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第一篇: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中央电大毕业(论文)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多篇鲁迅的小说。

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有自己的特点。

了解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去做好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帮助自身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用极俭省的笔墨概括突现人物特点。

鲁迅在突出人物肖像特点时,总是和一定的心里表情结合起来,和人物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总是从人物行动中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选择最适当的时机,通过特定的场合突出人物肖像中的某些特征。

前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外部形象。

而每一种事物又都会有自己特定的外部形象,如果不借助于事物的外部形象,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内容、精神。

人物的肖像,就是人物的外部形象。

没有人物的外部形象,也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外在相貌,如容貌、表情、身材、服饰、姿势、风度、举止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的变化,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因此,文学创作中的肖像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够帮助作家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对于肖像描写典型塑造中的作用,就曾做过精辟的阐述:“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有农民的质朴和愚蠢,但也是沾点游手之徒的狡猾。

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他的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是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

”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人物的外貌和人物的性格关系,说明了肖像描写与典型塑造的关系。

人物肖像,是人物性格的外部表现。

人物的肖像描写,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语言系莫言[提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三类主要女性悲剧人物的分析和他的人生经历来论述:“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在于她们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以及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

”本文首先从经济角度对鲁迅先生《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三类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论述。

然后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婚姻悲剧来分析其对悲剧人物创作上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经济地位封建礼教社会关系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始终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作为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和现代先进意识的代表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民族的精神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在他的33篇小说中,涉及到女性的篇目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同时也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

《明天》、《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其题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鲁迅曾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命运极为悲惨。

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不过是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这正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这种制度否定了人的平等地位和应有权利,实行上对下,尊对卑,男对女,长对幼,强对弱的压迫和奴役。

在鲁迅看来,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首先是由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地位造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

-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目录摘要 (1)1前言 (1)2主要内容 (2)2.1逃避现实的阿Q (2)2.2命运悲惨的祥林嫂、爱姑形象 (3)2.3屈从命运的闰土、七斤 (5)3结论 (6)参考文献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

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分析摘要:一篇小说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其中的人物必须塑造成功。

作为我国文学巨匠的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人物。

本篇论文将笔墨集中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分析这些小人物的形象,探究这些小人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探讨这些小人物的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民族反思以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小人物环境与人物民族反思社会意义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Lu Xun's Novels Abstract:.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a novel in art is that the characters have to be successful. As China's literary master Mr. Lu Xun created many such as Kong Yiji, Xiang Linsao and other well-known Ah Q, the classic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This thesis concentrates on Lu Xun's small characters, combined with text analysis of these small character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eopl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se little image being ignited and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ound.Key Words: Lu Xun's Novels Little people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s National reflection social meaning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5)一、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女性 (5)(一)农村底层女性形象 (5)(二)挣扎于市井的女性 (7)二、“吃人”制度压迫下的男性 (8)(一)失去灵魂的小市民 (8)(二)愚昧无知的农民 (10)(三)被孤立的知识分子 (11)三、鲁迅小说中小人物的民族反思及社会意义 (13)(一)小人物的民族反思 (13)(二)小人物的社会意义 (14)结语 (17)致谢语 (18)参考文献 (19)引言素有“民族之魂”美誉的鲁迅,是我国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现当代文学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浅析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留给读者不少人物形象,诸如阿Q、祥林嫂等,但是最令鲁迅先生自己满意的人物却为数不多,唯独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人物。

究其原因,我想小说《孔乙己》的最大成功之处正是完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

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取名字这样的事的惟一情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帮助,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名字正蕴含着他生活和性格的某种特点。

一、善于从人物描写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孔乙己一上场,就因为一句简短却不简单的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让人忍俊不禁。

从前面三节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着”,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

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距离。

孔乙己刚一亮相就以他的穿着和喝酒方式显示了他的特殊身份和与众不同。

其实,从他“站着喝酒”这一点来看,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

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的“长衫”,说明他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无疑会使他与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因而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

另外,“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让读者看到了穷困而又懒惰的孔乙己;常遭欺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见他常遭欺辱,,但偏又自视清高,好卖弄学问,“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而被人取了个“孔乙己”的绰号。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榜样和丰富经验。

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鲁迅小说的总体是风格热烈与冷峻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细致的现实主义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有: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

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更加受到关注,更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词 (1)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3)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 (4)三、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形象 (5)参考文献 (6)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19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1918年,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

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伟大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他都最富有独创性,他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

