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歧路灯研究回眸刘畅

合集下载

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
《歧路灯》是清代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善恶。

以下是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
1. 社会历史背景:《歧路灯》反映了清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如吏治腐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等。

通过对小说所描绘的社会背景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以及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2. 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和心理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抉择和命运,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3. 文学价值:《歧路灯》作为一部优秀的白话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其语言简练、生动,情节紧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其文学价值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文学的认识。

4.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将《歧路灯》与同时代或其他时期的类似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 现实意义:尽管《歧路灯》描写的是清代社会,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为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总之,对《歧路灯》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及其所反映的时代。

《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收稿日期:2020-04-20作者简介:欧阳健(1941— ),男,江西省玉山县人,《明清小说研究》原主编,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

《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欧阳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歧路灯》是真正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的杰出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这一写实主义传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水浒传》《金瓶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与《红楼梦》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不同世界观、艺术观的作家的不同创作实践下的产物。

关 键 词:《歧路灯》;李绿园;《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20)04-0090-07 和《竹书纪年》于晋咸宁、太康间自汲郡战国魏墓中重见天日不同,清初李绿园所撰长篇小说《歧路灯》,200年来尚有“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1]206,后复有洛阳清义堂1924年的石印全本和北京朴社1927年的冯友兰、冯沅君兄妹勘校的铅印前二十六回本,但终究是知者甚稀,将次晦没。

现在,《歧路灯》一百零八回经栾星同志校注,由中州书画社出版了,这实在是一件应该受到称赞的大好事。

早在20世纪20年代,郭绍虞先生就盛赞《歧路灯》是“有价值的伟著”[2]788,朱自清先生也认为“《歧路灯》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小说之一”[3]553。

20世纪80年代初,姚雪垠同志为《歧路灯》作序,更肯定《歧路灯》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而另一方面,我国小说史研究的开拓者鲁迅、胡适以及其他前辈学者似不曾注意到它,几乎所有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也都没有提到它。

这种奇妙的状况意味着,《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究竟应该占据什么地位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国的小说自来无史,留给我们的只是一部部现成的作品。

校注本《歧路灯》存在问题初探

校注本《歧路灯》存在问题初探

21 0 2正
书 内, 出街 坐在 车上 。( 第二回) 校注本 : 孝移又叫拿出一个全 帖 , 放在 护书 内, 出 街升车 。( 第二回 ,3页) 1
水 菜之 类。拜 盒 内开 着一 个 愚弟 帖儿 , 写着 张 维 上
城 、 昭、 娄 孔述经 、 程希 明、 苏霈 ( 第二 回,1 ) 1页
( ) 隆抄 本 : 已西 沉 , 完 了茶 , 家作 辞起 4乾 日 吃 大
校注本 自问世 以来 , 在词语 校勘与断句等方 面存
在 的问题 曾引起 了学者 们 的关 注 。但 是 , 十多年 三
貌。
鸭、 兔 , 鱼、 水菜之 类。拜 匣 内开着一 个眷 弟 帖儿, 上 写着张口、 娄昭、 孔述 经、 程希 明、 苏雯。( -l ) 第 - f -1
校注本 : 又一 日, 有两个人抬 了一架漆盒儿 进门 , 王 中告于家 主。揭开盒儿一看 , 无非是鸡 、 、 、 , 鸭 鱼 兔
的 15回本和 17回抄本相 比, 0 0 无论在数 量上还是在
质量上都相差甚远 , 均不是理想 的底 本 。更为严重 的 是, 在校勘过程 中栾 星先 生还对 底本进 行 了“ 理荒 去 秽” 工作 , 对个别冗 赘描写作 了删 削” “ 情节上 的 “ ,对 不连缀处 , 曾少 施针 线 ” … 这 就 势必 改 变小 说原 。
显, 而且 与《 校勘记》 也很不吻合 , 不利于《 歧路灯》 的传播和研 究。
关 键 词 : 歧路 灯 》 校 注本 ; 隆 抄 本 ; 定 小 斋抄 本 《 ; 乾 安
中图分类号 : 3 H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17 (0 2 0 0 9 0 17 6 0 2 1 )4— 0 5— 4

