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研究论文总目

合集下载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古徽州人民创造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戏剧、诗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古建筑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州,其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人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外,历史因素也对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徽州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就有人居住,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在宋代以后,徽州地区逐渐成为文化重镇,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徽文化的核心内容1.语言文字徽州方言是徽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

徽州方言源于古代吴语,具有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特点。

同时,徽州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汝”、“吾”、“渠”等。

2.文学艺术徽文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

明清时期,徽商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兴建了许多园林和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徽州地区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3.学术思想徽州文化中还包含了许多学术思想。

其中,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新安理学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程颐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学概论

徽学概论

徽学概论认识徽州(录像教学)第一章导论(课件教学)第二章徽州简史(课件教学)第三章富丽堂皇的徽州文化(课件教学)第四章雄起的徽商(板书或课件自主教学)认识徽州••播放赵忠祥解说的《徽州》,目的使同学们对徽州的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便利后述内容的教学。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徽学•一、徽学概念:•(一)以徽州区域文化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学科。

•(二)以徽州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学科。

•(三)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学科。

•(四)以徽州历史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二徽学漫议•(一)徽学即徽州学,或曰徽州文化。

它是在原徽州(府)下属六县所出现的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

•(二)徽州文化的内涵:新安理学、医学、文献、画派、商人、朴学、版画、篆刻、盆景及徽墨、砚、笔、纸等地域文化。

•(三)徽州文化形成的原因:第一,中原文化是徽学形成的“基因”;第二,徽州商帮是“徽学”发展的“催化剂”。

第二节徽学研究的历程、成就及其价值•一、研究历程•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大致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一)20世纪30年代—建国,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

(二)建国—1976年,研究逐步展开,但文革期间形成绝响。

(三)文革结束—1993年,徽学学科形成阶段。

(四)1994年至今,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二、徽学研究的成就(一)组建起系列学术研究机构,有力推动了徽学研究的发展(二)召开了多次高级别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三)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梯次合理的研究队伍(四)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成果丰硕三徽学研究的价值(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文化和现实;(二)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普遍性的学术研究价值;(三)具有移民文化研究的价值;(四)有益于保护传统文化,发展地方济;第三节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其遗存•一、徽州文化的内涵•徽州文化是指在原徽州(府)下属六县(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所出现的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并且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徽商精神为现代商业提供价值根基
在新安理学影响下的儒商精神是徽商的文化核心,因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入 了很多文化审美的成分。现代社会中浮躁的都市人已经渐渐失去了信仰层面的 追求,单纯的商品拜物教和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渐渐使我国的商人逐渐缺失了人 性中的某一面。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思维提供良好的模板,并促进 现代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此外,徽商在做好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有效 地反哺本地的教育事业,这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商业人士过 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文化产业的建设,因而有必要效仿徽商,在经济 建设的同时带动文化教育建设。然而徽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人本质也依然能够 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扬弃徽商精神,建设现代商业,带动文化教 育产业,是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商业提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三) 宗族文化有利于现代人重拾乡土情结
乡土社会观念宗族文化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成员组织化的主要原因。费孝通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与之间的关 系也是比较复杂的网状关系,社会的习气和风俗也是以熟人为认知基础的,因而形 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总体性关系思维。在熟人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和活动成了彼此 之间的牵绊,形成了一种具有封闭性的关注人的观念,并作为中华民族主流的思维 观念传承至今。然而现阶段,连接起来的单个个人是现代社会人的一大特点,彼此 之间关系淡漠、人情淡薄,使现代社会人在忙碌的个人生活中逐渐失去了群体意识 和交往能力,因此为这样的时代和社会提供一个可供集体交流的平台和网络很重要 。虽然宗族文化是特定家族的历史文化样态,但是这样的文化样态对散居于城市各 个角落的个人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宗族文化或是宗族文化的变形样式可以改 善城市人际关系,扩大人与人的接触面,扩大整体的社会交往。有效地激发宗族文 化的现代意义,尝试建设文化活动区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徽文化征文

徽文化征文

张达青媒H11314015徽文化价值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百花园中的奇葩。

徽文化是历史时期徽州境内孕育形成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区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为当代安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历史借鉴。

本文尝试通过对徽文化价值的介绍来研究徽文化在当代十分重要的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徽文化价值现代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基本价值。

这种基本价值既是某种文化的生存基础,又是这种文化的发展引领。

无论是国别文化、民族文化还是地域文化,都是如此。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指历史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清以来在徽州大地上孕育形成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典型区域文化。

繁荣发达的徽文化经由徽人特别是徽商向外传播和辐射,对全国许多地方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当前学术界对徽文化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那么,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在简要介绍徽文化成因及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拟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角度,对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诚请方家教正。

一、徽文化的形成与内涵作为一种长盛不衰、颇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言之,徽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对中原固有传统文化的移植、继承和创新是徽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

创造徽文化的行为主体是徽州人。

三国以前,徽州居民为山越人,当时的生产和文化相对落后。

后来,随着北方战乱加剧,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及两宋之际,中原大族和中原人士纷纷大批南迁徽州,躲避战乱。

这些中原大族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他们将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移植到徽州本土,与徽州本土固有的山越文化相融合,并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创新,最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我们所说的徽文化。

除了上述三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外,在其他历史时期,拥有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外地人因各种原因纷纷迁居或留居徽州,也对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总目(1-13辑)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总目(1-13辑)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总目(1-13辑)赵昌智主编的《扬州文化研究论丛》创办于2008年9月,由广陵书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主要栏目有:扬州学派研究、文选学研究、维扬艺文、邗城史探、扬州名人、扬州盐商、广陵琴派研究、书评等。

