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二单元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二单元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 答案:B
• 探究二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异同点
• 史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 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 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 ——《国语·齐语》
• 史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 散,农伤则国贫。 • ——《汉书·食货志》
• (1)史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 是什么?
•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 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学习 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 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从经济、政治、 军事、文化等方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时代背景。
•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说明改革是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 3.秦国进行改革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3)史料二、三中的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 赢得战争,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其原因。
• 提示:(1)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 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普遍推广。联系: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 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
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 级力量发展壮大
性质
奴隶制改革
封建性质改革
不同点
内容 影响
春秋
战国
主要改革赋税制度
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更有废除旧 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 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 用收效不大
比春秋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更广, 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转型的实现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 分封制。 (2)变相没收 旧贵族的土地。 (3)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斗争频繁C.思想文化旺盛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实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依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运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故选A项。

3.(2024·衡水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依据国家的详细状况制定礼制。

据此商鞅主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选D项。

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选A。

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5.(2024·重庆万州区其次高级中学高二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加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片段,展现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好奇。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国在那个时代会选择进行变法?”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先秦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教育专业用词,结合人性化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本课时聚焦于商鞅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其背景、内容、成果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改革精神的认同。
本案例注重实用性,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会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培养他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同时,设计一些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如商鞅、秦孝公、贵族、百姓等,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问题涉及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共1课时)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团队讨论结果,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4.重视课后延伸,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计课后研究性学习任务,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改革变法风潮的思维导图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今社会问题。
2.结合商鞅变法的启示,让学生思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请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3.设计一道关于改革变法风潮的选择题,要求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学生需提供题干、选项和答案,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4.搜集有关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的史料,分析其与秦国商鞅变法的异同,总结各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以PPT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课堂上进行分享。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改革变法相关内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的理解和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成功原因以及对秦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展示战国时期文物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背景和改革变法的氛围。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等,亲身体验改革变法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的关系。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说课稿(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说课稿(共1课时)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互动环节参与度不高;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某些环节过于仓促。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后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课后辅导和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2.创设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总结区: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关键作用。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保持字体大小适中,排版整齐;
3.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板书,确保与讲解同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战国七雄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理解不深,难以把握商鞅变法的实质;2.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理解不透,容易混淆;3.对秦国历史机遇的形成原因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秦国为何能最终统一六国。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如制作PPT、编写小论文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线上互动: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线上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习渠道。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商鞅变法中的一个有趣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交流观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国是如何在战国时期崛起的吗?”、“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制度变革有何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改革变法的思考。
2.故事导入:讲述商鞅变法的相关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商鞅与孟尝君的辩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4.情感价值观引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特别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与改革变法的关系,以及改革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讨论商鞅变法的利与弊、成功与不足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商鞅变法的判断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的选择题,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
3.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一些简答题,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变法事件的必然性、局限性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商鞅变法中的法律制度变革及其对秦国社会的影响。
2.对比分析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变法,凸显商鞅变法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改革变法中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教学设想:
1.互动式教学: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商鞅变法为何能在秦国成功推行?”、“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等,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件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群 雄角逐,诸侯争霸, 秦国地处西陲,远离 中原核心地带,比较 落后。然而,恰恰是 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 逐中,脱颖而出,统 一了六国,开辟了中 国历史的新纪元。
当时的秦国面临 哪些历史机遇能够最 终完成统一?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商 与秦国历史机遇 鞅 第2课 “为秦开帝 变 业”----商鞅变法 法
成为战国中的 强国
其它 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 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都促进了政治的 进步和经济军事 的发展壮大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共同原因? (1)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阶级基础: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
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3)内在动力: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
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 取兼并战争胜利。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前提基础: ①秦穆公称霸西戎; ②秦献公改革。 2.主观因素: 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旧势力相对薄弱; 秦国比较认同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秦国充斥尚武精神; 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受到商鞅的辅佐。 3.客观因素: 前4C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提供可能性。


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上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层

