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和内容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掌握文章中描述的景物及其特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特别是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品读法: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寻找细节来支持对景物描写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现代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难点深入领会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具体描述和艺术价值。

理解景物描写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准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材料白板或黑板用于板书重点五、教学过程课程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提问:“你们有没有在夜晚游览过寺庙或者公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揭示本节课的主题——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内容。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背景和主要内容。

课件展示(8分钟)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景色。

播放一段关于夜景游览的科普短视频,增加学生对主题的感性认识。

设计目的:通过直观的画面加深学生对文本背景的理解。

师生互动(10分钟)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文章中描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物的?”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价值。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导论(5分钟)教师活动:继续与学生一起探讨景物描写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天气晴朗的夜晚最适合夜游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课前准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两篇文章的生字词及其释义。

2.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如诗词的韵律、成语的运用等。

2. 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分组讨论,总结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解析文本内容。

(2)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挑选优秀习作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优秀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篇课文。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文本内容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翻译这两篇短文,能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结构。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两篇短文的意境和写作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欣赏并创作短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略自然美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语法结构,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翻译两篇短文。

2.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体会两篇短文的深层次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两篇短文的世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呈现:通过PPT展示重点字词、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翻译。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和翻译方法。

3.概括:学生概括每篇短文的大意,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同时引导学生挖掘短文的深层含义。

4.练习:学生朗读短文并进行翻译,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听读和纠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

2.教学手段:使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配合板书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当场朗读并翻译短文,教师进行指导和评分。

2.作业:学生课下朗读并翻译短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参考书、PPT演示文稿等。

2.学习工具:字典、笔记本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的知识点和技能,能够准确朗读并翻译短文,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

同时,培养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的优点在于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欲界:佛教语,三界之一,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以及六欲天的 总称。

在此世界中充满贪欲。

此处指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处的地方。

欲界之仙都,即人们所谓的“人间天堂”之意。

与其奇:置身于这奇妙的山水中。

荇 xi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 花黄色。

果椭圆形。

藻 zao:一种水草。

积水空明:水清明澄澈。

欣然:高样的样子,文中写出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念,想。

与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相与:一同,共同。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为“闲人”。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弘景(公元 456-536)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高道、炼丹家、医药家、 文学 家、学者,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

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 附近)人。

出身于南朝士族,十岁就读了《神仙传》,十五岁就写了《寻山志》, 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

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大 约在三十岁左右,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陆修静弟子)为师,学习符图、经法 和诰诀,遂游历名山,收集仙药道经。

永明六年(公元 488)在茅山得杨羲、许 谧手书真迹,又陆续寻得真人遗迹十余卷。

永明十年(公元 492)辞官隐居到句 容的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建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 教茅山宗(后茅山被视为上清派本山)。

是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

大同二年(公 元 536)于茅山飞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 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 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 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 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1/7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 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礼部尚书。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2)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3)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山水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领悟古人对友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答谢中书书》(1)作者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描述的景色、表达的情感以及抒发的哲理;(3)重点词语:解释“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等词语的含义;(4)句式特点:分析文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背景:了解苏轼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描绘的夜景、表达的情感以及抒发的哲理;(3)重点词语:解释“承天寺”、“夜游”等词语的含义;(4)句式特点:分析文中的描绘、议论等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2)激发学生对自然山水和友情等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分析各自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古人对自然山水和友情等方面的思考;(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两篇文章的朗读、背诵和知识点掌握情况;3. 课后拓展:了解学生对自然山水和友情等主题的思考,以及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习短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掌握描写人物、环境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短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2.描写人物、环境的表现手法;3.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学内容1.【课前导学】–介绍《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预习。

–演示如何写一篇短文,学生模仿练习。

2.【阅读理解】–找出短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阅读理解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归纳总结短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语言运用】–练习写短文,设计写作任务(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自由发挥)。

–班内/小组共读,评价、分享与互相借鉴。

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演示如何写一篇短文,并让学生模仿练习。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喜欢阅读文章吗?你经常看哪些文章?•短文和长篇小说有何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阅读理解】–教师以《答谢中书书》为例,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让学生找出其他生词、短语,结合课堂板书,解释含义。

–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归纳总结短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语言运用】–练习写短文,设计写作任务。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如“我最喜欢的书籍”、“我的假期生活”等。

–班内/小组共读,评价、分享与互相借鉴。

–教师可以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和提高的方向。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短文的学习情况。

2.评价学生完成的作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

3.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参考资料1.《小学生作文指导论丛》2.《写作教程》3.《怎样写好短篇小说和散文》4.《边城》、《红楼梦》等文学作品。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山水田园”,旨在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体会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代谢灵运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描绘了作者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文章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山林之美的赞美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承天寺的一次夜游经历,通过描绘寺庙、庭院、花木等景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山水田园类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还不够明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和分析山水田园类的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欣赏和分析山水田园类文学作品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山水田园类文学作品。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水田园类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

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1)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媒体显示,生答)
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叙述江南山水之美,语言精巧生动,清丽自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指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提示:一方面作者被皮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提示: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的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看图写景抒情(电脑显示)。

五、诵读《记承天寺夜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