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PPT04古汉语修辞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LOGO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齐桓晋文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 之事) 之事)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故周书曰: 皇天无亲,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翳物。” 又曰: 民不易物,惟德翳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宫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宫 。( 之奇谏假道) 之奇谏假道)
LOGO
1、稽古 、 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 论点。此手法古文颇为常见,可 论点。此手法古文颇为常见, 分为明的稽古和暗的稽古。 分为明的稽古和暗的稽古。
LOGO
明的稽古: 明的稽古: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利斯竭 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 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 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 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狱中上梁王书) 暗的稽古: 暗的稽古: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孔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孔 。( 融 荐祢衡表) 荐祢衡表)
LOGO
8)割裂式代称 ) 陛下隆于友于。(后汉书) 。(后汉书 陛下隆于友于。(后汉书) 故能降来仪之端
LOGO
4、倒置 、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江淹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 别赋) 别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冽。( 。(欧阳修 ,泉香而酒冽。(欧阳修 醉翁亭 记)
LOGO
3)避忌讳 ) 放熏乃徂落( 万章上) 放熏乃徂落(孟子 万章上) 一旦山陵崩,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诗经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 唐 风)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代汉语修辞PPT课件

古代汉语修辞PPT课件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10
主人下马客在船
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 修辞方式,理解时,必须还是按照两个语句的搭配 关系来分别承接,又叫“分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脭2020醲/10/1肥3 厚。
4
练习:
1、耳目聪明。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4、风霜高洁。
5、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 夸饰(夸张) • 定义:指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对某方面的特点
加以扩大或缩小。 • 1、数量的夸大 •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2、状貌的夸大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3、 情势的夸张 •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7、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2020/10/13
5
借代
• 1、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 物的修辞方式。
• ①修辞效果 •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 ②代称的分类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Convertor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Convertor
第一节引用
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一)引言
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例如:
①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尚书·盘庚上》
例句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国际修辞学会前会长、美国南加洲大学劳伦斯·葛林教授
例句
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隐公元年》
②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荀子·王霸》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前出师表》
例句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
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⑨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汉书·韦贤传》
例句
⑩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汉书·外戚世家》
⑾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左传·成公三年》
⑿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卫子夫写意
第四节互文
两个句子或两个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互文实际上是把一句话拆成两个部分来说,故阅读时应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理解,如果去掉其一,则另一部分的意思是不完整的。
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陈望道,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浙江省义乌人。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1919年回国曾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光绪大学等高校教授。主要著述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
“修辞”溯源

修辞古代汉语PPT课件

修辞古代汉语PPT课件
(2)使语言简约含蓄。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 诺。’”
(3)使表达凝炼深沉。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 效穷途之哭。”
引用------明用和暗用
✓ 明用:明显地引用,读者一看便知作者在 引用。
✓ 暗用:把引用的内容化入自己的文章,使读 者从行文中看不出在引用。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練習题
一 引用的作用是什麽? 二 古代漢語的代稱可以分爲哪些類型? 三 什麽是並提?舉例説明。 四 什麽是互文?舉例説明。 五 什麽是變文?變文與互文有什麽區别? 六 什麽是倒置?舉例説明。 七 古代漢語的委婉可以分爲哪些類型?
九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辭方式: 1.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 謂也。 2.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3.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4.卽宫車晏駕,非大王立,尚誰立哉? 5.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6.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九色鹿本生图(敦煌壁画)
8.委婉 顾名思义,就是婉转曲折的语言表现思
想感情的手法。
(1)为避粗俗而委婉 “荒侯市人(市人,樊哙庶子,封为荒侯)
病,不能为人。”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2)为避忌讳而委婉 病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死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懂得了互文的规律,对阅读古书帮助很大。 凡是互文,分而解之则两伤,后而观之则相 益。
“花径不曾缘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由两个同义词形成互文关 系。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变文是为了避免重复而在对偶句或排比句中更换 相同位置上的同义词语。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

分为藏头和歇后两种。
恰当地运用藏词,可以使文章幽默诙谐。但
有时影响了语言的完整性。
后来,藏头逐渐被淘汰了,歇后却发展成为 一种辞格。
返回本章目录
藏词-藏头 原 文
《后汉书· 左雄传》
出 处 及 所 藏 词 语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尚书· 益稷》
故能降来仪之瑞。 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陆机《与长沙顾母书》
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 危难之间。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骏马、鞍鞯、辔头、长
《木兰诗》
鞭。 不以外物得失、自己境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而欢喜或悲观。
返回本章目录
第四节
错 综
返回本章目录
错综-定义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
第一节 倒 置 第六节 委 婉
第二节 合 叙
第三节 互 文 第四节 错 综 第五节 藏 词
第七节 代 称
第八节 用 典
第九节 古汉语修
辞著作
1
第一节
倒 置
返回本章目录
倒置-定义
【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
对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 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 成公二年》
饮食君之酒肉。
《庄子· 徐无鬼》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水不积,则润不博; 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返回本章目录
合叙-举例2 合 叙 举 例 分 叙

