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谢青春)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名家,他笔下的农民形象当时极具现实意义,如今也值得继续探讨。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往往成为了社会底层的代表,处于弱势状态。
他们生产力低,生活条件恶劣,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状态都处于较弱的一方。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境况更为艰难。
例如,《故乡》这篇小说中,依岩藏族小镇上的农民们,以为那样的生活方式是必然的,“他们就是以为,‘有井水就是好乡村’,‘有土地就是吃饱’,一切就是那么来的自然的了”。
可见,农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与城市人民之间的差距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悲观预测,直接导致了农民心理的萎靡不振和心态的消极性。
在《药》一文中,鲁迅更是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文中,老农民孙大夫的坚强和乐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任的生命力。
他在旱烟村里居住多年,每天都与土地相依相存,虽然贫穷却绝不抛弃希望,不怕劳苦,不畏生命危险,为病患的仍未能痊愈的人们精心配药,身心饱满,无愧于“开卖药铺一生好事”的荣誉。
对于农民的描述,鲁迅总是独具匠心。
他既关注他们的困苦,也注重他们的善良和智慧。
在《阿Q正传》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懦弱的阿Q,但同时他也为阿Q这种弱者所感恩,揭示了阿Q胸中的善良之心。
整篇小说中,阿Q在承受居民排挤、汉人歧视和身世悲痛等多重压力下,一直在寻求自己的尊严和自豪。
他时常哀叹自己碌碌无为,却常常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一定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他对于欺负他和汉族人民的行为十分抗拒,一再证明自己的尊严。
除了主角,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农民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鲁迅笔下,女性经常扮演着一个农民家庭生活的纽带,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这个基础上站着,成为一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例如在《药》中,虽然孙大夫为了救治病危的老婆子度过了一夜之苦,但他的妻子仍然是那个支持他继续治病的农民之母。
在《故乡》中,藏族农妇从事各种家务劳动,炭火烧饼,打磨谷钦,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其中农民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入手,探究鲁迅如何描绘和批判中国农民问题,以及他对农民的关注和关爱。
农民形象的出现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农民就首次出现了。
小说主人公说:“今天我终于看见一个农民……’.他穿着一件破夹袄,下面是一条烂裤子,手上戴着一双旧皮手套……他满脸的皱纹,深深的鼻梁下面,是两条深深的泪沟。
”通过这种描写农民的方式,鲁迅让读者注意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清末民初时期农民的贫穷和落后,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和无奈。
这些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民阶层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农民形象的描绘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描写逐渐深入。
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穿着、神态、语言、行为等方面,传达了他们的形象和内心。
如在《彷徨》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农民女孩:“她面带轻微的微笑……不过她那样温柔的眼睛里面,一定多少露出了一些悲哀的影子。
她那卷曲的乌黑的长发,也总是含情脉脉的波动。
”通过这种描写,读者不仅能够看到农民女孩的外在形象,更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和长期以来的落差。
这种写法,极端朴实而又耐人寻味,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对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描写,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遭遇。
小说中写道:“人越来越多,挤在一起,都拿了油纸伞,油纸伞一碰就报废,两张跑片的在空中瞪圆了眼,就像两枚铁片的飞刀。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将农民的现实展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借助小说这一媒介,使农民形象变得具体可见,并将农民置于小说情节的中心地位,深入描绘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农民问题的批判在《呐喊》中,鲁迅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的《孔乙己》和《药》等篇章,揭示了农民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处的不公与困境。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 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鲁迅的小说,主要集中表现为两方面的题材,一是农民,二是知识分子。
作者之所以要选择这两类题材,就是要揭示以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为代表的国民的命运,暴露其套在身上的沉重的封建精神枷锁。
而农民题材的小说则以《祝福》《阿Q 正传》、《故乡》、《社戏》等为代表,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封建压迫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典型的农民形象。
由此看来,在今天唤醒民众,就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普及义务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真正实现了农民富裕安康,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阿Q 为代表的农民形象阿Q ,一个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农村流浪汉,没有土地和家庭,也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和籍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不敢正视现实,常常以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自我陶醉或妄自尊大等形式,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这种精神胜利法并不仅仅存在于没落的统治阶级身上,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在被统治者的精神中也有普遍的严重的存在,是一种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 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
而当阿Q 从精神胜利法到萌发革命意识,则是对精神胜利法的反叛,是农民从愚昧走向觉醒的开始,也是阿Q 性格复杂的表现和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阿Q 的性格,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生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摘要】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而鲁迅先生的小说尤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
通过他的笔触,展现给世人的是旧中国农民、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病苦,吟咏出的是对旧生活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与渴望,从而提出改造国民性,改良民主社会的深刻思考。
本篇论文从其作品中的一系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形象分析入手,从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表象中剖析麻木、愚昧而扭曲的灵魂,揭示了疗救国民精神的必要性。
更从底层农民自发朦胧、幼稚、落后思想中,体现鲁迅先生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及改良社会的信心。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从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和社会日益衰败的根源,唤起人们掀翻“铁屋子”的觉醒。
二、通过麻木、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急呼。
三、通过对农民自发朦胧、幼稚、落后的革命思想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努力探索。
四、于无声处听惊雷,作品传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坚定信心。
总之,鲁迅小说是一个人物荟萃的大舞台,通过一幕幕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舞台演出,引发人们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农民形象民主革命改良社会国民性【正文】鲁迅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的一生。
伟人毛主席如是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1)他的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通过一个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欺凌、压榨,在痛苦中挣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现实,用他那独特的慧眼,洞察国民的劣根性及其社会根源。
