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实录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设计(精品)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

学生提问环节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详细描述
在《马背上的小红军》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疑问,也可以是对于历 史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探究。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答疑解惑
总结词
课文背景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描述的 是一位小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强调小红军在困难环境中的坚 韧和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红军的历 史背景和长征的艰苦历程
。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和民族精神,让他们感受 到小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坚
的观后感。
05
教师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学生参与度高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 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内容丰富
教师对《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 进行了深入挖掘,补充了相关历史背 景和人物故事,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 。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 情感教育深入: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教育,引 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怀。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一
请写一篇关于你与动物之间感人
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
01
作业二
02 请搜集关于小红军长征的相关资
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综述文
章。
作业三
请结合故事内容,创作一幅以小
红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并附上
03
创作说明。
作业四
04 请与家长一起观看一部关于长征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马背上的小红军1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马背上的小红军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马背上的小红军小学语文教案设计:马背上的小红军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那么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方法也没有。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落伍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执教:苍南县教育局教研室宋旭整理:苍南县钱库镇三小鲍克楚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生读)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生:小红军非常勇敢……生:小红军很饿……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生:牺牲了。
(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生:(读第12自然段)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三年级下册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语文A版第六册《马背上的小红军》word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生:小红军非常勇敢……生:小红军很饿……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生:牺牲了。
(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生:(读第12自然段)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
”师: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
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
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
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
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再读这句)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生:(再齐读这句)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生:(读第9自然段)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
三年级下册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生读)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生:小红军非常勇敢……生:小红军很饿……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生:牺牲了。
(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生:(读第12自然段)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
”师: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
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
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
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
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再读这句)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生:(再齐读这句)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生:(读第9自然段)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
)生:(男女生分别读第9自然段)师:你发现了什么?生:……生:(二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
师:(板书:无粮)生: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3~5自然段,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生:(自由读)师:现在,老师就是当时的陈赓,谁愿意读小红军的句子?咱们来读读课文。
(师生分角色演读3~5自然段)师:(采访“小红军”)你的体力真的比我好吗?生:没有。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说?生:我这么说是为了能让你能骑着马走出草地……师: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生:(三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生再次分角色读3~5自然段)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生: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假装着……师:(板书:无力)师: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第5~7自然段。
生:(分角色读5~7自然段)师:小红军真的是在等他的小同伴吗?生:不是。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生:小红军在骗他,其实他没有同伴。
师:(板书:无伴)师: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其实,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生:谎话师: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袋比你的还多呢。
”是……生:骗的。
师:小红军说的“体力比你强多了”是……生:装的。
师:小红军说的“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是……生:假的。
师:小红军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生:(四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读第十自然段)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要努力读好“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
生:(齐读)师: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生:……师: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
生:(再读这一自然段)师: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生:(读有关句子)师:对啊,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码头,他打过交道的那些孩子,个个都像这位小红军那样高尚……生:(五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改“这个”为“这些”)生:(再读第13自然段)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陈赓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同学们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再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听课老师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三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生:(六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用“如果……可能就……”说话;再用“但是,如果……可能就……”说话;又用“……宁可……”说话。
这一部分没认真听,忘了。
)师: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
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生:生的希望。
师:(板书:生的希望)师: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生:留给了别人。
师:(板书:给别人)师: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板书:给自己)生:死亡。
生:生命危险。
生:牺牲生命。
……师:(板书:死的危险)师: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出现了……生:(七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二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生:(八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今天,当我们读着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生:(九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师: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轰轰烈烈,像小红军一样死得有价值。
现在,请用你真情的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你很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生:(写话)生:(上台深情汇报)师:同学们,现在请你用三个字来夸夸小红军。
生:真英雄。
生:很无私。
生:有志气。
生:很顽强。
生:了不起。
生:……师:(补完板书成诗)小小红军了不起,无粮无伴又无力。
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给自己。
生:(再次齐读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设计良乡小学李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
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
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
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
(2)形近字组词。
慌——荒楼——搂踢——剔要——腰垂——捶(3)理解词义。
荒无人烟倔强疲惫忍饥挨饿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帮助陈赓小红军说服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
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教学难点: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二、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
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
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
)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
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帮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
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
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