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一切关于存在的命名——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影”及相关

合集下载

《呐喊》知识点讲解

《呐喊》知识点讲解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将发布,但是小编从"小道"得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

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利复习,小编特意整理出了呐喊知识点,希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复习。

关于《呐喊》: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

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叙述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新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寂寞的感情;等等。

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

篇章结构: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

二、(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

(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

(二)(5─9)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新生》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寂寞与悲哀。

(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

(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在寂寞苦闷中奋发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驱们助威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结集并付印,再次强调命名《呐喊》的原由。

写作背景:《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校对稿)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校对稿)

第28卷 第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8 No.2 2015年3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EDITION ) Mar. 2015——————————————收稿日期:2014 - 11 -15作者简介::赵江滨,男,1960年生,江苏淮安人。

文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化。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赵江滨(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本文对笼罩在鲁迅生命之上的两个互相关联的精神特征——反抗绝望、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细致剖析。

认为,根植于鲁迅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是造成其生命峻急风格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鲁迅特有的焦灼感和使命感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鲁迅;反抗绝望;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5)02 - 0000 - 00一、“反抗绝望”的生命意涵“反抗绝望”,这是鲁迅生命风格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广泛渗透在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成为鲁迅生命的恒常基调。

这一风格以极为严峻的形式统摄了鲁迅的生命主体,显示了一种焦灼而狂放的生命状态。

或可说,鲁迅以其生命呈现的这一人生命题不但涉及他与社会现实的外部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其本人思想深刻的内部矛盾;它不但概括了鲁迅生命的运动形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生命实践的自觉追求。

反抗绝望所散发的浓烈的生命气息实际上揭示了鲁迅人生思想的特殊情形:所谓绝望,是意志导向外部现实而激起的内在情状;所谓抗战,是由内在需要决定的外部表现方式。

但又不止于此,二者的结合还具有下列双重意义:绝望既是对应现实生活的主观态度,也显现为生命自身的一种非常状态;抗战既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方式,同时表现为对生命非常状态的抑制企图。

概而言之,“反抗绝望”显示了鲁迅的生命陷于分裂而又希冀统一的倔强乃至偏执的狂放状态。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1)把握“此在”的现实精神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刚健入世的传统心态,形成了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精神。

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而造成了鲁迅对生命形态和生命意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最终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

反抗并不意味着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有了深刻的死亡意识之后的现实抉择和命运抗争。

《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我们看到“过客”拒绝过去,“影子”拒绝未来,其实也就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纳入到现实的生命历程中去。

(2)承担和体悟个体生命鲁迅始终着眼于个体的自觉对于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和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必然与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对社会解放道路的探讨相互交织。

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试图表达的“反抗绝望”的主题。

《野草》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与不安:“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Y、黄金世界,却处在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我”要反抗,却陷入“无物之阵”;“我”要追求,却不过是走向S亡……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挽回的“绝望”处境唤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再认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这种“绝望”的反抗之中。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把个体生存的悲剧性理解与赋予生命和世界以意义的思考相联系,从而把价值和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承担。

(3)描绘与评价民族文化“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而且同时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状态的观察与思索。

“绝望”不只是对个体而言,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生活内容。

因此,“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小说里常常不是体现为个人的精神历程,而是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评价,但在这种客观生活的背后,人们又总能体会到作家确实又是并未超脱于画面之外。

例如《阿Q正传》《风波》等小说,它们的主人公缺乏自知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

觉醒者的呐喊

觉醒者的呐喊

觉醒者的呐喊关键词:斗士孤独者反抗者当代意义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在南京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了《天演论》,该书主要证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这使得鲁迅有了支持变革让国家更为强大的思想及热情。

鲁迅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青年时期,在目睹国人麻木不仁之后鲁迅毅然决然弃医从文。

