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聂婷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20082430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

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

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

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

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

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

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

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

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女性形象在鲁迅作品中非常常见,这些女性形象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丰富,同时也表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对当时女性所处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

鲁迅在作品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行客观描述,并为女性甘愿被压迫和奴役感到痛心。

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展开分析,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观引言可以说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的态度,鲁迅的文笔可以说非常犀利,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写实并且也非常经典,鲁迅认识到,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渴望获得自由。

但是受到封建奴役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要求女性必须要做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被迫认命,她们也没有认识到自己遭受毒害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和这些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抗争。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并对她们坎坷的命运深表同情,与此同时鲁迅还对造成这些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1.批判封建男权社会鲁迅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在作品中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讨战。

在过去,女性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压迫的时代中,她们虽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抗,但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的女性因此付出性命,并成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女性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必须要保守贞洁,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女性要忍痛进行缠足,由于脚部畸形走路也会很不方便,从此女性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这也是导致女性和社会脱轨进而沦为男性附属品重要原因。

2.批判城市文化处于封建王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撬开”了紧闭的国门,上海汇集了多元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下,上海转型成为当时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被迫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洪流,妇女也逐渐的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介入资本主义生产之中,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致使原来的家庭矛盾关系及妇女问题转换到了社会之中从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社会先决条件。

而且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自近代以来,女性问题就一直深居人们视线内,成为不可逃避、广泛关注的的社会问题。

封建社会下的劳动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来自统治阶层、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三重迫害。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等,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悲剧观为我们提供了灵魂救赎的范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鲁迅灵魂救赎文化视角悲剧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鲁迅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出现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悲剧形象。

这些女性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吞噬。

同时,她们也挣扎、抗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即使做着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但还是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最终“一律带有严重的灵魂病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无灵魂”。

这些没有“灵魂”的女性的命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要么死了丈夫和儿子,要么在男权社会的逼迫下,走投无路,了此残生。

甚至还有个别女性在封建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先是被人吃,而后转为吃人,如《祝福》中的柳妈等。

鲁迅笔下,每位女性的价值理性都得到了毁灭,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鲁迅利用文学的手段,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女性在封建文化下而形成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奴性意识具有独具只眼的理解和阐释,利用哲人思想从灵魂深处对她们进行理性的救赎,企盼她们觉醒,企盼她们价值理性的回归,企盼她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恢复女性本来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女性彻底解放。

一在鲁迅笔下,旧中国女性均缺失主体意识。

中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充当着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这就注定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人权是不独立的,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首先源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即女性缺乏健壮强悍的体魄,其体能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

“女性自身纤弱柔美的体能就决定了她从事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其次,女性还背负着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的重任,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参与重大的社会和生产活动,这必然造成话语权的丧失。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二 是成 为 家庭 妇 女后 ,爱 情退 却 了,这 使涓 生 很痛 苦 。
丁玲等 女性 作家从弱 势群体立场 出发 ,以女性 身份看
因此 , 子 君 有 独 立 的意 识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它 不 但 有 助 于 解 待 女 性 问题 ,切 中 问 题 要 害 ,主 张 女 人 应 建 立 女 性 的 主 体 决 上 述 问题 , 而 且 她 在 独 立 中 能 发 现 自 己 的 价 值 ,会 有 一 性 ,确 立 女 性 意 识 。 由于 女 性 主 体 性 的建 立 , 莎 菲 等 有 别 个 自我 。 但 她 没 有 完 全 的 自我 , 一 开 始 她 是 一 个 叛 逆 者 , 男 女 问 题 上 她 压 根 儿 就 是 传 统 的 。 她 附 属 于 涓 生 ,没 有 再 于 以往 的 女 性 ,她 们 说 话 了 , 既 代 表 自己 ,也 代 表 女 性 ,
3 1 被扫地出门,之所 以这样任人宰割 ,皆因为她是男人的所有 且 , 她 对 此 满 意 足 。这 严 重 影 响 到 他 们 的家 庭 生 活 : 一 是导致经 济压力过大 ,一 旦涓生失业 ,他们 就无法生存 。 物 。再一次到鲁镇做工的祥林嫂走到 了穷途末路 ,在世人 团
2 1 1 0l . 2

犬 研究
试 论 鲁 迅 小 说 中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 性 意 识
。唐 胜
摘 要 :在鲁迅 的女性小说创作 中,作家以男性为 中心,主要意图是 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 男权文化 ,强调女
性解放 的必要性。本文拟从 祝福》和 伤 逝 入手 ,探讨祥 林嫂和子君悲剧命运 的根源 ,从而指 出,对 中国女 性而言,摆脱传统 、走 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祥林嫂 子君 女性意识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在鲁迅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中心,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

