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合集下载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与农民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与农民形象

内容提要鲁迅,出生与生活在清末至1936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汉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他从幼年亲眼看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麻木、愚昧的农民,平庸的市民,潦倒的小知识分子等等,在他的小说中塑造的典型代表,是超越时空的、不朽的,他们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物的典型,又能给人以无限启示的艺术形象,比如阿Q在受欺压、又盲目自大的状态下形成“精神胜利法”;华老柱在无奈之下,盲从人血馒头治痨的“经典”,让儿子吞下革命党的人鲜血;活泼红润的小年闰土由于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祥林嫂在生活和精神的重压下的祈盼与渴望,都是人对自身生存条件的本能反映,都是在努力作人,只不过是被社会扭曲了的反映,悲惨的命运伴随她的一生。

就鲁迅作品的风格而言,他的基调是含蓄的、深沉的,表现的手法是曲折的、嘲讽的,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农民形象如闰土、华老柱、阿Q、祥妇嫂等典型人物,个个有血有肉,使人呼之欲出,以下我就学习鲁迅小说的过程,粗浅的论一些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与农民形象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坛巨匠,在刻划人物,特别是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方面,真可谓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鲁迅出生与生活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统治,加之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官府污史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

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远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下面我就鲁迅的几篇作品试论他笔下的农村社会与比较典型的农民形象。

一、在封建、官僚和殖民统治下,农村社会的贫困落后和农民的艰辛生活在《故乡》的开头,鲁迅便“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故乡”是人们多心留连不舍、梦绕魂牵之所在,幼年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如此使人回味他的故乡的有趣,可在别了“二十余年之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那个二十余年前,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到如今“先前的圆脸,已经变化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索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个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其中农民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入手,探究鲁迅如何描绘和批判中国农民问题,以及他对农民的关注和关爱。

农民形象的出现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农民就首次出现了。

小说主人公说:“今天我终于看见一个农民……’.他穿着一件破夹袄,下面是一条烂裤子,手上戴着一双旧皮手套……他满脸的皱纹,深深的鼻梁下面,是两条深深的泪沟。

”通过这种描写农民的方式,鲁迅让读者注意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清末民初时期农民的贫穷和落后,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和无奈。

这些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民阶层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农民形象的描绘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描写逐渐深入。

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穿着、神态、语言、行为等方面,传达了他们的形象和内心。

如在《彷徨》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农民女孩:“她面带轻微的微笑……不过她那样温柔的眼睛里面,一定多少露出了一些悲哀的影子。

她那卷曲的乌黑的长发,也总是含情脉脉的波动。

”通过这种描写,读者不仅能够看到农民女孩的外在形象,更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和长期以来的落差。

这种写法,极端朴实而又耐人寻味,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对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描写,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遭遇。

小说中写道:“人越来越多,挤在一起,都拿了油纸伞,油纸伞一碰就报废,两张跑片的在空中瞪圆了眼,就像两枚铁片的飞刀。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将农民的现实展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借助小说这一媒介,使农民形象变得具体可见,并将农民置于小说情节的中心地位,深入描绘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农民问题的批判在《呐喊》中,鲁迅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的《孔乙己》和《药》等篇章,揭示了农民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处的不公与困境。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鲁迅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

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度过快乐的童年以及健康、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后来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中年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一切中。

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

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作者在写闰土时运用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闰土智慧、勇敢、心胸开朗、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

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封建迷信的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

闰土的颈上之所以套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少年闰土说起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捕鸟等,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的快乐童年。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许多农民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生动鲜明,展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抒发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呐喊》、《彷徨》和《故乡》这三部作品中选取部分对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和思考。

我们来看看《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了“猪”这一形象来描绘农民。

在《热风》一文中,鲁迅写道:“是的,那一家猪倌夫妇正在慢慢地从渠茵抬出腾溜水猪,植兵浩荡的热风中,他美了几分,她却瘦了几许”。

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在炎热的天气中艰难地劳作,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们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沉重和压抑,显示出农民的疲惫和无奈。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一个酒坊的老板的话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于外来人的敌意和排斥,“孔夫子”这个被人误解的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于民众无知和狭隘的深沉批判。

《彷徨》这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

在《浓云》一文中,鲁迅描绘了农民在冬季的困苦景象:“长房窗纸破了,浓云忽而飞来那些女子,妇人,那些松软的衣裳,就被他们恩如恋竹舞裳了…………”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冬季生活的艰难,种种困苦的生存环境。

在这里,鲁迅塑造了一个贫困、苦难和无助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农民阶层的贫穷和困苦,增强了读者对农民的同情心和关爱。

我们来看《故乡》这部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

在《药》一文中,鲁迅写到:“前有敝蓬脒舍舍卫犒牢”,通过这一句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艰苦的劳作。

在这里,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贫穷和疲惫,让人们对于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自己家乡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关怀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眷念和热爱。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光芒。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对这个群体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善良朴实的农民,也有愚昧顽固的农民。

