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新人教版
学 猜猜看: 他是谁? 前 古有一人: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 热 书画无一不苏精; 身 他的散文如轼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qímíng);他的词开豪放 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 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 人间万千(wànqiān)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 是好人。”
我脱下衣服想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景色幽美)我高兴 地动身走到门外。
第十一页,共32页。
怀民亦未寝,相与(xiāngyǔ)步于中 庭。
重点字词:
• 译文:
11.亦:副词,也。 •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12.寝:睡觉(shuì
觉(shuìjiào),
jiào)。
• 于是,(我们)一
13.相与:一起,共同。 起在庭院中漫步。
第二十四页,共32页。
作者(zuòzhě)思想感 文情中结尾(jiéwěi)句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biǎnzhé)的落寞 自 我排遣的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 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被 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语。 (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见其能 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旷达胸襟。
第十五页,共32页。
以《记承天寺夜游》例
• 时间(年、月、日、夜),解衣(jiě yī)……,月 色……,欣然……。念……者,遂至……。怀 民……,相与……。
• 庭下……,水中……,盖……也。 • 何夜……?何处……?但少……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导入新课
• • • •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 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 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 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 好人!”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
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杰 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 之列。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 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 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 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合作探究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 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 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赏月得欣喜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贬谪的落寞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自我排解的达观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 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 精神的缘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清澈透明 )
盖( 表推测 )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 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 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

熟悉课文:感受景物、领悟情感
(二)感受景物、体会情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一种怎样的月色?
----这是一种澄澈透明的月色。 ----这是一种空灵静谧的月色。 ----这是一种娴静优雅的月色。 ----这是一种寂静得能使人唤起无限忧伤的月色。
领悟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地点:贬谪流放地
时间、事情: 心情苦闷、悲伤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1.是谁夜游承天寺?----作者:苏轼幻灯片 7 2.承天寺在哪里?----湖北黄冈
3.为什么要来承天寺?----贬谪流放幻灯片 9
4.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心情苦闷
5.他原来在哪里?----京城 6.写本文时,他在哪里? ----湖北黄冈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熟读课文:
1.找出与题目《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游”子相呼应的句子: 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2.找出与 “月”有关 的句子: 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把以上六句话按照课文顺序排列起来:
作作者者以以作高高度者度凝凝练以练的的高笔墨笔度,墨,凝点练染出的一笔个空墨明,澄澈点、疏染影出摇曳一、个似真空似明幻的澄美澈妙境、界。疏 影摇曳“庭下、“如庭似积下水如真空积明水似,空水明幻中,的藻水、中美荇藻交、妙横荇,交境盖横界竹,柏盖。影竹也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 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
3、文章主要表达作者怎H样的心境?
18
13.“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是什么 意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欣然”的意思是高兴地样子。作者虽被贬官, 但仍能高兴的赏月,可见其乐观豁达的性格特 点。
H
5
结构:每一层的表达方式并总结段意。 (限四个字并带月字)
第一层:叙事,月下寻友。
第二层: 写景,月色空明。
第三层:议论,月下闲情。
H
6
阅读理解。(用原句回答)
(1)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
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 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 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啊。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 ;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 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HLeabharlann 1411.“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是什么 意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欣然”的意思是高兴地样子。作者虽被贬官, 但仍能高兴的赏月,可见其乐观豁达的性格特 点。
H
15
讨论: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 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 你选择它的理由。

八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

八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
4.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豁达,随缘自适的特殊心境。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ppt优质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suì 怀民未寝 ,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qǐn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zǎo xìnɡ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ppt精品课件
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ppt精品课件
我 是 自 学 家
欣然 遂
欣然规往 欣然起行 遂与外人间隔 遂至承天寺
高兴的样子
于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ppt精品课件
我 是 自 学 家
•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与 想与步于中庭 • 词类活用 相与步中庭(名词活用作动词,散步) •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古义是“只”,今义是“但是”)
携友人信步庭阶 赏夜景遣逐忧愁
ppt精品课件
赏携 夜友 景人 遣信 逐步 忧庭 愁阶
ppt精品课件
苏承 东天 坡寺 心月 底下 乐清 观幽 豁淡 达雅
作业
我 是 基 础 知 识 测 试 官
1.出题内容提示:
ppt精品课件
• 文学常识 • 字的音、形、义 • 名句默写 选题标准:常用、常考、易错的。 题目数量:7--8分钟作答完毕。 题目样式:题型可以丰富多样,具体样式定。 要求:做到出题规范。书写认真无误,题干表述清晰明白, 标注清楚,卷面整洁。 2. 搜集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 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 有85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 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 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 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 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 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 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悟“闲人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资料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苏轼以诗讥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 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资料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 。他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 茅屋,号“东坡居士”。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 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资料3. 张怀民,作者的好朋友, 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 ,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法方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结合教学目标, 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 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诵读感悟法、 评析欣赏法 、想象联想法等。通过创设 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 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
在制订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八 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 平的不平衡性。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 ,灵活采用诵读品味、圈点勾画、讨 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在教师创 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 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 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 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鉴赏语言的 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思考: 古人常常借月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写的与 月有关的短文,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 月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采,他又借机抒 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 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解释加点词
欣然起行
(高兴地样子)
念无与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知音稀少的遗憾
拓展延伸:
古人借月抒怀,美词美句美文给 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今天我 就让各位同学发挥自己的想像,也来 借月抒发一下自己内心蕴含的那份情 感吧。
(于是到) (共同、一起)
庭下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翻译下列句子。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文中那句话是写月景的?
比喻院中的月 色清澈如水
比喻月光下美 丽的竹柏倒影
承天寺
事圆户影又上
古?,,恐宫
难人照何琼阙明
全有无似楼,月
。悲眠在玉今几
但欢。人宇夕时 水
愿离不间,是有 调
人合应!高何? 歌
长,有 处年把 头
久月恨 不。酒
,有, 胜我问 千阴何转寒欲青 里晴事朱。乘天
苏 轼
共圆长阁起风。
婵缺向,舞归不
娟,别低弄去知
。此时绮清,天
随我
风寄
直愁
到心
夜与
( 李 白
郎明 西月 。,

天海
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H人耳。
27
H
28




H
23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 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 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 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 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H
24
看 谁 能 又 快 又 准 地 背 诵 课 文
H
1
H
2
H
3
H
4
H
5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H
6
承天寺
H
7
苏轼 H
8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
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
苏轼(1037—1101), 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
H
25
课堂巩固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H
26
课堂巩固
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 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 同,一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读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节奏 H
理解
10
一、字音
qǐn zǎo
xìng




bǎi
与柏
H
11
记承天寺夜游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练副使。
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
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 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
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 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
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 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H岁。死后谥号“文忠公”。9
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H
15
2、








色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呢? 月光如水,皎H 洁、空灵
16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 观。
H
17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于是 高兴地
想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起
院里
清澈透明 睡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水草 交叉错杂 原来是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H 闲的人
13
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H
1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
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
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
人啊。
H
14
课程探究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 何体现的?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H
18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美好的祝福
H
19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H
20
“ )
浩 然
野 旷











唐 孟
H
21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 影 成 三
人 。
”( )


H
22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