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其中农民形象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以探讨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绘了一个颓废的封建社会,农民被压迫、剥削、贫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农民出身,他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最终因为社会的不公而导致自我毁灭。
这种农民形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展现了封建社会农民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历史上农民所承受的苦难和不公。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一个不起眼的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其一生的挣扎和失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农民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受尽歧视和压迫,最终沦为社会的弱者。
这种农民形象反映了社会阶级的不公,呈现了广大农民的无助和困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还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
在《呐喊》中,鲁迅以农民为主要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荒诞。
在这些小说中,农民的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性特征,他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这种人性关怀使得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更加鲜活和深刻,反映了作家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深刻的历史感、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这些农民形象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财富。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其中农民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入手,探究鲁迅如何描绘和批判中国农民问题,以及他对农民的关注和关爱。
农民形象的出现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农民就首次出现了。
小说主人公说:“今天我终于看见一个农民……’.他穿着一件破夹袄,下面是一条烂裤子,手上戴着一双旧皮手套……他满脸的皱纹,深深的鼻梁下面,是两条深深的泪沟。
”通过这种描写农民的方式,鲁迅让读者注意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清末民初时期农民的贫穷和落后,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和无奈。
这些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民阶层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农民形象的描绘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描写逐渐深入。
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穿着、神态、语言、行为等方面,传达了他们的形象和内心。
如在《彷徨》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农民女孩:“她面带轻微的微笑……不过她那样温柔的眼睛里面,一定多少露出了一些悲哀的影子。
她那卷曲的乌黑的长发,也总是含情脉脉的波动。
”通过这种描写,读者不仅能够看到农民女孩的外在形象,更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和长期以来的落差。
这种写法,极端朴实而又耐人寻味,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对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描写,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遭遇。
小说中写道:“人越来越多,挤在一起,都拿了油纸伞,油纸伞一碰就报废,两张跑片的在空中瞪圆了眼,就像两枚铁片的飞刀。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将农民的现实展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借助小说这一媒介,使农民形象变得具体可见,并将农民置于小说情节的中心地位,深入描绘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农民问题的批判在《呐喊》中,鲁迅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的《孔乙己》和《药》等篇章,揭示了农民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处的不公与困境。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农民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悲哀。
本文将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从而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农民的关怀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被描绘得极其贫困、苦难和无助。
他笔下的农民常常身受重苦,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面对无尽的艰辛和磨难。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绘了阿Q所在的村子,村中的农民生活贫困潦倒,缺乏温饱,甚至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在《呐喊》中,他描绘了农民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惨状,以及他们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这些作品无不表现了鲁迅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他深刻地剖析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无力。
在《二子》中,鲁迅通过对乡村农民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
在《野草》中,他则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了农民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农民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农民精神状态的真实表现。
除了对农民的苦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鲁迅还通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农民所处的困境不仅是个别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制度性的弊端。
在《呐喊》和《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农民的遭遇和处境的描绘,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及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他认为,要解决农民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制度和结构,让农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鲁迅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
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度过快乐的童年以及健康、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后来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中年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一切中。
