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其中农民形象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以探讨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绘了一个颓废的封建社会,农民被压迫、剥削、贫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农民出身,他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最终因为社会的不公而导致自我毁灭。
这种农民形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展现了封建社会农民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历史上农民所承受的苦难和不公。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一个不起眼的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其一生的挣扎和失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农民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受尽歧视和压迫,最终沦为社会的弱者。
这种农民形象反映了社会阶级的不公,呈现了广大农民的无助和困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还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
在《呐喊》中,鲁迅以农民为主要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荒诞。
在这些小说中,农民的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性特征,他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这种人性关怀使得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更加鲜活和深刻,反映了作家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深刻的历史感、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这些农民形象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财富。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
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力一、前言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
在鲁迅的早期小说中,农民的命运受到深切关注。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逃避现实者:阿q;二是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三是抗争失败者:祥林嫂、爱姑;四是迷信愚昧者:柳妈。
鲁迅着力描写他们处于沉迷不醒,昏聩、麻木、愚昧、沉滞的精神状态,作者期望通过揭示病态的原因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本文将对这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展开论述。
一、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又很自尊”。
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譬自解,用“你还不配”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
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
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指出:“我觉得同为抗争失败者,爱姑的形象似乎比祥林嫂有了几分亮色。
爱姑是一个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的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她同时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她的丈夫移情别恋,却受到封建势力慰老爷的公开保护,爱姑不甘屈服,她斥责丈夫的不道德行为,为自己的人格和地位进行抗争。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 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鲁迅的小说,主要集中表现为两方面的题材,一是农民,二是知识分子。
作者之所以要选择这两类题材,就是要揭示以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为代表的国民的命运,暴露其套在身上的沉重的封建精神枷锁。
而农民题材的小说则以《祝福》《阿Q 正传》、《故乡》、《社戏》等为代表,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封建压迫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典型的农民形象。
由此看来,在今天唤醒民众,就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普及义务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真正实现了农民富裕安康,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阿Q 为代表的农民形象阿Q ,一个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农村流浪汉,没有土地和家庭,也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和籍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不敢正视现实,常常以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自我陶醉或妄自尊大等形式,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这种精神胜利法并不仅仅存在于没落的统治阶级身上,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在被统治者的精神中也有普遍的严重的存在,是一种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 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
而当阿Q 从精神胜利法到萌发革命意识,则是对精神胜利法的反叛,是农民从愚昧走向觉醒的开始,也是阿Q 性格复杂的表现和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阿Q 的性格,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生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鲁迅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
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度过快乐的童年以及健康、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后来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中年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一切中。
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
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作者在写闰土时运用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闰土智慧、勇敢、心胸开朗、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
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封建迷信的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
闰土的颈上之所以套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少年闰土说起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捕鸟等,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的快乐童年。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承载着丰富的含义,不仅体现了农民与社会的关系,还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和精神境遇。
农民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出抗争与反抗的一面,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反抗意识。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思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刻画、社会关系、苦难命运、精神境遇、抗争反抗、重要性、社会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简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描写深刻而真实。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群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精神境遇以及抗争与反抗的一面。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描绘,鲁迅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破和腐朽,并展示了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展望农民形象在未来文学中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农民形象的刻画鲁迅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状态、情感和心理,将他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常常被描绘为贫困、困苦、无助的形象。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度日,常常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他们沉默寡言,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很少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呼声。
鲁迅也描绘了一些勇敢、坚强的农民形象。