《呐喊》,《彷徨》都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论《鲁迅小说集》中的妇女形象塑造

论《鲁迅小说集》中的妇女形象塑造

邯郸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鲁迅小说集》中的妇女形象塑造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级级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2013年 9 月 30 日论《鲁迅小说集》中的妇女形象塑造———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人的悲剧命运的产生往往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摧残,还有来自内心的自我毁灭。

祥林嫂最后沦为乞丐、走向死亡,并不是因为她生存能力的丧失,而主要是因为她的精神走向了死灭。

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中, 他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

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地战斗。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妇女解放前言: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

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是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 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地关注。

他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妇女形象如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

作者选取的这四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她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同, 但她们的命运都是令人同情的, 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地探索。

一、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 , 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张磊世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都很饱满,每个人物的性格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这使得作品主旨更加凸显,鲁迅想要表达的观念、所要批判的现实也都在故事情节中得到影射。

正是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故事才更加精彩,引人入胜。

纵观鲁迅作品,人们会发现其作品中人物有明显的特征,分别是现实性、复杂性和批判性,这些特性也是对当时年代各种现状的一种抨击,既有讽刺绝望,也有对新社会的希冀与愿望。

读者从这些角度入手,才会更加了解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中每个人物所代表的社会意义都是不同的,但所要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是相似的,有对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有对上级阶层人员的讽刺,读者要找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仔细体味每个人物的鲜活特点与个性。

本文主要针对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一、鲁迅作品中人物特征鲁迅的作品选材都非常独特,而且文学史思想非常丰富且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这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够通过人物性格的表达来讽刺现实,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一)现实性作品来源于生活,当时传统社会对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极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身心受到压迫,是很难写出歌颂当时社会的作品的。

当时社会,政府腐朽不作为,人们的思想更是被禁锢,成为政府在思想控制上的奴隶,虽然也有极少数的先进派,但如蚍蜉撼树,力量极小,难以与旧社会对抗,最终成为思想改革与民主改革的失败者。

比如,《药》中的主人公夏瑜,虽然个人有良好的革命思想和不畏艰难的英雄主义,最后也英勇牺牲,但因为没有将个人计划与实际生活中的群众联系在一起,所以其革命行为并没有得到人们认同,他想要拯救的人们正处于火坑中冷漠地的幸灾乐祸,甚至还有愚昧的华老栓做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病。

这都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社会黑暗,人们冷漠没同情心,对现实生活更是得过且过,理所当然在灵魂和精神上带上枷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目录摘要......................................................................................................... ..2 关键词.. (2)引言 (2)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3)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

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

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

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

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引言: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既不像同时代许多作家那样以经济、政治地位进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也不像巴金、老舍等作家那样从道德角度将人物分为“善”与“恶”的对峙.若以阶级论进行划分,鲁迅笔下的阿Q、柳妈、“花白胡子”、咸亨酒店那些穿短衣的站着喝酒的人,显然是属于被压迫阶级,就地位与阶级属性来看,这些人与祥林嫂是一样的.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固然有哀其不幸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怒其不争.本文拟将结合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人物形象研究,简要地阐述鲁迅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一、本文阐述的背景鲁迅的小说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人物形象,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另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对于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

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下面分别从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两方面论述人物形象的塑造.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

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

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

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

也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反映他的思想,体现他的人格,展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第一类:封建祭品型。

《孔乙己》中的同名主人公,可爱又可悲,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还要教孩子们“茴”字的四种写法,迂腐中不失爱心。

每次欠了酒钱,后来都会归还的,也有其行为规则。

但是,“偷书不算贼”的自辩以及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无可奈何的没落和死亡。

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令人感叹。

第二类:苟延残喘、自暴自弃型。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他们既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他们对封建礼教制度具有反叛精神,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

但是,他们都比较脆弱,缺少韧性,终于被封建黑暗势力打垮,压碎。

吕纬甫和魏连殳作为辛亥革命退潮后的个性主义者,他们“敏捷精悍”、“傲骨嶙峋”,因破除迷信“拔掉神像的胡子”,辩论“改革中国的办法”与人打架,甚至被作为“吃洋教”的“新党”而受人排斥。

现在却变得“迂腐”和“孤独”,进而在灰色的生活中沉沦。

第三类:爱情悲剧型《伤逝》中的一对恋人子君和娟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饿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争取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是“五四”时期广大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也是当时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当时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男女主人公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蔑视封建礼教,冲破牢笼,大胆相爱,并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对封建势力的种种迫害和压力进行的抗战是坚决的。