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
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作者在写闰土时运用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闰土智慧、勇敢、心胸开朗、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
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封建迷信的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
闰土的颈上之所以套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少年闰土说起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捕鸟等,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的快乐童年。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承载着丰富的含义,不仅体现了农民与社会的关系,还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和精神境遇。
农民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出抗争与反抗的一面,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反抗意识。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思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刻画、社会关系、苦难命运、精神境遇、抗争反抗、重要性、社会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简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描写深刻而真实。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群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精神境遇以及抗争与反抗的一面。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描绘,鲁迅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破和腐朽,并展示了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展望农民形象在未来文学中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农民形象的刻画鲁迅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状态、情感和心理,将他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常常被描绘为贫困、困苦、无助的形象。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度日,常常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他们沉默寡言,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很少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呼声。
鲁迅也描绘了一些勇敢、坚强的农民形象。
他们不甘受到命运的摆布,勇敢地反抗不义,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没有金钱,但他们有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为之动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许多农民形象。
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生动鲜明,展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抒发了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呐喊》、《彷徨》和《故乡》这三部作品中选取部分对农民形象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和思考。
我们来看看《呐喊》中的农民形象。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了“猪”这一形象来描绘农民。
在《热风》一文中,鲁迅写道:“是的,那一家猪倌夫妇正在慢慢地从渠茵抬出腾溜水猪,植兵浩荡的热风中,他美了几分,她却瘦了几许”。
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在炎热的天气中艰难地劳作,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们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沉重和压抑,显示出农民的疲惫和无奈。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一个酒坊的老板的话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于外来人的敌意和排斥,“孔夫子”这个被人误解的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于民众无知和狭隘的深沉批判。
《彷徨》这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刻画。
在《浓云》一文中,鲁迅描绘了农民在冬季的困苦景象:“长房窗纸破了,浓云忽而飞来那些女子,妇人,那些松软的衣裳,就被他们恩如恋竹舞裳了…………”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冬季生活的艰难,种种困苦的生存环境。
在这里,鲁迅塑造了一个贫困、苦难和无助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农民阶层的贫穷和困苦,增强了读者对农民的同情心和关爱。
我们来看《故乡》这部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
在《药》一文中,鲁迅写到:“前有敝蓬脒舍舍卫犒牢”,通过这一句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艰苦的劳作。
在这里,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贫穷和疲惫,让人们对于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自己家乡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关怀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眷念和热爱。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光芒。
在他的作品中,农民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对这个群体的深刻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展开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善良朴实的农民,也有愚昧顽固的农民。
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描绘农民的小说,如《呐喊》中的《春蚕》,《彷徨》中的《风筝》,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农民形象既是作品的主角,也是作品中的支配者,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多样性展现了他对农民阶层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表现。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体,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往往代表了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在《风筝》中,那个被绑在风筝上的农夫,象征着农民阶层被迫宰割的命运;在《春蚕》中,那些从事春蚕饲养的农民,象征着中国农民阶层在现代农业改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农民形象的象征意义,使得他们在鲁迅的小说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最敏感的神经。
