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地质构造 -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第三章断裂构造

构造地质学--第三章断裂构造
当褶皱枢纽水平时: 纵向节理=走向节理;横向节理=倾向
节理(图3-1)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成因分类 1、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
(如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泥裂)。 2、冷凝节理—玄武岩、花岗岩等熔融状
态之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如石柱林)。 3、风化节理—强烈风化作用结果所致
(根劈作用—苏州天平山,水解作用等)。
2、 倾向节理—节理倾向与所在岩层的走 向大致垂直,与倾向平行。
3、 斜向节理—走向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4、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和岩层层面平
行。
精选课件
按节理走向与区域褶皱枢纽方向分: 1、纵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枢纽平行。 2、横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枢纽近垂直。 3、斜向节理—走向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组成的复杂的地堑系,通常位于区域性 隆起的轴部
裂谷中常常沉积一套粗碎屑岩,火山 熔岩等
裂谷带是地震带和火山带 裂谷带表现为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精选课件
2、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 主要发育于盆地边缘,盆地不断沉降, 且同时接受沉积; 特征: 1、规模较大之正断层; 2、下降盘地层厚度大于上升盘,两者之比
区域性断裂规模巨大,延伸也远, 下可及硅镁层,甚至达岩石圈,亦称深 大断裂—长期继承性发展,空间延伸极 长,切割较深。
精选课件
一、区域性断裂特点 1、常以一条以上主干断裂和若干次级
断裂组成,具一定宽度,形成断裂带; 2、深断裂活动改变地下深部的温压状 态,促使岩浆活动。酸性、中酸性岩 浆活动带,断裂切割较浅;基性、超 基性岩浆活动带切割较深; 3、深断裂带是地球物理异常带;
与倾向平行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面基本一致
精选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水文地质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四、工程地质评价
(1) 不整合面,是下伏古地貌的剥蚀面, 它一则常有比较大的起伏,同时常有风化层或 底砾存在,层问结合差,地下水发育;
(2) 当不整合面与斜坡倾向一致时,如开 挖路基,经常会成为斜坡滑移的边界条件,对 工程建筑不利。
实验五 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
地质图: 反映一定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平面图件。 地质图内容: 图名、图例、比例尺、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层接 触关系、地形特征等。 读图步骤: (1)比例尺及图例 (2)地形特征 (3)地层特征 (4)地质构造 (5)地质发展史
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
岩层牵引弯曲 断层角砾、糜棱岩、断层泥 断层擦痕 地下水的出露特点
§3.4 不整合
一、不整合的概念
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 的现象,这种构造形迹,称为不整合。不整合 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 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二、整合与不整合
原因:在地壳上升的隆起区域发生剥蚀, 在地壳下降的凹陷区域产生沉积。 1.整合接触: 沉积区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沉积区连续不 断地进行着堆积,这样,堆积物的沉积次序是 衔接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在形成的年代上 也是顺次连续的,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 称为整合接触。
调查裂隙时,应先在工点选择一具有代表 性的基岩露头,对一定面积内的裂隙,按表31所列内容进行测量,同时要注意研究裂隙的 成因和填充情况。测量裂隙产状的方法和测量 岩层产状的方法相同。
裂隙野外测量记录表
编号
走向 1 340°
表3-1
宽度 条数 填充 情况
裂隙面 夹泥
裂隙产状
倾向 160° 倾角 18°

5.断层的野外识别
识别依据: (1)改变原有地层的分布规律, (2)断层面及其相关部分形成各种伴生构造, (3)并形成与断层构造有关的地貌现象。 识别方法: 地貌特征: 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地形; 沟谷或峡谷地形。 山脊错断、错开, 河谷跌水瀑布, 河谷方向发生突然转折等。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岩体分类-1-结构面特征与结构面类型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岩体分类-1-结构面特征与结构面类型

