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动作通筋又活络

合集下载

理筋手法—骨伤科学

理筋手法—骨伤科学

一、 按摩法
舒筋通络法
2、深度按摩法 :手指、掌根及全掌进行推摩
的手法,也可双手重叠在一起操作,力量较轻
度按摩法重。还包括捋顺法和拇指推法两种。
一、 按摩法
舒筋通络法
指按
掌按
一、 按摩法
舒筋通络法
深度按法施力部位深在,术者有由浅入深推动 深部组织,这种手法更适合于青壮年患者或宿 病深在者。
一、 按摩法
引。先顺势用力牵引,后沿肢体纵轴对抗牵引,用力
轻重得宜,持续稳准。 功用:疏通筋脉,行气活血。 适应证:肢体关节扭伤, 挛缩及小关节错位。
五、按压踩蹻法
活络关节法
按压:以拇指、手掌或掌根,或双手重叠在一起对
患部向下按压,必要时医者可以前倾身体,用上半 身的体重加强按压力。在腰臀肌肉丰厚部位处可用 肘尖按压。 要注意这种手法与点压法的区 别,前者突出一个"点"字,力 点集中而轻巧。后者着力点较 大,突出一个"压"字。
使之有明显的热感。
七、搓抖法
舒筋通络法
动作要领:用力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
搓法
慢,动作要轻快、协调、连贯。 功用: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放松肌肉。 适应证:四肢、肩、肘、膝关节,也可用 于腰背、胁肋处的伤筋。
七、搓抖法
舒筋通络法
抖法: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轻
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快速的抖动,使关节有
基础,也是关节活络法实施前必须首先进行的
步骤。
一、 按摩法
舒筋通络法
1、轻度按摩法 :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指腹,
在患处轻柔缓慢的作来回直线或圆形的抚摩
动作。
一、 按摩法
舒筋通络法
功用:消瘀退肿、镇

舒筋通络手法

舒筋通络手法

舒筋通络手法1.1 浅表按摩用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指腹,放在患处轻柔缓慢地做来回直线形或圆形的抚摩动作。

具有消瘀退肿、镇静止痛的功效,并能缓解肌肉紧张疼痛。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其胸腔胁肋损伤;在一般理筋治疗开始和结束时应用此手法。

1.2 深部按摩用手指、掌根及全掌或双手重叠在一起,放在患处做来回直线形或圆形的推摩。

按摩力量较浅表按摩大,直达深部软组织。

摩动的频率快慢可根据病情、体质而决定。

动作要协调,力量要均匀。

在深部按摩法中,由肢体的近端向远端推摩的手法称捋顺法,用拇指单独进行的摆动性推法称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端掌面或偏桡侧,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通过腕部的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力持续作用于患部或穴位上,推动局部筋肉。

要求术者沉肩、垂肘、悬腕。

深部按摩具有舒筋活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解除痉挛的功效,使粘连的肌腱、韧带、瘢痕组织软化分离。

适用于肢体各部位的损伤、多种慢性劳损、风湿痹证等;一般在理筋治疗开始后由表浅按摩转入深部按摩,或结合点穴进行。

2揉法用拇指或手掌在皮肤上轻轻回旋揉动,也可用拇指与四指成相对方向揉动。

揉动的手指或手掌一般不移开接触的皮肤,仅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手掌的揉动而滑动。

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放松肌肉、缓解症状的作用。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慢性劳损、风湿痹痛等。

3拨络用拇指加大劲力与肌束、肌腱、韧带垂直方向拨动,或拇指不动,其他四指拨动,反复揉拨,类似拨动琴弦一样拨动筋络。

手法力量与频率快慢根据伤情而定。

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的作用。

适用于急、慢性伤筋而致的肌肉痉挛或粘连等。

4 擦法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手指在皮肤上摩擦,用上臂带动手掌,力量大小均匀,动作灵巧而连续不断,使皮肤有红热舒适感。