他们不甘受到命运的摆布,勇敢地反抗不义,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没有金钱,但他们有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为之动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许多农民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生动鲜明,展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抒发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呐喊》、《彷徨》和《故乡》这三部作品中选取部分对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和思考。
我们来看看《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了“猪”这一形象来描绘农民。
在《热风》一文中,鲁迅写道:“是的,那一家猪倌夫妇正在慢慢地从渠茵抬出腾溜水猪,植兵浩荡的热风中,他美了几分,她却瘦了几许”。
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在炎热的天气中艰难地劳作,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们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沉重和压抑,显示出农民的疲惫和无奈。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一个酒坊的老板的话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于外来人的敌意和排斥,“孔夫子”这个被人误解的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于民众无知和狭隘的深沉批判。
《彷徨》这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
在《浓云》一文中,鲁迅描绘了农民在冬季的困苦景象:“长房窗纸破了,浓云忽而飞来那些女子,妇人,那些松软的衣裳,就被他们恩如恋竹舞裳了…………”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冬季生活的艰难,种种困苦的生存环境。
在这里,鲁迅塑造了一个贫困、苦难和无助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农民阶层的贫穷和困苦,增强了读者对农民的同情心和关爱。
我们来看《故乡》这部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
在《药》一文中,鲁迅写到:“前有敝蓬脒舍舍卫犒牢”,通过这一句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艰苦的劳作。
在这里,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贫穷和疲惫,让人们对于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自己家乡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关怀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眷念和热爱。
浅谈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文学分析的角度来讲,他同情黑暗的病态社会中受压迫,精神被扭曲的人们,最能体现这方面的正是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他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他们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从中洞察了中国农民的病态与弱点。
鲁迅通过对中国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揭示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与昏晕,以及中国农民在封建社会黑暗统治下造成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清醒地分析了病态社会中农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守旧的病态人格,这些国民弱点的揭发,是为了引起人们疗治的注意,从而唤起民族的觉醒,振兴中华。
所以,鲁迅笔下的这一系列农民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农民形象的刻画农民的悲剧命运贫穷落后精神病态社会衰败根源文学艺术分析农民形象的现代社会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刻画的正是后者,作者用同情的眼光洞察了中国农民的弱点——愚昧、麻木、守旧、不仁慈、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黑恶势力逆来顺受,听之任之,他们麻木得以至于不觉痛苦,还要去欺负不如自己的人,从中得到安慰和乐趣。
当然,鲁迅也肯定了他们优秀的一面,比如质朴、勤劳、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但由于黑暗社会的压迫,扭曲了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矛盾体,从他们的病态人性可以看出,封建迷信和统治对人性的摧残迫害之深,它就像一把有毒的匕首,刺在中国“母亲”的心中。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采用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的方法,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典型化,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之深。
鲁迅以小说的文学形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这也是他的文学思想所在,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下这些农民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用对阿Q悲惨命运的描写来讲述辛亥革命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严重的阶级对立,同时,也在暗示着必然要进行一场彻底、深刻的革命,因为,除了这条路,他们已别无选择!正所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最终的胜利将属于人民!阿Q——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流浪雇农,它不仅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在精神生活中也贫穷至极,他无亲无故,在土谷祠里都是借住,靠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无名无氏,地主赵太爷竟然说他不配姓赵,还打了阿Q一记耳光,阿Q可以被人们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严重受到摧残,已到难以容忍的地步,但他却不同于正常人,他没有丝毫反抗意识,对于自己所受的侮辱几乎和天赐的享受一般,不但没有愁苦,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因为,阿Q的思想被一种可怕的东西控制了,那便是精神胜利法:他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从而求得安慰,从精神上战胜对方,来消除被侮辱的不愉悦,取得安慰,当然,这样的安慰和胜利在别人眼中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是无法被正常人接受的。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光芒。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对这个群体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善良朴实的农民,也有愚昧顽固的农民。
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描绘农民的小说,如《呐喊》中的《春蚕》,《彷徨》中的《风筝》,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农民形象既是作品的主角,也是作品中的支配者,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多样性展现了他对农民阶层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表现。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体,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往往代表了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在《风筝》中,那个被绑在风筝上的农夫,象征着农民阶层被迫宰割的命运;在《春蚕》中,那些从事春蚕饲养的农民,象征着中国农民阶层在现代农业改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农民形象的象征意义,使得他们在鲁迅的小说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最敏感的神经。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形象所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使得鲁迅小说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感染力。
在《呐喊》中,农民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形象,他们的贫穷落魄、无助无奈,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贫困。
鲁迅通过刻画农民形象,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和奋斗轨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又是他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发声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被忽视的文化载体和表现者,他们的形象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说唱传统等,为鲁迅对中国农村文化的探讨和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届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学生姓名:周晨学号:1242001259823目录一、写作提纲二、内容提要(附件关键词)三、正文四、后记五、参考文献写作提纲一、闰土少年时候的生活缩影二、祥林嫂和爱姑的悲惨命运三、阿Q的生活悲剧四、列举鲁迅的部分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五、对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进行描写内容提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
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故乡》、《药》、《祝福》、《离婚》和《阿Q正传》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和阿Q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鲁迅对当时社会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