由此可知,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他注意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重大的主题,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开掘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不觉悟、落后而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闰土,有安于耐劳,安分守己,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大胆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爱姑……,他了解中国农民,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味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了社会病因,目的在于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阿Q是一个不觉悟、落后、被压迫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塑造了许多文学形象,阿Q是其中比较有鲜明特征的文学形象,从阿Q身上最能体现鲁迅对于“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理解、哀痛和改造的希望。
1、阿Q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他的生存处境是相当恶劣的,他生活在偏僻落后,又有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他三十多岁,是个平平常常农民,质朴、愚蠢,有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家,连姓氏、籍贯也无从查考,常年寄宿在吐谷祠里,除了“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之所以说阿Q被压迫,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因他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气愤的现象。
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见,那个社会对阿Q这类人的压迫是何等的深!而当阿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液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阿Q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解除这些人的苦难吗?还不是想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吗?不但如此,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光芒。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对这个群体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善良朴实的农民,也有愚昧顽固的农民。
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描绘农民的小说,如《呐喊》中的《春蚕》,《彷徨》中的《风筝》,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农民形象既是作品的主角,也是作品中的支配者,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多样性展现了他对农民阶层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表现。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体,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往往代表了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在《风筝》中,那个被绑在风筝上的农夫,象征着农民阶层被迫宰割的命运;在《春蚕》中,那些从事春蚕饲养的农民,象征着中国农民阶层在现代农业改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农民形象的象征意义,使得他们在鲁迅的小说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最敏感的神经。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形象所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使得鲁迅小说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感染力。
在《呐喊》中,农民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形象,他们的贫穷落魄、无助无奈,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贫困。
鲁迅通过刻画农民形象,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和奋斗轨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又是他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发声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被忽视的文化载体和表现者,他们的形象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说唱传统等,为鲁迅对中国农村文化的探讨和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谢青春)

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身原因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祥林嫂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剧命运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社会本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
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
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
《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
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深入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和无望境地,对农民形象的探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农民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鲜明生动。
阿Q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形象,他是一个虚弱无能、软弱胆怯、战胜不了困难的农民。
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不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英勇无畏的英雄,而是一个无畏困难、屈服于权贵统治的普通人。
阿Q被剥削和压迫,但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他只能选择忍受,在无力改变现状的寻求身心的安慰和解脱。
农民形象的描绘正是通过阿Q这个角色来传递出鲁迅对农民处境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另外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可以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找到。
药生是一个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农村社会中。
小说通过描述药生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表达了农民在落后社会中的无望和困扰。
药生努力在农田中耕作,但结果却是一片败落。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洪水还是瘟疫,药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命运摧残。
他的形象展现了农民们的无辜和无奈,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污染。
农民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是被揭示和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被同情和呼唤正义的主体。
鲁迅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探讨,将其置于社会角度,让读者共情和关注他们的遭遇。
他认为农民应该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与尊严而奋斗,不再被统治和压迫。
他的作品激发了许多农民的觉醒和反思,为农民争取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 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
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离婚》、《阿Q正传》等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阿Q等农民形象为例,说明了鲁迅在他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
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改造国民精神,是一个永不落后的话题。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意义作家的创作特点往往受到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
童年的鲁迅遭遇家庭变故,经常生活在田园风光的农村,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与农家子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与农民朋友的交往中,鲁迅一方面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善良与热情,一方面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对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有了深刻的了解。
作为文化主将的鲁迅目睹了黑暗社会中苟活的人们,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扭曲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地腐蚀了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如闰土、杨二嫂等;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如闰土和华老栓等;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如祥林嫂和爱姑等;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如阿Q……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情况。