操作时要用润滑剂,防止擦伤皮肤。

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的功效,并能松解粘连,软化瘢痕。

适用于腰背部以及肌肉丰厚部位的慢性劳损和风湿痹痛。

红墙健身十二式

红墙健身十二式

红墙健身十二式第一式:深呼吸肩脚同宽自然立,平心静气深呼吸;吸气双掌向上提,呼气双手向下推。

解释:深层呼吸到极致,带动三焦同运动;排浊吸氧利心肺,吐故纳新强身体。

第二式:头运动点点头向下看,仰仰头朝天看;左歪歪向右看,右歪歪向左看。

解释:拉伸督脉通阳经,带动任脉畅阴脉;活动颈椎头不晕,松驰颈肩头脑清。

第三式:扭臂腕肩脚同宽立,攥拳展双臂;向后扭拳臂,回转拳和臂。

解释:向后扭转开阴经,向前扭臂启阳脉;力量适度做到位,能使功效增双倍。

第四式:像鹤飞肩脚同宽立,左右展双臂;胸前交叉甩,如同仙鹤飞。

解释:向上用力轻回落,足跟起落欲腾飞;深层呼吸需自然,舒肠养胃利康宁。

第五式:太极手双手托掌在腰间,掌心向上头上转;转经腋下回原位,换手照此做一遍。

解释:上下翻转舞全身,腰臂颈筋齐拉动;肝胆脾胃皆受益,太极八卦取精髓。

第六式:拍腹腰肩脚同宽自然立,摆动双手前后拍;前用手掌拍气海,后握空拳捶阳关。

解释:前拍气海健腹腔,后捶阳关固本源;用力适度勤拍打,强腰健腹康而安。

第七式:转腰椎肩脚同宽自然立,反叉双手腰五枢;头脚为轴腰旋转,正向转完反向转。

解释:旋转腰椎壮双肾,亦可强化造血功;中枢神经常刺激,延年益寿葆青春。

第八式:转双腿双脚与肩同宽立,屈膝手掌摁膝盖;正反方向交替转,动作结束归原位。

解释:掌按双膝左右转,促进腰肢关节通;腰背肌肉得锻炼,拉动全身经络通。

第九式:猫伸腰夹臂托掌自然立,屈膝双掌斜下推;由下而上托天举,双手分开归原位。

解释:仿生虎师伸腰功,恢复体力强筋骨;益寿延年拉经筋,骨正筋柔气血通。

第十式:蹬筋腿肩脚同宽自然立,左右踏步蹬双腿;上勾脚尖蹬脚跟,一二三四左右蹬。

解释:人老先老脚部筋,常蹬腿筋能预防;腿部阴阳经通畅,周身气血阴阳平。

第十一式:哼哈将双脚略宽肩站立,两臂贴腰托掌起;右掌翻按发哼声,左掌翻按出哈语。

解释:哼哈之声需用力,气运丹田排浊气;脏腑肌肉随之运,纳新吐故精气足。

第十二式:体放松双脚站稳膝微曲,身体放松自然抖;从头到脚均抖到,抖动力量适度好。

中医经络养生操舒筋活络的健身秘诀

中医经络养生操舒筋活络的健身秘诀

中医经络养生操舒筋活络的健身秘诀为了保持健康,许多人都喜欢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

除了常见的健身活动,还有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运动方法,那就是中医经络养生操。

经络养生操结合了经络学说和养生保健原理,通过特定的锻炼方式来舒筋活络,调节身体机能。

本文将介绍中医经络养生操的健身秘诀,帮助你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1. 了解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贯穿全身的通道,不仅连接了各个组织和器官,还通过气血的循环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共有12条主要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

通过了解经络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络养生操的原理,从而正确地进行锻炼。

2. 养生操的基本动作中医经络养生操的基本动作包括伸展、扭转、转身、屈伸等。

这些动作可以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并调节经络的功能。

在进行养生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动作,并按照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进行。

3. 经络按摩的重要性除了运动,按摩也是中医经络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畅通。

常用的经络按摩方法包括指压、揉捏、拍打和推拿等。

在进行经络按摩时,应该选择适合的穴位,并注意力度和频率,以避免过度刺激或不足。

4. 饮食调理与经络保健中医养生强调调节饮食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与经络养生操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可以进一步促进经络的保健效果。