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描绘农民的小说,如《呐喊》中的《春蚕》,《彷徨》中的《风筝》,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农民形象既是作品的主角,也是作品中的支配者,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多样性展现了他对农民阶层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表现。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体,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往往代表了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在《风筝》中,那个被绑在风筝上的农夫,象征着农民阶层被迫宰割的命运;在《春蚕》中,那些从事春蚕饲养的农民,象征着中国农民阶层在现代农业改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农民形象的象征意义,使得他们在鲁迅的小说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最敏感的神经。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形象所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使得鲁迅小说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感染力。

在《呐喊》中,农民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形象,他们的贫穷落魄、无助无奈,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贫困。

鲁迅通过刻画农民形象,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和奋斗轨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又是他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发声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被忽视的文化载体和表现者,他们的形象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说唱传统等,为鲁迅对中国农村文化的探讨和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毕业)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毕业)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准考证号:姓名:【内容摘要】: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有不少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怒其不争”的思想。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关健词】:厚道迟钝苦难迷信麻木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和现代文学事业。

他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他的小说创作中以农民为题材的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

他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也从中洞察了中国农民的病态与弱点,在他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中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他的农民题材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现实,深刻地提示了这些农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前途的思索。

一、深刻记录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和社会日益衰败的根源,唤起人们掀翻禁固“铁屋子”的觉醒。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和批判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分析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往往是贫困的、被压迫的。

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农民被描绘为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底层人民。

阿Q的农村背景和贫困的生活条件使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也受到地主的压迫和欺凌。

阿Q在《热风》一文中被地主赶出家园,他的劳动成果被地主非法占有,这再次突显了农民的无助和受压迫的地位。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也是无知和落后的。

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没有文化、被边缘化的农民。

他的愚昧和无知使他陷入自卑和被歧视的境地。

鲁迅通过塑造农民的无知形象,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歧视和剥削。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也是顽固和愚昧的。

在他的小说《药》中,主人公窦贵人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农民,他坚信药材的神奇功效,却不愿意接受现代医学的知识。

通过窦贵人这个形象,鲁迅批判了农民对新事物的抵制和守旧的态度。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不完全是消极和悲观的。

在他的小说《春蚕》中,农民被描绘为坚韧不拔的劳动者。

小说中的农民为了生活,默默无闻地从事着种养蚕桑的劳作,他们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使人钦佩。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赞颂了农民的劳动精神和顽强的生活态度。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多面的。

他们既是被剥削的弱势群体,又是顽固和愚昧的代表。

他们也是坚韧不拔的劳动者,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鲁迅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呼吁人们对农民的关注和尊重。

他的小说为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提要】鲁迅笔下描写的农民形象,使人们懂得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阿Q的不幸遭遇在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要使革命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

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妥协,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唯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广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效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生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

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①。

而忧愤深广的主题就通过一系列农民的悲苦人生,一个个鲜明的悲剧形象展示出来,用农民的悲苦展示时代的苦难。

同时鲁迅也给我们在文学画廊里留下一个个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这样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

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

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典型形象深广主题农民命运作家责任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

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的变迁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史,从他们悲欢离合的际遇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人民辛亥革命中国农村工农大众广大人民宗教迷信革命党二十年鲁迅小说地主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是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后的一切中。

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

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即使的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鲁迅塑造闰土、阿Q等典型的农民形象,是为了揭示国民的弱点,以引起人们疗治的注意,从而唤起民众起来斗争,振兴中华民族。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

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

在他们当中,有的根本不会也不可能意识到革命,像闰土和祥林嫂等。

即便意识到需要通过革命来改变一下自己命运的阿Q也没有真正理解革命,反而深受其害。

具体说来,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最主要的一面即农民的弱点——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不觉醒。

这就是鲁迅所要揭示的最宝贵的东西。

以上所说的都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的共性(只不过各自的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知道,“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

因此,在他们的“共性”背后,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他们不同的个性。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气。

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一、形象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

文章中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

但阿Q形象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代表,他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

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

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

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无根据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将来,又最能在现实中毫不知耻地自轻自贱;他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甚至以自己的弱点为荣;他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

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

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钱等),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虽然,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已不是阿Q所独有,它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

“阿Q相”已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

精神胜利法深刻的阶级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意识,其历史根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紧密相关,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易感染上精神胜利法。

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

阿Q 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Q 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

尤其是,鲁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文章中的“大团圆”描写,其实是对阿Q的革命既不简单的肯定,也不简单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阿Q革命的动机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种激动而盲目的情绪,缺乏起码的革命觉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极端错误的,无非是杀人、夺物与传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荒唐可笑的他对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将辫子盘在头上,或去投靠革命党。

由此看出,鲁迅对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

阿Q的“大团圆”的结尾也是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必然结果,他既是阿Q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正是通过阿Q这一悲剧结局,鲁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由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典型意义辛亥革命.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

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

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

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

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

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但是阿Q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

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

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

但是,阿Q在对革命“神往”之后,还是那么糊涂。

直到临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阿Q 至死也没有觉醒。

阿Q的悲惨结局,既表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也显示出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应该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应该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然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却忽略了这些。

结果让封建势力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场“换汤不换药”的情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很显然,这场革命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改变。

阿Q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如阿Q“大团圆”的命运一样,落了个失败的结局。

因此,阿Q“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作品正是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二. 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但其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尊自大。

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

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第二,自轻自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