本文拟从《祝福》和《伤逝》入手,探讨祥林嫂和子君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指出,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祥林嫂子君女性意识在《彷徨》里,有几篇小说以女性作为主角,鲁迅创作它们的目的是批判传统文化,为女性解放摇旗呐喊。

中外传统文化虽然差别很大,但都是男权文化,生活在传统中的女性处在社会的边缘,男人则位于中心,是女人的统治者。

所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男性,因为社会生活是围绕男性来展开的,如果出现女性则多为反面人物,或为男人的陪衬。

不过,明清以来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贬低女性的作品,也能读到如《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女性占据重要位置的优秀作品,她们人性的光辉及才华让男人汗颜。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挑战了传统,但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仍是有限的。

惟有在五四这个摧枯拉朽的时代,人们才有可能对“男尊女卑”这一等级制度进行彻底的否定。

鲁迅这位思想解放的先驱,自然会把女性解放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

在《祝福》和《伤逝》中,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或被男权重压,或在传统中迷失,最后都成为牺牲品。

显然,悲剧人物祥林嫂和子君是鲁迅批判封建男权的媒介。

通过祥林嫂,鲁迅揭示出中国女性悲剧原因之所在,子君形象则直指女性解放,告诉当时广大的中国女性不能那么活。

总之,小说告诉读者,男权文化不仅摧残女性,而且还会使女性丧失自我,从而被边缘化。

所以,对中国女性而言,摆脱传统、走出传统是非常迫切的。

祥林嫂就是被封建伦理纲常毒化和僵化了的典型妇女形象,她善良、勤劳、安分,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够像牛马一样活下去就感到满足。

因为她所希望的,不是做一个不受压迫的“人”,而是当一个奴隶,但是就连这样的生活,也只是暂时的。

鲁迅通过祥林嫂一针见血地指出,祥林嫂一生厄运当头,但造成她最大的不幸的还是头顶上笼罩的摆脱不掉的男权。

她先后死了两任丈夫,结局却有不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对比。

同样的祥林嫂,要么被抢回家,要么被扫地出门,之所以这样任人宰割,皆因为她是男人的所有物。

再一次到鲁镇做工的祥林嫂走到了穷途末路,在世人团聚的岁末,她孤单地死在雪地上。

谁是悲剧的制造者?是男权文化一步步将她逼向绝路。

“吃人”的凶手一方面来自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来自被传统思想僵化了的人的内心。

所以要解放女性,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通过社会革命砸破旧的制度,推翻吃人的筵席;另一方面要揭露和旧制度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把人们从愚昧和奴隶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

《伤逝》中的子君和祥林嫂不同,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又处在五四思想解放的潮头,是一个“自觉”反封建的女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是她的人生格言,可见子君是一个“解放了”的女性。

从子君的话中,读者至少能捕捉到一个信息,即她冲出了“长尊幼卑”的藩篱。

涓生和子君相爱,遭到父亲和叔叔的反对,她的话就是冲他们说的,她对此的态度和大胆的举动表现出她作为一个“新女性”的自觉。

但在新旧冲突十分剧烈,新文化又立足未稳的时代,新文化的实践者总会遭遇诸多的社会问题,这就导致了子君和涓生的被迫分手及她后来的死。

鲁迅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一篇《娜拉走后怎么办》的演讲文章,这虽然早于小说两年问世,但似乎仍可以看作是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原因的回答。

他对娜拉结局的看法是:“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理由是她无力在经济上负担自己的生活。

子君回到父亲那儿去了,她与涓生组成的家庭穷得揭不开锅,所以,经济问题成了他们婚姻的直接大敌。

但子君为什么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而涓生又活了下来?前面提到,她勇敢地走出旧家庭,似乎是一个新女性,然而,子君的自我解放是有限的,她并没有从古老的社会性别观念中突围出来,换言之,子君还是一位传统女性。

她成为一个依赖涓生生活的家庭妇女就是例证,并且,她对此心满意足。

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生活:一是导致经济压力过大,一旦涓生失业,他们就无法生存。

二是成为家庭妇女后,爱情退却了,这使涓生很痛苦。

因此,子君有独立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她在独立中能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有一个自我。

但她没有完全的自我,一开始她是一个叛逆者,为此,涓生很欣赏她,后来她又退回到传统中去,或许在男女问题上她压根儿就是传统的。

她附属于涓生,没有再往前走一步的勇气,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不“情愿闯出去做牺牲”。

回到父亲身边后,她得承担巨大的压力和没完没了的责骂,但肯定还在惦记着涓生和她的那个家。

与涓生的相对洒脱相比,她却吊死在涓生这棵树上。

反之,如果是新女性,她就会自救。

还有一种结局是,她可以和涓生生活在一起,如果涓生能养活她的话。

考虑到她有不死的可能性,严家炎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中说:“《伤逝》、《幸福的家庭》两篇作品都用令人信服的形象的力量,说明了个性解放、家庭幸福不能脱离社会解放、经济解放而取得。