第一辑2008年9月赵昌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曹世潮:扬州文化的个性及其对世界的意义——兼论世界上的三种生活方式:伦敦、新德里、扬州余大庆:论扬州文化的性质及其现代意义郭志坤:写在《隋炀帝》播映前祁龙威: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汤志钧:朴学研究和函札整理黄继林:徽商与扬州文化朱福烓:扬州佛教文化探微田汉云:论清代扬州学者的《荀子》考证戚学民:论阮元对戴震学术地位的贡献——读阮元撰《儒林传拟稿》札记之一陈文和:阮元的校勘学王章涛:扬州学派边缘人物与扬州学派研究———黄文旸对阮元、焦循、凌廷堪的影响郭院林:刘文淇书札四通曾圣益:郭院林《刘文淇书札四通》读后刘建臻:徐复试论郭明道:扬州学派的哲学思想与治学成就顾农:曹宪与李善——文选学的两位奠基人赵昌智:扬州与选学赵阳:在文学与学术之间——清乾隆年间“《文选》派”辨李保华:关于广陵潮兴起、消亡及地域之争论丁家桐:欧阳修扬州事迹七考韦明铧:好自口中来,春从手上生——耿氏儒医世家钱毅、钱宗武:北宋扬州诗人王令用韵研究王伟康:焦循戏剧观初探董国炎:论扬州评话王汉:王鋆与“怪以八名”张长明、孙卫华:螺钿妆成翡翠光——扬州漆器曹永森、王京:一剪之巧夺神工——扬州剪纸第二辑2008年9月祁龙威: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戚学民: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与阮元《儒林传稿》王章涛:双峰并峙两通儒——阮元与焦循的学术关系张其昀:论《广雅疏证》之撰成田汉云、陈晓东:论清代《墨子》考证的历程与成就刘建臻:《清史列传》中扬州学派史料刊误十六则伊藤正光著,钱剑锋译:《文选》李善注“善曰言”的解释和五臣注以及现代注释之间的关联度——以《文选》卷二十二谢灵运的诗的解释为中心胡耀震:曹宪事迹著述系年顾农:重读鲍照《芜城赋》孔祥军:李审言先生文选学述略来新夏:清代扬州的杂书陈文和:《扬州画舫录》校后记刘向东:匠心独运的金农雕版艺术——宋纸明墨印本祝竹:释读吴让之与赵之谦的印学交流韦明铧(辑注):陈汝衡书札曹明升:《散曲丛刊》的文献学价值童李君:清代弹词在扬州的传播汤志钧:《张謇日记笺注选存》读后李建明:历史是一种精神——读余大庆《鉴真传法东渡记》陈延嘉:扬州文选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顾农《文选论丛》沈秋农:为清史研究心心相印——记祁龙威与戴逸半个世纪的友情俞扬:徐铉谪居泰州年月考刘师培:邗故拾遗第三辑2009年8月祁龙威:清代“扬州学派”旧闻择抄汤志钧:从黄侃悼念刘师培谈起张寿安:龚自珍论乾嘉学派——从《阮尚书年谱第一序》谈起张其昀:论《广雅疏证》中的校勘戚学民:论阮元撰二卷本《国史儒林传》吴凯、周星莹、钱宗武:《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考述王章涛:阮元佚文两篇考辨朱家生:“通儒”焦循的数学研究明光:焦循戏剧理论新议王伟康:读焦循《易余龠录》曲论札记韩荣钧:书院教育与扬州学派顾农:陈琳新研二题——《文选论丛》补编黄进德、汪俊:论吴淇及其《六朝选诗定论》卞孝萱:陈含光手写所作诗文简述赵昌智:对复兴扬州评话的观察与思考王自立:为官入藏留佳作——清代扬州人吴廷伟与《定藏记程》黄继林:从盐说开去王华宝:扬州学派研究的重要成果——简评薛正兴先生著《王念孙王引之评传》冯春光:从文化的视角窥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评《扬州文化与旅游研究》况周颐著,曾学文整理:选巷丛谈第四辑2009年12月薛正兴:刘熙载论于广元:《经传释词》产生的原因张其昀《广雅疏证》对于古籍训诂谬误的纠正赵昌智:阮元建隋文选楼之动因考论朱福烓:白塔寺与李善注《文选》顾农:说《文选》诗二题赵俊玲:明末闵、凌刻《文选》评本述要戚学民:李善对《三礼》的引用与《文选李善注》的思想意义汪俊、王长香: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祁龙威:阮元遗事辑录(四则)张学锋:隋炀帝对扬州的经营及江都陪都地位的确立杨丽娟、葛星明:青溪旧屋的第五代文化传人刘葆儒卞孝萱:《龙父先生书画篆刻作品选》序汤志钧:阮元和《味经斋遗书》祝竹:一官百里江淮海三绝千秋书画诗——屠倬的生平和篆刻王汉:楼阁中的秘密——袁江界画楼阁的形式结构分析及其分期顾一平:辛汉清与《小游船诗》王自立:不谢之花——扬州通草花顾风、刘尚杰:申遗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扬州价值张益、谢青桐:文明的空间联系:大运河、新安江和徽杭古道构建的徽商文化线路王锷:《刘申叔遗书补遗》读后秋鸿:灵动的运河精致的名城——读《运河名城·扬州》刘梅先编注,赵昌智点校:阮文达公遗事杂咏第五辑2010年10月黄强:《百尺梧桐阁文集》及其焦循评阅本述考顾农:选本的力量——《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之比较张亚新:论新变潮流中的《文选》与《玉台新咏》黄进德、方晓伟:关于江宁织造曹家的几件新材料王伟康:论《扬州画舫录》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贡献曹田:祭祀的理念与理念的祭祀——扬州纸扎技艺的考察与探讨汤志钧:刘师培的“留别扬州人士”及其投身革命明光:金兆燕与两淮盐官、盐商关系述论胡耀飞:“谁当立者?”——十世纪初杨吴政权延续危机张郁明:李鱓论顾一平:多才多艺的汪二丘祝竹、朱天曙:吴让之年表祁龙威:《〈周礼〉饮食制度研究》序蒋寅:一个有待于重新认识的刘师培——读万仕国编《刘申叔遗书补遗》沈秋农:潜心研究嘉惠士林——读《龙威读书录》有感赵昌智:一部赏心悦目的好书——《扬州艺术丛书印象》刘少椿:广陵琴学源流朱江:扬州琴史拾遗马维衡:斫琴艺术的审美价值韦明铧:辨“广陵散”——《广陵散》绝响了吗?清徐庭曾、汪桂森编著,曾学文整理:扬州历代疆域沿革第六辑2011年2月张其昀:对文证义与连文证义及其在《广雅疏证》中的运用黄强:汪懋麟诗集及其焦循评阅考论杨丽娟:新见扬州青溪旧屋刘氏藏书目录田丰:区域文化的转型与传承——试论王懋竑、朱泽沄与扬州学派之关系顾农:隋炀帝身边的文人学士韦明铧:一曲道情天地远——扬州道情研究黄继林:从“上苏州”说起——洪武移民和文化交流晏炳森:保护文物精心策划建好扬州学派纪念馆戈弘:关于扬州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之我见胡耀飞:“为国去贼,为民除害”——公元918年杨吴政权朱瑾政变事件剖析王伟康: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始末及其启示俞扬:柳敬亭籍贯辨明光、王丽娟:扬州“二马”生平续考——扬州二马研究之二高明峰:江藩生卒年岁考略王汉:袁江曾入宫廷考孙永如:三句至理名言,心间永铭记——追忆恩师卞孝萱先生赵昌智:道德文章式桑梓——卞孝萱先生对扬州文化的贡献朱福烓:说汪篯朱已泰、张文准:记篆