此后,他开始孤独地走在为中国文化、文学革新事业奋斗的路上。

然而,近些年他的作品备受争议,出现了词汇、语法使用不当等问题,因此,他的作品逐渐地淡出中小学课本。

鲁迅作品是否还有意义被不断地探讨,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引人深思。

一、清醒的孤独者鲁迅出生官宦之家,童年时期家境殷实。

然而,少年时家道式微,父亲患病不起,家庭也逐步陷入困境之中。

家庭的兴衰荣辱也让他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同时,也有机会接触到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为日后写中国革命基层人民的状态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青年时期,鲁迅考取日本弘文学院,作为留学生受中国驻日本东京革命党人的感染他积极参与反清爱国运动。

不仅如此,他还大量阅读梁启超等先进革命党人的著作,为了给灾难沉重的祖国寻求一条新的出路,他努力探求古今中外广阔的思想领域,主要关注“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直到他从弘文学院毕业,这些依然是他萦绕心头的大事。

鲁迅回忆当年阅读相关书籍时曾说道:“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终究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的好些。

”毕业后他转去仙台学医,在一次看日俄战争幻灯片时鲁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画面是被日军捉住的中国人被当街斩首示众,而周围看热闹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与其救治中国人的身体疾病不如救治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学医并非是件要紧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2024年《呐喊》读后感_24

2024年《呐喊》读后感_24

2024年《呐喊》读后感2024年《呐喊》读后感1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

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仅是中国的名著。

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之后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此刻的14部。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以下介绍《呐喊》的资料。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我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

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__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__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而迈进,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来来的,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同学们,让我们站起来,为我们的完美明天而奋斗吧!2024年《呐喊》读后感2在《呐喊》里,我一开始就上了书瘾,当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感觉当时就爆发出来了,这个题目也许是作者以及人心中最深的呼唤。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两个鲁迅?从1924年后半年到1926年,是鲁迅创作非常活跃的时期。

他的《彷徨》与《野草》均在这个时期完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鲁迅的杂文显示出他的独特与成熟。

还是在这个时期,鲁迅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成为令人无法回避的存在。

似乎有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写作《野草》与《彷徨》的鲁迅,一个是写作杂文的鲁迅,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解释学上的断裂。

冯雪峰曾作这样的判断:我以为《野草》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和他同时写的《华盖集》及其续编的杂文有不同的特点。

《华盖集》及其续编,是鲁迅先生极其猛烈的社会战斗的记录,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很健康的,这是说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但《野草》则更多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矛盾的交战和痛苦的叫声,其中的思想就不能当作鲁迅先生的社会思想的代表来看,因为它表现得很隐晦,同时作为思想者着作来看,在鲁迅先生的着作里面也并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并且其中好几篇作品,无论在思想上在感情上都是个人主义的,而且阴暗的,有虚无感的,悲观而绝望的。

自然,这种虚无和绝望的感情,同时又被鲁迅先生自己在否定着,他同自己的虚无和绝望斗争,这是在同一篇作品中都看得出来的,但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还是有些虚无和绝望,总之是矛盾,个人主义本身的矛盾。

这代表着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鲁迅的看法:《野草》中所呈现的鲁迅这一面是有待否定的,是鲁迅对自己旧思想和旧感情的咀嚼。

鲁迅同时写作的两种文体有了新旧之分,杂文代表着他的主流方向,代表着他的未来的选择,而《野草》则代表着他思想转折时期的次要的,与他即将否定的思想与感情相关的写作。

这种解释模式自八十年代以来,被新的模式所代替。

李泽厚对鲁迅的判断与冯雪峰的观点截然相反:鲁迅尽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随感,猛烈地抨击着旧道德旧文学,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对的,如果从思想角度说,尽管深度远超众人,但在基本思想、主张上,却与当时他的朋友和战友们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鲁迅“反抗绝望”人生哲学之嗣响——析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短篇小说部分)

鲁迅“反抗绝望”人生哲学之嗣响——析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短篇小说部分)

