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3机发轫的中国电子计算机

合集下载

中国IT大事记

中国IT大事记

中国IT大事记文章来源《计算机世界》1956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

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 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

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8 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

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 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

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60年代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

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

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70年代1972 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

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

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A系列兼容。

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完整版)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完整版)

盘珠 算
第一代计算机时代
• 1958年——1964年 • 这个阶段中国自主研制的计算机基本上都
是电子管单片机,且都是应用于军事方面
• 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其 体积庞大,平均运算速度仅为每秒30次
103机
• 1964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119 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不 过当时美国等国家已经转入晶体管计算机 时代

119
中国第二代计算机时代
• 1965-1972年 • 这个阶段中国研制的计算机转入晶体管时

• “功勋计算机”——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 丙,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9丙机
中国第三代计算机时代
• 1973-80年代初 •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50,它上面配置了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

150
• 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
757机
中国第四代计算机时代
• 80年代中期至今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
银河-I巨型机
关闭手机
心态归零
遵守时间
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求
积极参与
不要大声喧哗
注意环境卫生
课间要求
保持礼仪
课后要求
注意安全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 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计算机进入中 国也有好几十年了。那么,中国的计算机 是怎样起源的?
中国2000多年前的“计算机”—— 珠算盘,这可以称得上是是最早 的“中国计算机”了,它和现在 的计算机都是采用进制的运算思

从103机发轫的中国电子计算机

从103机发轫的中国电子计算机

44 |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编辑|任红雨|立国之基|从103机发轫的中国电子计算机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当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 时,正在美国Princeton 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

1956年3月,为帮助中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苏联派出高级科学专家代表团到北京访问。

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注意到,名单中三分之一的科学家专业是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等新科技。

他急切召见了当时负责新中国电子、电信、广播事业的王诤和李强,专门询问计算机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在听到做计算机会遭遇重重困难时,周恩来斩钉截铁地提出:“你们一个部门做不出来的,那就集全国的力量支援你们。

突出规划重点,把最紧急的事情搞一个报告。

”“现代科学新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标志,我们要搞计算机!”周总理一锤定音。

按照周恩来的要求,规划委员会将计算机、自动化、半导体、微电子四项,作为“紧急措施”写入规划。

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组”,由华罗庚任组长。

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华罗庚任主任。

华. All Rights Reserved.华罗庚先生提出“先集中,后分散”的重要理念,集中了全国的计算机人力和投入,保证了计算机研究机构的成功建立。

“他还为了中科院计算所大楼的建设,煞费苦心,亲自审查和比较了多种设计方案,图纸是他亲自拍板的,施工紧抓不放,1957年底如期完工。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介绍道。

计算机考试复习资料

计算机考试复习资料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50年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特征是计算机与终端互连,实现远程访问。

具有远程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解决了多个用户共享主机资源的问题存在问题:主机负担重,通信费用高第二阶段(60年代):计算机通信系统,特征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连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实现计算机—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使计算机网络的结构、概念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网络结构主要问题:网络对用户不是透明的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现代计算机网络阶段,特征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网络协议的标准化在计算机通信系统的基础之上,重视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化的研究,建立全网统一的通信规则,用通信协议软件来实现网络内部及网络与网络之间的通信,通过网络操作系统,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极大的简化了用户的使用,使计算机网络对用户提供透明服务。

局域网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二: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我国研发的第一台计算机
• 1958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 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 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即 DJS-1型,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 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机器在 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 DJS-1型)。 (2)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 字计算机(104机)研制。 (3)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 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 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 (4)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 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65-1972年)
(1)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 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 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2)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 (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 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3)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 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 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 40多台。
目前
• 自行研制的“银河”、“曙光”巨型计算 机在国家的教育、国防、经济、科技等领 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银河”计算机
“曙光”计算机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3-80年代初) (1)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 (2)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 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 产品。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 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 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 (3)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 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进入80年代,我国 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首台计算机103机工作影像浮出