刻艺术家蔡易庵先生祁龙威: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汤志钧:《刘申叔遗书补遗》评曾学文:扬州文化研究的得力之作——《扬州文化丛谈》读后刘少椿:我对古琴的估价朱红梅:广陵古琴艺术的发展走向第七辑2011年6月钱宗武:段玉裁《尚书》研究的语言哲学观考述张连生:焦循与《孟子》考证学王章涛:从两篇序文谈阮元与段玉裁的关系赵阳:汪中诗歌创作对杜诗的接受顾农:两晋文学家“三张”略论——以《文选》所录作品为中心王志娟:《文选楼丛书》成书述略张郁明:罗聘绘画艺术论万仕国:何震年表曹永森:一盏灯和一把尺的启示董国炎:论扬州评话语言演变及其得失刘方明:郑板桥的艺术创新特质刘向东:活字印刷重要史料——《古籍刻印业务资料》释读华强:桑榆晚景又一春李保华:屈己全民命,捐躯表素怀——宝应忠烈词人成肇麟顾一平:冶春后社诗人谢无界俞扬:吴嘉纪与王士禛任中敏:与周笃文书赵昌智:“橵趟子撩在外”又一解陈文和:读任中敏《散曲丛刊》札记一则祁龙威:书《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后吴善中:介绍钱伟卿《扬州光复经过回忆录》冯春龙、居再宏:祁龙威教授谈《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殷定泉:辛亥扬州光复众生相第八辑2012年3月汤志钧:刘师培和《经学教科书》赵昌智:扬州园林与《文选》顾农:文选学研究札记三题杨化坤:《文选》嵇康《幽愤诗》主旨及归类辨析葛星明:新见扬州刘氏《青溪旧屋金石拓本集》编纂考略居再宏:从《邗江三百吟》看乾隆时期的扬州曲艺晏炳森:略说《黄氏逸书考》王永年:两晋之际广陵人事与江东政局张连生:扬州文津桥、文昌楼、文昌阁、汶河杂考王汉:清代前期扬州园林中的西方因素李尚全:鉴真东渡动机的政治学分析明光:《金瓶梅》传奇作者郑小白小考周茂仲:清代扬州学者杨大壮初考方晓伟:黄右原先生年表顾一平:竹西萧史胡显伯杨丽娟:顾廷龙、上海图书馆与扬州“青溪旧屋”刘氏往来考略朱已泰、刘丹彤:“长出自己的须眉”——记德艺双磬书画艺术家王板哉先生祁龙威:读《顾颉刚日记》随笔祝竹:读《沧浪诗话》札记——以一个印人的视角高明峰: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校点二种正误刘立人:也谈“今宵又见桃花扇”张立兵:评伍大福著《扬州才子李涵秋文学研究》黄继林:功纪南维——张怿伯在辛亥海军起义中的功绩第九辑2012年10月王章涛:阮元佚文考释两篇方晓伟:黄奭学术成就新探钱宗武、陆亚军:《汪容甫遗诗》题材析论田汉云、田丰:论龚自珍对《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批评——读《与江子屏笺》金永健:高邮王氏校释《左传》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林宛萱:台北故宫所藏扬州画家作品叙录顾农:诗人薛道衡之死张郁明:写在闵贞被开除之时——兼论闵贞及闵贞的绘画艺术朱宗宙:扬州盐商发轫于唐代王伟康:从徽商记载谈《扬州画舫录》与徽学研究杨文昭:《扬州好佬》的“草根文化”现象之透析曾学文:苏东坡与扬州张其昀:“扬州”语源考索陈文和:《大明寺残碑》释读徐从法:邵伯镇古运河申遗点暨邵伯埭与古船闸考略刘向东:亲见陈彝诗文小考李保华:开元第一筝手扬州薛琼琼事迹考辨明光、顾春勇:马曰琯补考及著作述略——扬州二马研究之三顾一平:惜馀春主人高乃超刘勇刚:近代词人蒋鹿潭与扬州的乱世情缘汤志钧:许宾门日记祁龙威:读清代乾嘉“扬州学派”著作一得李金坤: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正解李凤云:张子谦先生古琴艺术初探王志娟、刘栋:《清宫扬州御档》中有关刻书档案张连生:《清宫扬州御档》中道光初年有关黄潆泰档案选读第十辑2012年12月赵昌智:个园琐议喻春龙:黄奭所处的时代及其辑佚活动郭国庆:清儒辑佚准备述考陈文和:略论惠栋至黄奭一系的辑佚学王章涛:黄奭编《端绮集》中阮元佚文解读——兼论阮、黄之交方晓伟:个园黄氏家世汇考张连生:个园主人黄潆泰在道光年间的沉浮——以《清宫扬州御档》为依据袁准:谈个园之地缘金川、沈学峰、陆萍:个园黄氏家族史料研究综述及展望王振忠:游艺中的盛清城市风情——古籍善本《扬州画舫纪游图》研究朱宗宙:扬州盐商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明光:康熙朝扬州盐商文人程庭韦明铧:扬州盐商与台湾事变黄继林:盐业政策与扬州盐商商帮的形成张其昀:《读书杂志》据文例校勘述例张郁明、张岚蓓:试述郑板桥诗歌中的人格魅力顾农:《文选》里的陆云孙浩宇:《文选序》“戒”说曾学文:刘师培撰清代扬州人物传记第十一辑2013年6月李保华:关于汪中校书精法楼的三篇佚失碑记拓片及说明钱宗武、朱蓝凤:《说文》学第一公案徐李之争评议顾农:朱自清与鲁迅王汉:晚清邗上名士——汪砚山万平:《大宾许公墓志铭》与许明贤万仕国:《天义》秋瑾案资料王资鑫:晚清扬州武术流派朱福烓:隋炀帝的江都梦方亮:典试广西留佳作——论乔莱使粤诗文朱姝:“三风太守”女婿长次辨疑——就《吴绮年谱》之惑与汪超宏先生商榷顾风:横空出世——“唐宋元明清陶瓷极品展”序刘向东:扬州古籍书店抄本书小记顾一平:小玉茗堂主汤公亮明光:清代扬州盐商家族文人生卒年考祁龙威:题王仲荦教授赠诗手稿伍野春、阮荣:阮元研究论著索引(1799-2012)第十二辑2013年12月赵昌智:扬州学派对清代学术的贡献魏白蒂著,朱茜、刘丹彤译:从政之余的阮元——清中叶的学者及学术倡导者和赞助人顾农:文选学笔记二则王曾瑜、王茂华:古代扬州的城市变迁王章涛:阮元与北、南两万柳塘徐从法:邵伯镇古运河乃邗沟故道——对《甘棠小志》言及邗沟故道在邵伯镇之东的质疑张连生:爱民将军白云上事迹考顾一平:广陵琴家高治平方晓伟:旅居扬州的新安岑山渡程氏盐商家族明光:清初诗人孙枝蔚三论张郁明:金农的艺术观和禅宗哲学朱广盛:十年此地共论文——流落海外的《九月行庵文讌图》解读黄继林:柳敬亭与冒辟疆祁龙威:读台北傅斯年图书馆珍藏的《高邮王氏父子手稿》随笔陈文和:段玉裁校勘记引起阮校误读札记高明峰:《江湖集》编者陈起字“彦木”、“彦才”考伍野春、阮荣:汪中研究论著索引(1803-2012)第十三辑2014年5月林俞佑:阮元《儒林传稿》学术观钩沉魏白蒂著,刘丹彤、朱茜译:阮元的成长历程伍野春、阮荣:海外学者研究阮元述评(1904-2012)夏巍然:“一代名臣,学界泰斗”阮元也是科学家孔昊天、孔祥军:焦循《禹贡》地理学平议——以《禹贡郑注释》为考察中心王曾瑜、王茂华、王嘉川:古代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述赵昌智:也谈“瘦西湖”的原名张连生:张云璈与《(嘉庆)两淮盐法志》方亮:晚清名臣王凯泰王资鑫:皮雕尤——记扬州近现代皮雕大师尤紫轩刘勇刚、吴雅楠:论秦少游的文张郁明:郑板桥艺术精神探源——纪念郑板桥诞辰320周年王伟康:焦循与李斗戏剧观同异略说黄继林:马年说马——扬州马地名所揭示的文化内涵顾农:读书札记二则曹明升:深造自得抒己见——读顾农先生新著《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