中国现 代 文坛 上 扮 演着 重 要 的角 色 , 以鲁迅 所 命 名 的 “ 鲁迅
的 中 国 民众 ,使 人们 开 始 以一 种 新 的视 角 来 审视 中 国 的传统 文 学奖 ”在很 大 程 度上 就 是鲁 迅 精神 的复 归 。鲁迅 ,在 中 国
文 化 ,审 视 固有 的 文化 态 势 。 19 年创 始 的 鲁迅 文 学奖 同 样 文 坛 上创 造 了一 系 列 为众 人所 知 的 典型 形象 ,从 阿 Q到祥 林 97
文 学作 品 的翻 译 ,推 动 社会 主 义 文 学事 业 的繁 荣 与发 展 而设 文坛 上 ,恐 怕 也 只有 鲁 迅 , 以这 样 一 种毁 誉 参半 的角色 存 在 着 。正 如毛 泽 东所 说 : “ 迅 在 中 国的 价值 ”, “ 鲁 要算 是 中 国 的第 一 等圣 人 ,孔 子 是封 建 社 会 的圣 人 ,鲁迅 是 新 中 国的
熏 中 学 国当文硼
鲁 迅 “ 抗 绝 望 人 哲 学 之 嗣 响 反 ” 生
一 一
析历届鲁迅 文学奖获奖作品 ( 短篇 小说部分 )
o 苗 立 忠
摘 要 :鲁迅作为我 国伟大的思想 家,其作品 包含 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亦包含 了他为人 处世的生活态度 ,即 人生哲学。而在 中国除 茅盾文 学奖之外的又一文学大奖一一鲁迅文学奖却以一种 不谋 而合的态势同样表达了其所具
因为 我终 于 不能 证 实 :惟 黑暗 与 虚无 乃是 实 有 一 ・ r ( … ” 3 1
在 这 一 段话 里 ,鲁 迅 提 出 了要对 于 黑 暗进 行 反抗 的 决心 。这
作 品 ,而 舍 弃 了彼 部作 品呢 ?笔 者 认 为这 在 很大 程 度 上与 鲁 种 无 可 挽回 的 “ 望 ”处境 唤起 了 “ ”对 生命 意 义 的再 认 绝 我 迅 自身 的精 神 世 界有 着 很 大 的关 系 。

鲁迅先生的反抗

鲁迅先生的反抗

鲁迅先生的反抗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化思想家。

他在二十世纪初期,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文学作品和社会评论,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西方文化的入侵进行强烈的反抗。

本文将从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其主要代表作品及其思想观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反抗精神。

一、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鲁迅先生于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成长于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

自幼鲁迅就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折磨,对其产生了深深的痛恨。

他在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明,领悟到了自由平等的理念,同时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在异族侵略下的苦难,这些经历对他的反抗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鲁迅先生的主要代表作品与思想观点1.《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说之一,被称为“鲁迅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一位疯子的视角,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以及个体在此种社会中的无力和挣扎。

这部作品以犀利的讽刺和悲愤的笔调,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引起了广泛关注。

2.《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以阿Q这个悲剧性的小人物为视角,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卑微处境和无力反抗的命运。

小说中的阿Q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整个中国民众的代表。

鲁迅通过描绘阿Q的挫折和失败,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极度的讽刺和批判。

3.《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

整个集子以激烈的语言和怒火,对封建道德、社会现象、民族危机等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这部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对民众命运的关注。