从《歧路灯》看清中叶开封的商业活动

从《歧路灯》看清中叶开封的商业活动

经 济贸 易活 动密切 相 关 , 因此 书 中有 大 量 关 于 清 中 叶经济 发展 和社会 风 貌 的描 写 , 具 有很 高 的研 究 价 值 。依 据书 中有关 商业 活动 的描写 , 笔 者选取 商业 、 商人 、 会 馆 三个方 面 对 清 中 叶开 封 的商 业 活 动 进行
头、 重振 家业 的故 事 。因谭 绍 闻所 历世 事 与 开 封 的
业繁 华 的程 度 , 有酒馆、 药店 、 饭店 、 茶馆 ; 有 走 软索 的, 卖 马解 的 , 弄 百戏 的 , 说 评 书的 。各行各 业 , 五花 八 门 。商 品活 动 门类 多 样 , 涉及生活 的方方面面。 从繁 荣 的情况讲 , 虽 然无法 与北 宋 时期相 比, 也 不 同 于江 南 的工商 型城 市 , 但 却 代 表 了 资本 主 义 萌芽 在 清代 发展 的普遍 现实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9— 2 8
候。飞马走报辕 门, 传 宣官说 , 大船到周家 口换小 船, 好进 汴水 。 ” l l 叭
书 中描 写 商人 经 营 的行 业 主 要有 长 途 贩运 业 、
作者简介 : 李俊锋( 1 9 8 O 一) , 男, 河南长葛人 , 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 院助教 , 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品不 仅有 本省地 方特 产 , 还 有来 自全 国各地 的名 品。 从 禹 王 台三月 三大会 的描述 也 可见 当时开 封商
之地 , 在 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 的商业地位 , 经济 繁 荣 。其商 业 活动 除有 关 经 济 贸易 的相 关记 录外 , 从
当时 的小 说 中也可 以管窥 一 二 。清 代豫 人李绿 园所 著 的《 歧 路灯 》 叙 述 了河 南 书 香 子弟 谭 绍 闻浪 子 回

由《歧路灯》看清代中原地区赌博群体的广泛性

由《歧路灯》看清代中原地区赌博群体的广泛性

The Extensive Gambling Groups of Central China in Qing Dynasty Reflected in Qiludeng 作者: 刘畅
作者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出版物刊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9-31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歧路灯;中原地区;赌博恶习
摘要:�歧路灯》真实地反映了18世纪中原地区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塑造了众
多的赌徒形象,深刻地描写了赌博等社会恶习在中原地区所具有的广泛性,客观上提示了封建
子弟荒淫糜烂的生活和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为封建社会末世封建子弟的堕落和没落作了真
实的写照。

小说对赌博恶习的揭露与批判在今天仍然具有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歧路灯》研究九十年

《歧路灯》研究九十年
( 南省社会科 学院, 河 河南 郑 州 4 00 ) 5 02
摘 要 :歧路灯》自2 《 0世 纪 2 0年代正式 出版后 , 受到 了学界的重视, 虽然毁誉不一 ,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 其成就 与价值 日
益 为人 们 所 肯 定 。《 路 灯 》 究 九 十年 来 大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段 , 歧 研 其状 况 可概 括 为 三 句 话 , 初 出 深 闺 , 即 学界 惊 艳 ; 开面 纱 , 楚 撩 楚 有韵 ; 识 全 豹 , 就 不 凡 。 总之 , 一 部值 得 肯 定 的优 秀 长篇 小 说 。 得 成 是
又一 巨著》 等醒 目标 题 予 以报 道 , 而撩 开 了《 路 从 歧
位专家态度也 十分谨 慎 , 他们都 回避了《 歧路灯》 的文 学 成就 , 肯定 的只是 《 路灯》 歧 的认识价 值。 对《 歧路 灯 》 否 定态 度 的 专家 , 持 当时也 多 是从 思想性 切入的 , 最有代 表性的学者是 《 民 日报》 人 社的
二、 撩开面纱 , 楚楚 有韵
范宁研究员在《 歧路灯) ( 读后感》 中说 :《 “ 歧路灯》 整 个思想主题是 不 高 明的 , 物塑 造 也不 很成 功 , 记 人 但
录了l 8世纪 中国封 建社 会 中下 层 人 物 的思 想状 况 ,
涉及的生活 面相 当广 阔 。读 者可 以从 其 中看 到封 建
这实是他 的难 能 处 , 即是他 的成功 处 。 为 了说 明 也 ”
《 路灯 》 歧 自问世 后 20年 问 , 以抄本形式在 民 0 仅 间流传且 限于宝丰 、 安等 县 , 新 因而域外 世人 不得 识
其庐 山真面貌 。到 了民 国年 间, 早 向人们 介绍 《 最 歧
路灯》 , 者 当推著名学者蒋 瑞藻 。11 , 98年 他在 《 小说 考证》 中引用《 阙名笔记》 中一则笔 记 , 其文 日 :吾乡 “ 前辈李绿 园先生所 撰 《 路灯 》2 歧 10回 , 虽纯 从 《 红楼 梦》 脱胎 , 然描 写人情 , 千态毕 露 , 亦绝 世 奇文也 。惜

