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经典而又有深意的人物形象,他们多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拥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文学才华开阔的眼界。
他们崇尚清新的美学追求,厌恶俗套与浅薄无用之事,勤奋努力,追求完美。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大多有着超凡的才智,并以此得到他们全面的博学,在思想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充满了洞察力与智慧力量。
他们有着宽广的视野,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把握大局,用理性的观点阐述问题,思考问题,以探究真理。
同时也有着敏锐的品识,通过分析对事物的观察,能够洞察复杂的社会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不仅表现出才智与博学,更表示出他们心中所拥有的远大理想,他们以智慧与勇气,不断去追求真理,努力去追求完美,勇敢与坚守,他们是鲁迅小说里最让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善良纯朴的本性,更让我们深知了他们的软弱性,是旧中国社会制度对他们进行残害和蹂躏的。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封建礼教病态社会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
”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
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悟的,他们和革命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思想意识上的弱点,也与时代浪潮的起伏分不开,他们坎坷的生活历程可以反映出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
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视,说明他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从狂人、孔已己、陈士成到子君、涓生、四铭等,鲁迅描写了好几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使之构成为一个可以烛照历史进程的系列,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生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软弱或妥协,多方面揭示了他们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的精神危机,为他们的新的出路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
自然,鲁迅本人也是知识分子,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也有着鲁迅本人心灵经历的痕迹和思想的投影。
鲁迅不是孤立的描写知识穿长衫的人。
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老人,虽然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显然不是“长衫主顾”的一类,而是属于“短衣帮”那一伙的。
在咸亨酒店里,他又是怎样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令人发笑。
据说他原来也读过书,可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的家世,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而封建教育又把他变成一无所能,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废料。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前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鲁迅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其中,观察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形象和特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旨在探讨鲁迅如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
一、叶圣陶叶圣陶被认为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叶圣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叶圣陶的形象描绘了鲁迅笔下的一类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思想浅薄,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叶圣陶在小说中只注重文学创作,而对生活中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表现方式在鲁迅笔下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能。
二、鲍照在《呐喊》一书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鲍照的形象,这个形象受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逼迫,终于疯掉了。
鲍照被塑造成一个不幸的知识分子,他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任何的尊严和尊重。
鲁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告诫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要无视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让底层人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权利和尊重。
三、孙少安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孙少安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
在小说中,孙少安对自己的文学才能非常自信,但他的自信实际上是虚伪的,他习惯于异化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生活,表面上沉浸于文学创作,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中也存在,在鲁迅笔下被指出并警示。
在鲁迅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很多种不同的样子,但其中一个共性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处于最底层,都没有逃脱这种问题。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发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要抛弃虚伪的面具,秉持对真理的坚定信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
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
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持何种态度
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孔乙己》中,鲁迅一方面批评孔乙己懒惰酸腐,一方面也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纯真善良的性格,喜欢和孩子们玩耍,用指甲沾了酒教酒店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更主要的是他写了孔乙己的孤独,被人取笑,没有社会地位,写了他不得不以(偷窃)来苟延残喘,并因此而惨遭毒打,终至无法活下去。
孔乙己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的责任,他不该去偷窃,但归根结蒂把他毒害,把他吞噬掉的不正是当时罪恶的社会吗?作者最后写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到了第二年端午,到中秋,再到年关,也“终于没看见——大概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在这里,作者明白地表现出淡淡的哀愁和压抑着的悲愤,显然是在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而被吞噬的孔乙己充满了同情。
总观鲁迅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确有所揭露,有所批评,那也正象他把贫苦农民的弱点和缺点有所揭露,有所批评,那也正象他把贫苦农民的弱点和缺点有所揭露和批判。
他同情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
替他们说话,替他们抱不平,同时也尖锐指出他们的弱点。
人们读了鲁迅写农民的作品,都不说鲁迅对农民主要抱批判或批评的态度,而肯定他主要是同情,说他批评农民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摆脱落后状态,争得真正做人的权利,偏偏读了鲁迅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却说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主要是批判。
其实,鲁迅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既没有偏袒,
也没有夸大,态度上也不是冷嘲热讽,而是把这些弱点和缺点放在适当的位置,本着爱护的精神,分析缺点的影响,危害及历史根源,并着重通过表现知识分子的不幸,来解剖他们生活环境——“病态社会”,使人们对这个罪恶的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三、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
作家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都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观点,更主要地,也反映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正因此,一篇(或一部)作品写什么人物和怎么写,作家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经过仔细的考察和精心的选择,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含义,而读者也正是从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感染,获得深刻的认识。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刻画得深刻生动,有相当的典型性。
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
(一)、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而是深深带着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痕。
毫无疑问,在历代封建社会,只要科举制度还被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但是,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又带有辛亥革命前后近代动荡的中国社会的特点。
孔乙己的落魄也正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孔乙己实际上成为了社会的赘疣,恰好表明他们所附着的肌体已经腐败。
一句话,许许多多的孔乙己们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产物,从他们可以照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
他们本来是应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迈进一步的。
遗憾的是由于封建力量的顽固,也由于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中国社会经历一次小小地震后又一次恢复了原样。
毫不夸张的说,读鲁迅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进
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新旧民主革命交接时期的中国社会。
(二)、形象表明,知识分子需要进行世界观的改造,要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历史毕竟指出了和工农民众结合的方向。
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并努力的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贯彻。
我们不应当否认当时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苦闷的原因,但也应当承认我们主观上的原因。
孔乙己和后来的知识分子不同,是封建社会最后一批知识分子,在这点上就不用说了。
的确,小说表现的客观意义说明知识分子如果孤军奋战必然遭到失败,只有和工农大众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胜利。
这一点,鲁迅当时是否看得那样清晰,那样深刻,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和鲁迅的思想实际。
因为当时他一面提出知识分子的“孤独”,一面又指出“国民性”的落后,一面批评知识分子沉湎于个人情感,一面又认为旧中国是“漆黑日染缸”,从家庭走道社会是否正途,他也没有明确肯定。
正象他自己所说,他只能肯定一点,即遇着“歧路”,“不哭也不返”,遇着“穷途”,便“跨进去,在刺丛中姑且走走。
”但是,作为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真正从生活实际出发,用革命的观点认识现实,反映现实,就可能通过作品的形象写出生活的本质。
是的,鲁迅是伟大的。
他最了解知识分子,既知道他们的长处,也知道他们的短处,既看到他们的不足,又看到他们的苦难。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也和劳动人民一样,不是花鸟,有很多痛苦。
在旧社会里,他们和劳动人民的处境是大体相同的。
他没有在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之间划一条鸿沟,而是认为他们“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
”了解到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才不至于过于强调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吕小美赵学勇主编)
〔2〕《我心中的鲁迅》(周建人矛盾等著)
〔3〕《中国现当文学史》(吕宏聪范伯群主编)
重庆市江津区崇兴小学校王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