他力图唤醒人们的觉悟,呼吁民众要认清自己的处境,反思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他提倡个体的独立与自由,主张人民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1期Vol.19ꎬɴ1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2019年1月Januaryꎬ2019㊀收稿日期:2018-11-13作者简介:张黎黎(1986-)ꎬ女ꎬ四川金堂人ꎬ硕士ꎬ助教ꎬ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ꎮ反抗一切关于存在的命名鲁迅文学世界中的 影 及相关张黎黎(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ꎬ四川宜宾644007)摘要:鲁迅作品中的 影 潜隐着他复杂的自我意识ꎬ这一偏好体现出鲁迅作品或鲁迅内心世界的现代主义品质ꎮ但鲁迅复杂的自我意识并不仅仅呈现于艺术风格上的现代主义特性ꎬ更体现于他对于历史与生命的虚无体验以及对此更深的怀疑与否定ꎮ这种既分裂又缠绕的自我意识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历史具体存在者的鲁迅所面临的超绝的精神困境ꎮ关键词:鲁迅ꎻ影ꎻ虚无中图分类号:I206.6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5365(2019)01-0106-05㊀㊀作为文学意象的 影 要成为传达人自身孤独的道具ꎬ需要看它和主体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ꎮ由于 影 和 形 不可分离的物理关系ꎬ作为群体动物的人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候也有 影 的陪伴ꎮ但是 影 的陪伴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安慰ꎬ相反给处于此情境中的人带来更深的孤独与凄凉感ꎬ这种农业时代的文人情怀与自我想象为我们留下了一群叹息的身影ꎮ鲁迅的艺术世界中也有对使用 影 意象的偏好ꎬ但鲁迅的 影 却融合了更丰富的东方/西方㊁传统/现代㊁群/个㊁生存/死亡等交织作用下的绝望与黑暗性体验ꎮ一㊁㊀ 世纪末的果汁 沾染的现代体验中国传统古典诗词 影 的意象就传递出孤独与凄凉之情境ꎮ在古典诗词中ꎬ关于 影 的书写大体可区分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之 影 ꎬ毫无疑问ꎬ这是写作者本身体验到的孤独ꎻ另一种是物之 影 ꎬ从诗歌文本的表达的情绪和意义看来ꎬ物之 影 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功能ꎮ以写影获誉的抒情诗人是宋代词人张先ꎬ他因写影而被称作 张三影 : 那堪更被明月ꎬ隔墙送过秋千影ꎮ («青门引 春思») 沙上并禽池上暝ꎬ云破月来花弄影ꎮ («天仙子») 草树争春红影乱ꎮ一唱鸡声千万怨ꎮ («木兰花»)«青门引»中的 秋千影 是词人在伤春的时候ꎬ虽然伤春可能是由孤独引发的ꎬ但是隔墙送过来的秋千影以及秋千上少女的欢笑声却触动了词人青春不再的伤感ꎮ而 花弄影 红影乱 传达的是春天万物纷纷的景况ꎬ其修辞效果与 红杏枝头春意闹 相差不远ꎮ也许ꎬ可构成一种小传统的是人之 影 的书写ꎮ 伫立望故乡ꎬ顾影凄自怜ꎮ (晋 陆机«赴洛道中作 一») 夕息抱影寐ꎬ朝徂衔思往ꎮ («赴洛道中作 二»)西晋灭吴ꎬ陆机被征ꎬ在路上的诗人思念家乡ꎬ又忧前途ꎬ返乡已不可能ꎬ顾影自怜抱影而寐ꎬ影子是孤苦的见证ꎮ 金河秋半虏弦开ꎬ云外惊飞四散哀ꎮ仙掌月明孤影过ꎬ长门灯暗数声来ꎮ (唐 杜牧«早雁») 影 虽为物影ꎬ但是孤雁却不是 雁 ꎬ而是被异族入侵烧杀之下四处逃散的黎民百姓的指喻ꎮ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境遇ꎬ这种差异性构成了 影 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意义指向ꎬ但是都没能突破农业时代生存结构提供的体验世界的模式ꎮ鲁迅的 