他的农民题材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现实,深刻地提示了这些农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前途的思索。
一、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日益困顿,代表人物——《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
《故乡》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的形象。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童年的闰土与童年的水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日益困顿。
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生活无忧无虑,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闰土的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的父亲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把他套住了。
小说写闰土月夜手捏一柄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
他的聪明伶俐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捡贝壳等,从而写出了少年闰土的快乐童年。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衰败,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变得麻木不仁,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
”闰土不知道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与无知。
在看见儿时的伙伴时,他并不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一声“老爷”足以显示中年闰土对生活的无奈所形成的卑怯性格。
闰土这一普通农民的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
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
小说也写到了闰土的儿子水生,也像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也没有少年闰土的欢乐,足见其生活一代不如一代。
封建社会不仅造就了闰土的悲惨命运,更造就了杨二嫂的惨淡人生。
鲁迅运用适当的夸张,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杨二嫂贪婪、自私的市侩形象。
是什么让“豆腐西施”杨二嫂变得如此市侩呢?无疑,是那个病态社会致使的。
青年时期的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她的买卖非常好。
她的身材长得比较好,脸上擦着白粉,但五十上下的杨二嫂,由于生活的折磨,她的外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伶仃的圆规。
”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
或许眼前的杨二嫂有令人憎恶的一面,但更有令人同情的一面。
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受着精神上的奴役和压迫,这种绳索给她精神上带来极其深的创痛。
鲁迅以最朴素和极经济的笔说明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完全处在被剥夺,被践踏,被愚弄,被侮辱,被抛弃之中。
本篇小说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农民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
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
当时作者虽然还没有从闰土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所以,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是因为他在孩子们的身上,寄托了振兴国家民族的希望。
二、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愚昧、麻木、不觉醒,代表人物——《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和《药》中的华老栓。
闰土少年时代是那么智慧、勇敢,心胸开朗,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
正是因为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才使原本健康可爱、活泼多知、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变得沉默寡言、呆若木鸡。
原本纯洁的心灵正是由于烙上了阶级的印记,而与鲁迅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再也不会充满朝气地面对眼前困苦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呆滞与麻木的精神状态。
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足见其愚昧和不觉醒。
七斤是《风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
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
七斤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船夫,“没有读过书”,但由于每天帮人撑船进城,所以很知道些时事,成为一名“出场人物”。
他曾骂赵七爷是“贱胎”,说明他对封建势力是不满的。
七斤面对反革命的复辟,完全看不清自己的敌人是谁,对事件的性质和危害不认识,他们所焦虑的仅仅是没有辫子就当不成顺民的问题。
而当风波过去以后,他们又如释重负,照旧生活,丝毫没有想到从复辟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
这说明,麻木、软弱、不觉悟,仍是七斤的主要特征。
小说《药》中的华老栓,儿子病入膏盲,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中,子嗣延续乃是人生的首要大事。
当此之时,华老栓老两口没有去问病求医,却是“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去买沾满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来给儿子小栓吃。
华老栓之无知、愚昧到了极点,“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己置之度外了。
”他和闰土一样,头脑麻木得很,迷信人血可以医治肺痨,刽子手便借此骗取他的钱财,更可悲的是“人血馒头”上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夏瑜的牺牲并没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像华老栓这样的农民反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愚昧、麻木和不觉醒。
三、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深切领悟到旧社会农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代表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离婚》中的爱姑。
《祝福》中的祥林嫂她麻木、迷信,但她也想与命运抗争。
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
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
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
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大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
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
这些“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
这时何等的反抗精神啊!祥林嫂反抗了父权,夫权,族权,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她不幸倒毙街头。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还是被黑暗势力吞没了。
小说中也明显指出了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从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等方面表现了出来,同时作品又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
这种自发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始终还是被抹杀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的负担,封建社会的弱肉强食可见一斑。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况,确实令人深思。
同为抗争失败者,爱姑的形象似乎比祥林嫂有了几分亮色。
爱姑是一个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的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她同时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她的丈夫移情别恋,却受到封建势力的公开保护,爱姑不甘屈服,她斥责丈夫的不道德行为,为自己的人格和地位进行抗争。
但最后,爱姑还是放弃她坚持了三年的抗争,默默地去承受被夫家遗弃的苦痛。
爱姑之所以败在七大人手里,是因为七大人有政权做后盾,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是可以被任意欺凌和宰割的。
爱姑的个人自发反抗,自然不是封建政权的对手,她的抗争失败是必然的。
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中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状况,辛酸的劳动迫使他们挨饿,迫使他们在生活面前低头;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得他们失去了人身权利的自由,为了生存下来,他们不得不去顺应社会,顺应压迫者的意志,身不由己。
农民的悲惨命运不只表现在这些方面,而是呈现在多方面的。
从这些方面深刻揭示了的历史真相,揭示了社会衰败的历史根源。
因而,推翻旧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寻求中华新的出路成为作者的最大愿望,建设平等自由的新社会也无疑是许许多多受压迫的国民的迫切愿望。
四、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向我们淋漓尽致的剖析了旧社会农民生命被扭曲、被异化,代表人物——《阿Q正传》中的阿Q。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
阿Q 是一个怎样的典型形象呢?鲁迅先生自己曾说,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