论述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少于1000字。

论述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少于1000字。

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可以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现已经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并获得极大繁荣的区域文化,因此,它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封建性应是它的本质属性。

作为徽州文化基础之一的徽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商帮,贾儒结合、贾仕结合、重亲谊、重乡谊等都是其封建性的具体表现;古徽州教育更是一种封建教育,其教材的选定、教程的安排、教授的目的等无不内在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和要求;更主要的是,作为徽州文化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一切都是在维护和辩护于中国封建社会。

也由于徽州文化的封建性本质,因此,当历史的脚步发展到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徽州文化随之一体化般地衰退、消亡也就必然。

徽州文化在清末以后衰退了,辉煌属于过去。

然而,曾保持兴盛几百年的徽州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是有其独特、重要的历史地位的。

徽州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现状

徽州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现状

徽州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现状(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徽州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现状徽州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现状徽州文化已成为热门课题。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专题论文・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提 要: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没有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

徽州文书现存约20万件,内容涉及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特点。

正是由于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被发现,才出现了以徽州文书研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学科———徽学。

徽学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 徽州文书 徽学一 绪 言徽学(又称徽州学)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学科。

这个新学科出现之后,已有文章论述它和历史上作为新安理学简称的“徽学”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文章指出它和历史上作为徽州府学简称的“徽学”的不同,这大约是已没有争论的问题了。

至于把这个新学科称为“徽学”好,还是称作“徽州学”好,曾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

经过讨论,这个争论似亦结束了,但对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段等,至今分歧很大。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徽州学就是一门专以徽州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①。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文化,“徽州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②,是“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史学”③。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限范围内的徽州“大文化”,“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异常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产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

