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鲁迅文学作品研究专业题材
鲁迅第三讲杂文

其次,浓郁的抒情色彩。鲁迅杂文是诗人 和战士一致的产物。它体现了鲁迅自己所 说的:“象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 地攻击着所非。”面对敌人对革命进步力 量的屠戮,他出离愤怒,郁结胸中的悲愤 感情,流泻笔端:“惨象,己使我目不忍 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 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 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三,幽默讽刺精粹的语言特征。鲁迅 杂文中常常运用反语,对否定事物进行 揶揄和嘲讽。如他讽刺国粹主义者说: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 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 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 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热 风· 随感录三十九》)
又如《华盖集· 论辩的魂灵》:“你说甲 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 疮了。既然是中国人生疮了,你是中国 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 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 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 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 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 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 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 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且界亭杂文末编· 半夏小集》:惟沉 默是最高的轻蔑。诚然,‘无毒不丈 夫’,形诸笔墨,却还不过是小毒。 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 转过去。
•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 四方寻找,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 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 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罪 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 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 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艺术特征
首先,创造出了许多类型形象。鲁迅说他 写杂文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 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 前记》) 虽然“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 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瞿 秋白也曾说过,某些人的姓名,“在鲁迅 的杂感里,简直可以当作普通名词读,就 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
现代文学名家研究教案鲁迅的小说思想与社会批判

现代文学名家研究教案鲁迅的小说思想与社会批判现代文学名家研究教案:鲁迅的小说思想与社会批判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给予了人们许多启示。
他的小说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批判两个方面,探讨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名家的独特魅力。
一、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鲁迅的小说思想内涵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揭示人性的黑暗以及追求真理等方面。
首先,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批判了儒家礼教的虚伪和愚昧。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病态的心理活动,讽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束缚。
鲁迅的小说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呼吁人们要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摒弃陈腐的观念。
其次,鲁迅的小说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他深入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自私,用鲜明的形象塑造了一批品行败坏的角色。
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自私、懦弱的小人物形象。
他以恶俗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给人们警示,要警惕和抵制人性中的丑恶倾向。
最后,鲁迅的小说追求真理。
他以真实的笔触展示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由此挖掘出真正的人性和社会真相。
比如在《药》中,鲁迅通过对医学伦理的探讨,呼吁人们要追求真理,抵御社会上的苛求和谎言。
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同时,也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
二、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鲁迅的小说以其犀利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并提出了改良和革新的思路。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主要体现在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等方面。
首先,鲁迅小说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压迫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束缚。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0812)自学考试大纲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1–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1、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人” 的觉醒。
2、鲁迅小说的现代化艺术形式:白话小说;横断面写法;人物性格中心;多样化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
鲁迅的写作题材

鲁迅的写作题材摘要:一、鲁迅写作题材的背景与特点1.时代背景2.个人经历与心路历程3.写作风格与艺术特点二、鲁迅笔下的社会现象1.揭示社会黑暗2.反映民众疾苦3.批判封建礼教三、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1.阿Q正传2.孔乙己3.祥林嫂四、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1.反对封建统治2.倡导民主自由3.关注人性解放五、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1.对后世作家的启示2.对社会改革的推动3.文学史地位与传承正文: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写作题材丰富多样,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鲁迅将民众的疾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和祥林嫂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鲁迅的写作题材紧密围绕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吃人”的寓言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荒谬;而在《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民众的苦难,还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病根。
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阿Q,一个贫穷、懦弱、自负而又自卑的小人物,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民众,突显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对民众精神的压迫。
孔乙己则是一个因贫困而堕落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祥林嫂则是一个受尽压迫与欺凌的妇女,她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命运的束缚。
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鲁迅传达了反对封建统治、倡导民主自由和关注人性解放的主题思想。
他倡导民众觉醒,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
鲁迅作品的影响力深远,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启示,对社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总之,鲁迅的写作题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他的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呼唤民众觉醒,关注人性解放。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
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4、阅读理解《阿Q正传》与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反思“国民性批判”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5、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题材与启蒙主题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时数:6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引言: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
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
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他以自己的笔触直接深入国人的灵魂,努力发掘其中病痼,希图为病入膏肓的中国文化寻找病因加以疗治。
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比较混乱,民族精神的重构面临极大挑战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珍惜现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鲁迅这份精神遗产。
鲁迅的清醒、鲁迅的严峻、鲁迅的深刻对于讲究中庸、平和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喜欢”。
有人说他“尖刻”,也有人说他“阴暗”,也有人说他“偏激”,也有人说他“艰涩”,这些词汇从一个方面透露出鲁迅文学的巨大震撼力——它直刺你的肌肤,让人难以躲避。
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迫使你面对现实,无法逃遁。
当然,这就让人感觉到痛苦。
向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失的就是这种直面的勇气,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以一己之力撼众人之愚,鲁迅的一生为我们型塑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清醒的理知和冷静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至今仍是无人可追。
有人评论鲁迅思想是“深刻的复杂”。
的确,要对鲁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学期的课都讲不完。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年间,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在这段时期中,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之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及其思想对我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鲁迅研究的学术论著和资料的汇编,不仅是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的全面展示,也是对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总结和回顾。
本文汇编了1913-1983年间有关鲁迅研究的学术论著和资料,旨在全面展示鲁迅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化和全面化的鲁迅研究参考资料。
一、鲁迅人物传记类资料1.《鲁迅自传》2.《鲁迅传》3.《鲁迅年谱》二、鲁迅文学作品研究类资料1.《鲁迅小说研究论文集》2.《鲁迅散文研究论文选》3.《鲁迅诗歌研究》三、鲁迅思想与文化影响研究类资料1.《鲁迅思想研究》2.《鲁迅与我国文化影响》3.《鲁迅思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四、鲁迅与社会历史研究类资料1.《鲁迅与我国社会思潮》2.《近现代我国社会变革与鲁迅思想》3.《鲁迅与我国社会史研究》五、鲁迅研究学术论著综合类资料1.《鲁迅文化研究论文集》2.《鲁迅研究综论》3.《鲁迅研究新视角》以上资料是对1913-1983年间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的粗略汇编,其中虽然涉及了鲁迅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研究、思想与文化影响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只是列举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未做详细介绍。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资料的汇编都是对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总结和回顾,对于深入研究鲁迅思想和文学成就,以及理解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将来,随着鲁迅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还会有更多更全面的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问世,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希望这些资料的汇编能够为广大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鲁迅研究资料,也能够激励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投入到对鲁迅研究的深入探索中去,为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研究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鲁迅专题研究》课件