一部不容忽视的小说——《歧路灯》考论

一部不容忽视的小说——《歧路灯》考论

一部不容忽视的小说——《歧路灯》考论
王海燕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清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直流传不广,也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其争论很大.经过对有关研究资料及小说文本的认真爬梳,可以发现:<歧路灯>的思想认识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是继<红楼梦>之后一部重要的世情小说.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乃至小说史的研究中,决不应忽视此小说.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王海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歧路灯》是一部值得借鉴的教育小说 [J], 王颖
2.《歧路灯》引用儒家典籍考论 [J], 苏杰
3.论《歧路灯》世情小说与教育小说的双重品格 [J], 姚路宁
4.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小说——《歧路灯》 [J], 翟纲绪
5.论《歧路灯》世情小说与教育小说的双重品格 [J], 姚路宁[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歧路灯》词汇研究三十年

《歧路灯》词汇研究三十年

《歧路灯》词汇研究三十年《歧路灯》是研究18世纪中原地区方言俗语的重要材料。

本文梳理了1980年以来学界对《歧路灯》语言特征的讨论、方言词语的考释、词汇的系统性研究等成果,总结了该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对今后的《歧路灯》语言研究有所助益。

标签:《歧路灯》语言特征词语考释词汇系统研究清乾隆年间问世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在当时小说之林可谓独树一帜。

作者李绿园生于宝丰,他“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1],是研究18世纪中原地区方言俗语的重要材料。

《歧路灯》语言与现代河南话之间的差异,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在部分区域的体现。

认真调查这些差异存在的状况,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对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今主要梳理1980年至今《歧路灯》的词汇研究成果,供学界参考。

一、关于《歧路灯》语言特征的讨论探讨《歧路灯》的语言特征,是研究此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们了解该书语言的基本面貌颇有益处。

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及其研究价值很早就被学者们注意到了。

早在20世纪2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曾指出:“《歧路灯》用的河南话,河南南部的话。

……是研究方言的人的重要研究材料。

”[2](P1~19)董作宾先生也说过:“李绿园为吾豫惟一之方言文学家。

”[3](P21~31)1982年,田璞曾说:“《歧路灯》的语言,有明显的河南特色。

这从它用了不少河南的方言俗语可以看出来,从它常用语气词‘哩’也可以看出来。

”[4]进入21世纪,张生汉撰文指出:《歧路灯》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口语化程度高、乡土气息浓、反映社会生活面广阔”。

书中“有些常用词,其旧有的属于近代汉语的意义用法与新的、趋于现代汉语的意义用法并存,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5]《歧路灯》“所反映出的18世纪河南方言词汇,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色彩和突出的时代特征,这二者又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

拿现代河南方言词汇与之比较,相同点和不同处都很明显,继承的一面和发展的一面体现都很充分”[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 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4 No.52004年9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ep.200420世纪以来5歧路灯6研究回眸刘 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摘 要:李绿园之5歧路灯6问世200余年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学术意义上的研究。

其研究状况之孤寂、沉闷,在古典小说研究中比较罕见。

对其研究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研究工作的发轫、原始资料的梳理、研究进入高潮和潜流涌动的深入研究四个时期。

其间,美国、捷克斯洛伐克、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的学术界也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关注。

本文对有关5歧路灯620世纪以来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回顾,以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李绿园与5歧路灯6之研究,以此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面深入与发展。

关键词:20世纪;李绿园;5歧路灯6;研究史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4)05-0100-05 收稿日期:2004-03-20作者简介:刘畅(1964-),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史。

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5歧路灯6,与5儒林外史6、5红楼梦6大致同时问世于清乾隆年间,全书洋洋洒洒60余万言,共108回(栾星校订本),在当时小说之林可谓独树一帜。