徽州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矛盾产生、运动和消亡的学问”④。

有人则明确反对这种“时限”说,认为“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①②③④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

《歙县县委常委王德琪同志的讲话》,《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郑家琪:《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会的工作任务》,《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学研究论文总目(1907-2003)【1907年】1.滨虹羼抹黄质国粹学报第三期第七册【1914年】1.金正希先生年谱熊鱼山神州丛报1卷1期1913.8.2期1914.4期【1916年】1.金正希与基督教古欢进步杂志9卷6期1916.4【1932年】1.安徽书院志(1-5)吴景贤学风月刊2卷48期1932.5.92.清代安徽禁书提要潘季野安徽大学月刊1卷1、2期1932.2【1933年】1.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蒋元卿学风月刊3卷10期1933.122.婺源风土志李洁北学风月刊3卷9期1933.113.黟县著述人物考略蒋元卿学风月刊3卷9期1933.114.清俞正燮的史学梁园东人文月刊4卷2期1933(13卷901-916页)【1934年】1.明代徽派的版画郑振铎大公报1934.11.11(11卷243-249页)2.安徽才媛纪略初稿光大中学风月刊4卷8、9、期1934.8期3.徽州方言的几个要点罗常培国语周刊152期1934.8.25【1935年】1.金正希与抗清运动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1期1935.22.金正希之学术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8期1935.103.金正希之思想研究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9期1935.114.金正希之地方自卫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6期1935.75.安徽才媛纪略初稿光大中学风月刊5卷2、3、6期1935.3、4、76.绩溪经学三胡先生传王集成浙江图书馆馆刊4卷6期1935.127.清代安徽学者地理分布之统计小论李洁非学风月刊5卷8期1935.108.俞理初先生年谱摘误孙忏绮晨报(北平)世圃1935.9.179.清代大著作家俞正燮故乡访问记洪素野学风月刊5卷7期1935.910.黟县方言调查录月日魏建功等国学季刊4卷4期1935年【1936年】1.资本论中的王茂荫郭沫若光明半月刊2卷2期1936.12(补缺卷7-10页)2.汪莱衡各算学评述钱宝琮浙江大学科学报告2卷1期1936.13.我所知道的资本论中的王茂荫光明半月刊2卷2期1936.12(补缺卷1-6页)1.王茂荫后裔访问记王璜光明半月刊2卷10期1937.4(补缺卷11-15页)2.王茂荫的生平及其官票宝钞章程四条王璜光明半月刊2卷9期1937.4(补缺卷17-25页)3.明清之际徽州奴变考吴景贤学风月刊7卷5期1937.6(6卷6-20页)4.金正希与江一天陈友琴青年界11卷1期19375.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币制吴晗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37(又1956年三联社版《读史札记》,改题为《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币制改革》)6.我所知道的王茂荫张明仁光明半月刊2卷4期1937.17.资本论中的王茂荫问题谭彼岸岭南学报12卷1期【1938年】1.程瑶田桃氏为剑考补正商承祚金陵学报8卷(1/2)1938(13卷881-884页)1939年1.俞理初的诙谐知堂中国文艺1卷1期1939.9.又载作家1卷1期1941年1940年1.明代同族的社祭记录之一例--关于《休宁茗洲吴氏家记·社会记》(日)牧野巽刘淼译东方学报1940(6卷21-37页)2.俞理初卒后百年纪念稼江中国1卷8期1940.83.渐江大师事迹遗闻(上)予向中和1卷5期1940.54.渐江大师事迹遗闻(下)予向中和1卷6期1940.6【1942年】1.黟县俞理初先生年谱柳雨生真知学报2卷3期1942.11(补缺卷27-30页)2.徽班入京的年月是什么时候刘雁声万人文库3期1942.11【1943年】1.垢道人佚事予向中和5卷3、4期1943.3.4(补缺卷31-38页)2.绩溪三胡氏学通论沈筱瑜中日文化1943(8/9/10)1943.11(6卷1-4页)3.程瑶田年谱初稿朱芳圃河南大学学术丛刊1期1943.43.绩溪三胡氏学通论沈筱瑜中日文化3卷8、9、10期1943.114.1943年俞理初先生年谱柳雨生真知学报3卷1期1943.3【1944年】1.休宁金声传陈恒真理杂志1卷4期1944【1946年】1.新安画派概况郑秉珊中央日报1946.6.11【1947年】1.明代徽商考中国商业资业集团史初稿之一傅衣凌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2期1947年(又1956年人民出版社版《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又198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版《徽商研究论文集》).1.新安商人的研究(日)藤井宏东洋学报36卷1-4期1953.1954(2卷164-303页)2.皖南歙县发现的古建筑的初步调查刘敦桢文物参考资料1953.33.婺剧高腔与弋阳高腔赵景深著新闻日报1953.9.2【1955年】1.徽州专区经济地理调查报告胡兆量教学与研究1955.2【1956年】1.明代徽州商人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56年版(2卷304-342页)2.关于《新安民族志》(日)多贺秋五郎著刘淼译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1956.1(6卷39-67页)【1957年】1.清代安徽书院的兴废问题-安徽近代教育史资料之一奚友松史学工作通讯1957.3(补缺卷39-47页)2.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徽帮曹觉生史学工作通讯1957.3(2卷343-350页)3.徽州发现宋元时代的契约余庭光人民日报1957.10.17(又载文物参考资料1957.10期)4.略谈清初徽州的所谓“奴变” 刘序功史学工作通讯1957.15.徽州地区的明代建筑胡悦谦文物参考资料1957.126.明清数学史中的两个论题--程大位和梅文鼎严敦杰安徽历史学报1957.17.试论金声、江天一的抗清斗争汪蔚云史学工作通讯1957.28.清代安徽书院的兴废问题奚友松史学工作通讯1957.39.徽派版画马彬安徽日报1957.1.1910.歙南古建筑调查中的一些认识殷涤非文物参考资料1957.211.略谈“徽墨”的发展曹觉生史学工作通讯1957.312.从两块碑刻看历史上佃农的命运吴雨苍文物参考资料1957.9【1958年】1.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傅衣凌安徽史学通讯1958.1(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2卷351-360页)2.