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实验体验课程
趣味初中实验化学教案

趣味初中实验化学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彩虹火焰现象,探究不同金属离子在火焰中的颜色及能量级别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
1. 火镊
2. 不同金属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硝酸钠溶液等)
3. 火种
4. 打火机
5. 燃烧器
实验步骤:
1. 将不同金属盐溶液依次滴入火镊中并在火焰中加热,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
2. 记录下每种金属盐溶液加热后火焰的颜色,并根据观察结果对照不同金属的颜色特点进
行分析。
3. 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让学生讨论不同金属在火焰中的颜色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接近火焰和有毒气体。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用具和化学药品。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保持安全意识,遵循实验室用火规定。
拓展实验:
1. 可以让学生尝试不同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进行火焰实验,观察混合后火焰的颜色变化。
2. 可以探究不同金属离子的浓度对火焰颜色的影响。
实验评估:
1. 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说明,理解火焰颜色与金属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用具和化学药品,保持实验室安全。
通过这个趣味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现象,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
的兴趣,培养其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通过趣味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酸碱盐》中的实验内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2)自制汽水(3)火山爆发实验2.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实验内容:(1)铁丝燃烧实验(2)自制氧气(3)氢气燃烧实验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酒精灯、铁丝、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2. 实验试剂:酚酞、柠檬酸、小苏打、双氧水、二氧化锰等。
3. 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安排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学会使用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2. 自制汽水: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汽水的原理,掌握制作汽水的方法。
3. 火山爆发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产生的气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铁丝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铁丝燃烧的实验操作。
5. 自制氧气: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 氢气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氢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8. 布置实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 定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

《化学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2.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2. 实验二:自制汽水3. 实验三:浮力原理4. 实验四:晶体生长5. 实验五:火山爆发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化学实验的变化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酚酞、柠檬酸、小苏打等。
3. 教学课件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实验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1)介绍实验原理:酚酞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的变色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酚酞在不同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2. 实验二:自制汽水(1)介绍实验原理: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
(2)学生分组实验,制作自制汽水。
(3)品尝自制汽水,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3. 实验三:浮力原理(1)介绍实验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的浮沉情况。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
4. 实验四:晶体生长(1)介绍实验原理:晶体生长的过程。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晶体生长的现象。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5. 实验五:火山爆发(1)介绍实验原理:酸碱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火山爆发的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制作火山模型并进行火山爆发实验。
(3)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六、课后作业:3. 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习,你收获了哪些化学知识和技能?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趣味化学动初中化学教案

趣味化学动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3. 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化学?
2. 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及其用途;
3. 通过趣味实验探索化学原理。
教学过程:
1. 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2. 展示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介绍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3. 带领学生进行趣味实验,如酸碱反应、气体生成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4.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原理,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剂瓶、酸碱溶液、玻璃棒等;
2. 实验指导书:包含实验步骤和原理解析的书籍。
教学评估:
1. 每个学生完成实验后,口头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 成绩考核: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要注重实验安全,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化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趣味化学实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并体验简单的化学变化,如溶解、变色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糖、水、杯子实验过程:将糖放入水中,观察糖的溶解过程实验现象:糖在水中逐渐消失,溶液变甜2. 第二部分:酸碱指示剂实验实验材料:白醋、柠檬汁、牛奶、蓝色石蕊试纸实验过程:将不同酸碱性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实验现象:白醋和柠檬汁使试纸变红,牛奶使试纸变黄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趣味化学小故事,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实验步骤,讲解实验原理,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3. 观察与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与幼儿一起探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让幼儿理解溶解、酸碱等基本概念。
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布置简单的课后任务,让幼儿在家中尝试完成类似的实验,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幼儿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的积极性和兴趣,评价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程度。
3. 分析幼儿在课后任务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糖、水、杯子、白醋、柠檬汁、牛奶、蓝色石蕊试纸等。
2. 教学课件:趣味化学小故事、实验步骤演示等。
3. 教学书籍:关于化学实验的幼儿科普书籍。
六、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确保实验材料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2. 环境准备:布置一个安全、宽敞、明亮的实验环境,准备实验操作所需的桌椅、实验盘等。
3. 心理准备:与幼儿进行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氛围,让幼儿充满好奇和期待地参与实验。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
趣味实验活跃化学课堂

趣味实验活跃化学课堂1. 铁水合成实验铁水合成实验是一种简单又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铁与水的反应过程。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铁片和瓶装水,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铁与水反应的过程。
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铁片表面的氧化现象,以及水分子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这种实验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机理。
2. 气体生成实验气体生成实验是化学课堂上常见的一种实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得的化学物质,如小苏打粉和醋,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以及气体的生成情况,来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实验内容,如颜色变化实验、气味实验等,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水溶液鉴别实验水溶液鉴别实验是一种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气体的产生等现象,来鉴别不同的化学物质。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溶液,如盐水、碳酸氢钠水溶液等,然后邀请学生进行实验鉴别。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现象,来判断溶液中的物质种类,从而提高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参与度和兴趣。
4. 燃烧实验燃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化学反应的放热过程。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易燃的物质,如木片、酒精等,在实验室中进行燃烧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燃烧过程,了解燃烧的条件、放热的原理等化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以上这些趣味实验,教师们可以有效地活跃化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实施趣味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化学知识。
希望通过趣味实验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幼儿园趣味科学探索:生活中的简单化学实验教案