《狂人日记》的分析
1 疯狂的世界观
剖析《狂人日记》中主人 公的疯狂思想和对现实的 批判。
2 象征与隐喻
3 人性的探究
探讨鲁迅在《狂人日记》 中使用的象征与隐喻手法, 揭示作品深层含义。
分析《狂人日记》中对人 性的探索,对人的本质和 欲望进行思考。
《阿Q正传》:鲁迅的讽刺之作
讽刺封建道德
剖析《阿Q正传》中对封建社会道德的讽刺,揭示人性的丑恶面。
鲁迅作品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1 启发与影响
探索鲁迅作品对现代中国文学创作、思潮和文化发展的启发和影响。
2 社会议题与思想探索
剖析鲁迅作品中提出的社会议题和思想探索如何影响了后来作家和智识分子的创作。
3 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
介绍鲁迅作品被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人性追问和关怀。
新时代女性
对《女儿们》等作品中新时代女 性的形象进行展开,并探讨其对 社会变革的影响。
鲁迅的政治观点与行动
1
民主与自由
剖析鲁迅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中国政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
2
社会主义思想
探讨鲁迅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心理动力。
3
抗日抗侵
分析鲁迅对日本侵略的抗议和抵制,以及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和呼吁。
医学背景
介绍鲁迅的医学背景,以及他如 何将医学知识融入到他的文学作 品中。
鲁迅的文学作品与主题
1
震撼人心的作品
探讨鲁迅的一些被广泛评论和认可的作品,透析其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
2
社会现实的刻画
分析鲁迅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以及对中国当时文化和社会形态的批判。
3
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抒发
第三讲鲁迅的散文和杂文

