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乡村振兴的农田资源保护与利用

乡村振兴的农田资源保护与利用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农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农田是乡村的命脉,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农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农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农田资源是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计的基础,保护农田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保护好农田资源,才能确保乡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农田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农田进行整地整水、整治土壤、调整农田布局等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生态环境的质量。
农田整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农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环节。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农田水利建设还可以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减轻干旱灾害对农田资源的破坏。
四、推动农田生态化建设农田生态化建设是农田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
通过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同时,积极发展农田生态旅游、农田生态演艺等农田资源的特色利用,增加农田资源的经济价值。
五、加强农田环境监测与治理农田环境监测与治理是保护农田资源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农田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和排查农田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
同时,加强农田环境治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修复和改善农田环境质量。
六、农田资源合理利用的意义合理利用农田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合理利用农田资源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是农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精细化的农田管理、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测等,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的生产力。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对策探讨

智库时代 ·123·教育文库摘要: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凸显,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本文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对策为探讨重点,深入分析当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耕地资源减少,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土地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污染问题也称为威胁着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安全,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多角度给以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推动我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进而更好的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策略中图分类号:S7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7-0123-0002(海南国源土地矿产勘测规划设计院,海南海口 570100)徐 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对策探讨一、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相关概述(一)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概念从法律和学术研究范围开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耕地有相应的定义,主要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范围较广,无论是熟地、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地、休闲地等等,重视作物的范围也比较广,农作物、果树、其他树木等,每年能有一季收成的以垦滩地、和海涂等,此外对宽度和面积等也有详细要求。
基本农田的词语第一次出现是1963年的中下游水土保护工作会议上,通过水土保护,稳定建立旱涝保收,产量较高的基本农田,基本农田相比耕地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关于基本农田的保护一直以来这也是政府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二)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法规和经济等手段,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和产品进行保护。
就当前我国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使用情况来看,人均耕地和耕地利用效率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我国认可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人地关系的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等行为也进一步威胁到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健康利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全市耕地保护专项督察和耕地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在全市耕地保护专项督察和耕地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同志们:今天,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耕地保护工作会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安排和部署我县的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刚才,朱好生同志宣读了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谭雄登同志宣读了全县规划区内宅基地清理整治工作方案。
借此机会,就全县今年耕地保护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执法监察及规划区农村宅基地、村组和集体建设用地清理整治等几项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增强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0xx年是十四五第一年,也是我县国土资源工作任务最重、压力最大、成效最突出的一年。
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土资源系统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国家级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新增和改造耕地5万多亩。
