001年以前的顾雏军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仅仅是曾经提出过一个颇具争议的“顾氏热力循环理论”。
时至今日,我们使用任何一种网络搜索引擎都可以发现上百条有关顾雏军的热点新闻:“整合冰箱产业”,“打造冰箱王国”,“进军汽车产业”……与他相关的资金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元,而顾雏军本人对于一切似乎只是信手拈来,“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2001是顾雏军带领格林柯尔一举成名的年份。
在这一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随后,在《福布斯》杂志2001年中国富豪榜上,顾雏军赫然位居第20名。
此后,顾氏风风火火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购风暴,美菱、亚星、襄轴相继成为其囊中之物,伴随其收购风暴而来的是媒体对于顾氏及其背后的格林柯尔的“置疑”风暴:顾雏军用于收购的大笔资金从何而来?他究竟是做产业整合还是资本运作?科龙电器赢利真相如何?顾雏军进军汽车产业的动机?置身于两个风暴的中心,顾雏军变得日趋神秘。
为什么总是顾雏军?谁会是他的目标?顾雏军究竟动用多少资金进行收购?他如何掌控这一系列的收购活动?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大量公开披露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外部表象的内部关联,总结其收购活动中一些规律性的手段。
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Greencool Capital 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
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资讯行情论坛)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资讯行情论坛)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上市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咸平谈“海尔现象”——选摘2008-02-25 20:47:18各位现场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谈谈房地产的本质问题,今天一到现场,就碰到了海尔地产的老总,像海尔都已经转向房地产了,当然了很多人跟我聊天说我们的房地产即将成为各个城市的支柱产业,那么多大型企业,包括海尔,甚至你们所熟悉的家电行业等等都相应进入房地产行业,你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还是一个可悲的现象呢?我们尤其是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国政府提出来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何解读这些现象?我今天半个小时到40分钟的演讲,我只想跟各位谈一谈你看到这一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讲什么是它真正的灵魂?那么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很深刻的观点,那就是要由过去的适度紧缩变成紧缩,当然其目的是预防更进一步的通货膨胀等等,当然这个细节我在这就不做讨论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看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实质内容。
在这我必须要表达我的观点,宏观调控本身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问题在这,那就是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是什么?而且这个房价高涨现象以及像海尔等等的电器行业相应进入房地产行业,它的推动力是什么?那么我觉得这个更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房地产而言,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的扭曲来做一个开端,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有没有做到真正的市场化?那么我想告诉各位,以房地产而言,在供给面上它是市场化严重不足,而需求面呢是市场化严重过度这么一个行业。
当然我曾经在别的场合谈到过这个议题,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这方面的发言,今天就不过多讲了。
利用3分钟的时间,我把过去的一些发言进行一个总结。
大家想想,房地产的供给面是怎么回事?基本上就是市场化严重不足的供给面,举个例子来讲,真正影响房价的有三大要素。
第一大要素就是两大核心资源,包括土地开发权以及银行信贷权,这两个要素牵扯到了甚多的寻租行为,提高了构建成本。
第二个要素就是房地产的寻租,从开工、完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寻租的迹象。
第三个要素就是地方政府卖地的心态,卖地的地价之高,甚至超过全世界你可以想象到的各种经济指标,包括石油、重金属、期货,而且这个价格基本上是只涨不跌,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地产供给面大幅上升,我们就以第三项公开竞价土地为例,比如万科在福州飙了一块地,可以说是天价,原来福州的房价是6、7千元一平米,万科拍下来之后一平方米地价就要7千元。
这个就和我们所谓的政府行为挂钩,包括土地竞价制度都和政府行为挂钩,基本上地产供给面就是由政府参与的,而市场化不足的供给面。
问题在这,最近这一年来,从南至深圳,北到北京,各地房价大幅飙涨,为什么有人买得起?这个现象就可以从海尔现象得到解释,这也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谈到海尔现象之前,我想谈一谈到底是什么力量飙高了房地产的价格,那就从地产的需求面来谈。
按照我个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地产的需求面购物资金来源有四项,第一项购物资金是我们忽略的,同时也可以解决海尔康佳现象,那就是2007年左右,从0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08年,那就是中国企业家的投资环境极速恶化,由于投资环境极速恶化,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汇集起来形成虚拟资金,打入楼市,这个资金是最庞大的资金,也是造成各地房价上升的主因。
如何解释海尔现象?我会把这个作为一个主题。
第二笔资金就是贪污款,这笔款不会消失,它依然会打入地产市场。
第三笔资金是国际热钱。
第四笔资金是老百姓的储蓄款,我们目前可以这样讲百分之百的宏观调控政策针对于消费者的政策,都是针对第三、第四项,比如说外籍人士不得在北京购屋,这就是针对国际热钱,比如说第二套房子有什么限制,那是针对第四项老百姓的储蓄款。
我的观点是什么?今天真正推动我国地产奇怪现象的不是第三笔资金热钱,也不是第四笔资金老百姓的储备款,实际上这两笔资金并不是那么重要,以第三项国际热钱为例,在深圳地区10月-11月的调研结果显示,就是外来资金占的比重是7%左右,9%的资金还是内地资金,但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基本上是针对第三项和第四项资金,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我们所忽略的虚拟资金的最大来源就是企业家投资恶化,不想做企业了,这笔钱怎么办呢?被挤压出来,进入楼市、进入股市,进入股市和进入楼市的资金是雷同的。
问题就是围合我国的投资商环境在这两年之内为什么会迅速恶化呢?下面所讲的题目就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新观念,这个观念可以解释很多你们看起来很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农耕时代进入到工商链条时代,你谈房地产已经不能从房地产来谈房地产,因为中国经济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
你要真正了解地产泡沫的成因以及海尔现象,你就必须要找出这一切问题的本质灵魂。
我的观点是这两年开始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发生了,那就是驱动这一切现象的本质是我国经济在经历国际化的冲击之后,已经从过去的简单的产品竞争年代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竞争。