影 ꎬ既在这个小传统之中ꎬ也在这个小传统之外ꎮ小说«祝福»在写祥林嫂知道捐了门槛依然摆脱不了被分身的恐惧之后ꎬ文本写道 而且很胆怯ꎬ不独怕黑暗夜ꎬ怕黑影ꎬ即使看见人ꎬ虽是自己的主人ꎬ也总是惴惴的 [1]21这里的 黑影 有两重暗示:一是让祥林嫂产生了自己将被锯成两半的幻觉ꎻ二是随形之影无声无息却时时相随无法摆脱ꎬ这让祥林嫂感觉到那种不详的命运ꎮ不管是哪一重意义ꎬ这都与祥林嫂内心的恐惧有关ꎬ这恐惧对象不断地幻化为日常生活细节并不断强化这种恐怖ꎬ最后导致她整个人的绝望乃至崩溃ꎮ中国古典文学中对 影 的书写充满感伤ꎬ但仍具有丰富的人间色彩和人情味ꎬ在审美上不失优美ꎬ甚至是生意盎然ꎮ而鲁迅先生对于 影 的描绘却是阴森恐怖㊁鬼气凌然ꎮ传统诗词中ꎬ诗人们最喜欢用的就是 花影 而鲁迅却独独喜欢用 黑影 ꎬ鬼影重重是人物内在精神状态和命运的暗示ꎬ也是创作主体自身体验向人物的渗透ꎮ鲁迅一直的审美追求是冷峻的㊁凄厉的美ꎮ在鲁迅的世界里ꎬ他喜欢的不是鲜花而是野草ꎬ不是天堂而是地狱ꎬ不是神明而是鬼怪蛇枭ꎮ与 影 这一意象相关的意象还有诸如 黑色 (如«铸剑»中的黑衣人/玄铁剑㊁«呐喊 自序»中的铁屋子 )㊁ 黑暗 («影的告别»)㊁ 黑夜 («秋夜»«夜»)㊁ 死亡 («野草 题辞»«死后»)㊁ 坟墓 («过客»«墓碣文»)㊁ 铁线蛇 («死火»)㊁ 地狱 («失掉的好地狱»«伤逝»)㊁ 无常 («无常»)㊁ 女吊 («死»)ꎮ这些诡异的意象群说明鲁迅的审美世界是偏离于传统文学那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ꎬ而更多地吸收了 世纪末的果汁 的现代美学品质ꎮ以波德莱尔为代表的早期象征主义和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ꎬ他们的风格都是对传统美学的反叛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确实是世界文学的主潮ꎬ鲁迅在日本的时候就翻译了安特莱夫(即安德列耶夫)和迦尔洵等的作品«墙»«谩»ꎬ 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也常常是文学史家评价鲁迅的常用语ꎬ鲁迅在致许钦文的信中对安特莱夫的评价是 全然的绝望厌世的作家ꎬ他那思想根柢是:人生是可怕的(对于人生的悲观)ꎻ理性是虚妄的(对于思想的悲观)ꎻ黑暗是有大威力的(对于道德的悲观) [2]517ꎮ汪晖指出ꎬ鲁迅对于安特莱夫的 这种理解包含了对安德列耶夫的人生体验的某种认同 [3]44ꎮ这种黑暗性体验是主体通过叙述中介渗透到人物行动和意识感受中ꎬ或者作者自己直接书写死亡㊁鬼怪等否定生命实存的否定性力量ꎮ要理解这种现代风格的形成ꎬ仅从世界文学的视角是不够的ꎬ也许ꎬ我们应该探查鲁迅更深层的内心世界ꎮ二、㊀立于无何有之乡«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极诡异的篇章ꎮ其701㊀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黎黎:反抗一切关于存在的命名 鲁迅文学世界中的 影 及相关形式传统ꎬ恐怕不是陆机㊁杜牧ꎬ而更似陶渊明的«形神影»ꎮ它也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中关于 影 这一意象的描写ꎮ«影的告别»共有六节ꎬ以一个叙述性诗节为开始: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ꎬ就会有影来告别ꎬ说出那些话影是在一个不确定的时候来作的告别ꎬ对于影要对谁告别有着不同的理解ꎮ艾伯说 影的所谓告别是一种创伤引起的经验ꎬ因为告别实质上意味着死亡 [4]62ꎮ诗的下面就是影独白的内容了ꎮ第二节是: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ꎬ我不愿去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ꎬ我不愿去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ꎬ我不愿去ꎮ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ꎮ朋友ꎬ我不想跟随你了ꎬ我不愿住ꎮ我不愿意!