知识文章格式幼儿园趣味科学探索:生活中的简单化学实验教案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教育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索和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简单有趣的实验教学,让幼儿们在玩中学,提高他们对化学世界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几个适合幼儿园的趣味化学实验教案,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探索化学的奥秘。
实验一:彩色冰块1. 材料:- 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冰盒- 水2. 步骤:1) 在冰盒的每个格子里加入少量水。
2) 在每个格子里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3) 将冰盒放入冰箱冷冻。
4) 取出彩色冰块,观察颜色的变化。
3. 效果: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冰块融化后,水的颜色会变成相应的颜色。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食用色素溶解在水中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实验二:醋与小苏打的化学反应1. 材料:- 小苏打- 醋- 小杯子- 印有化学反应图案的纸2. 步骤:1) 在小杯子里倒入适量小苏打。
2) 涂抹少量醋在印有化学反应图案的纸上。
3) 将纸放在小苏打上。
3. 效果:孩子们可以看到小苏打和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并使纸上的图案膨胀。
这个实验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简单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实验三:食物染色1. 材料:- 透明的杯子- 水- 食用色素- 吸管- 不同颜色的水果或蔬菜汁2. 步骤:1) 在杯子里倒入水。
2) 加入适量的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3) 用吸管将不同颜色的水果或蔬菜汁滴入有色水中。
3. 效果:幼儿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水果或蔬菜汁在有色水中产生漂亮的染色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他们可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染色原理,增加对化学的认识。
通过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幼儿们可以在玩中学,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乐趣。
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应引导幼儿们观察实验现象,并适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讨,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意义。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

