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第一讲】徽州文化与徽州学(1)名词解释:①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②徽州学——“徽学”与“徽州学”的内涵相互统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2)请简述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答案要点:特点:①丰富性:遗存丰富、内容丰富、学科众多;②独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传承了中原地区消失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实态;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
成因:①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③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3)徽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学科性质: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全国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研究对象:徽州区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研究更广阔范围内的历史文化。
(4)在你看来,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要点:区别: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内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
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5)论述题: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答案要点:①徽州文化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②徽州文化的地位:可以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已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进入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
明清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活动中的特点--以徽州文书为例

明清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活动中的特点--以徽州文书为例李姣【摘要】徽州文书作为研究徽学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徽学不断进步发扬的关键点。
徽州文书里大量记载了徽州妇女参与土地买卖的活动。
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妇女尤其是寡妇群体,她们在夫死后,能够支撑起整个家庭,通过订立各种契约文书等一些手段,经营生活。
徽州妇女在明清社会“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大背景下,在“程朱阙里”的徽州,走出闺阁,走向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其社会经济地位也逐步得到提高。
这些无疑都对明清徽州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女性思想的解放。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明清;徽州;妇女;土地买卖;徽州文书【作者】李姣【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徽州文书在明清徽州社会普遍使用,数量多、涉面广、影响大。
周绍泉教授强调了徽州文书在中国现当代新史学的转型中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徽州契约文书的新发现直接促成了“徽学”这一学科的巨大发展[1]。
徽州文书不仅弥补了徽州方志与族谱的不足,而且其中大量关于徽州妇女的史料对于我们研究女性有很大的帮助。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馆藏的《徽州文书》已经完成了第五辑的出版,共五十卷,载有大量关于徽州地区发展情况的契约文书,其中包括土地典当、买卖,分家阄书、遗嘱、诉讼等等。
本文主要以买卖文书为主,介绍徽州妇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代表整个家庭签订契约文书的一系列情况与特点。
下面是一则收录在《徽州文书》第一辑中祁门八都邱氏文书《清道光十六年六月邱王氏等立杜卖田租皮契》[2]。
立杜卖契人邱王氏同侄,宗有。
今因夫先年所借里门路会支账,今因年岁不丰,自情愿托中将,故夫买受民水田一号坐落八都三保,土名青山头汁田一坵,计正租七秤正,又一号同都保,土名枫树下,计田一坵,计正租四秤并皮在内身,误得内取租皮两秤正共计租九秤,正计皮两秤系寒字号,计文则步,计税正其田,四至照,依本保鳞册可查尽数。
徽州文化

心阅徽文书,卧知徽州事梁启超曾这样说过,中国的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家帝王将相的家谱,是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历史。
在这些正史的宏大叙事中,只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没有普通民众的点滴记录。
这种缺少普通民众在场的历史是苍白的、单调的。
那么由此可见要了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那就需要搜集民间的文书,例如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书等资料,以此来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复原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
而徽州文书正是一部反映徽州百姓社会活动的历史遗书。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它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具体的反映。
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近10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曾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极大影响。
是我们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就经济史领域来说,文书涉及土地制度、家庭财产、商业活动等诸方面,有助于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例如,过去研究土地制度,往往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家族规约,对土地产权进行静态的分析。
实际上,在土地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除签订契约外,卖家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块土地拥有产权,还要将上手契(这块土地历次交易的契约文书)交给买家。
所以,这些保存完整的文书,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产权的变动情况。
就社会学研究而言,所收的家族文书,涉及宗族祠堂、分家析产、处理纠纷等内容,是研究民间社会的重要资料。
此外,这批文书对研究民间法、民间习俗以及民间书法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将这些民间历史记忆资料善加利用,可以大大地丰富历史内涵,拓展历史研究的空间和深度。
我记得在我们上初中的时候,中考历史要考一部份关于安徽历史的知识,为此我们学校特地买了关于安徽历史的教材。