呜呼呜呼ꎬ我不愿意ꎬ我不如彷徨于无地ꎮ 天堂 地狱 代表了空间上的两端ꎬ 黄金世界 指向时间ꎮ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ꎬ 影 封闭了所有去向ꎮ钱杏邨说这把鲁迅 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恶习性完全暴露了出来 [5]186ꎮ理由就在于鲁迅拒绝去 将来的黄金世界 ꎮ 将来的黄金世界 被年轻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赋予了相当的政治寓意ꎮ其实鲁迅在他小说«头发的故事»就写到ꎬ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ꎬ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鲁迅对被预设并被许诺为 黄金世界 充满了质疑ꎬ因为他有一种生命本体性的黑暗性体验ꎬ和这相比ꎬ在«呐喊»中所寄予的希望(如«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㊁«药»里的夏瑜墓上的白色小花㊁单四嫂子的梦)显得十分虚幻ꎬ甚至幼稚ꎮ 死亡问题或者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ꎬ正是一切关于个体生存的哲学的基本问题ꎬ因为恰恰是在这种终极关切中ꎬ人对自身与世界的怀疑达到了空前深刻的高度ꎬ而人面对自身命运和世界的态度又以这种怀疑的深刻性为前提ꎮ [3]165汪晖认为是死亡问题让鲁迅有如此深刻的怀疑精神ꎬ其实应该是艾伯所说的有生命创伤更为合理ꎮ这种生命创伤来自历史与个人的生活世界ꎮ不过ꎬ鲁迅的确是在这样的怀疑中去探讨生命的存在ꎬ探讨个体的存在ꎮ影不仅 天堂 地狱 黄金世界不愿去ꎬ就连 你 也不愿意了ꎮ这是一种彻底地诀别ꎮ感叹句 我不愿意! 将这种决绝的心体现了出来ꎮ这一层次的反抗与挣扎仍是一种过去的失败带给个体的精神创伤ꎮ 影 要告别的 你 乃是在历史中的有限存在ꎮ 他 追求理想ꎬ许诺未来ꎬ然而 你 仍是终有一死者ꎮ 影所要挣脱的乃是这些有限性ꎮ历史的循环感是鲁迅在判断这个国族的未来时无法摆脱的噩梦ꎮ历史似乎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他ꎮ他洞悉了历史的这种游戏ꎬ也洞悉了自己和历史合谋的一面ꎮ因此ꎬ连 你 本身也是在告别的对象之列了ꎮ诗的后面写到影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ꎬ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而我由于 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间 选择了在 黑暗里沉没 ꎮ这是一种悲壮的选择ꎬ历史的 中间物 在体认了自己存在后作出的自由决断ꎬ 肩起黑暗的闸门 ꎬ与那黑暗同时沉没于旧时间ꎮ诗的第五节中 你还想我的赠品ꎮ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ꎬ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ꎮ 影的两种赠品 黑暗和虚空 不仅可以视为影的自然属性ꎬ而且也可以视作诗人内在自我的形而上的标志 影子处于光明与黑暗ꎬ未来与过去之间邪恶悖论之中ꎬ最终选择 似乎它 自然 应该选择 虚无主义的出路 我独自远行ꎬ不但没有你ꎬ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ꎮ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形式ꎬ它传达了一种压倒一切的悲观主义ꎮ [4]196用绝望㊁悲观80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来描述 影 所昭示的鲁迅对历史㊁时间㊁生命的复杂体验ꎬ是一种皮相之见ꎮ 影 确实 虚无 ꎬ因为拒绝时间和空间向度上的好/恶ꎮ但并不能说鲁迅是虚无主义ꎬ因为 我常觉得惟 黑暗与虚无 乃是 实有 