我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真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把土地闸门,层层落实土地资源管理责任,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努力拓宽补充耕地渠道,不断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手段,土地管理、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基本农田保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我县耕地保护工作连续几年来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大力支持,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国土资源干部职工辛勤努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耕地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耕地保护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没有把耕地保护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思想重视不够,态度消极被动,耕地保护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文件上,使耕地保护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丢掉的尴尬境地。
二是耕地保护目标履行责任不到位,耕地保护共同责任问责机制尚未完善,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国土部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
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发言材料

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发言材料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加强耕地保护,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第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保护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第三,推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
要合理优化耕地布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加强耕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第四,强化耕地保护监管。
要加强耕地保护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形成耕地保护的合力。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农民群众和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耕地保护交流研讨材料

耕地保护交流研讨材料耕地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举办了众多的耕地保护交流研讨会,以期推动耕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耕地保护交流研讨材料:一、耕地保护现状分析首先,耕地资源的减少和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严重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因城镇建设、工矿用地、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造成耕地减少的面积高达数十万公顷,农村土地的中性化、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其次,耕地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利益驱动等原因,存在部分地区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高、措施落实不力的情况。
同时,由于耕地质量的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耕地流转、转非农等问题频发。
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首先,耕地保护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保持国家安全尤为重要。
其次,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农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同时,耕地保护也可以减少工业污染对土地的影响,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三、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首先,推行科学规划和土地管理。
通过制定耕地保护规划,明确划定耕地红线和功能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好耕地资源。
同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土壤修复工作,提高耕地质量。
其次,加大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力度打击非法转耕、占地等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耕地征地补偿制度,确保农民通过流转等方式进行种植。
最后,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社会公众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共同参与到耕地保护中来。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好耕地意味着保护好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耕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制度和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和权益保护机制。
加大对非法征用、破坏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惩罚侵占耕地和破坏耕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耕地土壤保护和改良。
耕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保护好土壤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
加强耕地的有机肥料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采取轮作休耕和绿肥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渗漏和流失。
三、推进耕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提高耕地质量至关重要。
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
加强田间水利建设,修建排灌渠道,改善排水条件,防止土壤水分过度积聚,造成土壤盐碱化。
四、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
耕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至关重要。
加强耕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田面积的扩大和耕地的碎片化现象。
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五、加强耕地科学管理和精细化农业生产。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耕地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建立数字化耕地管理系统,实现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农业生产。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耕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和评价,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六、加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农民的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耕地管理和农业生产技能,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减少对耕地的不良开发和过度利用。
耕地保护情况调研方案