徽州文书“凑与”“凑业”“凑局”“凑便”词义考辨

第 46 卷第 1 期2024 年 1 月Vol.46 No.1Jan. 2024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徽州文书“凑与”“凑业”“凑局”“凑便”词义考辨袁婉婉(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徽州文书中保留了大量与徽州文化、农业、经济等相关的词语,有些虽见于古代文献,虽词语常见但义别,字典辞书未收,前人或未释义或释义不确。
本文运用文例求义法、文化求义法等训诂方法,考证“凑与”“凑业”“凑局”“凑便”等词语的确切含义,旨在弥补大型字典辞书收词、释义之阙。
关键词:徽州契约文书;凑与;凑业;凑局;凑便;词义考辨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24)01-0035-07徽州文书是宋元以迄民国徽州地区的百姓在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契约文书为主的各种手写文献,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面世,80年代以来又持续被发掘,目前已知总数逾百万件[1]。
徽州文书中有着大量的俗写讹字、同音借字、混用的形近字和义近字,古语词、口语词和方言词更是比比皆是[2],前修时贤虽已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过诸多考释,然相比于徽州契约文书中待释字词的数量,成果略显单薄,且很多字词考释的成果仅从历史、社会或经济学的角度对疑难字词进行简要说明,并未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词语的具体含义进行准确训释。
我们今天的汉语史研究应继续挖掘徽州文书作为第一手珍贵语料的价值,对其中的字词进行深入的考辨。
本文以《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及《徽州文书》等徽州契约文书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证“凑与、凑业、凑局、凑便”四则与徽州农业、经济、文化相关的词语,并结合古代文献用例,补充大型字典辞书收词和释义,也为徽州文书研究者准确识读、理解文书内容,与探知明清社会史、经济史、农业史等提供有益参考。
不揣浅陋,略述于此,以就教于方家。
徽州文书汇编编纂研究

徽州文书汇编编纂研究文 / 赵彦昌 姚晓摘要: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遗存下来的重要民间档案。
自徽州文书被大量发现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各种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徽州文书汇编。
文章对这些徽州文书汇编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编纂的体例与方法,最后对徽州文书汇编作系统评价,以期有更多的徽州文书汇编精品问世。
关键词:徽州文书汇编;编纂沿革;体例与方法中图分类号:K877;G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026-05从20世纪40年代徽州文书首次被发现以来,不断涌现的徽州文书不计其数。
这些民间文书的大量发现,成为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徽州文书是从历史上的徽州保存流传下来的关于徽州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
历史上的徽州包括休宁、歙县、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六个县,婺源县今划为江西省,其余五县属于安徽省。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约有80多万件徽州文书流转出来。
而其收藏者比较分散,主要是中国的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科研院所,还有美国、日本、英国等国一些机构,以及一些私人收藏者。
一、徽州文书汇编的编纂沿革徽州文书被发现的前20年,还只是被简单地收藏在各单位,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有了简单的整理。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对其收藏的徽州文书进行过简单的编号。
“文革”结束后,徽州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才得到正式展开。
下面按照徽州文书汇编成果出版的时间顺序加以介绍。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组建“徽州文契整理组”,开始整理历史研究所收藏的徽州文书。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以及安徽省博物馆共同协议,将本单位收藏的徽州文书编辑成册出版发行。
1988年,安徽省博物馆编纂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总共收录了950件徽州文书,其中有888件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62件收藏在徽州地区的博物馆,书中这些文书都注明了收藏单位,还有一些未列入的文书以简表形式附于书后。
论《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

论《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及价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徽州文书》系列丛书是由安徽大学刘伯山先生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发行,自2005年第一辑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讯《徽州文书》计划出版十辑,每辑十卷,目前己出版五辑共50卷,书中所辑录的文书多是刘伯山先生的私家藏书,是其多年来不辞劳苦的深入徽州地区进行收集、抢救所得,为此先生可谓倾其所有。
刘伯山先生在他的《我与徽州文书的寻获(上)》中开头便提到了“抢救徽州文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j。
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意识地抢救徽州文书,基于自身就是徽州人这一有利形势,无数次深入大山,走访村民来抢救文书。
2001年,刘伯山先生将其多年所抢救收集来的徽州文书约1. 1万件悉数捐献给安徽大学,这一举动无不彰显了其“学术乃天下共器”的理念及宽大的胸怀。
2005年《徽州文书》第一辑由刘伯山先生将所收集来的分散、零碎的徽州文书以“归户性”为原则进行整理、考证、拍摄后进行影印出版。
随后,《徽州文书》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1年、2015年陆续问世。
同时先生将其在对每一户文书的收集、考证过程中所历经的“传奇故事”,都以“寻获记”的形式记录在每辑的《徽州文书》当中,这些记录使得《徽州文书》中的影印文献资料更具鲜活力,赋予生命般更加璀璨《徽州文书》第一至五辑的陆续出版,都凝聚着编著者的心血和期望,希望这些徽州文书的公布,有助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而的内容专题,也为徽学爱好者们提供了更加丰盛的学术筵席。
《徽州文书》的整理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地区即县、祁门、黯县、绩溪、姿源、休宁六县所遗存的原始民间历史资料,是历史上的徽州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因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原始的字据、记录等,涉及到徽州地区人民生活的方方而而,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等之后的“第五大发现”。
徽州文书碑刻释读标点琐议

方 氏 后 人 :焙 到 夜 中 途 要 加 炭 和 火 的 , 大 半 夜 进 被 窠后 ,有 剩 余 炭 的还 要 搞 个 石头 压 塌 ,第 二 天 再 用 ,
夯 火 熄 还 要 在 火 熄 中钵 中 周 边 用 火 铣 压 一 压 ,然 后 盖 上 灰 ,冷 塌 要 用 火 箸 划 一 划 !