但由于缺乏远大目标,他么只能把自己束缚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

因此,一旦自由结合,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默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中,忙于家庭琐事为生计劳碌,逐渐变的消极颓唐、无所作为了。

终于在顽固的封建势力严酷打击下,陷入绝境,走想失败,走向爱情的悲剧。

第四类:封建走狗帮凶型《孔乙己》中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形象,都这种类型的代表,鲁迅先生并没有详细的刻画,只是一笔带过,但对于这些人,都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的。

他们代表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封建礼仪。

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表现了丁举人一类封建统治者对孔乙己这种下层知识分子的野蛮摧残。

鲁四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封建礼教的积极维护者,非常迷信,虽然他从未打骂过祥林嫂,也没有克扣过祥林嫂的工资,但是,他所信奉的和宣扬的理学,却是从灵魂上拷问并处死祥林嫂的杀人不见血的罪恶力量。

(二)、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最广大、最普遍的农民的文学形象一直是付之瘸如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

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却又麻木不仁的的闰土,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的变迁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史,从他们悲欢离合的际遇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祝福》、《故乡》、《阿Q 正传》等作品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农民形象。

第一类、阿Q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像闰土、祥林嫂等精神受到极其严重扭曲的是贫苦的阿Q。

他凭借健忘、自欺自瞒、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处于“长胜不败”的境地。

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

他生活在偏僻落后但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地保、一些闲汉都拿他作为压榨、嘲弄的对象:打他、侮辱他、剥夺他可怜的财物。

阿Q也曾对欺压他的人进行反击:“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但总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逐渐形成了他精神胜利的处世哲学。

阿Q的社会地位虽然和圣贤相去是很辽远的,其思想却是“样样合于圣贤经传”。

和闰土、祥林嫂们比较起来,阿Q经历复杂,见过世面:他进过城,做过偷儿,见过杀革命党,在白举人家当过仆人,特别是幸运地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大革命。

在革命浪潮冲击未庄的时候,赵太爷和未庄的人众,都在事出突然,没有思想准备而呈现一片慌乱。

阿Q这个压在生活底层的农民,像一棵压在大石下的弱草。

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们大祸临头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情舒畅,并本能的燃起复仇的意识,决心要惩治这些在他头上作恶的人们:“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这些想法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在革命风浪中对旧社会愤怒的心理状态。

第二类、祥林嫂形象由于家庭的败落,把幼年的鲁迅推向生活的底层,走进农村。

在和农民的交往中,他知道了他们终生受着压迫,有许多痛苦,纠正了他在书本中得到的农民“无思无虑”所谓田家乐的认识。

这些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开辟了生活的源泉,丰富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也促使他为农民代表性的人物,和他的性格、气质最相近的是祥林嫂。

祥林嫂作为山村里的妇女,朴实、勤劳、能吃苦。

她和闰土一样,默默地干活,忍辱负重,要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从来没有非分的想法。

她一心想恪守传统的规矩,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虽然丈夫比她小十岁,对这不相称的婚姻,她也顺天任命,毫无怨言。

不幸祥林死了,她察觉到婆婆要把她卖掉。

这对一个有严重贞操观念的祥林嫂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事,于是瞒着婆婆逃了出来。

在鲁家做工,担负着沉重的劳动,但她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做起活来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是因为暂时摆脱了被卖的灾难,做稳了奴隶,所以“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在被婆婆抓回后的逼嫁中,封建贞操观念迫使她哭、嚎、撞香案角,险些丢掉了生命。

贺老六是个善良的山村人,深山里也很少听到鲁老爷之类人物三从四德的说教,也没听过阴司里对于再嫁妇人施以锯刑的可怖的传说。

祥林嫂在这里才尝到人间的温暖,过到人的生活,被歪曲的性格得到了复归。

所以卫老婆子说,她生了孩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也像卫老婆子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贺老六死了,阿毛被狼叼去,大伯来收屋,她只得又回到鲁镇做工。

这次回来情况完全变了,鲁四老爷的恶言恶语,柳妈的威胁恫吓,村人的嘲弄伤害,庙祀的敲诈勒索,榨干了她的血肉,撕碎了她的灵魂,社会剥夺了她安稳地做奴隶的权利,最后怀着战栗的恐惧,离开了这阴冷的人间。

祥林嫂一生就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做稳了奴隶”的路上奔波,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迷雾中辗转,从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

她的死和对于地狱的“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探问,意味着她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而是新的更大的痛苦的开始。

第三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闰土——这一淳朴农民,由生气勃勃的少年到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的变化,表明了“在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这样的思想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