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滋阴润燥等功效的食物,如红枣、生姜和黑豆等,可以作为养生操后的补充,增强养生效果。

5. 心理调节与身心健康中医经络养生操强调身心的统一,认为心理状况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进行养生操,可以调节心情,释放压力,提升身心健康。

在进行养生操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专注和放松,让身体和心灵得到双重的改善。

6. 坚持与个性化养生养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不同,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养生计划。

五禽戏全部教程 图解

五禽戏全部教程 图解

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膇”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

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

《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类似记载。

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其依据。

《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

”其中,“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的生动而形象的描绘。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帛书《导引图》中也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鹞背”“熊经”,有的图虽然注文残缺,但仍可看出模仿猴、猫、犬、鹤、燕以及虎豹扑食等形状。

对华佗编创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曰鹿,三日熊,四曰猨(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并利蹏(蹄)足,以当导引。

”南北朝时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对个别文字略作修饰,全段并没有太大出入。

这些史书证明了华佗编创五禽戏确有其事,遗憾的是仅有以上文字,未及其他,动作更无从引证。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

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因此,可以认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但是习练起来动作难度较大。

此后,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

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鸟”。

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

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医经络调理活络通血舒筋活骨

中医经络调理活络通血舒筋活骨

中医经络调理活络通血舒筋活骨中医经络调理:活络通血,舒筋活骨活络通血,舒筋活骨,是中医经络调理的重要内容。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疏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一、经络调理的基本概念经络,在中医学中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传导通道,它贯穿全身,分布于皮肤、肌肉、内脏等组织中。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调理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流动,达到活络通血、舒筋活骨的目的。

二、经络调理的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之一。

通过用力按压、推拿活动经络,可以促进经络气血流动,达到舒筋活骨的效果。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拿捏、拍打、推压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经络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电疗、耳针等。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利用艾绒进行燃烧,通过热力和艾草的药性刺激经络,从而起到活络通血的作用。

常见的艾灸手法包括直接艾灸和间接艾灸。

4. 中药调理:中医经络调理还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

中医药物可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改善经络状态,达到调理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桃仁、红花等。

三、经络调理的适应症中医经络调理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肌肉方面的疾病:如骨折、骨质疏松、肌肉拉伤等。

2. 慢性病方面的调理: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辅助治疗。

3. 内脏疾病方面的调理: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4. 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如偏头痛、神经痛、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四、经络调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经络调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寻找合适的医生:由于中医经络调理需要针对个体进行调理,因此需寻找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治疗。

2. 需要有耐心:经络调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治疗期间需要耐心等待。

久坐族4个妙招行气活血

久坐族4个妙招行气活血
4、踮脚
双脚同时踮起,只用脚尖着地,两腿不停地上抬起脚跟,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久坐的人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有利于下肢气血运行通畅并温养肌肉。
以上4个小动作是运用于工作或学习中,除了这些动作,日常生活中也得多加注意,可从以下5个方面行气活血:饮食方面要忌油腻、辛辣、过多盐分;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情绪;加强锻炼身体;还要学会自我减压。
2、转头
不管坐着或是站着,只要有空闲就可闭上眼睛,先抬头尽量后仰,再低头使下颌尽量抵到胸前,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然后头部缓慢绕圈,做圆周运动,向左右两侧各倾斜10~15次。最后将腰背挺直靠在椅背上,两手在颈后抱拢片刻。
3、叩腰
双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后,以双手拳背缓慢、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注意手法要平稳,力量由轻到重,不可突然使蛮力。可从骶部向上叩至手不能及为止,再向下叩击至骶部,如此反复;也可两手搓热,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附近。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久坐族
久坐族4个妙招行气活血
1、眨眼
用力眨双眼数次,然后眼球依次左视、右视、转动,重复10次后凝视远方1分钟,这样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需要注意的是,高度近视者转动眼球时速度要慢。眨眼能使泪水均匀地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以保持角膜和结膜的湿润,眨眼动作还可使视网膜和眼肌得到暂时休息。
很多人都知道久坐的危害,不仅易发胖,还会出现眼睛干涩、疼痛,颈腰酸痛,腿部麻木沉重等各种不适,减低体内血液循环,让女性体内出现气滞血瘀,从而导致气血失衡,皮肤滋生斑点,让男性造成肌肉酸痛、僵硬、萎缩甚至丧失性能力。适当运动能通筋活络、舒畅气血,对抗身体的老化。运动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下面4个小动作,就可以让身体轻松“动”起来。

