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第一稿: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月夜风光和古人咏月的诗句。

“月亮”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为它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

有人认为这其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绘,堪称咏月的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记……》,去欣赏美丽的月景,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1.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不准的地方请做好标记。

2.听读。

关注你标记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画线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顿。

(“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齐读。

4.指读。

5.译读。

(1)读得准确流畅。

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文章读懂。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先独立理解文意,画出疑难字词,再小组合作解决。

对于课下没有注释的词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

(2)质疑问难(3)课堂练习一。

合上书,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

(对了吗?不对的改正。

)(4)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你觉得合适吗?实际意思指什么?(赏月)要是有人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将是多么地惬意啊。

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欣赏月下美景1.大家看课文,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庭下如……)2.翻译此句。

3.这句话没有一个“月”字,你从哪里看出写的是月色?(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全句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

)4.(1)齐读,体会月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是北宋文坛的集大成者。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屡次遭贬。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三、疏通文意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范读:配音朗读3、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四、研讨背景介绍:“乌台诗案”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五、理解苏轼触摸他的精神世界1、领悟闲之意(他为什么自称闲人,哪些情节透露出他很闲?)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一种情感)六、作业布置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3.鉴赏文中写月色的比喻句。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

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指导】:1.结合六要素概括内容;2.遇到不懂的文言词做标记【自学时间】:3分钟【明确】:(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心境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 文中哪些语句有所体现?2.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3.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方法指导】:1.圈划课文相应的地方。

2.旁批自己的简介【自学时间】:8分钟1.苏轼是“闲人”,体现: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

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B.豁达、闲适、自得等。

(四)当堂训练(10分钟)1.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2.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①“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对欣赏月色的自得闲适之情;表面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自此障碍。

1、课文视频2、疏导字词遂至 ( ) 亦未寝 ( )藻荇 ( ) 竹柏( )3、指导朗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特殊心境,感悟作者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近两年学习,对于文言文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写景句子。

2、体会作者特殊心境,感悟作者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感觉是温柔多情。

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别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清凉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情怀。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诗句吗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

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

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展点评)。

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味道。

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3、生质疑。

4、师检测。

(1)重点文言词,抢答。

(2)重点语句理解。

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

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意思。

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终究是怎样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指导。

(1)从修辞手法角度,富有表现力字词角度,表达情感角度等去赏析。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妙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明确:文章的解读方式之一。即叙事:因月寻友(读出“喜”)——绘月:与友赏月(读出“醉”)——抒情:两友同闲(读出“奇”))
2.重点理解“闲人”的深意,把握作者为何闲,如何对待闲?(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
明确:为何闲:元丰二年,贬官黄州,身居遇的人交朋友,寄情山水,化解逆境的心情。
(男生读叙事,女生读绘月,老师读抒情)
(五)熟读成诵,背诵并默写课文
评价:在全体体成语的努力下,这次的课堂教学设计耳目一新,老师信心百倍,很好地庄子的思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短文充实化,将课堂上厚实,也上出了语文味,是一堂好课.让我们也认识到好课是磨出来的,只是将我们搞得精疲力尽,当老师太难了
《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时间
第12周周
活动形式
集体磨课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组织者
出席人员
全体成员
缺席人员
活动内容、效果记录:先由林雪雯个人重新修改教案.再由集体将她的设计进行修改整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欣然、念、遂、盖、但”等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作者凝练含蓄、富有韵味的语言描写。
3.了解“闲人”的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品味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感受文章意境。
三、教学难点:
了解“闲人”寓意,感受并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胸怀。
四、教法:
以读代析法、朗读法、探究法
五、学法:
朗读法、小组互助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以苏轼简单介绍,直接进入课文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生齐读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本文的生字:藻、荇、欤;积累一些文
言实词。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作为贬谪之人的特殊心境。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培养文言名篇的朗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1.作者苏轼,字,号,是之一。

他与并称“欧苏”,他们的
散文为“ ”。

他被贬黄州,做本文之时,正值他被贬的第四年。

2.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
新法的批评和自己被捕入狱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抑郁,必然使他放大人生的痛苦,疏远人世烦恼,而转向自然山水找寻出路。

这篇随笔式的散文,就是当时他在黄州内心痛苦与自我解脱过程的记录。

(二)自主学习,自查资料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读音,弄清句读,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堂互动
1.自主学习反馈:交流自查资料或工具书后仍不能解决的生字、
生词问题。

2.合作探究: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然后进行小组探究。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小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怎样的?有哪些人物?当时的环境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
(3)文章哪些句子写景?这些句子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与作者的内心感受有什么联系?尝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并理解这种感受。

(4)揣摩文章写景语句,体会其精妙之处,试着仿写两句。

三、课堂小结:小组探究后总结并反馈探究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课目的 :知识目标 :1、频频朗读 ,意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认识文章写景抒怀的方法。

3、品尝朴实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经过朗读 ,培育语感。

2、培育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培育自己优秀的个性。

2、领会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觉作者胸襟旷达之美。

教课要点 :剖析文章的风景描绘并体会境界。

教课难点 :领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课过程 :第一稿 :导入 :同学们 ,课前我们赏识了漂亮的月夜风光和先人咏月的诗句。

“月亮”是古诗文中常有的意象 ,由于它总会惹起人们无穷的遐思。

从古到今 ,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

有人认为这此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述,可谓咏月的绝唱。

今日 ,我们就一同阅读《记》,去赏识漂亮的月景 ,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1.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禁止的地方请做好标志。

2.听读。

关注你标志的地方 ,特别要注意画线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留。

( “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

4.指读。

5.译读。

(1 读得正确流利。

但这还不够 ,还要把文章读懂。

下边请同学们联合课下说明 ,先独立理解文意 ,画出疑难字词 ,再小组合作解决。

关于课下没有说明的词语 ,能够联系从前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

(2 怀疑问难(3 讲堂练习一。

合上书 ,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

(对了吗 ?不对的更正。

(4 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 ,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 ,你感觉适合吗 ?实质意思指什么 ?(观月假如有人一同赏识这漂亮的月色将是多么地舒适啊。

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欣观月下美景1.大家看课文 ,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 ?(庭下如2.翻译此句。

3.这句话没有一个“月”字,你从哪里看出写的是月色?(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色? 全句无一“月”字,却到处写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五、与作者对话
老师小结:在封建社会,中国文人有这种遭遇的,太多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的苏轼,还有李白、刘禹锡、辛弃疾、陆游,那都是时代的悲剧,但他们却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表现出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乐观进取,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和坚韧!
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意境,读出作者的心境,读出你的感情。(播放《春江花月夜》)结束课堂。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5)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请划出相关语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的理解。
教师预设答案: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预设2)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录音机等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一、导入课文
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面对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起描绘月光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古有一人:他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知识

技能
掌握重要词汇,句式,能翻译文言文。
过程

方法
1知人论事,理解作品
2融会贯通,掌握词汇。
3修辞入手,品味文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人生多搓折,心志悟人生。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情感,体会其写作手法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难点
感悟“景”背后的“情”,领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
媒体教具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
新授
上课节数
课标
解读
与பைடு நூலகம்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