那么这个产业链的竞争是怎么回事?为了清楚表达我的观点我就想用玩具为例,玩具在前一阵子闹得很大,美国政府对我们不断地制裁。
按照美国商务部所公布的数据,我国企业制造芭比娃娃的价值是一块美金,最后在美国的沃尔玛卖出去的价格是9.99美金,接近10块美金,从一开始的制造到终端的零售整个价值的创造是接近十块美金,可是我们中国制造业它只创造了一美元的价值,其他的价值怎么创造的呢?我念给各位听,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整条大物流的产业链基本上操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
而这个所谓的软性的大物流概念从产品设计开始一直到零售,对于芭比娃娃而言,它创造了9元钱左右的价值。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当中,我们中国是被分到了价值最低的制造业,制造业为什么会放在中国?因为制造业的本质基本上就是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放在中国,其他能够创造价值的部分,我们以美国为例,放在美国,这个比例是多少呢?以芭比娃娃为例是9倍,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内地的制造业创造出100元的价值之后,美国透过这种大物流的软环节,就自动地创造出900元的价值,你创造出1千元的价值,美国就创造出9千元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上穷国越穷,富国越富,因为你所掌握的产业链的本质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产业链的竞争时代。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产业链的竞争是极其残酷的,因为我们的定位就是价值最低的制造业。
那么这种国际分工的定位,将给我国的企业造成进一步的打击。
大家想一想,我以电脑的OEM和ODM为例,我们做电脑代工看起来风风火火,但是我告诉你你做电脑代工价值创造也是最低的,真正的价值来源、利润来源是哪里呢?不然就是你做上游的原材料研发,不然就掌握下游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可是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以电脑代工为例,你代工你向哪个工厂进原料都受到品牌的控制,你下游的销售也受到品牌的控制,你想进入上游的原材料研发或者下游的市场的控制,你是极其的艰难,而是也是我们很多电脑代工业往下走走不下去的原因,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产业链基本上是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
我讲到这,想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来宾有多少认为我们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的请举手?如果现在你还认为我们是制造业大国的话,你把欧美看得太简单了,真正的制造业大国以价值为论应该是美国,他们掌握着制造业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软性的大物流。
这种现象在中国造成莫大的冲击,各位来宾知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找不到事?我们的媒体做了很多的讨论,专家学者也做了很多的讨论,那么我认为这个讨论方向是不对的,大家很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相信是一个主流的思想。
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各位,大学教育的本身目的就是专业不对口,因为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专一教育,所以我们大多数的大学教育都是专业不对口。
为什么美国、欧洲甚至香港的学生找事这么容易,而我们的内地大学生为什么找事如此之艰难呢?这个只有从郎教授理论才能够知道,那就是我们所掌握的产业链是价值最低的制造业,大家想想制造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有很多的制造业,比如说以东莞为例,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因为生产一个运动鞋需要大学生吗?都是工人就可以。
哪个环节需要大学生?我清楚地告诉各位,除了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大物流都需要大学生。
那就是欧美所掌控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零售,这整个系列是需要大学生的,而你不掌控。
那么我们掌控了什么?我们掌控了价值最低最不需要大学生的制造业部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教改之后,大专院校合并、扩招,而结果是大学生找不到事,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是制造业,我们的大学教育走得太快,这种失衡造成了大学生找不到事的现状。
但是我告诉各位,这种产业链的定位,同时造就了我们目前的楼市泡沫现象甚至海尔现象。
最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按照你们房地产报的估计,已经不是海尔的问题了,刚跟单总聊了一下天,他说过康佳、海信、长虹都跃跃欲试,这海尔并不是一个特例,各位想一下是为什么?而且各位如果还记得我前面的讲话,那就是购买房地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投资商环境的恶化,企业家不想做企业了,他把资金汇集起来去炒楼、炒股,而且也是这一批企业家觉得做实业没劲了,觉得做家电没有什么意思,干脆做开发商算了。
因此一个现象出来了,我们整个中国制造业,由于你创造的价值太低、利润太低,我怀疑07年的净利润是负的,以制造业、玩具业为例,平均的净利润是2%-3%,我相信在07年会在0%,甚至有负的可能,因为你掌握的是产业链当中价值最低的一部分,你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你贡献的价值都由欧美人士所掌握,那就是1:9的比例。
你经营如此之艰难,你怎么办?同时造就了今天的楼市,也就是说当我们制造业的企业觉得做不下去的时候,他的行为是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房地产的需求方面,它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汇集成虚拟资金打到楼市,炒股、炒楼,对供给面而言,很多做制造业的企业家觉得没劲儿了,干不下去了,不好干。
干吗呢?转成海尔现象,做房地产去了。
所以你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房地产能够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告诉你,我们中国已经进入了前面所谓的产业链竞争的时代,这种楼市泡沫配合上海尔现象,它所显示的本质意义那就是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这一块,我们中国的定位是逐渐地恶化。
如果各位听懂这些理论的话,你再回头看一看,我们0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宏观调控思维,我前面已经做了表态,我个人非常赞同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甚至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对于房地产的影响不大?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什么?而是当你进入了2007年、2008年之后,整个中国经济已经是一个以产业链为主导的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房地产,股市、楼市的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所有的经济问题而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认为要进行整个系统的本质优化,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这个系统出现了什么毛病?知道毛病才知道如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