在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形象所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使得鲁迅小说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感染力。
在《呐喊》中,农民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形象,他们的贫穷落魄、无助无奈,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贫困。
鲁迅通过刻画农民形象,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和奋斗轨迹。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又是他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发声和表达。
在他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是被忽视的文化载体和表现者,他们的形象所体现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说唱传统等,为鲁迅对中国农村文化的探讨和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深入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和无望境地,对农民形象的探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农民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鲜明生动。
阿Q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形象,他是一个虚弱无能、软弱胆怯、战胜不了困难的农民。
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并不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英勇无畏的英雄,而是一个无畏困难、屈服于权贵统治的普通人。
阿Q被剥削和压迫,但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他只能选择忍受,在无力改变现状的寻求身心的安慰和解脱。
农民形象的描绘正是通过阿Q这个角色来传递出鲁迅对农民处境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另外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可以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找到。
药生是一个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农村社会中。
小说通过描述药生所面临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表达了农民在落后社会中的无望和困扰。
药生努力在农田中耕作,但结果却是一片败落。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洪水还是瘟疫,药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命运摧残。
他的形象展现了农民们的无辜和无奈,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和污染。
农民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是被揭示和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被同情和呼唤正义的主体。
鲁迅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探讨,将其置于社会角度,让读者共情和关注他们的遭遇。
他认为农民应该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与尊严而奋斗,不再被统治和压迫。
他的作品激发了许多农民的觉醒和反思,为农民争取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者:丁加峰指导教师:汪晓熹【内容提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与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 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而愁苦忧郁的闰土等。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其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 或所谓的“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境界遭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对比现在的中国农民生活,可以讲中国农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农民真正地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但也有少量农民就像鲁迅作品里的农民形象,现在还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所以现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镇。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阿Q;闰土新中国农民一鲁迅小说里的农民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一)鲁迅著作中的农民形象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热情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文坛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而愁苦忧郁的闰土等。
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境界遭遇。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我们不知道阿 Q 童年是怎样生活的,但闰土少年时代的生活风貌,却被写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
他是那么智慧、勇敢,心胸开朗,说起海边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
第1页共8页那个诗书门第的迅哥听了情不由已的惊叹道: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从《故乡》里这个活跃在瓜田海滩上,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社戏》中摇着航船生气勃勃,敢于闯荡的双喜、阿发、桂生……,这群农民的孩子和闰土一样,虽然小小的年纪,却都有适应农村生活的本领,他们除了放牛、撑船、钓虾外,“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两三个还是弄潮好手”。
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广阔的天地丰富了他们的智慧,而且他们都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
长年生活在这偏僻的海边小村上的农民,十之有九都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的圣贤经传。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乐,虽然年纪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俩个词来”。
村里的农民们,都是慷慨好客,友爱热情,一家有客人,都是大家的客人,小朋友们在田野里放牛、钓虾,钓的虾都给小客人。
这些农民的孩子,千方百计地劝说大人,让他们摇着船带小客人去看戏,并尽心地照料途中的安全。
看戏回来的航程中,偷罗汉豆吃是《社戏》最引人兴趣的场面。
因为煮豆是要请客吃的,所以阿发兴奋地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地旧社会里,像一粒光明的火种,使人心明眼亮,看到生活的未来和希望。
(二)鲁迅著作中的农民形象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这种高尚的品质,并不是阿发、双喜们独有的,在闰土身上也看到它的闪光。
闰土邀请迅哥夏天到他海边的乡下管西瓜时,在士大夫家庭生长的迅哥,冲口而出地问道:“管贼么?”“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这虽然是两句漫不经心的平常对话,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不同阶级的年龄相仿的两个不经事的孩子,思想有多么大的差异。
我们把迅哥、闰土的谈话和阿发让“偷”自己的罗汉豆联系起来,就清楚地看到,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友爱无私的品德,在他们中间一直保持着淳厚的风习,几千年来和有产者的自私庸俗相对抗并且战胜了它。
