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1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1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1【课标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庭院、月光、竹柏、交横、藻荇、交映”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苏轼的审美情趣。

(2)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体会苏轼的审美情趣。

(2)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2)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鉴赏文章。

3. 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鉴赏和情感教育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记承天寺夜游》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背景。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和文学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分析古文的能力,包括文意理解、句法结构和用词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教授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等辅助资源自主研读古文的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作者夜游承天寺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古文的句法结构和用词特点,如虚词运用、句式变化等。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承天寺的图片或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夜游的经历,分享感受,为理解课文情感做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和句意。

圈出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准备在小组讨论中提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互相解答问题。

小组代表总结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

4. 教师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和文学修辞手法。

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

5.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进行个性化解读。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研讨课
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
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

虽为调离实则被
贬,有职无事。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
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
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
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
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
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
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关于承天寺(多媒体课件)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

(三)整体感知
师:月色下,就让我们的心灵穿越时空跟随作者漫步于承天寺去感受一下,一番怎样的境界?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寝﹙qǐn﹚、藻﹙z
ǎo﹚、荇﹙xìng﹚
2、运用以往积累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参见注释疏通文意。

(课件)
指名读、并尝试背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谁解衣欲睡呢?对,是作者,这儿省略了主语,所以这儿是省略句。

户:门,今义,窗户;欲:正要;欣然:愉快的样子
指名读、并尝试背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指名读、并尝试背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寝:睡于:介词,在。

这儿是介宾短语后置,所以相与步于中庭翻译: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分析作者的情感:
指名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指名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但:只是者:语气词耳:语气词,罢了。

指名学生复述:复述课文内容(出示课件)
(四)、研读赏析:
1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你是通过文中的什么景物观察到的?﹙用原文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课文原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手法,烘托出昭然、清幽的月光下,一个空明澄澈、皎洁空灵,疏影摇曳,似梦似幻的美妙夜晚
2、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景与情的融合。

请你说说文中作者在景物的烘托下发出了怎样复杂微妙的人生感慨?﹙原文回答﹚
课文原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诗是景与情的融合。

明月依旧,美景常在,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受也不同,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五、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分别把自己小组的结论由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一汇报。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应该有记录员两名、汇报员两名)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去“承天寺”?
师:(出示课件)初冬的深夜,透着贬滴的悲凉,
月色欣然,出门散步,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

作者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2、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师:(出示课件)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3、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师:(出示课件)1、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但自己的失落源于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七、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参与)
师:通过这堂课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字词以及特殊句式,并透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体味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虽然遭贬官,虽处于逆境之中,但他任然乐观豁达,同学们,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遭遇挫折你们应当如何面对,如何克服呢?
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直面人生,拥有乐观豁达的胸襟
Ps: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处逆境,
景:月
欣喜悲凉寂寞乐观豁达情
:“闲人”不闲
悠闲、乐观、豁达
八、教学反思
经验:1.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2.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读韵味、读出耐人寻味的深刻含义。

3.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合作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到了温故知新。

努力方向:
因为是初次教授这篇文章,教育预设不够大胆,没有及时深入了解学生,在学生现有的预习环境中结合现实情况让学生最大程度的预习课文。

教学模式不够新颖,文言文相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难懂、难学、要用新颖的模式激发学习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