耕地保护情况调研方案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当前耕地保护的情况,研究耕地面积的变化,了解各地的耕地利用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次调研拟制定耕地保护情况调研方案。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情况:调查各地是否建立了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并有效执行,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挑战。
(2)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和文献,了解各地区过去五年或十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
(3)耕地土壤质量状况:调查不同地区耕地土壤质量情况,包括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4)耕地二次利用情况:了解各地耕地的二次利用情况,包括农田水利、高效农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 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农户和农业机构,了解当地的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情况,获取一手资料。
(2)数据收集:通过查阅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文献,了解各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和土壤质量状况。
(3)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农民、农业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和看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三、调研步骤和时间安排1. 调研准备阶段(2天):(1)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国内外耕地保护的经验和政策。
(2)设计调研问卷,明确调研内容和方法。
2. 调研实施阶段(5天):(1)实地调研: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农村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
(2)数据收集:通过数据查询和文献分析,了解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和土壤质量状况。
(3)问卷调查:针对农户、农业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3. 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阶段(3天):(1)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和调查结果。
(2)编写调研报告,总结调研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 调研报告:总结各地耕地保护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

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压力加大。
同时,土地利用还存在以下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权属纠纷频发等。
二、耕地保护政策解读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耕地保护政策主要包括: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红线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
三、耕地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建设占用等因素。
其中,农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退耕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此外,建设占用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耕地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土地质量下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村劳动力流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五、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以下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建议: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加强土地监管和管理;加强土地法律宣传和教育。
六、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未来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确保补充耕地面积与建设占用面积相平衡;二是加强生态退耕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四是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同时也要看到耕地保护工作的巨大潜力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以河北省易县为例班级:09土管四班组别:第三小组姓名:孔喆王登吉周涛吴思远许超王东升陈林曹佳藤徐鑫何旭平张琪穆航飞姜伟张小龙杨彬指导教师: 高彩云完成时间:2012年6月12日目录一、易县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2.社会经济概况二、耕地利用现状三、耕地需求量预测四、耕地供给量预测五、供需平衡分析六、基本农田保护1.数量、成分、分布等2.存在问题3.工作目标七、总结1.制度措施2.经济措施3.行政措施4.法律措施5.生态环境措施6.技术措施一、易县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环境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
东西跨67.7公里,南北越61.7公里,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
县境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十分之七为山地,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平均海拔324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
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平顶山、五峰寨、云蒙山、狼牙山等。
最高山峰摩天岭位于蔡家峪乡与涞水县交界处,海拔1813.3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北、中、南三条易水河和漕河、拒马河,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总流程216公里,年径流量9.31亿立方米,正常泄洪能力1580立方米/秒,主要水库7个。
1.2地形地貌条件易县地势西高东低,自西而东海拔变化幅度为1813~32米,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
其分布特征为:西部群山起伏,海拔300~1813米,面积14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4%;中部丘陵相连,海拔100~300米,面积90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5.7%;东部地势平坦,为平原地貌,面积17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0%,是县内主要耕作区。
全县境内具有海拔高差大、地貌类型全的地势特点,排列整齐有序,地貌界限清晰。
海拔高差达1781m。
山系呈西南至东北方向排列,有摩天岭、别湖岭、云蒙山、五回岭、五峰寨、狼牙山六大山脉。
西部山区地质年代属前震旦纪古老片麻岩及震旦纪白云岩、片麻岩,以角闪斜长及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并有火成岩侵入岩脉、岩层,剥蚀严重,呈风化裂隙发育。
矿藏种类较多,花岗岩、大理石、金、铁、玄武岩等蕴藏丰富。
丘陵区域属震旦纪和寒武纪,基岩主要为白云岩和页岩,石灰岩、金、天然板岩、玄武岩等矿藏储量可观。
东部平原属第四纪,覆盖层以黄土、中粗砂为主。
基岩为奥陶纪灰岩、寒武纪页岩,局部为火成岩体。
石灰、砂子、石子等三类建材储量较大。
1.3.气候条件易县气候属于季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原为半干旱气候,山区为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山区9.4,平原13.5,无霜期为160天,90%保证率为141天。