一
、
因不 明 文 意 而 误 断
心 老 人 焙 火熘 , 因 为 关 系 到他 们 的健 康 ,他 们 的 长 寿 ,
他 们 的基 本 生 活 。 过 去 再 穷 ,冬 天 一 个 火 熄 总 焙 得 起 , 现 在 GDP 增 长 那 么 快 ,反 而 焙 不起 火 熄 ,怪 事 了。 希 望 当官 的 、 知 识 分子 、 成 功 人 士 、有 铜 钱 人 都 来 关 心 焙 火 熄 。 虽 然 你 们 不 焙 ,但 要 关 心 老百 姓 焙 火熄 。 这 样 你 们 才 能 代 表 老百 姓 。 当然 了 ,第 一 ,要 在 保 证 安 全 的 前 提
承 经 蒙 厚 三 爱 年 , 《 徽 州 社 文 会 博 科 》 学 赠 阅 》 编 /  ̄ l J 辑 : F I J 部 以 赠 来 阅 的 刊 每 物 一 期 已
刊 物 。 徽 州 的 大 好 山水 令 滴 水 之 恩 , 涌 泉 相 报 。 每 每 因 无 以 回
先 … … (《 徽 州 社 会 科 学 》2 0 1 0 年第5 期第5 7 页 )
“ 论 则 ” 的 说 法 不 大 听 到 , 因而 感 到 别 扭 。 即 应 该标点为 : 以 大 宗 论 ,则 我 谢 坑 、晓 川 两 派 不 妨 擅 专 于先 。 2、 布 启 未 几 , 西 寇 披 猖 理 过 (路 )途 ,兵 埂 有 志 , 未逮 辄 行 , 中 止 … … (同 上 2 01 0年 第 5 期第5 8 页 )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专题论文・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提 要: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没有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
徽州文书现存约20万件,内容涉及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特点。
正是由于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被发现,才出现了以徽州文书研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学科———徽学。
徽学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 徽州文书 徽学一 绪 言徽学(又称徽州学)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学科。
这个新学科出现之后,已有文章论述它和历史上作为新安理学简称的“徽学”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文章指出它和历史上作为徽州府学简称的“徽学”的不同,这大约是已没有争论的问题了。
至于把这个新学科称为“徽学”好,还是称作“徽州学”好,曾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
经过讨论,这个争论似亦结束了,但对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段等,至今分歧很大。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徽州学就是一门专以徽州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①。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文化,“徽州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②,是“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史学”③。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限范围内的徽州“大文化”,“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异常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产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
徽州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矛盾产生、运动和消亡的学问”④。
有人则明确反对这种“时限”说,认为“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①②③④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
《歙县县委常委王德琪同志的讲话》,《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郑家琪:《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会的工作任务》,《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文・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提 要: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没有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
徽州文书现存约20万件,内容涉及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特点。
正是由于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被发现,才出现了以徽州文书研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学科———徽学。
徽学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 徽州文书 徽学一 绪 言徽学(又称徽州学)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学科。
这个新学科出现之后,已有文章论述它和历史上作为新安理学简称的“徽学”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文章指出它和历史上作为徽州府学简称的“徽学”的不同,这大约是已没有争论的问题了。
至于把这个新学科称为“徽学”好,还是称作“徽州学”好,曾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