转腰涮胯连九圈通筋活络健全身

转腰涮胯连九圈通筋活络健全身

转腰涮胯连九圈通筋活络健全身作者:方华秀,李申全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6年第4期方华秀李申全转腰涮胯连九圈法:通过运动腰胯带动躯干、四肢等九个部位而达到全身健康的方法。

腰是全身主宰。

腰生病,其它病生;腰病重,则其它病重。

如果能通过“转腰涮胯连九圈法”的锻炼,使腰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就会强肾壮骨、舒筋活络、元气充盈、精力旺盛、百病不生。

转腰涮胯连九圈法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初练者重点学会动作,把腰胯转圆并松动开。

其姿势和要求是:(1)蘸上领,会阴上提,下颔回收,两眼微闭,全身放松。

两手叉腰,拇指按在京门穴上(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属胆经,肾之募穴),其余四指按在章门穴上(在第1l肋游离端下方,属肝经,脾之募穴),手指按京门、章门两穴,可启动脾(后天)、肾(先天)之气,加强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

(2)两脚站立分开,略宽于肩,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钝角,膝盖不过脚尖。

(3)以两胯(髋关节)为支点,意念在尾阊,由左、左后、前后、右后、后右、右前、前、左前8个方位转圈。

转时要求膻中以上,膝盖以下,相对固定不动。

左转数圈后,右转(反方向)同等圈数。

初练时两脚距离要大一些,蹲低一些,圈转大一些,这样做易转圆合度。

左右圈转毕后,做前扣后翘动作各9次,然后两手重叠(男左手下、右手上,女反之)在肚脐上入静收功。

第二阶段:转熟练后,胯骨不用力,在丹田(肚脐与命门之中心稍靠后)里转动,用丹田、尾阊结合起来转小圈。

小圈在外形上看不明显,但比转大圈效果好。

还可以转立圈(带有倾斜度的圈),用尾阊骨借助丹田气运动。

第三阶段:有了第二阶段的基础,就可以进行连九圈的方法练习。

(1)印堂穴与玉枕穴,两耳尖的青龙角,这四个方位为一圈。

(2)承浆、哑门、两侧的大迎四穴为一圈。

(3)天突、大椎两穴加两肩关节为一圈。

(4)膻中、身柱、两侧腋窝的大包四穴为一圈。

(5)中脘、脊中、两上肢肘关节为一圈。

(6)肚脐、命门、两侧京门四穴为一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个动作通筋又活络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经络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联系脏腑、沟通气血、抗御病邪。

然而,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的现代生活方式,却让气血频繁遭遇“红灯”,甚至招来病痛。

