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18张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3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 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 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套,比较全面 •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与民族融合的性质 • 影响: • 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 •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
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 •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 (2 •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 (4)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
• (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3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 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 载)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 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 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套,比较全面 •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与民族融合的性质 • 影响: • 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 •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
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 •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 (2 •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 (4)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
• (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1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文档资料

经济上: ①北方农业区仍是中国经济中心(北 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文化上:科技发展,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 佛道三教并立(三教会同或“胡汉文化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思考2:北魏统一北方有什么历史 意义?
思考3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 比屋。” ——谢灵运
北拓魏跋孝文贵帝族改盘革剥前,导北致魏阶社会级存矛在盾着激什么化尖并锐引矛盾发?起 义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 的地主豪强,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 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 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 赋税、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 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 大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北魏 政权
宗主
—隐瞒人口 —国家赋役减少 —任意压榨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人”型 政权机构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县郡
县
县令(最高 县丞(行政、 县尉(军事、
长官)
刑狱)
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听讼、 赋税)
游徼(贼盗)
亭 (亭长)
里 (里典)
阅读材料:
材料一:P34,学思之窗 材料二:P34,第一自然段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 后果?
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1 年级:高二年级文科 课题:第一课 改革迫在眉睫
文化上:科技发展,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 佛道三教并立(三教会同或“胡汉文化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思考2:北魏统一北方有什么历史 意义?
思考3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 比屋。” ——谢灵运
北拓魏跋孝文贵帝族改盘革剥前,导北致魏阶社会级存矛在盾着激什么化尖并锐引矛盾发?起 义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 的地主豪强,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 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 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 赋税、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 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 大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北魏 政权
宗主
—隐瞒人口 —国家赋役减少 —任意压榨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人”型 政权机构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县郡
县
县令(最高 县丞(行政、 县尉(军事、
长官)
刑狱)
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听讼、 赋税)
游徼(贼盗)
亭 (亭长)
里 (里典)
阅读材料:
材料一:P34,学思之窗 材料二:P34,第一自然段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 后果?
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1 年级:高二年级文科 课题:第一课 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 究改革的策略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所 以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 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 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政治制度)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生活方式汉族化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族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华影响。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
②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和“乐”(伴随礼进行的
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认识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鲜卑人乐俑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北魏政权在孝 文帝改革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 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 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政治制度)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生活方式汉族化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族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华影响。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
②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和“乐”(伴随礼进行的
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认识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鲜卑人乐俑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北魏政权在孝 文帝改革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1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课PPT课件

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
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民主政治有迫切需求。
.
5
多山 多岛 环海
.
6
• 2、奴隶制城邦国家的雏形 • 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 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
机构的设立
• 氏族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
7
3、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1)政治上:
贵族掌权,平民政治权力太少。
贵族:首席执政官(城邦首脑、内政权);
长老议事会(最高决策、监察、审判权)
平民:公民大会(名义最高权力机关,无实权)
(2)经济上:
实行债务奴隶制。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通
过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方式使平民沦为“六一汉”
直至债务奴隶。
(3)表现:前632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给统治
.
4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雅典的地理环境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
①特点:位于希腊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物
产丰富,附近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
②对经济政治影响:
经济:
经济生活多样性。近海居民商业航海贸易为
主;山地居民游牧业商业航海贸易比较发达。
政治:
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难以通过
者敲响警钟,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进行社会政
治改革。
.
8
二、工商业的发展 1、原因:
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 力提高
2、发展表现:
经济作物发展;
手工业进步;
商业贸易繁荣。
.
9
3、影响: (1)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 (2)雅典公民分化与社会矛盾激化:
代表旧贵族的平原派:主张贵族寡头政 治,维护既得利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件(共28张PPT)

请分析: 1.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 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答案】 1.不同:①划分成小的区域。②多山多岛、地区彼此独立隔绝。 结果:①古希腊海洋文明,适合海外贸易与商业活动(经济)。 ②适合小国寡民城邦制度,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
希腊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上面这段传说说明了什么?
提示:古代雅典人向往富裕、和平的生活。
自主学习
要求:课前预习教材,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雅典的地理环境如何?雅典城邦兴起的雏形出现于
何时?雅典社会有哪些阶层? 2、BC8—6世纪,在雅典贵族政治统治下,社会动荡产
生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 3、雅典工商业发展使雅典社会中公民阶层主要分成哪 几派?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4、萨拉米斯岛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征?雅典丧失萨拉米 斯岛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
政体 总结
古希腊文明 古中华文明
海洋(多山多岛) 大河流域
小国林立 幅员辽阔,统一
四分五裂 的中央集权
工商业为主 海外贸易发达
农业发达
民主共和
专制集权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 出现城邦国家的雏形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 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设立 特点:小国寡民 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 性质:贵族共和政体
雅
典
亟
反对贵族专
待
权,要求改革
改
革
山地派(平民)
(激进民主政治,进行 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新兴工商业奴
隶主)
(温和改革)
主题二 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互动探究 材料一 大雪和冰雹的威力来自阴云,雷鸣产生于耀眼的闪电, 城邦毁于豪强,而人民受专制奴役则因愚昧。出海太远就不容易靠岸,
【答案】 1.不同:①划分成小的区域。②多山多岛、地区彼此独立隔绝。 结果:①古希腊海洋文明,适合海外贸易与商业活动(经济)。 ②适合小国寡民城邦制度,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
希腊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上面这段传说说明了什么?
提示:古代雅典人向往富裕、和平的生活。
自主学习
要求:课前预习教材,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雅典的地理环境如何?雅典城邦兴起的雏形出现于
何时?雅典社会有哪些阶层? 2、BC8—6世纪,在雅典贵族政治统治下,社会动荡产
生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 3、雅典工商业发展使雅典社会中公民阶层主要分成哪 几派?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4、萨拉米斯岛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征?雅典丧失萨拉米 斯岛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
政体 总结
古希腊文明 古中华文明
海洋(多山多岛) 大河流域
小国林立 幅员辽阔,统一
四分五裂 的中央集权
工商业为主 海外贸易发达
农业发达
民主共和
专制集权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 出现城邦国家的雏形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 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设立 特点:小国寡民 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 性质:贵族共和政体
雅
典
亟
反对贵族专
待
权,要求改革
改
革
山地派(平民)
(激进民主政治,进行 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新兴工商业奴
隶主)
(温和改革)
主题二 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互动探究 材料一 大雪和冰雹的威力来自阴云,雷鸣产生于耀眼的闪电, 城邦毁于豪强,而人民受专制奴役则因愚昧。出海太远就不容易靠岸,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PPT优质课件 (15张)ppt