首台计算机103机工作影像浮出

首台计算机103机工作影像浮出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定规划、育人才、建机构、造设备、促应用”,成为国策,电子计算机是“国之重器”。

遗憾的是许多工作过程没有记录下来,自行建造的计算机也缺失影像。

就是媒体和企业拍照了少量照片,也多有丢失。

我们曾经拥有过,盼望终究能够浮出。

1958年8月1日,仿制苏联的M-3机,命名103机调试成功,先运行了4条指令。

据汤蓉文说还计算了开方根号2,用打印机打出来1.4142。

幸好中科院计算机将工程组长张梓昌先生拍照的一些照片保存了下来。

但是,新华社也及时来拍照并做了报道,几十年后就离开了大家都视线。

幸亏当时在场的陈长林先生一直记得此事,将报道和照片提供给了本公众号。

陈长林先生发来的报纸片段与说明。

【图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试制成功的[八一]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已开始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基祿摄1958年8月3日《北京晚报》《光明日报》有报道及刊出同一照片。

前排坐者103机工程组长张梓昌,后排左1董占球、左2陈长林、左3柳浦生、左4杨天行。

陈长林先生保留并提供。

1958年的报道和新闻照片:我国计算技术学科建立的标志—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制成新华社1958年8月2日讯国产第一架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昨晚制成。

它安装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里。

它是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有线电厂和其他有关单位合作制成的。

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计算技术这门空白学科已经开始建立起来。

这架名为[八一]型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由几万个零件构成,其中包括近四千个半导体鍺二极管和八百个电子管。

它的制造和调整过程比模拟电子计算机要困难复杂得多;它的使用范围比模拟电子计算机广泛得多,计算结果的精确度远胜于模拟电子计算机,可以达到九位数字。

而模拟计算机只能达到三位。

这一类型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大量数据及复杂问题的计算。

现在安装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这架计算机正在准备解决许多题目的计算问题,如短期天气数值预报(比普通天气预报要精确得多)的研究方案,大地测量平差问题,水壩应力分析,河床不稳定流,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计算和其他工程设计。

高二历史必修3_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高二历史必修3_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956年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和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完成。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 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

1960年,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 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我国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70年,最新型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976年,台湾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977年 4月,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同年,“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计算机大事年表

计算机大事年表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 (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 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 DJS-153机 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 1982年 DJS-185机,上海电子计算机厂 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DJS-186机,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程序设计》问世,由徐家富、杨 芙清等人撰写; 1961年 是一本中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 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05型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大型通 用电子计算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 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 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0年
150机,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 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 1969年 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
JB2312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信息处理 1981年 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
成功仿制 8080 的微处理器和 6800 微处 HDS-9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 理器,微机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 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9年 列。 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 DJS-140系列机 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The end
时代还在发展,科技还在 继续……
2000年 GB18030编码标准
银河Ⅳ,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 研制工作。1024个CPU组成的银河 Ⅳ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达到每秒 1.0647万亿次浮点运算,其各项指 标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9年
银河Ⅲ,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 担研制工作。
1997年
曙光1000 1995年
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1994年4月,中 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 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 1994年 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从103机发轫的中国电子计算机
作者:李国杰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20期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当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
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

1956年3月,为帮助中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苏联派出高级科学专家代表团
到北京访问。

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注意到,名单中三分之一的科学家专业是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等新科技。

他急切召见了当时负责新中国电子、电信、广播事业的王诤和李强,专门询问计算机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在听到做计算机会遭遇重重困难时,周恩来斩钉截铁地提出:“你们一个部门做不出来的,那就集全国的力量支援你们。

突出规划重点,把最紧急的事情搞一个报告。


“现代科学新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标志,我们要搞计算机!”周总理一锤定音。

按照周恩来的要求,规划委员会将计算机、自动化、半导体、微电子四项,作为“紧急措施”写入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