全年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29.88千卡/cm2,全年降水量在570mm-670mm之间。
1.4.土壤条件易县境内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母质、地下水、植被等差异,成土过程不同,故土壤类型繁多。
有6个土类,13个亚类,41个土属,114个土种。
棕壤土类分布在西部700米以上地区,褐土类分布在山地脚下,潮土类分布在中易水、北易水两岸低洼处,草甸土类分布在山间河谷地带,水稻土类分布在北易河、中易河沿岸洼地,风沙土类分布在中易水、北易水及拒马河沿岸2.社会经济概况2.1.行政区域易县辖8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易州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高村镇、高陌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回族满族乡、西山北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
(现高村乡已撤乡建镇。
)共469个行政村。
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2.2.交通运输以县城为中心,南距保定市区87公里,东北距北京123公里,东距天津190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169.2公里,东与涞水、定兴相邻,西与涞源接壤,北与涞水毗邻,东南与徐水接壤、南与满城为邻、西南一小部分与顺平县相接,过境的京原铁路和112国道、京赞线、易定线、易保线组成境内主体交通网。
易县虽属山区,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铁路、公路齐备,京源铁路从北部穿过,高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
公路四通八达,京广西线、津同、易保、易定、泥岭、良川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
另外张石高速已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
张石高速第二通道正在建设中。
二、耕地利用现状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253491.71公顷,其中耕地41878.37公顷,占15.68%。
在耕地面积中,水田63.28公顷,占0.15%;水浇地21948.57公顷,占52.41%;旱地19866.52万公顷,占47.44%。
(如图一)单位:公顷其中水浇地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区域,约占水浇地总面积的75%。
水田集中分布在中易水河两岸的高村、裴山和上陈驿坡下的一些地段。
旱地则广泛分布于地域广阔的山区和丘陵区域。
三、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一1.人口预测人口统计设序列值X1,X2,…X n为各年人口统计数量,历年的增长率为:r=X i\X i-1-1(i=2,3,…n)则平均增长率为:r_=1/(n-1) (r2+r3+,…+r n),从而得到自然增长率预测模型为:X n+T=X n(1+r—)T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求得:r—=0.0092 X2020=574641*(1+0.0092)11=6321052.粮食作物单产预测到2020年,粮食单产6558千克/公顷3.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的确定3.1本县粮食的需求:D=规划期末的人口数*规划期末人均粮食已知该地人均用粮标准为450公斤,求得D=632105*450=284447250(公斤)3.2粮食自给率的确定保定总体的粮食自给率为0.95到1.00,考虑到易县山地丘陵广布,平原相对较少,可利用耕地面积不多,我们将粮食自给率确定为0.953.3复种指数的确定复种指数=1.353.4粮食总产量公式:粮食总产量=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由此,粮食总产量=284447250*0.95=270224887.50(公斤)3.5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复种指数)=270224887.5/(6558*1.35)=30522.50(公顷)3.6粮作比的确定粮作比=0.754.耕地需求量预测公式:耕地需求量=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粮作比可得:2020年耕地需求量预测=30522.5/0.75=40696.67(公顷)方法二(趋势预测法)规划区域或单位的耕地面积或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实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一系列依赖于时间的数据Y。
以时间为参数的数列称之为时间序列。
若假定变量的过去f)(tt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从而得到预测期的变量数值,这就是趋势预测法。
常用趋势线方程分为直线方程、二次曲线方程、指数方程,在这里以直线方程为例:年份 X 年次Y 耕地面积(万亩)XY X² 2002 1 71.19 71.19 1 2003 2 71.07 142.14 4 2004 3 60.81 182.43 9 2005 4 60.83 243.32 16 2006 5 60.68 303.4 25 2007 6 60.67 364.02 36 2008 7 60.59 424.13 49 2009 8 62.82 502.56 64∑X=36∑Y=508.66∑XY=2233.19∑X²=204求得a=69.57 b=-1.33 直线型预测模型为:Y=69.57-1.33X ,X ∈(1,8)四、耕地供给量预测假设一直按照这种不很乐观的下降趋势,到2020年仅有36626.67公顷左右的耕地保有量。
距离40696.67公顷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相差4000公顷左右。
根据2009年未利用地有108769.25公顷,按照3.5%的开发整理,可开发整理补充耕地4070.76公顷,可满足耕地的需求量。
五、供需平衡分析耕地的供求平衡分析就是在耕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耕地供给量和耕地需求量晾着之间的数量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耕地必须有足够供给量才能满足需求,解决当地的温饱问题,而耕地的需求量决定着如何规划和安排当地的供给量。
根据2009年未利用地有108769.25公顷,按照3.5%的开发整理,可开发整理补充耕地4070.76公顷。
耕地供需平衡盈余量=4070.76-(40696.67-36626.67)=0.76此处仅对未利用地进行了 3.5%的开垦,还可加大对其开垦的力度,或对其它用地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整理复垦等会相应的增加一定的耕地。
耕地供需平衡盈余量大于0,当地2020年的耕地预测平衡有余。
六、基本农田保护1.数量、成分、分布等县区基本农田共44211.25公顷,耕地37684.23公顷,其中水田57.25公顷,水浇地19413.96公顷,旱地18213.02公顷;其他地类6527.02公顷,其中园地2977.36公顷,林地3549.66公顷。
2.1.基本农田保护“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现象严重当前基本农田保护以上级下达保护数量指标,乡镇为具体指标落实单位的方式进行,上级政府要求县、乡基本农田划定在规定期限,作为行政任务完成。
而数量指标分解、保护区界定等具体工作,没有明确的科学论据。
地方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往往难以接受上级指标,常是凑足面积,甚至优先把苇塘等荒地考虑到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致使基本农田保护流于形式。
一些地方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把满足建设用地放在第一位。
2.2.基本农田保护“占优补劣”现象较为普遍当前,基本农田保护主要侧重于面积指标,忽视质量保护指标,具体表现在基本农田保护“占补平衡”政策的执行上。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质量相当”没有可操作的硬性指标加以控制,“占补平衡”变成没有质量保证的单纯基本农田数量平衡。
在忽视质量保护的执行中,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政策演变为个别地方非农建设占用农田的一种借口,使地方在眼前经济利益驱动下,以次充好,甚至把荒地划入基本农田。
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中部地区,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高产农田,而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区位、地形和水热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