经过讨论,这个争论似亦结束了,但对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段等,至今分歧很大。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徽州学就是一门专以徽州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①。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文化,“徽州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②,是“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史学”③。
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限范围内的徽州“大文化”,“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异常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产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
徽州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矛盾产生、运动和消亡的学问”④。
有人则明确反对这种“时限”说,认为“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①②③④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
《歙县县委常委王德琪同志的讲话》,《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郑家琪:《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会的工作任务》,《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徽州学丛刊・发刊词》,《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94年10月。
究之外”,“仅就其忘记了徽州文化当有其来源即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及以后的演变来说,就应是不够完整的”,“南宋至清末的徽州文化应是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重点内容而不应是唯一内容”①。
对于徽学研究的范围,有的强调限于徽州“一府六县”范围。
有人则认为:“关于徽学的内容,看来‘历史的徽州’、‘徽州的历史’这两句话可以概括。
而徽州的地域空间多次变化,淳安、婺源、绩溪都曾是徽州的一部分,这是第一空间。
第二空间,则广阔得多,杭州、景德镇、南京、上海、扬州等等都是。
”并指出:“新安江可说是徽州文化的摇篮。
”②即徽学研究不能仅限于徽州6县。
有的人没有指出具体空间,但也认为不能限于徽州,“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还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③。
关于徽学,我们也曾提出过一种看法,即:“自徽州文书发现以来,一个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对象的新学科———‘徽学’(又称‘徽州学’)在学术界逐渐形成,并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
”④强调了徽州文书和徽学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徽州文书的发现和徽学出现的关系中,探讨徽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徽学何以会成为一门新学科 (一)新资料的大量发现促进新学科的产生从1898年下半年发现有字甲骨至今,已经百余年。
在甲骨文发现的第二年,即1899年以后,近代出土的汉晋木简,相继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居延面世⑤。
而敦煌石窟的宝藏———敦煌文书则在1900年重见天日。
由于清末上述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发现,出现了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三个新学科。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上述新学科有的已成为世界性显学。
一个世纪的历史学发展表明,新资料的大量发现,促进新学科的产生。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⑥同样,正是因为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的发现,才出现了徽学这一新学科。
据说,在好多年以前,安徽省博物馆的刘和惠先生就提出过这种看法,曾遭到激烈的反对,说徽学不是徽州文书学。
这种意见也不无道理。
确实,徽学不是徽州文书学。
但如果没有徽州文书的大量发现,会有徽学吗?有人认为,是因为徽州文化内容异常丰富,成就异常辉煌,为国内外史学界所关注,以徽州做研究课题的作者如林,才有徽学。
试将徽州和苏州、杭州做个比较,苏杭的历史文化内容不也异常丰富,成就异常辉煌吗?特别是明清的苏州,是国内经济最先进的地区,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人文荟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徽州;国内外以苏州为研究课题的作者及其著述,亦不在徽州之下,可至今为什么没有被称作“苏学”或“苏州学”的学科呢?历 史 研 究2000年第1期 ①②④⑤⑥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参见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22页。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前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会长吴存心在年会上的讲话》,《徽学通讯》总15、16期。
③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价值》,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编《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997年8月。
徽州文书与徽学再举敦煌为例,可能更说明问题。