• “杂文”这两个字,现在是成为一种短文 的专名了,含义里面已经没有什么恶意, 但在首先用这名辞的人,这原是一个 不 好的名字,因为这个“杂”字,在中国的 历史上是一向居于被蔑视的地位的,“杂 户”、“杂流”、“杂家”、“杂种”、 “杂技”、“杂学”……都不是正牌子的 东西。后来到得正人君子们手里,这更成 了一个“恶谥”。对于鲁迅,早年北京的 正人君子们曾送过“杂感家”的名称,因 为那时他常写“随感录”。
• 又说: •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 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 之前作证。” • 最后是: “去吧,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 这写在1927年,正是大革命的年代。他彻底的否 定,“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 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 “希望”地下的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 “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 《狂人日记》里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 “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
• 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 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 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 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 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 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 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 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 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 “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 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 “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然 而在现在,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 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 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 它们,更何况杀害。这是我近几年的 进步。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 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 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 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 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 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
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4、阅读理解《阿Q正传》与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反思“国民性批判”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5、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题材与启蒙主题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时数:6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引言: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
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
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他以自己的笔触直接深入国人的灵魂,努力发掘其中病痼,希图为病入膏肓的中国文化寻找病因加以疗治。
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比较混乱,民族精神的重构面临极大挑战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珍惜现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鲁迅这份精神遗产。
鲁迅的清醒、鲁迅的严峻、鲁迅的深刻对于讲究中庸、平和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喜欢”。
有人说他“尖刻”,也有人说他“阴暗”,也有人说他“偏激”,也有人说他“艰涩”,这些词汇从一个方面透露出鲁迅文学的巨大震撼力——它直刺你的肌肤,让人难以躲避。
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迫使你面对现实,无法逃遁。
当然,这就让人感觉到痛苦。
向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失的就是这种直面的勇气,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以一己之力撼众人之愚,鲁迅的一生为我们型塑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清醒的理知和冷静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至今仍是无人可追。
有人评论鲁迅思想是“深刻的复杂”。
的确,要对鲁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学期的课都讲不完。
本专题就鲁迅的小说用两讲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些鲁迅文学创作以及研究中敞现的问题,从而对我们的现实存在作一些思考和反省。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一、简介1881年出生成长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898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后改入路矿学堂,接受进化论思想。
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文,试图以文艺唤醒愚昧国民,改造民族灵魂。
深受尼采个人主义思想影响。
1909年回国,先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1918-1926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10月离开广州到达上海。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思想早期,在思想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等,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特征、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
但鲁迅主要是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一种“图强”的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主张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
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点,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1926年前后,因目睹残酷现实,受到么大震动,原先所循着进化而进行的“思路因此轰毁”。
瞿秋白曾指出,鲁迅的思想在1922年后已经“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三、文学创作情况鲁迅的小说收入在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创作于五四时期。
在三十年代鲁迅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几篇“神话传说的演义”性质的小说,这几篇历史小说与写于二十年代的《补天》、《奔月》、《铸剑》几篇同类作品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感文始终的灵魂。
1928年后鲁迅的杂文主要收入如下集子:《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该集为鲁迅去逝后,由许广平编成)。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除最后两篇外,写作时间大体上与小说集《彷徨》相同,心境也完全一致。
《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
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四、鲁迅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1、进化观::相信进步、改革的力量。
对青年寄予希望,认为孩子尚未吃人,是中国拯救的希望。
2、立人思想: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推崇个人,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文化偏至伦》3、彻底的反抗性:极为推崇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诗人。
赞赏他们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即所谓“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
”——见《摩罗诗力说》(摩罗,梵文Mara音译,佛教传说中的魔鬼),被钱理群概括为:”反抗绝望”或者说是”绝望的反抗”。
——最终目的:改造国民的灵魂。
第二节:鲁迅的小说一、作品简介鲁迅的小说创作不多,只有薄薄的三本:《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收入1918-1922年所作小说15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
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作小说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所作的小说8篇(《补天》、《奔月》、《理水》、《采微》、《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文学丛刊》之一。
但是,正是这些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主要主题类型——五四小说对乡村世界的开拓,对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思考,对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索等等。
而且,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就深刻而言——鲁迅对中国人所遭遇的现代性体验焦虑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挖掘和探求,其小说的艺术价值至今仍无人可追。
也正是这些思考和探求,构成人们对鲁迅理解、接受和阐释的复杂性。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此问题展开思考,探索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意义。
二、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鲁迅笔下,农民和知识分子成为两大主要表现题材。
其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
2、独特的视角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主人公时,采取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病态人”的精神“病苦”。
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揭示出的是灵魂的深度。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一是,看与被看(视角变换:文明/愚昧—健康/病态)A、有一个显在的“看”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故乡》中的”我”,《在酒楼上》中的”我”,《阿Q正传》中的“作传人”等。
B、潜在的“看”者:第三人称小说中的全知叙事者,如《离婚》、《明天》、《肥皂》、《高老夫子》等小说。
C、看者亦被看:如《祝福》、《药》,《孔乙己》、《伤逝》等。
小说《示众》即是一个象征,其白描式书写展示一种中国人现实的生存图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这是一些无名无姓的人,鲁迅称为“无主名”的“杀人团”。
正是他们,被人吃也参与吃人。
如《祝福》对祥林嫂悲剧的描写和揭示,祥林嫂的不幸成为了人们的“消遣”:“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二是,离去——归来——再离去具体表现为:离乡——归乡——再离乡(空间上的和心理上的故乡)如《故乡》中“我”的回乡与离乡,回去时为了离开,故乡已经难以成为精神的家园。
如《祝福》中的“我”的回乡之旅。
故乡带给我的不再是温暖,而是孤独,“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因此,惟有离开:“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离不开也归不去的故乡情结。
第三节《阿Q正传》:改造国民性的典范一、作品介绍最初分期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
著名评论家沈雁冰就在《小说月报》通信栏里指出:“《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
”《阿Q正传》是最早翻译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阿Q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朽的典型。
鲁迅在1925年为俄文译本写的续集《著者自叙传略》中十分明确地表明,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文明国人的魂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