”茅盾在1927年所写的《鲁迅论》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

这其实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结论,因为子君是一位传统女性,依附于涓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个性解放”。

因此,她的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她的徘徊不前,把子君的悲剧归咎于社会、经济等因素,至多也是敲敲边鼓而已。

综上所述,在鲁迅的女性小说中,我们所见到的,是他站在新文化的立场审视传统中的女性。

这固然与五四时期的破旧立新有关,即通过女性的悲剧批判封建思想的不人道,从而提出女性解放的必要性这一课题。

但总的说来,对广大苦难中的女性而言,他是站在高处的同情者,同情她们的非人处境、悲惨结局。

传统文化让祥林嫂无处可逃,子君的命运稍好些,争得选择的自由,可她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一步,或者说她退却了。

这些小说给人的印象是“女性不能那么活”,祥林嫂死了,子君也死了,就因为她们那么活。

可是,女性究竟该怎么活呢?近代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写道:“我们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

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

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

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

试问诸位姐妹,为人一世,曾有些自由自主的幸福未曾呢?”(《敬告姐妹们》)革命先驱者一直关注着妇女解放问题,提出过种种主张,许多反叛的女性也做过种种尝试,兴女学、办女校、放天足、争女权以及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等等,但都收效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鲁迅的女性小说对既往文化的批判开了一个好头,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首先是女性还处在无声的边缘,子君的叫喊并不能表明她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其次是女性的出路何在?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似乎并不主张女性做出“牺牲”,只是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

1933年,他还写了《关于妇女解放》一文,提出了“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的命题,这说明鲁迅也未注意到女性解放的关键所在。

丁玲等女性作家从弱势群体立场出发,以女性身份看待女性问题,切中问题要害,主张女人应建立女性的主体性,确立女性意识。

由于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莎菲等有别于以往的女性,她们说话了,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女性,这说明她们力图挤向中心。

如今,社会早已解放,妇女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但歧视妇女的封建意识仍然存在。

现在我们社会的某些人,仅仅把女人当作一个异性看待,他们想得到女人,占有女人,只是把她们作为自己性所需要的“物”,这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很容易产生的“女人观”。

而且女性已习惯了笼内的生活,一旦冲出“牢笼”,辽阔的天空固然能给她们自由,可她们得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不仅要像男人一样竞争,而且还须挑战男权文化,她们的付出比男人多得多,成功的背后意味着流淌过更多的汗水、泪水。

虽然男女平等、女士优先等等调子五花八门,可是回过头来细细琢磨,妇女是否已经彻底解放?留意身边,践踏女性的例子随处可见,女童失学、家庭暴力不时发生。

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不仅在社会意识领域根深蒂固,而且还蚕食着女性的心灵,她们还在承受种种传统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的束缚。

几千年封建思想浸染和毒害的中国女性,是不可能在一两次社会变革中就能把历史的积垢洗刷干净的。

妇女的真正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自然的(性别方面的)、文化的许多层面。

寻求妇女解放,不仅要求女性冲破男性的束缚,挣脱社会的羁绊,还要走出自我心灵的牢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女人还未能走出自我设置的圈套,在与强大的社会挑战中还显得有些懦弱,潜意识心理深处还存在对男性的依附。

她们一方面寻求着个性的独立,一方面又执迷倾向于对男性的依附,因为女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客体身份,她们被动参与社会生活,并心甘情愿的作为男性附属。

久而久之,服从男性意志便成为女性追求的目标。

当代女性必须走出自我心灵牢笼,打破这种惯性的依附意识,争取有权支配生存范围内的种种选择。

不做男人大树下乘凉的鲜花和小草,而是像舒婷笔下《致橡树》所表达的那样,做一株木棉和树并排站在一起,共同分担寒潮,共享雾霭、流岚,做一个坚强的当代女性。

因此女性解放不仅要从经济上获得自主权,在社会上确立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意识领域彻底觉醒,从精神上解放。

如果精神上得不到解放,虽有强大的躯干也只能是带着枷锁的奴隶罢了。

所以说,妇女解放仅仅是万里长城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还很长,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女性去争取、去奋斗。

参考文献:[1]曹禧修.论《伤逝》的结构层次及其叙事策略[j].学术月刊,2005,(1).[2]黄晓娟.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3).[3]陈绪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女性——论中国现代小说女性意识的建立[j].学术交流,2004,(7).[4]姜波.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学术交流,2004,(5). (唐胜甘肃陇西县云田学区 748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