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因起彷徨( )④人问其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2.想到,思考3.于是4.原因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第一篇: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译句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姚家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力能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的耸入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交相辉映四季全、都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争相跳出水面人间的自从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只欣赏代这种……的人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美好),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考虑,想到于是到也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睡觉共同、一起在院里形容水的澄澈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和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的人罢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答谢中书书①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

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

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

实是欲界之仙都③。

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苏轼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

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 。

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 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 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b )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②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③〔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⑤〔与(yU )丨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0〔相与〕共同、一起。

11〔中庭〕院里。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3〔藻、荇(xing)丨均为水生植物。

14〔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短文两篇》考点精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短文两篇》考点精练-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划线的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俱备。

....。

青林翠竹,四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猿、鸟此起彼伏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重点字词】请在空白处解释原文中的加点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澄澈清明,仿佛水中有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考点精练】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21-126题。

(16分)第一组题目:12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沉鳞竞.跃负.势竞上B.晓雾将.歇其将.固可袭而虏也C.夕日欲.颓欲.有求于我也D.四时.俱备时时..而间进1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

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 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 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 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 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 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啊。
初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 寺去? 2、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能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 化?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 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Hale Waihona Puke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 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请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说 说它的深刻含义。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
是自嘲,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 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 能够欣赏它。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仕途不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 想家、医学家。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南京)人。仕齐拜左 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 句曲山(茅山)。武帝礼 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 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 相”。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 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 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 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 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 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景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

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

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②。

实是欲界之仙都③。

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⑤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⑥
苏轼
元丰六年⑦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⑧,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⑨。

怀民亦未寝,相与10步于中庭11。

庭下如积水空明12,水中藻、荇13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4如吾两人者耳。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①〔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②〔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③〔欲界之仙
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④〔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⑤〔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⑧〔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0〔相与〕共同、一起。

11〔中庭〕院里。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4〔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