0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了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 能力。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部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 够扎实,需要加强课前预习和课
后复习;
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 规范,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加强
实验技能和操作规范的培养;
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课堂
荧光棒实验
将荧光棒中的荧光物质提取出来,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光情况, 探究荧光现象的化学原理。
分享交流学习心得
实验过程中的有趣发现
分享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和意外发现,激发同学们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深入理解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和概念,巩固和 拓展化学知识。
冷却操作
将热物体放在冷却架上自然冷却, 或使用冷却剂进行快速冷却。
搅拌操作
使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 注意搅拌速度和方向,避免溅出或 产生气泡。
04 趣味化学实验案 例展示
彩虹牛奶实验
实验原理
利用牛奶中的脂肪和色素不相溶的原理,通过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 色素和一滴洗碗液,使色素在牛奶表面扩散成彩虹色的现象。
教学要求
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勤于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 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在实验后,要认真完成实验 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02 实验室安全与规 范
实验室安全制度
01
02
03
实验室准入制度
学生需经过安全培训并获 得准入资格,方可进入实 验室。
和探究实验现象和原理。
THANKS
感谢观看
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了 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化学实验-体验课程————————————————————————————————作者: ————————————————————————————————日期:ﻩ中小学社会体验课程模板【课程名称】趣味化学实验【适宜年级】小学三年级或以上【课程简介】通过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实施】课程目标可以分解为科学探究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维度。
我们借助趣味化学实验形式开展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并非意在灌输化学知识。
孩子们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到如何去观察、询问、规划、实验、归纳、分析,同时他们的批判、创造等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特别是以实验或实地观察的方式去进行学习,使他们获得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15个妙趣横生的实验,使学生们对化学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习的欲望。
【课时安排】15次,每次一节课。
(可根据中小学校要求调整)【授课场地要求】普通教室即可【专业、执笔人、授课教师】专业:药剂组执笔人:刘乐授课教师:李欣、常雪颖、许爽、刘乐、张萍ﻬ趣味化学实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趣味化学实验课程类型:校本课程课程性质:科技类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或以上学生课时安排:一学期(每周一节)具体内容:一、课程目标:(一)整体目标:借助趣味化学实验形式开展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使孩子们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到如何去观察、询问、规划、实验、归纳和分析等,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二)分段目标:认知目标:1、通过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于科学探究活动。
技能目标:以实验或实地观察的方式去进行学习,使学生获得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和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2、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课程内容:(一)指纹鉴定:背景知识: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
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
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
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
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分1000多类。
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
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
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我们通常会认为鉴定指纹是专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
实验原理: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
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
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水。
用手指在抵面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
当我们把这隐藏有指印的纸放在盛有碘的试管口并加热时,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注意,碘蒸发有毒,不可吸入)。
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口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物质中,于是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实验用品: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
实验步骤: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
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
实验结果:你的指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变色食盐:背景知识:碘和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含有20~50毫克的碘,主要集中在人的甲状腺内。
人如果缺少了碘,会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俗称“大脖子病”。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和水中都缺少这种碘元素。
因此在建国后,我们加强了预防,主要是多供应含碘的食物。
现在我国使用的食盐中都加入了碘元素,叫做碘盐,这也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
此外,多吃海带也可以加强人体对碘的吸收。
实验原理:),除此之外,一般不含有其他氧化性物质。
在酸性条件含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下IO3-能将I-氧化成I2, I2遇淀粉试液变蓝;而不加碘的食盐则不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实验用品:试管、胶头滴管。
含碘食盐溶液、不加碘食盐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试液。
实验步骤: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含碘食盐溶液和不加碘食盐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稀硫酸,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
观察现象。
2.在另一试管中加入适量KI溶液和几滴稀硫酸,然后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
观察现象。
3.将第3支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前2支试管里,混合均匀,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密信传情:背景知识:碘和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含有20~50毫克的碘,主要集中在人的甲状腺内。
人如果缺少了碘,会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俗称“大脖子病”。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和水中都缺少这种碘元素。
因此在建国后,我们加强了预防,主要是多供应含碘的食物。
现在我国使用的食盐中都加入了碘元素,叫做碘盐,这也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
此外,多吃海带也可以加强人体对碘的吸收。
实验原理:在白纸上用无色试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再用能与这种无色试液作用显示一定颜色的试剂来处理,就能显示出所写的字迹。
例如: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
实验步骤: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可以反复若干次。
实验结果:给同学写一封密信。
(四)检验食物中酸碱性:背景知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属于酸性食物,如鸡蛋、豆腐、瘦肉等;富含蔬菜、水果的食物多属于碱性食物,如菠菜、西瓜等。
实验原理:豆腐中的钙质与草酸钠溶液反应便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
实验用品: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pH试纸、食物(鸡蛋、豆腐、瘦肉、蔬菜、水果等)实验步骤:取豆腐、鸡蛋、新鲜水果、蔬菜各200克放入烧杯中,加入20毫升蒸馏水,用玻棒搅拌,并捣碎到不再有块状存在。
过滤,得到无色澄清的滤液和滤渣。
用pH试纸测试食物滤液的酸碱性。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五)检验豆腐中的钙:背景知识:豆腐最好不要和菠菜一起煮。
菠菜营养丰富,有“蔬菜之王”之称,但是菠菜里含有很多草酸,每100克菠菜中约含300毫克草酸。
豆腐里含有较多的钙质,两者若同时进入人体,可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
人体内的结石正是草酸钙、碳酸钙等难溶性的钙盐沉积而成的,所以最好不要把菠菜和豆腐一起熬着吃。
另外,单独吃菠菜也不宜一次吃得过多,因为菠菜里的草酸能够跟人体内的钙、铁质结合,从而使人体缺乏钙、铁,影响健康。
在钙和草酸的比例为1:2时,最易形成结石。
若通过食物搭配破坏这个比例,则结石可以防止。
例如吃菠菜时搭配着吃些含钙丰富的芝麻、牛奶或鱼,就可以克服菠菜的这个缺点。
实验原理:豆腐中的钙质与草酸钠溶液反应便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
实验用品: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pH试纸。
草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取豆腐滤液2毫升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浓草酸钠溶液,试管中立即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
说明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能溶于水,不一定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注意事项:1.在制豆腐滤液前,一定要把豆腐捣碎,才能使钙离子溶解到水中。
2.由于豆腐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形成胶体,故过滤较慢。
但蛋白质一般不易透过滤纸,所以反应。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自制豆腐:背景知识:豆腐是人们公认的保健佳品,其在防病保健上的奉献是多方面的,适量地食用豆腐确实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但是,食豆腐并非多多益善,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种叫皂角苷的物质,它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又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
长期过量食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发生碘缺乏病。
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膨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变化,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
人到老年,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
此时,若不注意饮食,大量食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
实验原理:豆腐中富含蛋白质,加入石膏水会使蛋白质变成絮状沉淀。
实验用品:浓豆浆、石膏水、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纱布、食盐水。
实验步骤:1、凝固变性:将自制的浓豆浆(或直接用市售的袋装浓豆浆)倒入一个洁净的500mL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80℃左右,然后边搅拌,边向热豆浆中加入饱和石膏水,直至有白色絮状物产生。
停止加热,静置片刻后,就会看到豆浆中有凝固的块状沉淀物析出。
2、成型:将上述有块状沉淀物的豆浆静置20分钟后过滤,再将滤布上的沉淀物集中成一团,叠成长方形,放在洁净的桌面上,用一个盛有冷水的小烧杯压在包有豆腐团块的滤布上,大约30分钟后,即可制成一小块豆腐。
若用市售的浓豆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更为细嫩洁白。
3、保存:为了使制成的豆腐保鲜而不变质,将新制成的豆腐浸于2%~5%的食盐水中,放在阴凉处,可使豆腐数天内保鲜而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