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试以徽州一地为例来论证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作用问题陈野安徽史学通讯1958.5(2卷361-371页)3.祁门茶叶略述胡樵碧安徽史学通讯1958.5(2卷372-374页)4.歙县发现明代洪武鱼鳞图册余庭光文物参考资料1958.45.徽州地区收集到万余件珍贵资料余庭光文物参考资料1958.46.宋七与徽州“奴变” 程梦余安徽日报1958.5.257.徽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蒋元卿安徽史学通讯1958.1(10册1-11页)8.套版印刷法起源于徽州说王重民安徽历史学报创刊号1958(10册12-19页)9.徽派版画中的复制西洋作品问题戎克安徽史学通讯1958.4(11卷250-252页)10.数学家汪莱人民日报1958.6.211.安徽画家概述郑秉珊安徽史学通讯1958.4期12.安徽曲家考略赵景深安徽史学通讯1958.4期13.曹素功制墨考周玄安徽史学通讯1958.4(又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10期)(12卷521-533页)14.程一卿和他所制的墨张子高文物参考资料1958.12(12卷535-536页)15.谈“青阳腔”与“徽剧”的源流洪非安徽史学通讯1958.1(11卷367-380页)16.明清两代的集绵墨尹润生文物参考资料1958.1217.新安商人的研究(第一、二、三章)(日)藤井宏著傅衣凌、黄宗焕译安徽历史学报1958.2(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18.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试以徽州一地为例来论证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作用问题陈野安徽史学通讯1958.5(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1959年】1.徽商考略秦佩珩《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版2.汪石山像传宋大仁中医杂志1959.2(补缺卷49-50页)3.略谈“徽墨”的发展蒋元卿史学工作通讯1959(12卷537-542页)4.徽州的“文房四宝” 鲍幼文安徽史学通讯1959.4.5(12卷543-550页)5.新安商人的研究(第四、五、六、七章)(日)藤井宏著傅衣凌、黄宗焕译安徽历史学报1959.1.(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6.屯溪又发现一批古籍庭光文物1959.47.安徽地区水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资料搜集组安徽史学通讯1959.4.58.江西文管会在婺源搜集了许多图书资料王咨臣文物1959.11【1960年】1.明代徽州庄仆文约辑存--明代徽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的研究傅衣凌文物参考资料1960.2(6卷68-76页)2.民族志士吴应箕杨国宜安徽史学1960.3(补缺卷51-53页)3.徽戏今昔周恩木虚与实1960.54.安徽地区风雹雪霜灾害记载初步整理王咨臣文物1959.115.安徽茶叶史略许正安徽史学1960.36.读四僧画展郑为文汇报1960.10.29【1961年】1.明末徽州的庄仆制--特别是关于劳役婚(日)仁井田升著刘淼译东洋史论丛1961(6卷77-151页)2.安徽省博物馆购到两张万历年卖身契韩明祥文物1961.73.说“徽调” 均宁安徽日报1961.7.16(11卷390页)4.关于王茂荫的调查研究翟光耀新民晚报1961.7.235.祁门瓷土史话胡樵碧安徽日报1961.5.256.程瑶田的训诂学张煦候安徽日报1961.8.237.明清之际的“奴变”和佃农解放运动--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一个研究傅衣凌载1961年出版的《明清农村社会经济》8.汪廷讷--应该编入《历代文学家小传》子锋安徽日报1961.11.269.歙县方言词汇、语法特点概述合师院方言调查组合师院学报61.1【1962年】1.清代前期两淮盐商资料初辑杨德泉江海学刊1962.11(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2卷375-380页)2.渐江的诗汪世清安徽日报1962.12.283.王茂荫代表商人的利益吗叶世昌光明日报1962.12.294.王茂荫的发行钞币计划高志鸿安徽日报1962.12.295.芜湖胡开文墨店的历史调查芜湖市工商业联合会光明日报1962.4.96.清代前期的两淮盐店杨德泉扬州师范学报1962【1963年】1.论清代前期的土地占有关系李文治历史研究1963.52.从一批租佃契约看鸦片战争前徽州地区封建地租剥削苏诚鉴安徽日报1963.2.9 3.明清时代佃农的农奴地位魏金玉历史研究1963.54.从明末江南“奴变”事件谈到明代家奴金易占光明日报1963.10.195.明清时期安徽的雕版印刷工艺陆凤台江淮学刊1963.1【1964年】1.一次关于王茂荫的集体研究且土羊城晚报1964.7.32.明代徽州版画黄姓刻工考略张秀民图书馆1期1964.2【1965年】1.郑光复的放字镜梁恒心羊城晚报1965.6.13(12卷632页)2.绩溪岭北音系赵元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27-34页)3.绩溪岭北方言赵元任、杨时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11-113页)4.谈徽州方言的语音现象张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1份(1-36页)【1970年】1.清代两淮的场商徐泓史源1期1970.71971年1.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账方豪食货月刊复刊1卷宗7期1971.10(又载1974年版《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选待定稿》)2.明万历年间富家产业抄存方豪食贷月刊复刊1卷5期1971.8【1972年】1.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日)斯波信义东洋史论丛1972(1卷1-18页)2.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杂账及嫁装账方豪食货月刊复刊2卷1期1972.43.康熙时重新祠楼之文献方豪食货月刊复刊1卷11期1972(又载1974年版《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选待定稿》)4.乾隆二十六年等赴六合事录方豪食货月刊复刊2卷7期1972(又载1974年版《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选待定稿》)【1973年】1.战乱中所得资料简略整理报告(10)(11)道光咸丰光绪大婚事记方豪食货月刊复刊2卷11期1973(又载1974年版《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选待定稿》)2.乾隆二十二年汪朱氏丧事账方豪食货月刊复刊3卷1期1973.43.程邃及其画法野山艺林丛录8期19734.十竹斋主胡正言智龛艺林丛录9期1973【1975年】1.明末南方的“佃变”、“奴变” 傅衣凌历史研究1975.5(6卷152-158页)2.清代徽州商人之一面(日)重田德著刘淼译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1975(2卷382-389页)【1976年】1.