百家争鸣

决定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自主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运动?请结合课
文了解各国变法情况(国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和 影响)。
时国 间家
名称
变法内容
齐 管仲
春 国 改革 秋 鲁 初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官吏产生的途径:官吏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官吏选拔 也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无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期短 。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 段。 3.主要特征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体现小国寡民的特色。 (43.缺)否陷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雅4)典真民正主享是有少民数主的人只的有民少主数。人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 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此外,下层公民为生活奔波劳碌,常常无暇顾 及城邦的政治生活,其政治权利也形同虚设。 5.实质 雅典城邦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此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 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民主。
想一想: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个大动荡、大变革、 大发展的时代?
–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2.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并结合下列材料,分小组讨论及思
考几个问题。
材料一: 经济现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 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材并向料迫奴二切隶:要主随求贵着取族政 周经得展王济政开治地治了室现位上激衰的的烈象微变权的:化力夺,,。权分诸逐他斗封侯渐们争形乘。制展成着崩开具斗溃争有争独的、霸立风宗兼政云法并治,集利制战团用衰争利奴弱。益隶的和,新平兴民地的主力阶量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 国家
人物


目的
性 质
春 秋
齐国
管仲
①发展农工商 ②整顿、发展军备 ③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①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1.客观原因 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2.必要条件 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3.有利条件 统治者权力集中,秦孝公力求变法图强;法家学说; 尚武精神 4.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成魏韩赵;诸多士人在秦国游说提供人才; 各国变法提供经验。 5.主观原因 商鞅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
一、春秋时期改革——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改革
1.管仲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及其含义?实质? 2.鲁国改革的时间?内容及含义?实质? 二、战国时期改革—魏国李悝改革和楚国吴起变法 1.李悝变法的时间?内容?成效?
2.吴起变法的时间?内容?成效?
(一)春秋时期的改革
内容含义 本质 成效 农工商业、军备、 ①增加了国家 赋 税 —— “ 相 地 实质上 的 赋 税 收 入 , 齐 管仲 而 衰 征 ” -- 不 论 承认土 加 速 了 齐 国 井 国 改革 公田私田都按土地 地私有 田制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 好坏和产量征收实 成为中原霸主 物税 鲁 初税 不论公田和私田, 公开承 认土地 国 亩 都征收实物税 私有 认 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 识 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名称
【学思之窗】“ 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 有什么关系?” ( 1 )原因:思想是现实反映。法家思想产 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 战争实践。
( 2 )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 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阅读课本第二目,回答问题: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上层建筑)
奴隶主贵族制度
世卿世禄 封邑制 封建专制统治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中央集权制
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 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变法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动力(直接目的): 富国强兵
4.思想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背景——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阶级关系) (1)铁犁牛耕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封建土地制度确立(生产关系) 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私田的大量的出现
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
(3)阶级关系变化(生产关系)
平民和逃亡奴隶 贵族、商人 自耕农 地主
练习题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 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 、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 300 亩,另辟新 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 的田亩数是( )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
鲁国
战 国
魏国
李悝
富 国 强 兵
奴隶主 阶级的 改革
地主阶 级的改 革
楚国
吴起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蔡泽列传》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秦国 商鞅
商鞅变法
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国家 主持者 时间 内容 作用
赵国 赵列侯 前408至 选拔贤能者做官, 封建政权 前387年 并“节财俭用” 得以巩固
韩国 申不害 前335年 “ 循 功 劳 , 视 次 诸侯不来 第”的因功行赏 侵伐 制度 齐国 燕国 邹忌 乐毅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 东方诸侯 法律而督奸吏 霸主 前311至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 前279年 盛起来
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平籴法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 征? 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春秋战国新气象 Nhomakorabea秦国
何处去
商鞅
受重用,立志变法
变法纷起
变法图强
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上了历史舞台
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 铁器、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 经 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 社 私田增多 济 决 会 基 井田制瓦解 定 会转型时期,国家由 础 的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关系 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上 分裂走向统一,封建 展 层 决定 各国展开变法 建 制取代奴隶制已成必 封建制度确立 筑 然趋势
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 (1)东周建立(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2)历史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西周 .. 镐京 西周 西周 镐京
东周(BC770-BC256) 洛邑
春秋 战国 东周 .. 洛邑 东周 洛邑
BC476 BC475 BC221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名称 内容含义 成效 战国最早; 魏国成为战 国前期最强 .
成为战国 中的强国
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政治 :“选贤任能” , 改革旧 的世卿世禄制度 魏国 李悝 经济 :“尽地力之教”;推行 变法 “平籴法” 法律 :制定《法经》,加强法 治 限制贵族权力,没收贵族土 楚国 吴起 地,削减官吏俸禄,要求官 吏秉公执法
周平王
BC1046
BC771
春秋——因《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一、根据课本第一目,归纳总结春秋战国 时期历史特征的具体表现? 1.经济方面 (农业、手工业、商业、阶级关系方面 发生了哪些变化?)
2.政治方面(上层建筑)发生哪些变化? 3.军事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练习题:
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 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赢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