1)产状:结构面的产状常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 表示。 2)连续性:结构面的连续性反映结构面的贯通程度, 常用线连续性系数、迹长和面连续性系数等表示。 3)密度:结构面的密度反映结构面发育的密集程度, 常用线密度、面密度和间距等指标表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张开度与填充胶结特征:结构面的张开度e是结构 面两壁面间的垂直距离(mm) 5)形态:结构面的形态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及水力学性 质存在明显的影响。 6)结构面的组合关系:控制着可能滑岩的岩体的几何 边界条件、形态、规模、滑动方向及滑移破坏类型, 它是工程岩体稳定性预测与评价的基础。
1)原生结构面:是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其特征与 岩体成因密切相关。因此,又可将其分为沉积结构面、岩浆结 构面和变质结构面三类。原生结构面除部分经风化卸荷作用裂 开外,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连接力和较高的强度。 (1)沉积结构面
沉积岩的层理、层面、沉积间断面及沉积软弱夹层等都属 于沉积结构面。 (2)火成结构面
在岩体的强度性质中,最重要的是抗剪强度。
它是影响工程安全和造价的重要因素,在岩基抗滑稳 定、边坡岩体稳定和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近似 中,岩体的抗剪强度参数是必不可少的。
二、岩体的流变特征
蠕变:指在应力一定的条件下,变形随时间的持续而逐 渐增长的现象; 松弛:变形保持一定时,应力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 小的现象。 长期强度:出现蠕变破坏的最低应力值
2.结构面的规格和等级 按结构面延伸长度、切割深度、破碎带宽度及其
力学效应,可将结构面划分为如下五级: Ⅰ级:指大断层或区域性断层。 Ⅱ级:指延伸长而宽度不大的区域性地质界面,如较 大的断层、层间错动、不整合面及原生软弱夹层等。 Ⅲ级:指长度为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断层、区域性节理、 延伸较好的层面及层间错动等。 Ⅳ级:指延伸较差的节理、层面、次生裂隙、小断层 及较发育的片理、剪理面等。其长度一般为数十米至 二三十米,宽度近于零至数厘米不等,是构成岩块的 边界面。 Ⅴ级:又称微结构面,指隐节理、微层面、微裂隙及 不发育的片理、劈理等,其规模小,连续性差,常包 括在岩块内,主要影响沿块的物理力学性质。

工程地质(课件)第三章地质构造全篇

工程地质(课件)第三章地质构造全篇
19/63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地表 形态的雕刻者 地壳上升时,遭受剥蚀。 地壳下降时,接受沉积。
20/63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用
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钾-氩、铀-铅和碳-14。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 任一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 伸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 方向。与走向线垂直。只 有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 面与水平面的最大锐角。
35/63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表示方法 : 岩层产状一般用方位角表
示,通常格式是: 走向南西200°,倾角南东
15/63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16/63
潮湿气候区:河流、湖泊、地下水发育,风化 彻底。如东南沿海。
干旱气候区:暴雨,风力强,咸水湖。 如西北高原。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 冰川盘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17/63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18/63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地震作用(earthquake)
地内机械能突 然释放,以弹性 波的形式传播到 地表引起猛烈冲 击。
汶川地震
7/63
岩浆作用(magmatism)
岩浆形成、运动、 演化、冷凝。
8/63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 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
25/63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地貌学第三章

地貌学第三章

(1)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
水平运动:巨大的褶皱山系,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2)岩浆活动 火山构造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地壳运动
海沟 世界最长的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岩浆活动
火山锥 火山口
外营力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 动所起的作用,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 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外力作用非常活跃,它使原地貌形体组成物质发生位移运动,而且易被人们 直接观察到。
广东韶华丹霞山
张掖丹霞
石灰岩
西北地区石灰岩
广东乐昌市石灰岩地貌
花岗岩
新疆花岗岩地貌
代表花岗岩地貌的神奇天下第一石 封开大斑石(广东)
湿热气候地貌带
干旱地区地貌
湿热地区地貌
②松散堆积物
松散堆积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堆积物的物理成分、化学性质和层 理结构等特点。 如黄土以粉砂为主,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粘土和钙质,垂直节理发育,干燥 时陡壁可直立不坠,但在雨季易受坡面流水和沟谷流水的侵蚀切割。
断块山
顺构造地形
北京十渡风景区内的背斜山
正向构造(背斜、
穹隆、地垒)与高地相 一致;
负向构造(向斜、
构造盆地、地堑)与低 地相一致。
此两者称为顺构造
地形。
逆构造地形
安徽萧县境内的向斜山
正向构造与
低地相一致,
负向构造与高 地相一致,称
为逆构造地形。
例如背斜谷、 向斜山
2.岩石性质
组成地表物质的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
李四光把我国划分为五种主要大地构造体系:

地质构造学课件 第三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地质构造学课件 第三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W (宽度) = t (厚度) / tg ß(坡度)
地层一般向上变新
二、直立岩层
层面近直立的岩层,倾角85~90度。 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不受地形影响,宽度等 于厚度;地质界线一般为直线,弯曲反映岩 层走向的变化,宽度的变化反映厚度的变化。
三、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的水平投影特征: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
3.颜色变化: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 的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 示层理。 4.层面原生构造: 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等 层面原生构造也可以作为确定和识别层理的标志。
二、原生构造及岩层顶底面的判别
1.斜层理(交错层理) :风及流水等动力介质沉积 环境形成的,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 成的原生构造。
1.成分变化: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显示层理 的重要标志,如灰岩与泥灰岩互层。在成分较 均一的巨厚岩层中,有时可能存在成分特殊的 薄夹层,如白云岩中的燧石条带,藉助于这类 夹层可以识别巨厚岩层的层理。
2.结构变化:碎屑沉积岩层一般由不同粒度、不 同形状的颗粒分层堆积而成,形成粒序层理,根 据碎屑粒度和形状的变化可以识别层理。
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角度 不整合表现为上覆地层底面 的地质界线截切下伏不同时 代地层的地质界线。
3.非整合(nonconformity, 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 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
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 形成的不整合关系。代表较 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二、不整合的判别标志: 1.地层标志:时代、岩性、古生物 2.地层产状的不同 3.古风化面 3.变形特征 4.变质和岩浆岩特征 5.底砾岩
2) 雨雹痕:是当雨点或 冰雹落在湿润而又柔软的 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 时,冲打出的圆形凹坑及 其凸起的边缘。雨痕被上 覆沉积物填充掩埋并成岩 后,岩层面上会留下凹坑, 在上覆岩层底面形成凸起 印模。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3岩浆岩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3岩浆岩