ꎮ我独自远行ꎬ不但没有你ꎬ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ꎮ只有我被黑暗沉默ꎬ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ꎮ [6]170黑暗乃是那无边无际的虚无的外相ꎬ它给个体带来的是那种被包裹的充盈感ꎬꎮ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虚无ꎬ而是主动地选择了它ꎬ因为他认识到它的实在性ꎬ它的无处不在性ꎬ虚无乃世界的本质ꎮ个体不再委身于那些被许诺的价值偶像来逃脱它ꎮ因此 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1]181ꎮ这是对大而且黑暗的虚无的毫无依凭的反抗ꎮ肉身直接对抗虚无ꎬ没有任何人类的价值依凭ꎬ上帝㊁神㊁理想㊁理性㊁各式各样的信仰在这里被放逐或已溃败ꎮ 肉搏 显示对抗者在绝望之极对它的反抗ꎬ但反抗者知道自己不是在反抗 绝望 ꎬ而是反抗历史与生命的本质 虚无(即 空虚 )ꎮ 绝望 ꎬ只是偶像的虚无本质带给个体的后果ꎬ而非虚无本身ꎮ虚无最终成为 实有 ꎬ可以 肉搏 ꎮ倘若 虚无 无法确定为实有ꎬ又何来 肉搏 ꎮ这是 无物之阵 之中的个体ꎬ只是这次连 投枪 都没有了ꎮ在«这样的战士»中的 战士 尚有 投枪 可恃ꎮ到这时ꎬ历史中的个体两手空空ꎬ个体仍在虚无的深渊中坠落ꎮ三、㊀反抗一切关于存在的命名像 影 这样在过去与未来㊁希望与绝望㊁实在与虚无㊁光明与黑构成的世界里分裂㊁撕扯㊁纠缠ꎬ传达了鲁迅面对历史和个体生命诸层次的带有创伤性质的黑暗性体验ꎮ鲁迅说: 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ꎮ [2]21黑暗性体验带来的对存在的理解最终结果不是虚无ꎬ而是虚无本体的不确定化和再虚无化ꎮ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ꎻ于天上看见深渊ꎮ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ꎻ于无所希望中得救ꎮ [1]207热/寒㊁天上/深渊这两组词构成一种互文关系: 浩歌 所歌的对象是 天上 ꎬ因为天上喻指着一切各种形式的乌托邦ꎬ不管这希望是集体性的还是个人性的ꎮ因为对于 天上的幻觉激起尘世中 人 的狂热ꎬ这是乌托邦的审美效果与人类的根性共同作用所致: 一切眼 中因为看到 天上 因而浩歌狂热ꎮ«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等不就是鲁迅曾经的 浩歌吗?然而那位呼喊 立人 人国 的启蒙之子 荷戟独彷徨 时ꎬ反观自身ꎬ于是 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ꎮ当年的浩歌者已经在虚无的深渊中寒的时候ꎬ历史仍在生产新的 浩歌者 身外的青春 ꎬ但是他们的眼中的 希望 却被看出 无所有 ꎮ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ꎬ并不是说无所希望后能置之死地而后生ꎬ走出新路ꎮ得救的前提是意义的产生ꎬ意义之根源乃是各种大的 希望 ꎬ各种形形色色的 希望 一直在被 人 生产㊁流播ꎬ永无终结的时候ꎮ 游魂不愿附着 浩歌 描述的 希望 上因为它知道希望的本质乃是虚妄ꎬ 游魂 无所附着ꎬ得救(即探求存在的本相)不可实现ꎮ于是ꎬ只有向内转向自身ꎬ怀疑和质问ꎬ审判那已经颤抖的灵魂ꎬ以自啮其身的方式来获得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本质ꎮ 有一游魂ꎬ化为长蛇ꎬ口有毒牙ꎮ不以啮人ꎬ自啮其身ꎬ终以殒颠 然而 抉心自食ꎬ欲知本味ꎮ创痛酷烈ꎬ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ꎬ徐徐食之ꎮ然其心已旧ꎬ本味何能知 [1]207 本味 应该理解为存在的真义ꎮ 欲知本味 ꎬ即要勘查存在的最终极的意义是什么ꎮ关于 本味 ꎬ有众多的命名ꎬ宗教式的㊁乌托邦式的㊁圣人式的ꎮ不外乎在 天堂 地狱 未来的黄金时节世界 之间修正搭配ꎮ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 他感到了希望ꎬ也一样多地感到绝望ꎮ问题不是希望和绝望的交战ꎬ而是希望和绝望共同的虚妄ꎮ这使他终于惊讶与 心 