但是,此书问世后却命运不济,近200年间都以抄本形式在豫西、豫西南部乡村流传,知者寥寥,并未能引起读者及学术界的注意。

直至20世纪20年代,5歧路灯6始有印本出现,并从此才开始有了对其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始,5歧路灯6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20-30年代,冯友兰、郭绍虞、朱自清、孙楷第等著名学者就对李绿园的生平资料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并肯定了5歧路灯6的价值;60-70年代,栾星致力于李绿园与5歧路灯6研究,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80年代,5歧路灯6研究曾形成了一个高潮,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90年代以来,研究专著相继问世,进一步促进了对5歧路灯6的研究。

同时,美国、捷克、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等地的学术界自80年代以来对5歧路灯6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一、20世纪20-30年代,国内著名学者肯定5歧路灯6的价值,并对李绿园的生平资料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这可以说是5歧路灯6研究工作的发轫时期1918年,蒋瑞藻的5小说考证6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其卷八著录5歧路灯6一则中引5阙名笔记6说:吾乡前辈李绿园先生所撰5歧路灯6120回,虽纯从5红楼梦6脱胎,然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

惜其后代零落,同时亲旧,又无轻财好义之人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仅留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此亦一大憾事也。

[1]这是20世纪最早可以见到的有关5歧路灯6的记载。

其所说的/纯从5红楼梦6脱胎0,自然是没有根据的,至于5歧路灯6之所以流传不广,原因也不在于无人为之刊行,更非作者后代零落。

但是,这段著录文字至少说明学术界学者已对这部小说发生了兴趣。

30年代,孙楷第的5中国通俗小说书目6著录5歧路灯6,孔另境5中国小说史料6亦转录了5小说考证6的材料。

1924年,洛阳清义堂将5歧路灯6石印发行,共105回,有杨懋生序及张青莲的跋,对李绿园及其5歧路灯6作了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是5歧路灯6成书以来的第一个印本,在5歧路灯6流传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然而,正如张青莲于跋中所言:/冗务匆匆,未及校勘,仅依原本,未免以讹传讹。

0[2]因此,书中明显讹误,随处可见,加之印数不多,流传仍是不广。

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书社)开始排印出版冯友兰、冯沅君兄妹的校点本,可惜只印行了第一册26回,未见下文。

朴社排印本前冠有冯友兰写的一篇长序,该序对5歧路灯6100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评价。

冯友兰在序中说:/5歧路灯6的道学气太重,的确是一个大毛病。

幸而李绿园在书中所写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义.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学先生的笔,颇有描写事物的能力,其中并且含有许多刺。

0[3\<冯友兰对5歧路灯6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情况的评论是比较公允客观的,冯氏对李绿园小说在语言(尤其是河南方言)运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十分欣赏。

同年,冯友兰还辑成5李绿园公诗钞6,朴社排印本前还有董作宾写的5李绿园传略6,对李绿园的生卒年及年谱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

冯、董所作的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近200年来最早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李绿园与5歧路灯6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贡献的。

印本的问世,给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上的便利,于是,学术界开始有研究论文发表,但有价值的专论并不多见。

值得注意的有郭绍虞与朱自清的文章。

郭绍虞在1928年初5文学周报65卷25号发表了一篇题为5介绍<歧路灯>6的论文,拿5歧路灯6与5红楼梦6、5儒林外史6作比较,作出的结论是: /5歧路灯6亦正有足以胜过5红楼梦6与5儒林外史6者在。

0[4](P2-3)郭绍虞称赞/李绿园竟能于常谈中述至理,竟能于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

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是清庸了。

这实是他的难能处,也即是他的成功处。

这种成功,全由于他精锐的思路与隽爽的笔性,足以驾驭这沉闷的题材0[4](P2-3)。

朱自清在1928年年底5一般6第6卷第4号发表了一篇题为5歧路灯6的文章,认为5歧路灯6与5红楼梦6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小说0。

朱自清的观点与郭绍虞大体相同,尤其极为赞赏李绿园5歧路灯6在情节结构上取得的成就,指出/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0,/在结构上它是中国旧来惟一的真正长篇小说0。

[5]朱自清在文末说:/若让我估量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5红楼梦6一筹,与5儒林外史6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0[5]此外,有一篇佚名的文章5评3歧路灯46发表在1928年4月23日5大公报#文学副刊6,对5歧路灯6的人物塑造、社会生活描写及语言等,赞扬有加,认为5歧路灯6是一篇难得的写实主义的上乘作品。

