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

11 短文两篇★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晓雾将歇.(xiē)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答案】C【解析】A项寝qǐn;B项遂suì;D项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古来共.谈(共同)B.夕日欲颓.(坠落)猿鸟乱.鸣(纷乱)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盖.竹柏影也(只是)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高峰入云(耸入)但.少闲人(只是)【答案】C【解析】C项中的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

盖:大概是。

故选C。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 水中藻、荇/交横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A【解析】A项的正确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 B.实是.欲界之仙都C.念.无与为乐者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B【解析】A项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C 项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D项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故选B。

5.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一项()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五色交辉.。

C.念无与为乐.者。

E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B【解析】B项“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故选B。

6.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 山川之.美花之.富贵者D. 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答案】A【解析】A项之:的/代词;B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之:的/的;D项之:代词/之:代词。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抒情 ——月下感叹
活动三:解读记叙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1分钟)
1、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2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 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 二人是何关系?
(联系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1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 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负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作者有职无权的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好像有 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 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活动二 整体感知(时间1分钟)
一、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为三层,分别 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意思。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资料链接2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居承天寺,虽屈居 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挂怀贬官之 事,处逆境而不悲观,是位品行超逸的人。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3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二人是 何关系?
志同道合、有默契的朋友。
果断 志同道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课前积累(1分钟)
整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 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 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 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等。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中山樵:是窗还是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

(4)[张怀民]作者朋友,也贬官黄州。

(5)[相与]共同,一起。

(6)[中庭]院里。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为水生物。

(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赏析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点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

“元丰六年”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宋神宗年号),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备受监视,近于流发,自然心情忧郁。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⑸行:散步。

⑹念:考虑,想到。

⑺者:……的人。

⑻遂:于是,就。

⑼至:到。

⑽寻:寻找。

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⑿寝:睡,卧。

⒀相与:共同,一同。

⒁中庭:庭院里。

⒂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⒃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⒄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⒅也:是。

⒆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⒇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射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目标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2.通过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心态。

[教学过程](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解题目]题目点明时间地点及写作内容,简洁、概括。

[辨文体]“记”即游记。

[知作者]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豪放词风。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查背景]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

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二、立基础[记音形]遂(suì)至亦未寝(qǐn)无与(yǔ)乐者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竹柏(bǎi)影也解(jiě)衣积水空(kōng)明[释词义]1.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2.一词多义(1)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一起(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寻:寻张怀民寻找寻病终不久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一)文言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二)逐句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欲:想要,正要欣然:高兴的样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释: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全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划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知石】三、划结构(一)线索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二)结构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2.描写(“……盖竹柏影也”):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四、概内容(一)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2.地点:承天寺中庭3.人物:“我”和张怀民4.起因:(1)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2)月色很美。

(二)主要内容记叙了作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寻朋友一起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

描写了月光下清幽宁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解读园】五、析文本[导向厅]赏“闲”景(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五)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a.丛中蛙鸣不断。

B.村中狗吠鸡鸣。

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悟“闲”理(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八)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闲”情(九)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十)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善思堂]赏“闲”景(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表明作者知道要寻的这个人,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

2.“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1.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

2.作用:(1)“月色入户”运用拟人修辞,将月拟作人来写。

一个“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可爱(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体现了苏轼的旷达的胸怀。

(2)“盖竹柏影”写出月色之浓。

(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1.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作用:①“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透明。

衬托了赏月者的恬静、舒适、愉悦、悠闲的心境。

②“藻、荇交横”,比喻月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影(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1.比喻修辞,虚实结合。

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写静景;“藻、荇交横”写动景,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和“积水空明”相映生色。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含蓄深沉:全句渲染出一个皎洁、空灵、透明,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五)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a.丛中蛙鸣不断。

B.村中狗吠鸡鸣。

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悟“闲”理(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1.“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八)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1.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3.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4.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参“闲”情(九)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1.欲睡月入起行心情:兴奋喜悦2.念无与为乐心情:有点遗憾3.遂心情: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4.寻心情:有急切访友之情5.亦未寝心情: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6.相与步于中庭心情:一份闲适,一份从容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心情:壮志未酬的苦闷、达观的处世态度(十)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1.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2.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3.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4.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六、探主题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七、绘板书【拓展林】八、拓思维(一)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1.思想: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仍然有进取之心,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2.启发: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旷达的胸怀,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⑵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

要善于观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