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第二课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5.朗读指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的主要内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024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篇)

2024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篇)

2024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讨论。

(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1):解释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1) 欣然起行:(快乐的样子)(2) 念无与为采者:(考虑、想到)(3) 月色入户:(门)(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2):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㈠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的感情,通过了解,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

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

(出示文字)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1)范文精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1)范文精选

【精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

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

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

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短文两篇》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啊,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伤己、念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长,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忆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篇“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2.走近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师范读,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5.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生再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各小组展示,教师补充明确: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写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预设: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

因为原句用比喻,将庭院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原句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
..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
.....(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
...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
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拓展延伸
1.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
师小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
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