敦煌石窟造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敦煌文书发现以前,这里却人迹罕至,更没有以敦煌为研究课题的学科,正是由于敦煌文书的发现并用于研究,敦煌学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以往人迹罕至的敦煌石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和旅游者,这除了因敦煌有我国人民创造的人类瑰宝———石窟造像之外,也和敦煌学为人所知不无关系。
所以,我们以为,徽学所以会成为一门新学科,其根本原因还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
但这绝不是说,徽学只是研究徽州文书。
不仅不是,而且必须在研究徽州文书的同时,研究内容异常丰富、成果异常辉煌的徽州历史文化。
不然就不能看懂徽州文书,更遑论研究了。
更何况,徽州文书本身就是研究徽州历史文化极为珍贵的资料,对徽州文书的深入研究正是丰富和加深徽州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途径。
所以,把徽州文书和徽州历史文化隔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观点,既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不利于徽学研究的发展。
(二)徽州文书的特点1957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又一大新发现见诸报章,这就是徽州文书。
徽州文书以其数量大、种类多、涉及面广、跨越历史时代长、学术研究价值高而倍受人们关注。
现存徽州文书究竟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通常的说法是10余万件。
这种说法是我于十几年前即1988年4月在安徽大学召开的“徽州文书整理经验交流会”上所做的《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整理与研究》报告中提出来的。
其根据是1987年我在绩溪县采访中得到的。
那是11月28日下午,我就徽州文书是怎么流传出来的,采访当时在绩溪县文管会工作的余庭光先生。
他自1952年在屯溪新华书店工作,1956年9月屯溪新华书店下设一个古籍书店,他被任命为古籍书店的负责人。
徽州文书主要是由屯溪的古籍书店收购,直接或经北京中国书店、上海古籍书店卖到全国各地去的。
在谈到徽州契约收购时,余庭光先生说:“契约主要是从祁门收购的。
祁门有个废品仓库,用麻袋装契约,有的竟用竹篓子装。
1957年我去祁门收购了好几万份,装了许多麻袋运回来。
我们收购的契约总数有10多万件。
”于是,我在报告中说:“据屯溪古籍书店负责人余庭光估计,他们收购的契纸约10多万件。
若再加上通过其他途径流传出去的,当比这个估计数还多。
不过,由于这个估计数非常笼统,而经其他途径流传出去的数量与之相比又很有限,可忽略不计。
以此估计数即约10多万件,大体上还是妥当的。
”①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就不妥当了。
究其原因,一是那时许多收藏单位尚未对所藏徽州文书进行整理,估计数字偏低。
如徽州地区博物馆(今黄山市博物馆)那时估计只藏近万件,现已查明有3万余件。
二是那时有些收藏徽州文书的单位还不为人所知。
如收藏徽州文书较多的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天津图书馆,便都没在我们那时所列收藏单位中。
去年初我去山东省图书馆查资料,发现那里藏有从南宋宝 四年(1256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徽州契约31张。
以前谁也没有想到山东省图书馆还藏有徽州文书。
最近听说,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900余件有关徽州的资料,其中有七八百封与明末岩寺方用彬有关的信札。
三是有些单位的收藏,这十几年间有明显增加。
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收藏,那时估计约近万余件,现在经过整理,实际收藏14000余件,增加近四五千件。
四是这些年徽州文书还不断地由徽州各县流传出来。
如华南研①周绍泉:《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整理》,〔日本〕《明代史研究》20号特集号。
究资料中心(广州)于1996年在黄山市购得一批徽州民间文书①。
在历史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日本学者也在黄山购得一批徽州文书②。
五是徽州各县民间仍藏有许多文书,数量难以估计。
1997年我去黄山考察徽州古戏台的路上,就见到近百件从清中叶到民国年间的文书,被祁门县文管所购得。
走在屯溪街上,在卖古书的地摊上就会发现徽州文书摆在那里出卖。
有人说,徽州文书在原徽州属县范围内还有可能成批发现③。
也有人说:“目前还散落在民间的未被发现的估计至少还有近10万件。
”④徽州文书总数量远较原估计数字多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到底有多少,颇难估计。
这中间还牵涉一个计算方法问题。
如休宁县档案馆所藏从顺治四年(1647年)到民国时期的鱼鳞图册,总数达8万多件。
此数字是“以内容相对独立原则进行基本数字统计,鱼鳞图册、弓口册、田亩清册由于有散页不成册者,从其内容均为地域田亩情况记载考虑,单独利用价值较高,故以一页为一件计”⑤。
若仅“以内容相对独立原则进行基本数字统计”,那么,抄契簿、租谷簿等,是以一本为一件,还是以簿中所记每件契约、租约为一件呢?现在看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标准,甚至一本书中对不同收藏单位和不同种类文书的统计方法也不一致,这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据严桂夫先生主编的《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说:“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推算,徽州历史档案现存总数目不下于13万件,其依据是:安徽省各级档案馆保存有9万多件,黄山市博物馆藏有3万多件,南京大学历史系保存的4453件,再加上其它收藏单位的档案数量。
”⑥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收藏是4453卷(册),黄山市博物馆的收藏是3万多件,都是以卷、册、张为单位而统计出的数字,休宁县档案馆的收藏,以页计共8万多件,以卷计共4158卷,均为徽州文书。
该书所述其他收藏单位所藏徽州档案,不知其中有多少是徽州文书,无从统计。
上述黄山市博物馆所藏3万余件是70年代后新购进的,休宁县档案馆所藏4158卷是后来发现的,均不在余庭光先生所估计的由屯溪古籍书店卖出去的10余万件之内。