的空空如901㊀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黎黎:反抗一切关于存在的命名 鲁迅文学世界中的 影 及相关也 [7]164ꎮ«墓碣文»中的那个死尸 中无心肝 ꎬ因为 抉心而食 已经把心吃完了ꎮ但是 食 完后依然不知 本味 ꎬ否则有还要问 答我ꎮ否则ꎬ离开 那个 游魂 在悬置一切前在的意义体系下ꎬ以 自啮 的方式探求存在的 本味 ꎮ但是ꎬ 游魂 最终并无所得ꎮ这是孤独者用耗尽了他的肉身走出来的荒凉之境ꎬ 本味 依然高悬于词语的尽头ꎮ正如鲁迅告诉许广平ꎬ自己最终也无法证实 黑暗与虚无 是不是最终的 实有 ꎮ人类的自我意识产生终极性体验和救赎意识以来ꎬ就有各种 名 被各种各样的先知有意无意地描述出来ꎮ鲁迅拒绝这一切关于存在的命名ꎬ个体生命在时间的未知向度展开ꎬ它拒绝一切先在的描述ꎬ包括他自己ꎮ结语前文提到«影的告别»对于 黑暗与虚无 的确认ꎬ而«墓碣文»则否定了这一 实有 ꎬ作为 实有 的 虚无 被质疑ꎬ被 无 化ꎮ这已经不是什么 彻底的绝望 或 透彻的悲观 所能表达的精神状态了ꎬ生命已经能够无所依凭ꎬ它变成了悬浮在虚无之域的游魂ꎬ无所附着ꎮ在此ꎬ我们已经深入到了彷徨时期的鲁迅内心黑暗性体验的第三层ꎬ如果说在«彷徨»中的 黑影 只是审美经验偏好的话ꎬ那么后两层ꎬ乃是作为生存于历史中的个体对本真存在的勘查ꎮ这根源来自鲁迅独特的生存体验:存在即虚无ꎬ虚无本身仍是虚无ꎬ与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相反ꎬ鲁迅却虚无化了虚无本身ꎮ这已经跃出了绝望和反抗绝望所能划定的意义域了ꎮ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卷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5.[2]鲁迅.鲁迅全集:卷1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5.[3]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ꎬ2001.[4]乐黛云.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ꎬ1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现当代文学研究室.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5. [7]郜元宝.鲁迅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ꎬ2002.责任编辑:王㊀露RebellionAgainstAllExistenceofNaming:ShadowsinLUXun sLiteraryWorldandTheirRelevanceZHANGLili(CollegeofLiteratureandMediaꎬYibinUniversityꎬYibinꎬSichuan644007ꎬChina)Abstract:TheshadowhiddeninLUXun sworksishiscomplicatedself-consciousnessꎬwhichembodiesthemodernismqualityofLUXun sworksandhisinnerworld.Buttheself-consciousnessthatisnoteasilyexplainedisnotonlythemodernismcharacteristicofartisticstyleꎬbutalsohisnothingnessexperienceofhis ̄toryandlifeꎬandhisdeeperdoubtandnegationaboutit.Theself-consciousnessꎬwhichisbothsplitandwindingꎬvividlyshowshisspiritualdilemmabeyondnothingnessasahistoricalindividual.Keywords:LUXunꎻshadowꎻnothingness011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