鲁迅描写了这些农村孩子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心灵,也写了他们安宁的牧歌般的生活环境。
他反复咏叹闰土活动的海边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虽然作家为他故乡自然景色的美陶醉了,第2页共8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描写故乡“仙境”般美妙的时候,是和童年时代对农村孩子的友谊联系在一起,是在对遥远的往事回忆中,而且无论看瓜、刺猹、看社戏,又都是夜晚的活动。
在迷茫的夜色中,就更使人们感到那金黄的圆月下,海滨沙地上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景色的清新辽阔,田野河边演出社戏时仙境般的情况引人遐想。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描写的虽然是旧中国儿女的病苦,他们灰色的生活和忧郁的心灵。
但鲁迅的立意在反抗,要那些沉睡的人们觉醒起来,摆脱身上沉重的负荷走向反抗。
他作品中把农村孩子们的世界写得那么真诚和谐,在黑暗的旧中国社会里,像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像满天阴霾中的一线阳光。
鲁迅在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怀着赞美的心情去描写孩子特别是农民孩子的世界和现实社会的险恶相对照,实际上是对旧社会的否定,是和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一致的。
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也是因为他在孩子们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振兴国家民族的希望。
二鲁迅在他的小说里通过刻画主人翁悲剧的命运揭露封建的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中国农民的灵魂。
(一)在封建的等级观念的束缚下鲁迅小说里的农民的思想变得麻木古老的中国社会,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旧物。
在这块吃人的场地上,决不能容纳美好事物,鲁迅小说中的迅哥和那些活泼健壮的农村孩子,在辽阔的海滨,在水草香味扑面的田野里,建立了珍贵的友谊。
二三十年漫长的时光过去后,人生海洋中沉沉浮浮的闰土,由于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紫色的圆脸上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时小英雄的风采。
闰土不仅形容枯槁,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的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神情板滞、迟钝,已像个木偶人了。
《故乡》中的“我”,是个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革命知识分子,虽然长年辗转异地谋生,但精神的丝缕依然牵系着失去的时光。
他和闰土的友谊,一直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久别重逢,许多离情别绪,自然涌上心头。
作品中对他们相见的场面,作了震动人心灵的描写: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在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第3页共8页闰土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多年阔别的童年朋友,也是百感交集。
他心头撞击着复杂的矛盾,“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自然有许多话要奔涌而出,但也只是“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这矛盾反映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农民,感情上虽然是牵挂着童年真挚的友谊,但阶级的壁垒是严酷的,最后还是选择了身份和社会需要的“老爷”的称呼,接着便是拉水生给“老爷”磕头。
封建主义的等级使被称为“老爷”的革命知识分子感到“气闷”,而闰土反而认为是合理的并去维护它。
所以“我”的母亲要闰土还是“哥弟”相称时,他几乎是吃惊地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规矩”不但扭曲了闰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灵魂,而且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的友谊。
对于闰土的苦难,“我”和母亲曾感叹地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本来应该解决农民问题,但革命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
闰土从外貌到精神令人吃惊的变化,意味着虽然从清朝“帝国”到了中华“民国”,招牌改变,社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改革,连称呼还是叫“老爷”,否则就会使人认为“这成什么规矩”。
这是作家对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后所建立“民国”的绝大讽刺!这时,贪官污吏,军阀豪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变本加厉。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民国”建立后,民不堪命,政治“比满清尤坏”的社会现实。
对于自己处境艰难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说闰土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实际生活的感受中,他察觉到,在那个社会里,勤苦劳动的农民是没有出路的、生活不下去的。
(二)因社会的不安定不公道使本来勤劳苦干农民却过上艰苦的生活闰土如果生长在安定公道的社会里,以他勤劳苦干是会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
而当时战争连年,贪官污吏肆无忌惮地搜刮,地里的产品,“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深刻的社会矛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一般说来,穷则思变,生存不下去,就要起来斗争,但传统的封建意识,窒息了闰土反抗思想的火焰,他在对“我”感叹自己艰难的境遇之后,“沉默了片时,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在他脑子里从没有想到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自身的解放。
所以在“我”搬家时,他选取的两件东西是一堆稻草灰和一副香炉与烛台。
这也是那个时代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思想和心灵的典型表现。
这个老实的农民尽管种出的东西是要折本的,他还是盼望丰收,见到肥田的草木灰,还是要当作宝贝运回去.第4页共8页他迷信神灵是命运的主宰,所以对香炉和烛台就更为看重了。
鲁迅笔下的闰土,蓄积了对“老爷和田主”满腹的怨恨,但却不知起来斗争;穷困得不得不革命的社会地位和缺乏民主革命思想觉悟的矛盾,形成了他悲剧的命运。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教育农民始终是个严重的问题,闰土的民主主义的觉醒,还要经过一段遥远的崎岖路程。
三在旧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农民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由于家庭的败落,把幼年的鲁迅推向生活的底层,走进农村。
在和农民的交往中,他知道了他们终生受着压迫,有许多痛苦,纠正了他在书本中得到的农民“无思无虑”所谓田家乐的认识。
这些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开辟了生活的源泉。
(一)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朴实、勤劳、能吃苦的农民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山村里妇女,朴实、勤劳、能吃苦。
她和闰土一样,默默地干活,忍辱负重,要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她一心想恪守传统的规矩,安分守已的过日子。
虽然丈夫比她小十岁,对这不相称的婚姻,她也顺天任命,毫无怨言。
不幸祥林嫂死了,她察觉到婆婆要把她卖掉。
这对一个有严重贞操观念的祥林嫂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事。
于是瞒着婆婆逃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