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 西西里岛东岸
世界最高的死火山是 阿空加瓜山,位于阿根廷 境内,海拔6959米
休眠火山
二、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2) 火山构造——含火山通道、火山锥和火山口。 • 火山通道——指岩浆喷发通过地壳所形成的管道。 • 火山锥——由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堆积而成,一般上部较陡, 呈30°-40°倾角,下部较缓。 • 火山口——位于火山顶部,火山口内若被物质充填,可以形 成火山原,有时可成为村落之地,火山口内若积水成湖即称 火山湖。火山口可以很大很深。
四、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 岩浆岩结构——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 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形态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上的 特点称之为结构, • 岩浆岩构造——指矿物集合体及其之间的各种特征,包括 矿物的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 结构和构造可以判别岩石形成条件和环境,而且是岩 浆岩分类的一种重要依据。 (1) 岩浆岩的结构
杏 仁 构 造
气孔构造
流 纹 构 造
斑杂构造
块状构造
带状构造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火成岩简介
• • • • • • 一、超基性岩类(橄榄岩—金伯利岩类) 二、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 三、中性岩类 四、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 五、脉岩类 六、火山玻璃岩类
一、超基性岩类(橄榄岩—金伯利岩类)
二、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
二、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
二、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
三、中性岩类
三、中性岩类
三、中性岩类
四、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
四、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
五、脉岩类
五、脉岩类
六、火山玻璃岩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④平卧褶皱 轴面水平,两翼岩层近于水平重叠,一翼 层序正常,另一翼倒转。
平卧褶皱
倒转褶皱
褶皱的分类
•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产状分类 • ①水平褶皱 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 层走向大致平行并对称分布。 • ②倾伏褶皱 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 走向发生弧形合围。对于背斜,合围的 尖端指向倾伏方向;对于向斜,合围的 开口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
(1)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是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高相同或基本相同 的岩层。水平岩层具有如下特征: ①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②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水平、平 行”
(2)直立岩层
岩层出露线是沿岩层走向所切的一条上下起伏的地 形轮廓线,这条曲线的水平投影则是一条直线,不 受地形的影响 “直立、直 线”
山岭
谷地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判断图中甲乙两处, 乙 ——处是背斜, 甲 ——处是向斜。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3褶皱构造
1.
2. 3.
褶皱:岩层受到构造运动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完整的 变形。(褶曲:单个弯曲) 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轴面、轴、枢纽 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核部老,翼部新) 向斜(核部新,翼部老)
褶皱的分类
• 按褶皱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 • ①直立褶皱 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 相等。 • ②倾斜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相 等。轴面与褶皱平缓翼倾向相同。 • ③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 倾角相等或不相等,一翼岩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层序 倒转。
褶皱的分类
•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产状分类 • ①水平褶皱 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 层走向大致平行并对称分布。 • ②倾伏褶皱 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 走向发生弧形合围。对于背斜,合围的 尖端指向倾伏方向;对于向斜,合围的 开口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4 断裂构造
——节理、断层
1.
第三章 地质构造
•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地质体在构造应力长 期作用下 , 发生变形破坏所遗留下来的各种构 造形迹。 • 主要包括:褶皱 ( 背斜、向斜 ) 、断层 ( 正断 层、逆断层等 ) 、裂隙 ( 节理、劈 理 ) 等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1 地质年代
• 地质年代及地层单位 1.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 2.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背诵----纪、第三纪(世)、第四纪(世)
4.
节理的工程地质评价
节理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破坏了岩体的 完整性,使水易沿裂隙渗透,加速岩石的风化,降低了基岩 的承载力,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5 地质图的阅读
1.
2. 1) 2) 3) 4) 5)
地质图:用规定的图例符号和颜色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现象 和地质条件的图件,是地质勘察的成果之一。 地质图的种类: 普通地质图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地质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
2. 1)
节理:裂隙沿破裂面无明 显位移。 节理的分类 按成因分类:
1. 2.
3. 1) 2)
断层:裂隙沿破裂面有明显位 移。 断层要素: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 断层的分类: 按断层两盘位移方向分: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按断层走向与褶皱轴的关系分 纵断层、横向断层、斜向断层 断层的识别: 垂直于岩层走向,当地层出现不 对称重复或缺失,则可能有断 层存在。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1 地质年代
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1)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比较法、标准地层对比法 2)地层绝对年龄的确定方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
2. 地层接触关系
①沉积岩之间: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②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岩浆岩与岩浆岩之间:穿插构造
3.2地质年代 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是通过它与沉积岩的接触关 系以及它本身的穿插关系来确定的。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岩浆侵入体的 岩浆岩形成后, 形成年代,晚 经长期风化剥 于发生变质的 蚀,后来在侵 沉积岩层的地 蚀面上又有新 质年代。 的沉积,岩浆 岩的形成年代 穿插构造 早于沉积岩的 一般是年轻的 地质年代。 侵入岩脉穿过 较老的侵入岩。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4 断裂构造
——节理、断层
3.
节理的主要特征
剪节理:闭合、面平直光滑、常有剪切滑动擦痕,成“X”型出现,发 育密集,间距小,产状稳定,延伸较远。易形成滑动的软弱面。
张节理:张开、面弯曲粗糙、缝宽而常被岩脉充填,发育稀疏,间 距大,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常追踪剪节理发育。易成为 渗漏通道。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2 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1.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
2. 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2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倾斜岩层与直立岩层
3. 岩层产状的测定:使用地质罗盘
4.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1)地质图表示法: 30° 长线:走向,短线:倾向, 角度:倾角 2)文字表示法: 方位角表示法:60°∠ 30°(倾向60 ° ,倾角30 °) 象限角表示法:N40 °E/30 °SE (走向北偏东40 °,倾角30 °,倾向南东)
原生节理、构造节理、次生节理
2) 按力学性质分类 剪节理:剪应力作用 张节理:拉应力作用
劈理:剪、压应力作用,多出现 于褶皱翼部、大断层两侧
4.
上盘下降
正断层
上盘上升
逆断层
水平错动
平移断层
上盘斜向上升
斜向运动1-逆平移断层
上盘斜向下降
斜向运动2-正平移断层
张节理
平移断层
纵断层
• 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3褶皱构造
3.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核部老,翼部新) 向斜(核部新,翼部老) 4. 褶皱分类: 1) 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 2) 按枢纽产状分类:水平褶皱、倾伏褶皱 5. 褶皱的平面图上识别:垂直于岩层走向,地层出现对称重复, 则必有褶皱存在。
(3)倾斜岩层:原始水平岩层因构造作用而改变其 水平产状 倾斜岩层露头线呈“V”字形,但“V”字形的弧形 朝向、两侧开闭程度受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倾角 与坡角的影响,这种规律叫“V”字形法则。
穿越沟谷处的“V”字形尖端指 向沟谷上游;穿越山脊处“V” 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 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在沟 字形尖端指向下坡。 尖端指向下游。山脊处的地 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 质界面“V”字形尖端指向山脊 向下坡 上坡。 “倾向相反,则弯曲相同且曲 率较小” 倾向相同、倾角较大,则弯曲 “倾向相同、倾角较小,则弯曲相同、 相反” 曲率较大”
倾向相反,则弯曲 相同且曲率较小
倾向相同、倾角 较大,则弯曲相 反
倾向相同、倾角较小,则弯曲 相同、曲率较大
பைடு நூலகம்大的挤压力
永久变形
连续的波状弯曲
褶皱
褶曲
褶曲
背斜 向斜

⑦⑥ ⑤


⑤ ⑥ ⑦

褶曲 形态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与两翼岩层新老 形成地貌 (初期) 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