不妨试试几个日常保健小动作,帮你从头练到脚。


“常梳发,头不白”
头为“精明之府”,它汇集五脏六腑的精气,有50多个穴位与全身器官关系密切。

俗话说:“千过梳头,头不白”,经常梳头,不仅可以改善头皮血液循环,疏通经气,调理血脉,还能解除疲劳,改善神经功能,帮助睡眠。

梳头时从一侧鬓角开始,逐渐过渡到头顶,再到另一侧鬓角。

其中,鬓角和额顶是易生白发之地,要多梳几次。

注意动作要轻柔,每天200次左右,感觉头皮发热即可。

此外,还可以用梳子轻叩头顶百汇穴、两侧天冲穴及脑后风池穴,有助于加强头部经络系统与全身器官的联系。

梳子不要太尖利,以木梳和牛角梳最佳;动作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刺激头屑产生。



“搓面庞,洁脏腑”
脸有多干净,脏腑就有多干净。

”光洁红润的面部不仅使人精神焕发,还是脏腑功能状态良好的表现。

人体的主要经脉大多经过面部,分布着十几个保健要穴。

经常搓面,可以起到美容养颜、整体保健的作用,清代乾隆皇帝的养生法则里就大力推崇“面常搓”。

但是,搓脸有讲究,不能像搓澡那样用力,要顺肌肉纹理、逆皱纹方向,即两手轻轻地贴住脸颊,向上、向外搓摩,然后手指由内向外轻按眼角鱼尾纹处,最后用两掌心交替在额头从下向上摩擦,至脸部发热微红即可。

脸上有伤口或明显痤疮时,要注意避免这个动作。

▲熨
“熨双眼,能明目”
很多人时常感觉“累从眼入”。

的确,“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周围有多条脏腑的经脉,它们要是累了,人很容易觉得疲惫不堪。

“熨目法”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眼部保健法,双手搓热后,用掌心轻捂眼睛,就像给双眼盖上一床温暖的棉被。

两眼自然闭合,眼球先顺时针慢慢转动几周,再相应地逆时针转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掌心的温热,再加上眼球的转动伸拉,会使眼部代谢加快,气血充足,视力改善。

但要注意,熨目转睛时需保证手部和眼部的清洁;且手法要轻柔,按得太紧会使眼球受压,导致视力突然模糊,就像趴在桌上午休
后看不清楚的感觉一样。



“扬脖颈,护颈椎”
脖子是人体的“交通要道”,督脉、膀胱经、小肠经、胆经及三焦经5条重要经络都从后颈
通过。

但是,此处“路窄车多”,气血很容易淤滞,久坐不动、频繁低头看手机等不良习惯也最伤颈椎。

最简单有效的颈椎保健方法就是多抬头,这个动作被古人比喻为“仙鹤饮水”:脖颈扬起、挺胸抬头,下颚向前探出;接着收回下颚、微微低头,再抬头挺胸重复上面动作。

这样做相当于颈椎的向上牵引,有利于伸展颈椎周围组织,疏松黏连在一起的小筋节,刺激督脉等经络系统。

练习时越慢越好,每次8~10次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患颈椎病的人,动作要更轻柔,量力而行。



“绕胳膊,活关节”
“五十肩”、肩周炎等疾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肩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顾名思义,“月”字为肉、“户”表示门,寓意此处为身体的门轴。

而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经常转动,肩关节才不会僵硬。

导引法中的“龙首凤翼”是有效的保健方法,“龙首”形容身体昂头竖颈,“凤翼”比喻双臂像鸟儿翅膀一样开合。

练习时将两手自然放于肩上,向左转腰,右臂前摆绕肩关节转动、左臂后摆转动,两肘前后拉开成一字,然后反方向练习。

经常锻炼还有助于消除背痛。

开始做时动作可能不标准,此时不要心急,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旋手腕,防僵硬”
键盘、鼠标、方向盘等都被称为腕管“杀手”,手部长期呈一种姿势容易积劳成疾,出现手部麻木、灼痛、腕关节肿胀、动作不灵活、无力等症状。