二、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不觉醒。
三、祥林嫂和爱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四、阿Q的生命被扭曲、被异化。
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了他们身上的弱点。
鲁迅了解并关怀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同情和关注。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关键词:鲁迅农民悲剧正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提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
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故乡》、《药》、《祝福》、《离婚》和《阿Q正传》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和阿Q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鲁迅对当时社会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
二、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不觉醒。
三、祥林嫂和爱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四、阿Q的生命被扭曲、被异化。
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了他们身上的弱点。
鲁迅了解并关怀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同情和关注。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关键词:鲁迅农民悲剧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作者在写闰土时运用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闰土智慧、勇敢、心胸开朗、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
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封建迷信的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
闰土的颈上之所以套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少年闰土说起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捕鸟等,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的快乐童年。
看到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不由得想到生气勃勃、敢于闯荡的阿发、双喜、桂生,他们会放牛、撑船、钓虾,还是弄潮好手。
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丰富了他们的智慧,他们都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
在《社戏》中有一个偷吃罗汉豆的场面:阿发要大家偷他家的,他家的大、多。
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里,象一粒光明的火种,使人心明眼亮,看到生活的未来和希望。
闰土也有这样高尚的品质,如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不算偷,不管摘瓜人。
从阿发的让“偷”自己的罗汉豆和闰土的让人吃瓜,可以清楚的看到,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培养了无私友爱的品德,在他们中间一直保持着淳厚的风习。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 中年的闰土被生活压的麻木不仁。
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乞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在文中闰土说“生活难”,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农民典型的社会感受,闰土口吃木钠,不善辞令,怎样“难”法呢?他形容不出,“只是摇头”。
“摇头”这个简单的表达,意味着他对那个社会的不满和否定。
闰土是个勤劳安分的庄稼汉,简朴实干,“第六个孩子也帮忙了”,却仍是“不够吃”。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着不是个发人深思的悲剧吗?这是深刻的社会矛盾,逼的农民走投无路。
闰土为什么不起来斗争呢?这是传统的封建意识,窒息了闰土反抗思想的火焰,他在对“我”感叹自己艰难的境遇后,“沉没了片时,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在他脑子里从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自身的解放。
杨二嫂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低层的妇女,她为了谋求生存,可谓是用尽心思。
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
文中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她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徕顾客。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例如,“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最后杨二嫂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杨二嫂物质生活上的窘迫还是让人同情的。
可是我们悲哀的看到,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服务的,精神上麻木至此,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通过作品对他们二人的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
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更显示出了他们深受社会的毒害。
但是作者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二、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不觉醒旧中国这块吃人的土地绝不能容纳美好事物,无论什么新的、进步的思想和学说在这里便如落在了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
“我”是一个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虽然辗转谋生,但依然牵挂着童年的好友,和闰土的久别重逢,许多离情别绪,自然涌上心头。
他们阔别多年后的见面场面,作了震撼人心灵的描写: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已经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闰土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阔别多年的朋友,也是百感交集,心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反映出了闰土这位饱经沧桑的农民还是牵挂着童年的挚友,但封建的阶级对立现实使闰土选择了身份和社会需要的“老爷”称呼。
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阶级对立扭曲了闰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灵魂,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友谊。
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
药,当人生病无助的时候,自然需要药的帮助,让他帮你解除病痛还你健康。
可是有人却将蘸着人血的馒头当药。
鲁迅先生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么一个吃人血馒头的故事吗?当然不是,它给了我们很多精神上的启示。
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
华老栓为了救他的孩子 , 迷信这种馒头是救命的仙丹, 不惜花许多的银子 , 在茶馆中卖力工作 , 为的就是为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
这体现了当时人民的愚昧,无知.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更可悲的是“人血馒头”上蘸满的是革命者的鲜血,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并没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像华老栓这样的农民反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愚昧、麻木和不知觉醒。
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况的不满 ,对于后清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于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
鲁迅借“闰土”“华老栓”这类愚昧、麻木且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来唤醒国民的清醒。
三、祥林嫂和爱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抗争失败者祥林嫂,是一个勤恳能干、善良、强硬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一生命运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就从婆家逃了出来,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做雇工。
但只过了十几天,卫老婆子带着她的婆婆和一帮人又把祥林嫂强行带回了家,逼她嫁给贺老六。
她婆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礼,给第二个儿子娶媳妇。
祥林嫂拼死反对这一桩婚姻,抬她去的路上,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最后她只好屈从。
到年底,祥林嫂就生了一个男孩,她的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她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丈夫死于伤寒病,儿子又被狼衔去。
每当她向别人提到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人同情,反而受到蹊落。
这一连串的打击,彻底地击碎了她对生活的希望,使得她变得麻木不仁。
她重新来到到鲁四老爷家做雇工,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也颇有不满了。
四叔说祥林嫂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祥林嫂受到最大的打击是四叔家做祝福大典,她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