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注解: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书: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注解: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欲界:人间。
与:参与。
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1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2无与为乐者,遂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注解:欲:想要,打算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相与:共同。
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注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答谢中书书》一、重点词语•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思路探究
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
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 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4.
5.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争相跳跃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采用余映潮老师首创的板块式思路,充分地朗读,诗意地分析。
同时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
以一两篇课文为典范,扎实地指导学生“读”书,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步骤〕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弘与相与藻荇柏二读通顺流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
三读节奏分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在读得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课文的节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时要放慢速度,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文中意境。
每读完一小层,作稍长停顿,使景物画面有鲜明的层次感。
四读抑扬顿挫。
读《答谢中书书》一文要自然愉悦。
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飘飘欲仙的自得之志、自豪之感、自娱之情。
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要缓慢低沉。
要读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淡淡深长的忧伤。
注意读音的轻重,声韵的抑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读琅琅上口。
第二板块析课文一、析作者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 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6、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 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 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 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 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 的结合。
4、赏析本文的意境美。
山水相映之美
资料链接
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习准备:1.读准字音,准确诵读:歇(xiē)颓(tuí) 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作者链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的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程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_____今义:_____(2)夕日欲颓古义:_____今义:_____2.其他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时:_____(2)沉鳞竞跃沉鳞:_____(3)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________仙都: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3.虚词意义及用法(1)之:山川之美__(2)以:自康乐以来_____(3)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2.实是欲界之仙都。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景致的妙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 表现出了作者隐居山林的志趣。
露出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情
疑难探究
•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 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 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 林世界。
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
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
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 志趣。
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走近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朗读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人者耳。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理解文意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品读文章 • 作者描写景物使用了哪些技巧呢?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 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雾
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品读文章
•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感情?
四时:四季。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课时序数:《短文两篇》教案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Array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总课时序数:《短文两篇》教案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Array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本课时序数】第2课时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课时序数:《短文两篇》教案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本课时序数】第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1.指导学生朗读节奏。
教师提示:①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②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 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绘庭中景色月色竹柏寻张怀民抒复杂情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