《古汉语修辞方式》课件

《古汉语修辞方式》课件
02
学习古汉语修辞方式有助于深入 理解古代文献,提高阅读和写作 能力。
课程目标
掌握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理解修辞方式在古汉语中的运 用和效果,提高对古代文献的 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古汉 语修辞方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01
古汉语修辞概述
修辞的定义
修辞
指运用语言的方式,通过修饰、调整 语辞,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 具有美感、说服力、感染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修辞的 功能逐渐从艺术性向实用 性转变,以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交流需求。
修辞发展的趋势
古汉语修辞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古汉语修辞不断 发展,从《诗经》的赋比兴到唐 诗宋词的婉约豪放,再到明清小 说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不断丰
富和创新。
现代汉语修辞发展
随着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发 展,现代汉语修辞也在不断创新 ,如网络语言的兴起、广告语言
异同点
古汉语修辞方式注重语言的韵律和 美感,现代汉语修辞方式则更加注 重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准 确性。
修辞功能的变化
古汉语修辞功能
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 价值,修辞主要用于诗歌 、散文等文学作品中。
现代汉语修辞功能
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 性,修辞多用于日常交流 、广告、新闻等语言实践 中。
变化趋势
汉唐时期是古代汉语修辞方式的发展 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修辞方式, 如对偶、排比等。
01
古汉语常见修辞方 式
比喻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详细描述
比喻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式之一,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使 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更加具体化,从而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人面桃花相映红” 通过比喻将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比较,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容颜的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修辞——借代(代称、代说)
见教材P1373
语法修辞
古诗文中常见的互文、变文、连 文、共用、变序、分承诸语言现象, 可视为古汉语语法范畴内的各种修 辞现象。
语法修辞——互文
“互文”又称”互文见义”,它 指语句中处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相 中变换使用同义 词。古人写作时,为了避重、避熟 或押韵等原因,在上下文的表达同 一意义处,换用不同的同义词以促 进语言表达效果。
古汉语修辞
古汉语修辞可以概括为:特殊 修辞、语法修辞与音韵修辞三大类。
特殊修辞——起兴
“起兴”指借物发端、言此及彼、逐渐 引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或事物的一种修辞表达 方式。
“起兴”一般与诗文题旨有关。如: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诗为焦仲卿妻 作》)由孔雀徘徊不愿离去起兴,引喻焦仲卿 夫妻的依恋难舍之情,并引出焦仲卿夫妇生 离死别这一悲剧。
把并列关系中的对应部分合并起来并提, 但在表意上却仍然按对应关系来分别相承。 例如:
耳目聪明。《三国志·华佗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峡》 以上例一是单句(描写句),本来应该是 “耳聪目明”(“耳聪”与“目明”为并列 关系),“耳”与“目”对应,“聪”与 “明”对应,现在都放在了一起。
虚词连用可分为同一虚词在文中连用与同 一句中的虚词连用。
前者如:行者、牵者、涉者、翘者、顾者、 鸣者……莫有同焉”。(韩愈《画记》)。
后者如:“情动于衷……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
音韵修辞——重言
“重言”是利用迭字、迭词的方式摹 描声音或描写客观事物状貌,以表达人 们内心主观感受的一种修辞手法。如 “坎坎伐檀兮”’“车粼粼,马萧萧” 之类。
语法修辞——连及
“连及”是指两个相关的词连用在一起, 本来说甲而连说到乙,意仍在表现甲。
连及有“类连”和“反连”两类。“类 连”常是将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名词连用在一 起。如:“江汉”“鱼鸟”之类。“反连” 指将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或副词连用在一起。 如:“得失”“成败”之类。“反连”,即 词汇学上所说“偏义复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诸葛亮《前出师表》
该句应拆分为: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赏。
音韵修辞
古诗文中属音韵性质的修辞现象, 包括虚词连用、重言、复重等语言现象。
音韵修辞——虚词连用
古诗文中常可见到一些虚词以一定形式连 用在一起,构成一定音律、节奏感。对文章 辞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二是条件复句,本来应该是“自非 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自非亭午,不见曦”与“自非夜分, 不见月” 为并列关系)“亭午”与“夜 分”对应,“曦”与“月”对应,现在 也都放在了一起。
由此可见,分承有两个特点:
1、都有两个对应部分。
2、对应部分的词组(或句子)之间是 并列关系。
分承句的翻译,关键在于拆分。拆分分承 句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分承句拆分以后与原句结构相同,意思不 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苏轼《前赤壁赋》
有人把该句拆分为“于江上渔,侣鱼虾; 于渚上樵,友麋鹿。”原句介宾词组“于江 渚之上”位于谓语“渔樵”后作补语,这种 拆分法把它提到了谓语前面,成了状语,这 就改变了句子结构,因而是不正确的。
2、对某些分承句的拆分,不能只看词 序,还必须参考有关史料:
语法修辞——共用
“共用”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成 分共用一词。这种“共用”可使语句结 构紧凑,有一气贯穿之效。
如: 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 禹以贪位之意。 全句共用谓语”伤”。
语法修辞——变序(倒置)
“变序”是指古诗文中作者为了传 情达意而调整、改变正常语序或词 序。见教材P1376
语法修辞——分承(并提)
“起兴”有时也用以烘托情景,以凑言情叙 物之效。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 家”。(《诗·姚夭》)
用盛开的桃花起兴,映衬新妇的娇 娆,也烘托出了婚娶适时的喜庆气氛。
特殊修辞——引用(引经)
“引用”有明引、暗引两种方式。 明引指明确指出引用的出处。见教材 P1371 暗引指未言明引文的具体出处,作者仅 在诗文中融合进了某一历史典故或前人诗句的 内容。如: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是暗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
音韵修辞——复重
“复重”是指古诗文中重现或多次复 现同一词语,以适情应景、增强语言表 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南江北水拍 天”。(黄山谷诗)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周)市 救魏。《汉书·魏豹传》
有人将“齐、楚遣项它、田巴”拆分 为“齐遣项它、楚遣田巴”。以为项它 是齐国人、田巴是楚国人。而其实,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唐·司马贞索隐: “项它,楚将;田巴,齐将也。”这种 拆分错误的原因,在于不参看有关史料, 而只依据词序来拆分。
3、如果两个并列关系的词语中间有连 词,拆分时要把连词去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