用电脑工作、娱乐之余,有意识地做旋转腕关节的动作是简单有效的缓解办法。

也可以取一根木棍,中间用绳子系好后悬挂到高处;双手分别握住木棍两边,不断旋转木棍,使绳子拧紧;接着反向转动手腕,解开绳子。

通过充分旋腕,可刺激心经的神门穴,肺经的太渊穴等重要穴位,在舒筋活血的同时还能保健心肺。

需要注意绳子要结实,木棍粗细、长短适中,表面光滑,以免意外受伤。



“扩胸膛,强呼吸”
胸部是人体的保健重地,心窝处有个重要穴位叫膻中穴,又称“气会穴”,是指凡和“气”有关的疾病,如气滞、气虚等都可以在这个部位调制。

膻中如果气机瘀滞,很容易产生憋闷、酸痛等感觉。

保健胸部讲究“扩”,可以准备两个哑铃,双手分别握住,直臂合于胸前,再向两侧打开。

整个过程手臂不要弯曲,这样一开一合扩展20~30次,让整个胸腔随之开合。

经常练习不仅保健膻中穴,还可以刺激任脉,间接调节人体脾经、心包经等阴经,缓解虚劳体弱。

需要注意的是,哑铃有不同的重量,要根据自己手臂力量选择。

老年人不适合举重物,可以用矿泉水瓶装上谷物等代替哑铃进行练习。

▲引
“牵引腰,老得慢”
我们经常听到“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腰”这样的感叹。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腰部疾患困扰,腰椎像老化的树干,一有触动,随时都有可能出问题。

“腰部牵引法”是古医书中多次提及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跪撑在床或垫子上,上体前俯,手臂尽可能地向前伸直,争取让下颌能够触到床面;臀部尽量向后坐,形成前后两个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充分拉伸脊柱。

这样做还能刺激腰部的“带脉”,缓解腰膝酸痛,调理生殖系统疾病等。

“引腰”动作每次可重复8~10次左右,练习时一定要尽量缓慢,因为快速拉伸只能收缩肌肉,慢引才能牵拉筋骨。

▲摆
“摆尾闾,下盘稳”
摆髋又叫“摆尾闾”,尾闾就是人类退化了的“尾巴骨”,藏在髋部。

尾骨尖和肛门连线的中点是尾闾穴,别名长强穴,人体阳气就是从这里开始生发的。

现代医学证明,久坐会导致人早衰,原因之一就是久坐会导致尾闾处劳损,损伤奇神经节,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摆动髋部很简单,开步轻松站立,先向左摆动髋关节,再向右摆动,然后逆时针绕一圈,再顺时针绕动。

如此循环十几次,不仅可以保护髋关节和股骨头,还可通调气血。

老年人初练时可以减低次数,动作尽量缓慢。

另外,不要在刚吃饱饭后马上练习。



“多快走,耐力好”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越有劲儿,人的寿命就可能越长久。

可随着社会进步,本用来走路的两条腿仿佛变成了“板凳”,久坐不动、以车代步等,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膝关节退行、血液循环减慢、心脑供血不足等日益普遍。

要想腿好,关键在走。

快步走时,全身肌肉会变成一个个的“泵”,通过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不断挤压、促进末梢血液回流心脏,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

此外,腿部还分布着肾经、膀胱经等,走动能牵拉刺激这些经脉,对相应脏腑起到保健作用。

快步走属于有氧运动,时间和强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决定,一般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



“抬小腿,血流畅”
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得很多人并没有大段的时间用于体育锻炼,对这样的人来说,办公、乘车、休闲聊天、看电视时利用好“碎片时间”,对日常保健也功不可没。

抬腿就是值得推荐的一个动作,身体抬头挺胸坐直,收紧小腹,慢慢抬起一条腿,使之与端坐着的身体尽可能地保持直角,坚持5~10秒后换另一条腿;也可以双脚脚跟同时抬起,坚持一会儿再放下,并重复这一动作。

每天坚持做一会儿抬腿动作,一方面,可以缓解久坐的肌肉松弛和酸软症状,锻炼腹肌和下肢肌肉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下肢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等疾病。



“踮脚跟,练平衡”
脚被称作“第二心脏”,在传统医学中被誉为“精气之根”,双脚的不同区域里,有着身体很多部位的反射区,还有太白穴、太溪穴等6个重要的脏腑经络“原穴”。

脚部保健有很多种,比如足浴、足疗等,其中,最简便易行又效果显著的方法莫过于“提踵颠足”:全身放松,双脚并拢站立,两脚跟慢慢向上提起,注意脚趾抓地、脚跟尽力上抬;头部自然上顶,肩臂松沉;然后轻轻地颠动足部。

“踮脚颠足”可以直接刺激足跟,锻炼足底和小腿肌群,改善足跟痛等不适。

长期锻炼还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加强小脑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练习时最好选择土地、木地板、塑胶等有弹性的地面,以免受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