明末我国大数学家程大位及其著作《算法统宗》傅溥科学教育1976.41977年1.从吴葆和堂庄仆条规看清代徽州庄仆制度章有义文物1977.11(6卷159-166页)2.明末三高僧的绘画渐江、石谿、石涛陈平达艺文志146期1977.113.安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资料安徽日报1977.12.15【1978年】1.徽州地区经济开发史要崔思棣安徽大学学报1978.4(1卷19-27页)2.清代皖南休宁奴婢文约辑存章有义文物资料丛刊1978.2(6卷167-173页)3.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制度叶显恩学术研究1978.4(6卷175-182页)4.明末四大名僧的书画--渐江、石谿、八大山人、石涛夏美驯海潮音59卷2期1978.2 5.明末四僧书画集序何浩天大成52期1978.36.四高僧画家研究之过去与未来姜一涵艺坛120期1978.37.明末四僧的存世书画夏旦娃国魂388期1978.38.明清歙县名医在医学上的贡献余瀛鳌安医学报1978.4(10卷225-228页)9.试论清中叶皖南富裕棚民经营方式冯尔康南开大学学报1978.210.论明代胡正言的木刻书画张延民嘉义师专学报8期1978.5【1979年】1.明清徽州佃仆制试探叶显恩中山大学学报1979.2(6卷183-211页)2.主与奴:十七世纪的农民怒潮(美)居密明史研究8期1979【1980年】1.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叶显恩中国史研究1980.3(2卷391-405页)2.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薛宗正中国史研究1980.23.谈“义男”--安徽省博物馆藏明清徽州地区契约介绍之一彭超安徽文博1980.1(6卷213-216页)4.清代安徽地区庄仆文约简介付同钦、马子庄南开学报1980.1(6卷217-221页)5.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傅衣凌社会科学战线1980.3(6卷222-227 页)6.明清的地价赵冈、陈钟毅大陆杂志60卷5期1980.57.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度赵冈、陈钟毅大陆杂志51卷1期1980.78.研究封建社会的宝贵资料明清抄本《租底簿》两种刘重日、武新立文献1980.3 9.徽州黄姓刻工考略蒋元卿江淮论坛1980.4(10册20-24页)10.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形成及其类型吴兴汉安徽文博1980.1(10卷150-156页)11.婺源徽剧的源与流禾子江西日报1980.10.26(11卷381页)12.徽剧和青阳滚调均宁艺谭创刊号1980(11卷382-385页)13.从《兰关渡》看徽调之衍变均宁艺谭1980.2(11卷386-390页)14.安徽的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力罕、啸林、征龙安徽文博1980.1(12卷551-558页)15.歙砚漫谈老卉艺谭创刊号1980(12卷559-561页)16.《歙砚辑考》及其他老卉安徽文博1980.10(1)(12卷563-564页)17.徽墨史话穆孝天艺谭创刊号1980(12卷565-567页)18.谈祁门县北宋墓发现的“文府”墨宛洛安徽文博1980.1(12卷569-570页)19.中国墨模的制作及其艺术价值晓希安徽文博1980.10(1)(12卷571-575页)20.徽墨歙砚徐学林江淮论坛1980.4(12卷580-582页)21.一方珍贵的唐代歙砚安研安徽文博1980.1(12卷591页)22.徽州明代住宅--老屋角歙县博物馆编安徽文博1980.123.许国石坊辛一史安徽文博1980.224.安徽省博物馆发现一批珍贵稿本吴大质、周继生光明日报1980.8.6【1981年】1.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王思治、金成基中国史研究1981.2(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4卷739-757页)2.明代皖南的佃仆魏金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81(6卷228-270页)3.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江南农村租佃关系的一个缩影--皖南黟县佚名地主租簿剖析章有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81(7卷271-317页)4.从部分徽档中看明代的徽州奴仆及其斗争刘重日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三辑1981(7卷318-335页)5.关于徽州的佃仆制叶显恩中国社会科学1981.1(7卷336-352页)6.历史上的徽州绘画美学家郭因徽州师专学报1981.1(11卷253-260页)7.安徽徽班派系之探索均宁艺谭1981.4(11卷391-395页)8.清代著名墨模雕刻家--王绥之陈家刚安徽文博1981.29.王茂荫的货币观点和他的遭遇--谈谈《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的中国人陈平民江淮论坛1981.110.黄山话的TT…及探源孟庆惠中国语文1981.1(97年补遗卷265页)11.歙县方言的AAB、BAA式结构孟庆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81.412.明代安徽文约拾零傅同钦南开史学1981.213.徽州庄仆制及其研究刘重日、曹贵林中国史研究论丛第2辑1981年福建人民版14.绩溪方言中的古词语举例胡家祚徽州师专学报1981.115.歙县方言古词语略证到鲍不迟中国语文通讯1981.4【1982年】1.明代徽商及其商业经营薛宗正中国古史论集198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版(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08-432页)2.徽商与开中制郑力民江淮论坛1982.2(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33-437页)3.清代前期的扬州徽商刘文智江淮论坛1982.3(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38-445页)4.徽商述略李则纲江淮论坛1982.1(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46-451页)5.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叶显恩江淮论坛1982.3(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52-458页)6.清代两淮盐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经济影响萧国亮历史研究1982.4(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59-469页)7.徽商始于何时刘和惠历史研究1982.4(3卷471-474页)8.明代徽商程锁家世考述刘和惠历史研究1982.5(3卷475-477页)9.从徽州明清建筑看徽商利润的转移刘淼江淮论坛1982.6(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78-487页)10.明代徽州庄仆制研究刘重日、曹贵林明史研究论丛1982.