另外还有徐玉诺,他不仅帮助冯友兰搜集有关李绿园与5歧路灯6的资料,还撰写53歧路灯4及李绿园先生遗事6(发表在1928年11月11日半月刊5明天61卷4期)、5墙角消夏琐记(其一)6(发表在1929年8月14日5明天63卷8期)、5墙角消夏琐记(其二)6 (发表在1929年10月16日5明天62卷10期)等文章,对5歧路灯6与李绿园作了考论,肯定5歧路灯6在无意中深刻攻击八股文先生及孔孟之道。

同时,他也指出因作者现实生活经验不足而导致小说描写时见空洞的弊端。

郭绍虞与朱自清等人均只读了朴社排印本第一册26回,并未读到全书。

他们的观点,今天看来自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却是代表了当时学术界对5歧路灯6的一般看法,是20世纪5歧路灯6研究早期的有影响的成果。

但是,洛阳清义堂本印数过少,朴社排印本未能完成,在此后的四五十年间,尽管有人对5歧路灯6持有很高的评价,如李敏修于5中州文献汇编#总序6中盛赞5歧路灯6/开近世平民文学之先声0[6],但学术界对之作深入、全面的研究的人为数不多,5歧路灯6似有再次面临陷入被埋没的尴尬境地,5歧路灯6研究孤独异常。

二、20世纪60-70年代,是5歧路灯6的抄本校注和相关资料爬梳整理时期自1963年始,河南社科院学者栾星致力于5歧路灯6抄本的寻访和考究工作,并着力搜集有关李绿园与5歧路灯6的研究资料。

栾先生历时十载,于1972年完成了5歧路灯6的校注工作,并辑录成5<歧路灯>研究资料6一书。

由于时代的原因,时至1980年才由中州书画社(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5歧路灯6栾星校注本,首期印行40万册,后又追加印刷12万册¹,首次出版印刷数量如此之多在当时是较为罕见的。

中州书画社并于1982年出版了5<歧路灯>研究资料6。

栾星以清乾隆末年抄本5歧路灯6为原本,参照他本º,校订全书为108回,并作注千余条,于俚语、方言、称谓、名物制度及古人、古籍、历史事件、三教九流等,加以注释,详加考订,颇为精审。

5<歧路灯>研究资料6一书分5李绿园传6、5李绿园诗文辑佚6、5<歧路灯>旧闻抄6三部分,后有5附录:李绿园3家训谆言481条6。

这部资料性的著作为研究者提供了李绿园的家世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有关5歧路灯6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搜罗完备,编排合理,并且详细注明了出处,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欢迎。

栾星校注本5歧路灯6出版后,立即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大陆的5光明日报6、5文汇报6,台湾的5联合报6,香港的5文汇报6、5大公报6、5新晚报6等报刊,纷纷以5埋没200多年的古典白话小说3歧路灯4出版6、5一部被埋没200多年的小说6、5再放光芒的3歧路灯46、5被誉为3红楼梦4以外又一巨著6等标题加以报道,一些学者纷纷在各类报纸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对5歧路灯6展开热烈讨论。

101¹º参照了5歧路灯6清代钞本、民国过录本及清义堂石印本、朴社排印本共11种。

据笔者2003年11月拜见栾星先生时栾先生讲,后追印的12万册全部在上海地区销售。

三、20世纪80年代,5歧路灯6研究工作全方位展开,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可谓5歧路灯6研究形成高潮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学学会先后在郑州、洛阳与开封召开了三次5歧路灯6学术讨论会,并于1982年编辑出版了第一部5<歧路灯>论丛6(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年编辑出版了第二部5<歧路灯>论丛6(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辑录了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和一些知名学者的文章。

从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有关5歧路灯6的研究论文百余篇。

这些论文对李绿园的生平思想、5歧路灯6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如结构、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

有学者对小说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作专门研究,也有学者对小说中所反映的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开封城市经济、有关戏曲的描写及民俗等作详细的考证。

由于李绿园及5歧路灯6作品本身思想及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者们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亦较广,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对5歧路灯6这部长篇巨制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5歧路灯6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根本不能与5儒林外史6相提并论;还有人认为5歧路灯6是优秀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与5儒林外史6在伯仲之间;还有较为平和的观点,认为5歧路灯6不及5红楼梦6、5儒林外史6这些一流佳作,应属于二流作品,但还是较为成功的,有其独特的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