土地制度---- 均田制
实施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具体含义: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拓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之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 台上的 脸谱大 多是相 同的, 而有时 不尽相 同的脸 谱图案 ,都是 自由发 挥和再 创造的 结果。
•
3.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脸谱艺术是中 华民族 文化的 重要组 成部分 ,只有 继承和 发展好 戏曲脸 谱艺术 ,它才 能拥有 更辉煌 灿烂的 未来。
•
4.戏曲艺术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 中的长 处和优 点,又 有所发 展和创 新,超 越了文 学艺术 和绘画 艺术的 高度, 审美价 值提升 。
•
9. 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灯” 除有像 中的普 遍意外 ,也应 有时代 意义, 文章不 仅启迪 人们思 考人生 问题, 也给缺 少抗战 信心的 人鼓气 。
•
10. 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是不同 时期的 重要作 家倾其 心力与 才力创 作出来 的时代 精品
•
11. 经过不同时期淘洗的经典之作是重 要的时 代精品 ,不同 时期的 作家倾 尽了心 力与才 力
1.背景: 商: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 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1课-文档资料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北魏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
经济上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计口授 田,劝课农桑,使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 Evaluation only. 经济上 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 定居生活,适应了中原地区的需要 政治上仿照汉制设官,重用崔浩等汉族儒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政治上 生,完善朝廷典章制度,国家机构日益完 备 文化上 文化上兴办太学,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发动一系列征伐 军事上 兼并战争
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3)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 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栏目 导引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的建设不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 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
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名师点拨:虽然改革名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但是改革之初由于冯太后临朝听政而实际由
她推行变法。孝文帝亲自主持改革是在冯太
后病逝后。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共43张ppt)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先秦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冯太后、孝文帝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 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 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 备上朝如实禀报。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原因
内容
影响
整顿吏治、
官制
俸禄制
土地制 度
均田制
基层行 政制度
三长制
赋税制 度
租调制
整顿吏治、俸禄制
• 措施:
俸禄制 • 影响:
目的 内容
处罚措施 任期标准
• (1)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2)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吏治有所好转,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 极意义。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 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课程标准: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先秦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冯太后、孝文帝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 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 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 备上朝如实禀报。对策???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原因
内容
影响
整顿吏治、
官制
俸禄制
土地制 度
均田制
基层行 政制度
三长制
赋税制 度
租调制
整顿吏治、俸禄制
• 措施:
俸禄制 • 影响:
目的 内容
处罚措施 任期标准
• (1)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2)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吏治有所好转,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 极意义。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 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北魏的发展:
A 背景: 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B 表现: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C 影响: 使北魏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第一组问题 :
A、北魏是怎样崛起的?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 样的积极影响?
拓跋部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一)北魏的崛起 A、背景: 前秦瓦解 B、过程: 建立政权,后迁都平城 (二)统一黄河流域 A、标志: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B、影响 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促进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3.改革意义:
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 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即封建化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三.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A 宗主督护制
形成: 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
---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1.改革的依据: 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改革人物和措施: 拓跋珪改革:
经济上: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 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 兴办太学。
小结:孝文帝改革背景:
1. 有利条件 ?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前提) ?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 ? 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加强 ?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
文帝深受影响 (推动力) 2. 必要性 ?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
不安,改革迫在眉睫
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 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 1.必然性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二、矛盾尖锐,必须改革
(一)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二)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三)人民起义不断
第三组问题 :
A、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 挥了怎样的作用?
B、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 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 趋势; 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 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2 .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大唐帝国
宋辽时期
元帝国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单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
结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构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 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先秦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由盛而衰
北方
东 汉
魏
十六国 北魏
蜀 吴
.改革的重要前提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 →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二、矛盾尖锐,必须改革
(一)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由北魏政权制度建设 的欠缺所造成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 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 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1)冯太后临朝听政,掌 握实权 ,培养孝文帝 (2)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
宗主督护制度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主、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 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 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 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 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编及大河南北的坞 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 府任命这些坞帅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 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 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 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 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税。-《魏
②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 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③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 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 接推动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 动。
秦帝国
汉帝国
三国时期
西晋
南北朝
隋朝
影响: 统一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 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B 赋税制度的混乱(九品相通制)
内容: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 九品征收
影响: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社会矛盾日益强化
第二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