第1(辑7卷353-379页)11.1600--1800年皖南的土地占有制与宗法制度(美)居蜜著叶显恩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2(7卷393-405页)12.《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800--1600)第1、2部分(荷兰)宋汉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2(7卷406-424页)13.火佃新探刘重日历史研究1982.2(7卷380-392页)14.清代扬州大藏书家马曰琯罗蔚文扬州师范学报1982.(3/4)(10卷35-39页)15.安徽方志概述刘尚恒江淮论坛1982.116.休宁音系简介平田昌司方言1982.4(97年补遗卷317页)17.清代道光年间两淮盐业中的改纲为票朱宗宙、张棪扬州师院学报19823/4合刊(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1983年】1.也谈“徽州”名称的由来方任飞江淮论坛1983.5(1卷29页)2.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叶显恩中山大学学报1983.1(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488-504页)3.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刘淼江淮论坛1983.3(又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徽商研究论文集》)(3卷505-520页)4.《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800--1600)(荷兰)宋汉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2(7卷425-439页)5.休宁《程氏置产簿》剖析彭超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4(7卷440-451页)6.明代徽州田契研究刘和惠、张爱琴历史研究1983.5(7卷452-466页)7.清代鸦片战争前徽州地区土地制度--休宁朱氏置产簿剖析章有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究研究所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版8.十七世纪前期徽州租佃关系的一个微观研究--歙县胡姓《怀忻公租簿》剖析章有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版9.关于明清时期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新材料赵冈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5(补缺卷67-73)10.徽州明代建筑斗拱刘淼安徽文博1983.3(10卷157-162页)11.新安医学概况张玉才安徽史志通讯1983.4(10卷223-224页)12.略谈新安医学典籍洪芳度安徽文博1983.3(10卷229-234页)13.新安画派创始人--弘仁周克文安徽文博1983.3(11卷288-291页)14.徽州篆刻艺术程极悦安徽文博1983.3(11卷355-356页)15.宣纸古今玉华德安徽史志通讯1983.4(12卷577-579页)16.岳飞与祁门陈平民江淮论坛1983.1(13卷753-756页)17.程瑶田与《果裸转语记》房建昌江淮论坛1983.5(13卷885-900页)18.徽州方志发展史概说翟屯建徽州师专学报1983.119.徽州明代石坊杜顺宝南京工学院学报专刊198320.浅谈新安画派马彬艺苑掇英第20期198321.清代徽班史料的重大发现--记《乾隆计十九年春台班戏目》朱建民黄梅戏艺术式1983.1 22.论清代戏曲的两个主要腔调--徽调与皮黄王芷章戏曲艺术1983.1(补缺卷53-59)23.乾隆末年进京的徽班--读《消寒新咏》所见周育德戏曲艺术1983.2(补缺卷61-66页)24.马克思怎么知道和为什么要提到王茂荫?陈平民经济学周报1983.7.425.喜读叶显恩新著《明清徽州》傅衣凌、杨国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326.祁门方言的人称代词沈同方言83.4(97年补遗卷329页)27.关于明代的几件地契阮明道南充师院学报1983.128.地方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谭棣华、黄启臣清史研究通讯1983.129.《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800-1600)(荷)宋汉理中国社会经济只研究1983.2【1984年】1.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张海鹏、唐力行中国史研究1984.4(3卷521-535页)2.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王廷元安徽史学1984.4(3卷537-543页)3.清代徽州商人与海上贸易(日)松浦章赵中男译史泉1984.6(3卷545-562页)4.徽州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的宗族--徽州休宁范氏宗族的个案研究(荷兰)宋汉理谭棣华译莱登大学通报(汉堡)1984(7卷467-524页)5.明代徽州佃仆制考察刘和惠安徽史学1984.1(7卷525-534页)6.试探庄仆、佃仆和火佃的区别彭超中国史研究1984.1(7卷535-542页)7.明代徽州胡氏佃仆文约刘和惠安徽史学1984.2(7卷543-548页)8.清代徽州田面权考察-兼论田面权的性质刘和惠安徽史学1984.5(7卷549-560页)9.元代徽州地契刘和惠南京大学学报专辑: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4.5(7卷561-567页)10.明清时期徽州的亩制和租量惠东安徽史学1984.6(8卷578-579页)11.略论渐江和新安画派陈传席美术1984.4(11卷271-274页)12.新安画派源流初探周吾艺谭1984.4(11卷275-276页)13.何震和“徽派”篆刻郑清土江淮论坛1984.2(11卷357-359页)14.我所知道的徽戏吴白匋戏曲艺术1984.1(11卷397-403页)15.漫谈徽戏的兴衰洪非戏曲艺术1984.1(11卷404-415页)16.清中叶徽班的艺术道路朱建明戏剧艺术1984.4(11卷425-430页)17.四大徽班的艺术道路均宁艺谭1984.2(11卷421-424页)18.明清徽州数学成就初探梁红华安徽教育1984.4(12卷629-631页)19.诗剑之交--记汪道昆、戚继光的友谊片断朱泽安徽史学1984.5(13卷757-762)20.王茂荫及其货币思想陈平民天津社会科学1984.221.王茂荫的人才思想陈平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322.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法制度与土地占有制--兼评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美)居密江淮论坛1984.623.王茂荫的财政与货币金融思想张守军安徽师大学报1984.1(补缺卷74-82页)24.王茂荫的人才观陈平民安徽师大学报1984.3(补缺卷83-86页)25.也谈徽墨奇葩胡开文陈平民江淮论坛1984.426.徽腔曹聚仁义艺谭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